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通过长期的观察、了解、分析、研究,认为产生畏惧心理的学生可分为五种类型:基础理论知识较差的后进型学生;基础不差但性格腼腆的内向型学生;自觉得基础能力远不如别人的自卑型学生;父母期望值比较高的压力型学生;学习认真但害怕困难的意志薄弱型学生。那怎样才能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呢?
一、激励学生,树立自信,消除畏惧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这样一些学生:课堂上他们沉默寡言、提心吊胆,害怕老师提问,害怕到黑板上板演;课外对作业无从下手,瞎编乱造,一抄了事,或者干脆不做;考试时害怕考不好,紧张得做不出平时会做的题。畏惧心理使他们产生了厌学情绪,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个别同学性格变得孤僻,脾气变得暴躁,认为自己前途一片黑暗,这些现象的根源是“害怕出现差错”。为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我经常对学生讲: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改错”,人就是在不断改错的过程中不断成熟的。那怎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消除畏惧呢?我认为应多鼓励,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激励他们潜在的积极性,强化他们自主学习的信心。对学生要适时适地提出自己对他们的期望,并逐步提高对他们的要求,让他们相信自己在老师心目中始终是“很棒”的。要经常与学生单独谈话,热情关爱每一位学生,多用类似“我觉得你的能力没有全部发挥”、“你在某某方面的能力很出色,为什么不展示出来”等激励性语言表示对学生的希望,让学生受到鼓舞,消除畏惧,增强信心。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消除畏惧
能否设计一个好情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首要问题。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要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受到浓厚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符号的堆积,而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培养学生要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上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就不会畏惧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内驱力。它能够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愿意接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探究数学。学习的兴趣是转瞬即逝的,要始终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接收和应变能力,还要设计好每一个环节,既让学生能品尝攀登的喜悦,又能把下一个知识点变成一个诱人的猎物,保证学生的兴趣每次都有新的增长点,以至“激情涌动,欲罢不能”、“环环相扣,生生不息”。例如,以生活为背景,以知识为载体,巧设新课引入情境;列举一些解决现实问题的例子,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态度;列举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激发学生探究心理,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鼓励学生参与合作交流,体验数学的发现过程,产生对数学的喜爱;教师对相关知识设疑、渐进,对例题设置必要的台阶或障碍,培养学生追根究底的精神,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联系数学史,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对人类发展的作用,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时代氛围,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此外,还可开展“五分钟解题比赛”、“跟我学作图比赛”、“课堂提问小组积分竞赛”、“数学趣味题攻关”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三、培养习惯,增强毅力,消除畏惧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会思考、会提问、会笔记、会“发现”。会思考是指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学生在理解数学各种定义、定理的基础上,把比较类似的概念加以类比、区分(如“半径”和“直径”、“圆心距”和“连心线”等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达到运用自如,久而久之形成这种思维活动的模式,养成会思考的习惯。会提问是指学生能够发现和寻找思维上的困难、疑惑,并积极向教师发问。这样我们既能及时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又能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果。做笔记并不是简单地抄写教师的板书,而是要求学生整理听课中得到的知识,如教师的思维方法、学生本人思考的过程和成果以及所存在的疑难。做笔记能促进大脑积极思考,使听课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平日我们用经常性讲评和个别指导、课内督促和课外检查的办法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只要学生持之以恒,就会习以为常。“会发现”指的是寻找规律,启发学生积极去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问题、归纳结论,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我们可通过模仿性、探索性、变式性、综合性、发现性、发展性等题组进行猜想练习,形成“试算——归纳——猜想——论证”的学习模式,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拓展学生思路。
四、及时疏压,加强学生的自我疏导,帮助学生消除考试时的畏惧心理
02级有位女班长叫王晓燕,平时数学成绩很好,120分的试卷经常能考110多分,但她在2005年中考中却只考了71分。我们分析的原因是考试时对自己要求太高,压力过大,造成解题时速度太快,导致许多不必要的失误。对难题心存畏惧,最终难的做不出,简单的做不对。由此可见,在考前老师必须及时地疏导学生压力,做好学生考前思想工作:第一,要学生清醒认识自己的水平,考试目标要比平时目标低一点;第二,让学生牢记难题并不难,简单题并不简单,难题,你不会大家都不会,简单题更要严格规范;第三,要学会放弃,难题要及时跳跃过去。
