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力量的肯定,深信自己一定能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为人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心有利于其学习的进步和提升,但是当下普遍存在学生学习中自信心缺乏的状况,因而作为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出原因以及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的方法。
关键词:学困生 数学 学习 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可塑的阶段,他们需要关怀与尊重、信任与鞭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鼓励是人培养自信心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在理解、信任的基础上,把激励带进课堂,以此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引导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会学习,以此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样,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对战胜学习中的困难才具备更大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才能在学习上不断进取。帮助学困生建立学习上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对于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为本,多方面注重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一、给学生传递特别的关爱,培养自信心
小学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初始阶段、人生的序幕,人的充分发展还有待于以后的展现,所以,我们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成绩不能看死或看得太重,要善待学生,使他们满怀信心地成长。“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给学生以真诚的关爱,学生就会情绪高涨、思维敏捷、信心增加、乐于交往。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优等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厚爱学困生,让每一个学困生都抬起头走路。“亲其师,信其道”,心理相融,情感相通,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育发生作用。教师对学困生的良好期待,能使学困生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对学生发展具有推动和引导作用。
教师的心目中要有学困生,在课上给予特别的关注,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承诺关注学困生,必须用实实在在的具体帮助行为来体现。因此,我在课堂中对这些学生降低门槛,放宽要求,经常有意把一些简单的题留给他们完成,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其求知欲望。练习时,我也注意到分层要求,经常出两组题,对学困生只要求做第一组。在练习巡视时,我主要关注学困生,及时给予辅导,使他们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久而久之,使他们树立了“我也行”的自信心。
二、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培养自信心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必备条件。实践也证明,当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他们的自信心就较强,他们就有不怕失败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某某同学,这个问题请你回答。”回答结束后,再说一声“请坐下”。一个“请”字,就能“请”出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请”出效率来。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向新的目标、新的成绩前进的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又会形成向更高目标进取的内驱力,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
三、给学困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培养自信心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应该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在这些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化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困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还可以适当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困生拓展探索的空间。
四、对学困生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培养自信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源泉,帮助每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身上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每天抬起头、挺着胸膛走路的人!”对小学生来说,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比较崇信的人对其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往往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是肯定积极的,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一般可能就会好一些,从而对其取得成功的自信也相对就要强一些。所以,要保证教育获得成功,教师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责备,要多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尤其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总之,教师只要能真正用心去对待学困生,充分给予学困生尊重、理解和期待,必然能引起学困生巨大的内驱力,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和快乐的胜利欣慰,便会激起无限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自信心必然大增。
关键词:学困生 数学 学习 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可塑的阶段,他们需要关怀与尊重、信任与鞭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鼓励是人培养自信心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在理解、信任的基础上,把激励带进课堂,以此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引导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会学习,以此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样,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对战胜学习中的困难才具备更大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才能在学习上不断进取。帮助学困生建立学习上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对于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为本,多方面注重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一、给学生传递特别的关爱,培养自信心
小学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初始阶段、人生的序幕,人的充分发展还有待于以后的展现,所以,我们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成绩不能看死或看得太重,要善待学生,使他们满怀信心地成长。“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给学生以真诚的关爱,学生就会情绪高涨、思维敏捷、信心增加、乐于交往。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优等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厚爱学困生,让每一个学困生都抬起头走路。“亲其师,信其道”,心理相融,情感相通,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育发生作用。教师对学困生的良好期待,能使学困生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对学生发展具有推动和引导作用。
教师的心目中要有学困生,在课上给予特别的关注,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承诺关注学困生,必须用实实在在的具体帮助行为来体现。因此,我在课堂中对这些学生降低门槛,放宽要求,经常有意把一些简单的题留给他们完成,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其求知欲望。练习时,我也注意到分层要求,经常出两组题,对学困生只要求做第一组。在练习巡视时,我主要关注学困生,及时给予辅导,使他们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久而久之,使他们树立了“我也行”的自信心。
二、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培养自信心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必备条件。实践也证明,当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他们的自信心就较强,他们就有不怕失败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某某同学,这个问题请你回答。”回答结束后,再说一声“请坐下”。一个“请”字,就能“请”出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请”出效率来。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向新的目标、新的成绩前进的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又会形成向更高目标进取的内驱力,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
三、给学困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培养自信心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应该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在这些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化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困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还可以适当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困生拓展探索的空间。
四、对学困生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培养自信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源泉,帮助每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身上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每天抬起头、挺着胸膛走路的人!”对小学生来说,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比较崇信的人对其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往往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是肯定积极的,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一般可能就会好一些,从而对其取得成功的自信也相对就要强一些。所以,要保证教育获得成功,教师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责备,要多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尤其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总之,教师只要能真正用心去对待学困生,充分给予学困生尊重、理解和期待,必然能引起学困生巨大的内驱力,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和快乐的胜利欣慰,便会激起无限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自信心必然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