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正大力倡导低碳、节能、环保、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我们每天的生活却毫不顾及这些科学而紧迫的口号。日光灯从早晨6:45学生到校至晚上9:30离校,几乎全天候开着,电扇总是开到最大档,空调已习惯于调至最低度(16℃)或最高度(30℃),而大多教师对此毫不惊诧,心之坦然若理所当然,只是在特殊的时刻和必要的情况下高呼几声“我们要节能,我们要低碳。”(也许是课本中的号召、国家教育目标的要求)孰不知教师的实际言行已经坚决地否定了自己的说教,学生在心中窃笑:又是无稽之谈,看看你自己的生活习惯吧!还要求我们节能,真是岂有此理!教育的败笔于是不断扩大。
我们省靖中,靖江最好的学府。在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我们的师生总是以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面对周围的人和事。这不是无厘头,我们的师生应该与学校的身份一致,力争最好!忍耐是一种品质,更多时候是一种美德。我们总是抱怨现在的学生只会享受,根本不懂革命先烈们的吃苦耐劳,试想,我们给他们吃苦耐劳的机会了吗?人的本能告诉我们,没有人愿意放弃现成的幸福而为了培养自己根本不理解的“忍耐”去故意“吃苦”。如果有,那也早已被人称为“异类”或“有病”了。我们自己已经有了病态的思想和观念,上述现象的发生也就见怪不怪了。省靖中的师生应该优秀,而这种优秀不只是期中、期末成绩平均分的远远超过,更重要的是———“人格”的胜出。省靖中的师生应该比他人更能吃苦,更能忍耐,更能包容别人,更能关心集体、帮助他人。我们常说要爱校如家,使学校如家般整洁、温馨,可现实是公共财物不断被破坏却无人问津,很少活动的公共场所积灰层层而不再光彩,学校的设施是现代化的,可我们的使用并不具有现代文明,我们的保护效果更是不堪入目。白色墙壁上那丑陋的大脚印,素雅的门框上那可恶的破洞,空调的扫风叶早已被掰折了胳膊,窗帘换了一批又一批,教师的讲台已不再威严,被损坏的桌门在教室随意乱放,原本结实整齐的桌椅居然也会缺胳膊少腿,这要何等的“坐功”呀!办公室、教室、厕所、饮水间、各个部门的办公地点和储藏室、实验室、宿舍等,只要没有专人打扫、专人维护,很多已脏乱无比、破旧不堪,根本不像才八、九年历史的建筑。学校的外表是多么威严,从礼堂到科技楼、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美育楼、餐厅、宿舍楼再到体育馆,虽然称不上宏伟,但也算气派,吸引了社会不少人士羡慕的眼光,可有谁知道内部的种种问题与隐患。
真不忍心看到这种随意破坏而不闻不问的现象继续下去,学校经不起、社会经不起、国家经不起,整个人类,经不起这样的颓废!
如何挽救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心灵,我们的道德,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
1.特别增设“全校师生劳动日”,全员参与营造氛围的同时也表示学校的重视和事体的严肃。劳动也是一种学习,是学习的生活化,我们不应忽视。
2.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下乡、下田、下工厂劳动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外出参观学习,事实上很多师生仅是当作集体旅游。体验农民、工人的生活,懂得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珍惜、节约的情怀。
3.每学期的师生评优中增加“校劳模”之类的荣誉称号。劳动光荣的理念应该嵌入我们的头脑,使劳动成为我们工作学习不可缺少的元素。
4.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研究性学习、学校社团、校本课程等学校特色教育中也应该增加劳动的部分。如,兴趣小组可教会学生种青菜、丝瓜、西红柿、黄瓜、葡萄等而专门设立“青菜组”“丝瓜组”“西红柿组”“黄瓜组”“葡萄组”;研究性学习也可以前面的蔬菜水果为对象研究它们的生长规律、健康高产的培植方法、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师生还可以围绕这些水果蔬菜的种植编写校本课程资料,真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教育改革的春风已经吹了好多年,每每我们觉得创新无望,前途一片茫然时,我们总习惯于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那里找灵感,然而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陶先生就高举“教育即生活”的大旗,认为远离生活的教育是伪教育,脱离实践经验的知识是伪知识。可是,如今我们的教育教学已离生活越来越远,孩子们一心只读“圣贤书”,哪管世间有五谷,更莫管什么“知行合一”之类的过时聒噪。因为一旦“行动”,恐怕“成绩”就要下来,就要挨众人的批评。
然而,一个热爱劳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和富于服务精神的人,怎能不会学习、不会工作?怎能不用心学习、不用心工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劳动不仅能够增长学生在生物、化学、物理等方面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教会他们思考。这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尤其奏效。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上的”。可见,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我们不应担心因劳动占据了课堂上课的时间学生的成绩就会掉下来,我们应该担心的恰恰是整天上课而无情地剥夺了学生动手和创新的机会。
劳动也是一种美德,它在提高我们技艺技能的同时,让我们懂得珍惜,懂得节约,懂得回报。我们不会再放任日光灯的随意照耀,不会再毫无顾忌地扔下用过的面纸,不会再用脚踹门,不会再随地吐痰,不会再……,我们将爱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一门一窗……
经过我们的双手共同打造的校园将是我们的密友,我们怎忍心破坏,怎舍得离开?一所学校的魅力和特色我想也许就在这里吧!
