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对腰椎管狭窄采取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术的具体疗效。方法:从本院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患者5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选择单纯后路减压治疗法,观察组选择后路减压联合内固定植骨治疗法,对比两组的具体临床疗效。结果:对比两组的优良率,观察组(86%)明显高于对照组(61.6%),P<0.05;观察组的椎弓根内固定位置较好、无松动、植骨融合良好,均好于对照组,P<0.05;但对比术后腰腿痛情况,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治疗腰椎管狭窄,采用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术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应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腰椎管狭窄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597-01
腰椎管狭窄的主要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腰腿痛,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当前,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术能解除神经组织及血管在椎管内、神经根管内或椎间孔内所受到的压力[1]。为更好地治疗该病,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患者52例,全部患者均排除伴有椎体滑落或节段不稳或先天性椎管狭窄的问题。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最小53岁,最大79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8年,平均病程为(4.5±1.3)年;有12例伴有腰椎后凸(23.1%),有7例伴有骨质疏松(13.5%)。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6例,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术前临床症状、腰椎突出及骨质疏松等情况无差异性,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方式,采用1/5000000盐酸+肾上腺素溶渡0.5%的利多卡因(高血压患者仪用后者),1%的利多卡因0.3~0.5ml[2]。
1.2.1对照组:采用单纯后路减压治疗。
1.2.2观察组:取俯卧位,利用X光确定具体的病变椎间隙。手术选择小切口入路,大约16-18cm,由棘突后正中线进入,探查脊柱不稳定节段与减压区域的不稳定程度,在骨膜下将椎板、关节突、横突分离,并使椎体后方结构充分暴露,咬除全椎板,逐层显露黄韧带、硬膜囊,探查到椎间盘有明显的单侧或双侧突出时,予以摘除;若突出不明显,则不作处理。然后,将神经根出口与侧隐窝扩大,并将椎间盘髓核与相关的纤维环组织都摘除,从而让神经根保持完全松弛[3]。对神经根管减压的具体标准如下:受累的相关神经根与硬脊膜能自如移动,而受限神经根能往内方向任意移动大约1.0cm;将长约3-4cm的探头顺着神经根插入到神经根孔即可解除硬膜囊的压迫。当硬膜囊逐渐松弛后,确定神经根活动度较好,于横突间植骨,使用平头金属棒压实植骨块,金属棒直径为0.6cm,然后将固定连接棒螺丝松开,对椎间进行适量的施压,最后将螺丝拧紧并固定。术中采用常规电凝或压迫止血,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并留置引流,然后,逐层缝合。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同时,采用脱水、激素营养神经等治疗方法。术后1-3日内先后练习直腿抬高练习与带硬腰围下床,于7日后进行腰背肌功能练习。
1.3疗效评判
根据改良的Epstein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进行评价,包括四级:①优:截瘫基本恢复正常或完全恢复;②良:截瘫已大部分恢复或正在恢复之中,患者能自由走动,并能自主控制括约肌,但肌力还有异常,存在麻木感,有相关病理反射;③可:病情基本没有变化;④差:截瘫比术前更加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选用SPSS15.0统计软件作统计学处理,通过( ±s)表示相关计量资料,并利用t检验表示组间对比,利用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近期疗效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良好,经随访了解到,观察组的术后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6%、61.6%,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对比两组肌力、肌萎缩、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椎弓根内固定位置较好,没有出现松动现象,植骨融合率高,没有1例出现复发。观察组的下肢肌力恢复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属于脊柱退行性病变或损伤,通常,中年人易患上此病。它是指由于椎管、神经管与椎间孔狭窄,进而压迫到椎管内的马尾神经。因此,治疗此病仍以手术减压为主。通过后路减压加内固定植骨治疗此病,能有助于腰椎管狹窄的彻底减压。该手术不仅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还能保证充分减压,对神经的损伤小。同时,该手术能消除患者的腰腿痛,保证脊柱的稳定性,并且椎管加压后侧棘突植骨让植骨块更稳定,一般不会发生移位、脱落,从而促进植骨融合,术后也无需采用石膏进行外固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有很多优点,如固定节段较少,较高的稳定性、极少影响脊柱活动度等。对于大部分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来说,都伴有椎间隙变窄或腰椎不稳等问题。根据压缩作用让植骨块嵌紧,保证椎间植骨的进一步融合,提高稳定性,并根据撑开作用使椎间隙高度加大,从而促进腰椎正常排序的恢复。
经本次研究显示,采用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是当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它能使减压更彻底,并有助于脊柱稳定的重建。不过,该手术比单纯后路减压术更加复杂,手术风险也相应增加。因此,对于体弱、高龄或伴有多种内科基础疾病的患者,必须于术前仔细评估手术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黄隆,何立江.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10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1059-1060.
