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内容不再只教授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学生的自身终身发展而言价值十足。因此,如今教育界开始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本文在分析探究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显露的问题的基础之上,探究关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策略,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建议,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培养策略
引言
区别于其他学科,数学旨在培养学生逻辑运算和抽象思维能力。然而,由于知识水平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不足,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感觉很难。因此,重要的是,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为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做出哪些努力。但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被动式教学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在全国各地学校中随处可见。那么,为了真正高效的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针对如今数学教学现状,应采取适宜的对策,切实将措施落实。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1.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限制
近些年中国现行教育体制——应试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批判,社会上要求改革的呼声层出不穷。这种教育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成绩,数学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成绩,把注意力放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布置大量的数学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无暇顾及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繁重的学业之中,繁杂的数学作业及辅导班经历导致厌烦情绪的产生,学习是为了父母学,做作业变成了应付家长的苦差事,学生没时间也不情愿主动思考问题。
2.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的缺失
从主观原因出发,可以说学生自主思考的缺乏有一部分原因是老师对于在教学中没有培养的想法和计划。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上,中国的教师通常习惯于将一个已经形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却很少引导学生思考其来源。在讲解习题的时候,教师们会直接给答案,核对之后,再将题目的详细步骤一一告诉学生。学生自己不思考不探索,那么永远都不能真正吃透知识,闻一知十,导致浪费多余的时间和精力。
二、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建议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光有文凭是不够的,能力才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所以在教育中就要时刻注意培养能力,尤其在小学教学中。
1.借助现代科技,实行创新型教学
作为一门充满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科目,数学对于身心尚未完全发展的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纯粹枯燥的数字并不能引起学习者对数学的好奇,上课的效率自然大打折扣。因此,利用多媒体在小学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直观的事物,对学生造成感官刺激,抓住学生的眼球,注意力集中于授课内容,提升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思考的兴趣。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为例,在导入的时候,借助于信息技术唤起存在于小学生头脑中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回忆,让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将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多媒体动画生动直观的展现出来,不仅教室气氛热闹起来,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思考,参与教学。
当然,除了运用多媒体教学,也可以通过做一些小游戏进行课程导入,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将全身心精力投入到本节课的知识之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2.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教学
生活与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的联系十分紧密,也就是说,如果教能在实在实际的讲课过程中,将生活实例与数学联系起来,把数学融入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不仅使学生用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还能主动分析、思考,甚至于独立解决相应地数学问题。
举个例子,在对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授课的时候,可以在课前向学生布置任务,任务内容可以是和父母一起去菜市场买菜,然后亲手亲自掂量一下东西,预测重量,最后再观察购买物的实际重量。数学教师也可以在生活情境中教学,在课上准备好一把称,用于测量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如一根笔,一本书,甚至是学生的重量。将抽象的数学符号与生活相挂钩,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学生也真正开动大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还有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帮助教师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3.尊重学生,创设积极,开放,平等的课堂氛围
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展开,被动式或者说是填鸭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了,以前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知识点,学生被动输入的时代已经跟不上发展潮流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而是学生们踊跃回答,各抒己见的地方。因而,为了顺利开展教学,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师应该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主动大方地参与思考。
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集思广益,运用各种方式求得梯形的面积。首先,教师提前准备好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让学生通过折叠,剪接,拼合等方式把纸片变成熟悉的图形,并且在学生亲自动手的同时思考,是否能利用这些图形获得求取平行四边的面积呢,该怎么做?学生甲说:“通过左右折叠,平行四边形可以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一个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另一位同学回答道:“或者可以增加两个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拼接,然后可以得到长方形,通过测量长方形的长度和宽度得到面积,再减去两个三角形的面积。”
教师这时应该发挥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其他的方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直抒胸臆,主动去思考。除此之外,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通过团结协作的方式,探索数学问题,集中全员力量自主解决问题,活跃大脑思维。
结束语
总之,借助初级阶段数学教学,潜移默化地养成独立思考能力,适应社会发展以及課程改革对于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当前中国教育现状,结合教学经验,对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了对策建议。希望能对其他教师在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道路上做出贡献,造就一批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忠秀.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137-138.
