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个性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
  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形成的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笔者通过自己近二十年的经验体会到兴趣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新课巧导入
  
  “风乍起,吹皱一处春水。”如果我们把学生的心境、情绪比作一池春水,那么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提出一个带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或讲述一个有悬念、有“共振效应”的故事,都会在那平静的水面激起涟漪,就会达到“课始趣亦生”的境界。因此,每堂课一开始,教师应巧设悬念、创设情景,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到最佳状态,使学生迫切地想要知道尚不知道的东西。
  
  二、追求语言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讲授的时候要讲究授课艺术,尽量变换音量、音调和说话方式,用抑扬顿挫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对所讲的问题产生求知欲,引起兴趣,讲授时语言应讲到点子上,能为学生所接受。授课时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要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形象,把深奥的东西说得浅显易懂,要有精辟的分析,逻辑性强,授课要生动活泼、扣人心弦,用以加强对学生情感的熏陶。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情感性、趣味性。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去感染学生,才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直接手段。
  
  三、采用直观性教学
  
  直观性教学反映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它给学生的印象是直观、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是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尤其对低年级的教学显得更为重要。
  从学生的心理角度讲,加强直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吃透教材,把教材变成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问题,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转化为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迫切想学。直观性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趣味,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启迪学生的思维
  
  学习知识和发展思维是同等重要的,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现代高科技知识突飞猛进、飞速发展,科学知识浩如烟海,仅凭教师的知识传授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不至于被僵死的知识充塞头脑。教师的教学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思考。
  1、启迪学生思维,需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与其它科学研究的区别在于它的现场“共振”效应。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有助于学生进入最佳的积极思维状态,对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处理就特别迅速而机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一种良好的的课堂气氛,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
  2、启发式课堂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启发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激发而不压抑,诱导而不代替。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启发式教学,避免注入式满堂灌。启发式教学要与学生的思维相一致,多采用设问、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掌握学生思维的火候,进行点拨、引导、引发……启发式教学应自始至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3、引导和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发表独立的见解,启迪学生思维
  教师教学的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提问绝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动提问,对于学生的主动提问,教师应予以鼓励,因势利导,绝不能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难以回答而横加挖苦、训斥,也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东拉西扯,以示自己知识高深,更不能避难就易、妄加穿凿,强不知以为知。凡此种种,都告诉我们: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下功夫培养独立思考的学生。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热爱教师、尊重教师。尤其是小学生,还经常把他们对教师的热爱和尊敬转化到教师所教的功课上去,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建立师生间融洽感情的关键是教师热爱学生。爱是感情的本质体现,爱是感情的结晶,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则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
  
  六、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是从操作开始的,因此,操作在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小学生好动这一心理特征,要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通过自己动手探索知识。
  总之,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我们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措施,就一定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一、当前旅游与酒店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现状    1、擘生现状  如今,学生的服务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其关键原因在于就业观念问题:首先,在思想上缺乏对专业的认同感,以致于宁愿从事非技术工种也不愿选择服务行业。即使学有所成,也是眼高手低,进入企业后不愿从企业的基层做起,拈轻怕重,缺乏恒心和毅力。其次,当今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有加,一些学生在家庭和校园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平时很少服务于
期刊
赏识教育是近年来倡导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和理念。所谓“赏识”,意思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而予以重现和赞扬。赏识教育专家周弘教授说过:“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  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学生智慧幼苗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分,是新型课堂上师生平等交流、沟通的桥梁。实施赏识教育,要求教师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因材施教,通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
期刊
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教学《比例尺》
期刊
小学生的创新是指在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有新的见解,在学习中有新的发现;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小学阶段应重在培养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提高素质,增强创新意识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影响下,现代儿童变得非常敏感,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面对着学生那一双双充满
期刊
[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在教育情景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转换为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者。教师在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将面临着从冲突到适应和发展的历程。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适应转换    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其角色的正确转换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分析教师角色适应与转换,有助于教师职业的角色化、行为的规范化,并因此增强教育的效果。    
期刊
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学生能否学会学习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年轻一代能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为此,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以宽松的环境,使其自主合作地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创新,通过四个改变,促使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转变。    一、改变自我,做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引路人  
期刊
初中一年级是中学的起始年级,学生在学习态度、思想品德、纪律观念、行为习惯、身体素质等方面能否朝好的方向发展,直接影响着他在整个中学阶段能否健康成长。因此,初一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年级。  怎样抓好这个关键年级昵?我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严——抓入学教育,严格开端    初一学生告别小学母校上中学,每个学生都带着抱负和理想、希望和追求、雄心壮志,打算在新学校勤奋学习,刻苦竞争,鹤
期刊
前几天,我在街上看到一头“沙漠之舟”行走在县城闹市,在感到好奇的同时,我不由得联想到动物园里的其它的动物,从凶恶的鳄鱼、老虎,到庞然大物的大象……他们曾是那么地令人不寒而栗,亦或是可望而不可及,但最终,就连一个孩子也能对它任意玩弄、随意摆布。这是什么原因昵?无独有偶,一天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故事:动物园里,关着一头刚从山上捉来的大象,为了防止它逃跑,用一条铁链子牢牢地拴住它,大象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倍感
期刊
面对如何适应新课改的问题,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新课标    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统摄、导向和调控作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的短视行为,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应仔细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
期刊
[摘要]教会学生学习,使之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高中数学学科教育中采用导向、养习、授法的学习指导策略,使学生乐学、持学、会学,能够达到优化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并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必须培养学习型、创新型人才,只有能自主学习的人,才能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得以不断获取新知、创造新知,成为激烈社会竞争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