我们省靖中,靖江最好的学府。在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我们的师生总是以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面对周围的人和事。这不是无厘头,我们的师生应该与学校的身份一致,力争最好!忍耐是一种品质,更多时候是一种美德。我们总是抱怨现在的学生只会享受,根本不懂革命先烈们的吃苦耐劳,试想,我们给他们吃苦耐劳的机会了吗?人的本能告诉我们,没有人愿意放弃现成的幸福而为了培养自己根本不理解的“忍耐”去故意“吃苦”。如果有,那也早已被人称为“异类”或“有病”了。我们自己已经有了病态的思想和观念,上述现象的发生也就见怪不怪了。省靖中的师生应该优秀,而这种优秀不只是期中、期末成绩平均分的远远超过,更重要的是———“人格”的胜出。省靖中的师生应该比他人更能吃苦,更能忍耐,更能包容别人,更能关心集体、帮助他人。我们常说要爱校如家,使学校如家般整洁、温馨,可现实是公共财物不断被破坏却无人问津,很少活动的公共场所积灰层层而不再光彩,学校的设施是现代化的,可我们的使用并不具有现代文明,我们的保护效果更是不堪入目。白色墙壁上那丑陋的大脚印,素雅的门框上那可恶的破洞,空调的扫风叶早已被掰折了胳膊,窗帘换了一批又一批,教师的讲台已不再威严,被损坏的桌门在教室随意乱放,原本结实整齐的桌椅居然也会缺胳膊少腿,这要何等的“坐功”呀!办公室、教室、厕所、饮水间、各个部门的办公地点和储藏室、实验室、宿舍等,只要没有专人打扫、专人维护,很多已脏乱无比、破旧不堪,根本不像才八、九年历史的建筑。学校的外表是多么威严,从礼堂到科技楼、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美育楼、餐厅、宿舍楼再到体育馆,虽然称不上宏伟,但也算气派,吸引了社会不少人士羡慕的眼光,可有谁知道内部的种种问题与隐患。
真不忍心看到这种随意破坏而不闻不问的现象继续下去,学校经不起、社会经不起、国家经不起,整个人类,经不起这样的颓废!
如何挽救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心灵,我们的道德,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
1.特别增设“全校师生劳动日”,全员参与营造氛围的同时也表示学校的重视和事体的严肃。劳动也是一种学习,是学习的生活化,我们不应忽视。
2.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下乡、下田、下工厂劳动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外出参观学习,事实上很多师生仅是当作集体旅游。体验农民、工人的生活,懂得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珍惜、节约的情怀。
3.每学期的师生评优中增加“校劳模”之类的荣誉称号。劳动光荣的理念应该嵌入我们的头脑,使劳动成为我们工作学习不可缺少的元素。
4.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研究性学习、学校社团、校本课程等学校特色教育中也应该增加劳动的部分。如,兴趣小组可教会学生种青菜、丝瓜、西红柿、黄瓜、葡萄等而专门设立“青菜组”“丝瓜组”“西红柿组”“黄瓜组”“葡萄组”;研究性学习也可以前面的蔬菜水果为对象研究它们的生长规律、健康高产的培植方法、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师生还可以围绕这些水果蔬菜的种植编写校本课程资料,真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教育改革的春风已经吹了好多年,每每我们觉得创新无望,前途一片茫然时,我们总习惯于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那里找灵感,然而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陶先生就高举“教育即生活”的大旗,认为远离生活的教育是伪教育,脱离实践经验的知识是伪知识。可是,如今我们的教育教学已离生活越来越远,孩子们一心只读“圣贤书”,哪管世间有五谷,更莫管什么“知行合一”之类的过时聒噪。因为一旦“行动”,恐怕“成绩”就要下来,就要挨众人的批评。
然而,一个热爱劳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和富于服务精神的人,怎能不会学习、不会工作?怎能不用心学习、不用心工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劳动不仅能够增长学生在生物、化学、物理等方面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教会他们思考。这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尤其奏效。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上的”。可见,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我们不应担心因劳动占据了课堂上课的时间学生的成绩就会掉下来,我们应该担心的恰恰是整天上课而无情地剥夺了学生动手和创新的机会。
劳动也是一种美德,它在提高我们技艺技能的同时,让我们懂得珍惜,懂得节约,懂得回报。我们不会再放任日光灯的随意照耀,不会再毫无顾忌地扔下用过的面纸,不会再用脚踹门,不会再随地吐痰,不会再……,我们将爱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一门一窗……
经过我们的双手共同打造的校园将是我们的密友,我们怎忍心破坏,怎舍得离开?一所学校的魅力和特色我想也许就在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