[2]杨伟会.试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8(15):47-48.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培养策略
引言
区别于其他学科,数学旨在培养学生逻辑运算和抽象思维能力。然而,由于知识水平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不足,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感觉很难。因此,重要的是,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为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做出哪些努力。但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被动式教学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在全国各地学校中随处可见。那么,为了真正高效的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针对如今数学教学现状,应采取适宜的对策,切实将措施落实。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1.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限制
近些年中国现行教育体制——应试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批判,社会上要求改革的呼声层出不穷。这种教育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成绩,数学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成绩,把注意力放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布置大量的数学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无暇顾及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繁重的学业之中,繁杂的数学作业及辅导班经历导致厌烦情绪的产生,学习是为了父母学,做作业变成了应付家长的苦差事,学生没时间也不情愿主动思考问题。
2.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的缺失
从主观原因出发,可以说学生自主思考的缺乏有一部分原因是老师对于在教学中没有培养的想法和计划。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上,中国的教师通常习惯于将一个已经形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却很少引导学生思考其来源。在讲解习题的时候,教师们会直接给答案,核对之后,再将题目的详细步骤一一告诉学生。学生自己不思考不探索,那么永远都不能真正吃透知识,闻一知十,导致浪费多余的时间和精力。
二、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建议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光有文凭是不够的,能力才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所以在教育中就要时刻注意培养能力,尤其在小学教学中。
1.借助现代科技,实行创新型教学
作为一门充满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科目,数学对于身心尚未完全发展的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纯粹枯燥的数字并不能引起学习者对数学的好奇,上课的效率自然大打折扣。因此,利用多媒体在小学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直观的事物,对学生造成感官刺激,抓住学生的眼球,注意力集中于授课内容,提升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思考的兴趣。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为例,在导入的时候,借助于信息技术唤起存在于小学生头脑中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回忆,让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将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多媒体动画生动直观的展现出来,不仅教室气氛热闹起来,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思考,参与教学。
当然,除了运用多媒体教学,也可以通过做一些小游戏进行课程导入,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将全身心精力投入到本节课的知识之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2.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教学
生活与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的联系十分紧密,也就是说,如果教能在实在实际的讲课过程中,将生活实例与数学联系起来,把数学融入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不仅使学生用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还能主动分析、思考,甚至于独立解决相应地数学问题。
举个例子,在对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授课的时候,可以在课前向学生布置任务,任务内容可以是和父母一起去菜市场买菜,然后亲手亲自掂量一下东西,预测重量,最后再观察购买物的实际重量。数学教师也可以在生活情境中教学,在课上准备好一把称,用于测量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如一根笔,一本书,甚至是学生的重量。将抽象的数学符号与生活相挂钩,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学生也真正开动大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还有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帮助教师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3.尊重学生,创设积极,开放,平等的课堂氛围
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展开,被动式或者说是填鸭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了,以前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知识点,学生被动输入的时代已经跟不上发展潮流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而是学生们踊跃回答,各抒己见的地方。因而,为了顺利开展教学,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师应该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主动大方地参与思考。
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集思广益,运用各种方式求得梯形的面积。首先,教师提前准备好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让学生通过折叠,剪接,拼合等方式把纸片变成熟悉的图形,并且在学生亲自动手的同时思考,是否能利用这些图形获得求取平行四边的面积呢,该怎么做?学生甲说:“通过左右折叠,平行四边形可以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一个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另一位同学回答道:“或者可以增加两个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拼接,然后可以得到长方形,通过测量长方形的长度和宽度得到面积,再减去两个三角形的面积。”
教师这时应该发挥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其他的方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直抒胸臆,主动去思考。除此之外,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通过团结协作的方式,探索数学问题,集中全员力量自主解决问题,活跃大脑思维。
结束语
总之,借助初级阶段数学教学,潜移默化地养成独立思考能力,适应社会发展以及課程改革对于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当前中国教育现状,结合教学经验,对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了对策建议。希望能对其他教师在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道路上做出贡献,造就一批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忠秀.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137-138.
[2]杨伟会.试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8(15):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