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FR-TKI一线治疗不同EGFR突变状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ferhi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酶抑制剂(EGFR-TKI)一线治疗不同EGFR突变状态(外显子19缺失、21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

方法

收集徐州市肿瘤医院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72例,分析两种不同EGFR突变状态与一线EGFR-TKI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以及总生存期(OS)之间的关系。

结果

72例患者均进行EGFR基因检测,其中37例为EGFR19外显子缺失,35例为EGFR21外显子突变。7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EGFR19外显子缺失的患者ORR 75.7%,DCR 89.2%;EGFR21外显子突变的患者ORR 51.4%,DCR 6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83,P=0.032;χ2=4.636,P=0.031)。EGFR19外显子缺失和21外显子突变的患者校正后的中位PFS分别为13.2个月、10.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0,P=0.030);中位OS分别为30.2个月、25.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6,P=0.030)。两组间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皮疹最为常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7%∶48.6%,χ2=0.000,P=0.995)。

结论

EGFR突变状态是晚期NSCLC患者一线EGFR-TKI治疗疗效和OS的预测因素,EGFR19外显子缺失患者的疗效优于EGFR21外显子突变患者。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C-X-C趋化因子受体5 (CXCR5 )和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疱液中的水平,探讨其在BP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5例BP患者疱液为实验组,15例Ⅱ度烧伤患者疱液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分别检测CXCR5及ICOS在两组疱液中的水平。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疱液中CXCR5水平分别为(219 ± 145.31)、(147 ± 23.
期刊
期刊
患者女,50岁,就诊前20余天,不慎额部遭轻微撞击后,感额部间断发作性隐痛,偶有轻度头昏,当地医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口服西比灵片后,病情无明显缓解。CT:额骨及双侧顶骨多发局限性骨质破坏,密度减低区,邻近软组织肿胀。磁共振成像:额骨及双侧顶骨多发结节状等T1稍长T2信号,弥散稍受限,增强明显强化,且邻近脑膜线状强化。全身骨扫描提示颅骨多处可见放射性异常浓聚灶。查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阳性,快速血
免疫检查点阻断剂是近年来恶性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它们在消化系统肿瘤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中Nivolumab在延长晚期肝癌生存期方面超过了索拉非尼。Pembrolizumab在PD-L1阳性晚期食管癌有效率可达30%。然而易普利单抗(Ipilumumab)在晚期胰腺癌中并未看到明显疗效。然而更多的研究如Avelumab治疗晚期胃癌、Pembrolizumab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等正在进行研究中
目的探讨沉默富含脯氨酸的酪氨酸激酶2(Pyk2)基因对人肝癌Hep3B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方法构建Pyk2基因RNA干扰(RNAi)载体,脂质体转染至肝癌Hep3B细胞,实验分3组,Pyk2 RNA干扰组(siRNA组):转染携带Pyk2基因RNAi的质粒;阴性对照组:转染不携带Pyk2基因RNAi的空载质粒;空白对照组:未转染任何质粒。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
目的与一线标准方案顺铂联合吉西他滨(DDP+GEM)进行比较,评价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NDP+GEM)治疗晚期肺鳞状细胞癌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依照入组标准入组101例ⅢB及Ⅳ期肺鳞状细胞癌初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69例患者接受NDP+GEM治疗,对照组32例患者接受DDP+GEM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近期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
目的探讨血清Dickkopf-1(DKK1)和EB病毒壳抗体(VCA-IgA)联合检测在鼻咽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80例鼻咽癌患者和65例正常对照者血清DKK1和VCA-IgA的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鼻咽癌患者血清DKK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80.773(429.146)pg/ml∶316.174(252.965)pg/ml],差
期刊
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乏氧被认为是微环境各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大多数恶性肿瘤可产生有利于自已发展的乏氧微环境,从而能够抑制免疫应答。近年的研究表明,肿瘤乏氧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细胞、肿瘤干细胞、循环肿瘤细胞等能介导免疫抑制和免疫耐受,促进肿瘤的发展。未来新的免疫治疗方法焦点在于通过肿瘤血管正常化,重建肿瘤微环境,避免肿瘤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