[2] 孙云胜.后路减压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50例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4):151-152.
[3] 赵红卫,张思胜,肖运祥,等.后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1):73.4.
【关键词】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腰椎管狭窄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597-01
腰椎管狭窄的主要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腰腿痛,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当前,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术能解除神经组织及血管在椎管内、神经根管内或椎间孔内所受到的压力[1]。为更好地治疗该病,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患者52例,全部患者均排除伴有椎体滑落或节段不稳或先天性椎管狭窄的问题。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最小53岁,最大79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8年,平均病程为(4.5±1.3)年;有12例伴有腰椎后凸(23.1%),有7例伴有骨质疏松(13.5%)。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6例,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术前临床症状、腰椎突出及骨质疏松等情况无差异性,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方式,采用1/5000000盐酸+肾上腺素溶渡0.5%的利多卡因(高血压患者仪用后者),1%的利多卡因0.3~0.5ml[2]。
1.2.1对照组:采用单纯后路减压治疗。
1.2.2观察组:取俯卧位,利用X光确定具体的病变椎间隙。手术选择小切口入路,大约16-18cm,由棘突后正中线进入,探查脊柱不稳定节段与减压区域的不稳定程度,在骨膜下将椎板、关节突、横突分离,并使椎体后方结构充分暴露,咬除全椎板,逐层显露黄韧带、硬膜囊,探查到椎间盘有明显的单侧或双侧突出时,予以摘除;若突出不明显,则不作处理。然后,将神经根出口与侧隐窝扩大,并将椎间盘髓核与相关的纤维环组织都摘除,从而让神经根保持完全松弛[3]。对神经根管减压的具体标准如下:受累的相关神经根与硬脊膜能自如移动,而受限神经根能往内方向任意移动大约1.0cm;将长约3-4cm的探头顺着神经根插入到神经根孔即可解除硬膜囊的压迫。当硬膜囊逐渐松弛后,确定神经根活动度较好,于横突间植骨,使用平头金属棒压实植骨块,金属棒直径为0.6cm,然后将固定连接棒螺丝松开,对椎间进行适量的施压,最后将螺丝拧紧并固定。术中采用常规电凝或压迫止血,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并留置引流,然后,逐层缝合。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同时,采用脱水、激素营养神经等治疗方法。术后1-3日内先后练习直腿抬高练习与带硬腰围下床,于7日后进行腰背肌功能练习。
1.3疗效评判
根据改良的Epstein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进行评价,包括四级:①优:截瘫基本恢复正常或完全恢复;②良:截瘫已大部分恢复或正在恢复之中,患者能自由走动,并能自主控制括约肌,但肌力还有异常,存在麻木感,有相关病理反射;③可:病情基本没有变化;④差:截瘫比术前更加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选用SPSS15.0统计软件作统计学处理,通过( ±s)表示相关计量资料,并利用t检验表示组间对比,利用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近期疗效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良好,经随访了解到,观察组的术后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6%、61.6%,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对比两组肌力、肌萎缩、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椎弓根内固定位置较好,没有出现松动现象,植骨融合率高,没有1例出现复发。观察组的下肢肌力恢复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腰椎管狭窄属于脊柱退行性病变或损伤,通常,中年人易患上此病。它是指由于椎管、神经管与椎间孔狭窄,进而压迫到椎管内的马尾神经。因此,治疗此病仍以手术减压为主。通过后路减压加内固定植骨治疗此病,能有助于腰椎管狹窄的彻底减压。该手术不仅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还能保证充分减压,对神经的损伤小。同时,该手术能消除患者的腰腿痛,保证脊柱的稳定性,并且椎管加压后侧棘突植骨让植骨块更稳定,一般不会发生移位、脱落,从而促进植骨融合,术后也无需采用石膏进行外固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有很多优点,如固定节段较少,较高的稳定性、极少影响脊柱活动度等。对于大部分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来说,都伴有椎间隙变窄或腰椎不稳等问题。根据压缩作用让植骨块嵌紧,保证椎间植骨的进一步融合,提高稳定性,并根据撑开作用使椎间隙高度加大,从而促进腰椎正常排序的恢复。
经本次研究显示,采用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是当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它能使减压更彻底,并有助于脊柱稳定的重建。不过,该手术比单纯后路减压术更加复杂,手术风险也相应增加。因此,对于体弱、高龄或伴有多种内科基础疾病的患者,必须于术前仔细评估手术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黄隆,何立江.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10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1059-1060.
[2] 孙云胜.后路减压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50例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4):151-152.
[3] 赵红卫,张思胜,肖运祥,等.后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