总之,在平日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变、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毫无畏惧的情境下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主动求知,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激励学生,树立自信,消除畏惧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这样一些学生:课堂上他们沉默寡言、提心吊胆,害怕老师提问,害怕到黑板上板演;课外对作业无从下手,瞎编乱造,一抄了事,或者干脆不做;考试时害怕考不好,紧张得做不出平时会做的题。畏惧心理使他们产生了厌学情绪,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个别同学性格变得孤僻,脾气变得暴躁,认为自己前途一片黑暗,这些现象的根源是“害怕出现差错”。为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我经常对学生讲: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改错”,人就是在不断改错的过程中不断成熟的。那怎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消除畏惧呢?我认为应多鼓励,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激励他们潜在的积极性,强化他们自主学习的信心。对学生要适时适地提出自己对他们的期望,并逐步提高对他们的要求,让他们相信自己在老师心目中始终是“很棒”的。要经常与学生单独谈话,热情关爱每一位学生,多用类似“我觉得你的能力没有全部发挥”、“你在某某方面的能力很出色,为什么不展示出来”等激励性语言表示对学生的希望,让学生受到鼓舞,消除畏惧,增强信心。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消除畏惧
能否设计一个好情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首要问题。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要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受到浓厚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符号的堆积,而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培养学生要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上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就不会畏惧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内驱力。它能够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愿意接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探究数学。学习的兴趣是转瞬即逝的,要始终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接收和应变能力,还要设计好每一个环节,既让学生能品尝攀登的喜悦,又能把下一个知识点变成一个诱人的猎物,保证学生的兴趣每次都有新的增长点,以至“激情涌动,欲罢不能”、“环环相扣,生生不息”。例如,以生活为背景,以知识为载体,巧设新课引入情境;列举一些解决现实问题的例子,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态度;列举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激发学生探究心理,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鼓励学生参与合作交流,体验数学的发现过程,产生对数学的喜爱;教师对相关知识设疑、渐进,对例题设置必要的台阶或障碍,培养学生追根究底的精神,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联系数学史,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对人类发展的作用,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时代氛围,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此外,还可开展“五分钟解题比赛”、“跟我学作图比赛”、“课堂提问小组积分竞赛”、“数学趣味题攻关”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三、培养习惯,增强毅力,消除畏惧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会思考、会提问、会笔记、会“发现”。会思考是指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学生在理解数学各种定义、定理的基础上,把比较类似的概念加以类比、区分(如“半径”和“直径”、“圆心距”和“连心线”等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达到运用自如,久而久之形成这种思维活动的模式,养成会思考的习惯。会提问是指学生能够发现和寻找思维上的困难、疑惑,并积极向教师发问。这样我们既能及时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又能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果。做笔记并不是简单地抄写教师的板书,而是要求学生整理听课中得到的知识,如教师的思维方法、学生本人思考的过程和成果以及所存在的疑难。做笔记能促进大脑积极思考,使听课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平日我们用经常性讲评和个别指导、课内督促和课外检查的办法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只要学生持之以恒,就会习以为常。“会发现”指的是寻找规律,启发学生积极去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问题、归纳结论,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我们可通过模仿性、探索性、变式性、综合性、发现性、发展性等题组进行猜想练习,形成“试算——归纳——猜想——论证”的学习模式,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拓展学生思路。
四、及时疏压,加强学生的自我疏导,帮助学生消除考试时的畏惧心理
02级有位女班长叫王晓燕,平时数学成绩很好,120分的试卷经常能考110多分,但她在2005年中考中却只考了71分。我们分析的原因是考试时对自己要求太高,压力过大,造成解题时速度太快,导致许多不必要的失误。对难题心存畏惧,最终难的做不出,简单的做不对。由此可见,在考前老师必须及时地疏导学生压力,做好学生考前思想工作:第一,要学生清醒认识自己的水平,考试目标要比平时目标低一点;第二,让学生牢记难题并不难,简单题并不简单,难题,你不会大家都不会,简单题更要严格规范;第三,要学会放弃,难题要及时跳跃过去。
总之,在平日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变、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毫无畏惧的情境下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主动求知,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