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第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从上述理论来看,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情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同时也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喜爱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堂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内在需要,主动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正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前提。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把一个正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向学生提问: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回答:360°÷2=180°。我又把其中一个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又提问: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时,有的学生会说是90°,有的学生会说是180°,学生不禁就会产生疑问:“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呢?
2.创设竞争情境。
喜欢玩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在课堂中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疲劳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让学生逐渐爱上数学。
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看是男同学做得快还是女同学做得快:
男生:7+5+(-4)+6+4+3+(-3)+(-2)+8+1
女生:[(-4)+4]+[5+(-3)+(-2)]+(7+6+3+8+1)
结果肯定是女生做得又对又快。男生们急了,忙找出失败的原因,说:“老师,不公平,你给女生做的题是可以先算出几个数相加得0,再来计算,肯定算得快了!” 女生一听,也不服气地说:“那你们的题也可以先算出几个数相加得0,再来加其它的数,照样可以算得很快。”这时男同学们输得心服口服,发现了原来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运算简便。说:“老师,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再让我们比一次吧。”是比赛激发了学生去探究数学规律,自发地学习数学。
三、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就要具备把枯燥的数学设计成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思维创造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教学“勾股定理”时,组织大家讨论:“如果你家住在18层的高楼上,一天你妈叫你去买竹竿。如果电梯的长、宽、高分别是1.5米、1.5米、2.2米,那么你买的竹竿最长是多少米?”我让学生思考了一会儿问:“怎么放时可以放的长一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横着放,有的说竖着放,有的说对角线地放。我又问:“那么倒底是哪一种放法长一点呢?我們只要把各自的长度算出来。”结果应是对角线地放最长。
四、创设交流情境。
在学生遇到疑惑时展开课堂讨论进行探讨,在讨论时,学生可以肆意说出心中的疑惑、观点、发现,正确的与错误的,让学生在问题冲突中碰撞出新的思路和观点,也能随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三角形的高”时,当刚讲完高的定义时,立即有一名学生指着图3问:“AE是这个三角形的高吗?”
我首先表扬了他这个问题问得好,并把问题推向全体学生:“你们说AE是不是高?”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反驳说:“这不是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应是从A点画对边BC的垂线,而BD不是三角形A点的对边。”过了片刻,又有学生画出图2,问:老师,我知道AD肯定是△ABC的高,可我不知道BE是不是△ABC的高?没等我来讲,已经有一位学生说不是。
可见,在课堂上及时让学生探讨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第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从上述理论来看,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情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同时也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喜爱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堂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内在需要,主动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正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前提。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把一个正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向学生提问: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回答:360°÷2=180°。我又把其中一个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又提问: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时,有的学生会说是90°,有的学生会说是180°,学生不禁就会产生疑问:“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呢?
2.创设竞争情境。
喜欢玩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在课堂中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疲劳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让学生逐渐爱上数学。
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看是男同学做得快还是女同学做得快:
男生:7+5+(-4)+6+4+3+(-3)+(-2)+8+1
女生:[(-4)+4]+[5+(-3)+(-2)]+(7+6+3+8+1)
结果肯定是女生做得又对又快。男生们急了,忙找出失败的原因,说:“老师,不公平,你给女生做的题是可以先算出几个数相加得0,再来计算,肯定算得快了!” 女生一听,也不服气地说:“那你们的题也可以先算出几个数相加得0,再来加其它的数,照样可以算得很快。”这时男同学们输得心服口服,发现了原来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运算简便。说:“老师,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再让我们比一次吧。”是比赛激发了学生去探究数学规律,自发地学习数学。
三、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就要具备把枯燥的数学设计成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思维创造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教学“勾股定理”时,组织大家讨论:“如果你家住在18层的高楼上,一天你妈叫你去买竹竿。如果电梯的长、宽、高分别是1.5米、1.5米、2.2米,那么你买的竹竿最长是多少米?”我让学生思考了一会儿问:“怎么放时可以放的长一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横着放,有的说竖着放,有的说对角线地放。我又问:“那么倒底是哪一种放法长一点呢?我們只要把各自的长度算出来。”结果应是对角线地放最长。
四、创设交流情境。
在学生遇到疑惑时展开课堂讨论进行探讨,在讨论时,学生可以肆意说出心中的疑惑、观点、发现,正确的与错误的,让学生在问题冲突中碰撞出新的思路和观点,也能随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三角形的高”时,当刚讲完高的定义时,立即有一名学生指着图3问:“AE是这个三角形的高吗?”
我首先表扬了他这个问题问得好,并把问题推向全体学生:“你们说AE是不是高?”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反驳说:“这不是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应是从A点画对边BC的垂线,而BD不是三角形A点的对边。”过了片刻,又有学生画出图2,问:老师,我知道AD肯定是△ABC的高,可我不知道BE是不是△ABC的高?没等我来讲,已经有一位学生说不是。
可见,在课堂上及时让学生探讨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