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代社会的友谊
人是一种孤独的动物。孤独类似于饥饿,无论制造多少食物都不能满足饥饿,无论拥有多少亲情、爱情、友情都不能消除孤独。在古代,诗人大多居官,是统治阶级集体中的一员,受君臣秩序约束,这种严格的等级秩序可以给其成员带来相对稳定的归宿感。他们的孤独往往产生于脱离官方秩序或不能进入官方秩序的时刻。如不甘事权贵的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战乱年代与官方秩序失去联系的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受打击被流放的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未能进入官僚系统的隐士孟浩然则“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如此等等。
相反,现代社会的孤独实质上是人摆脱秩序束缚、获得精神独立后的产物。而且,主体性愈强,孤独感就会愈强。从内心来讲,人人渴望友谊,但常常不免忍受或享受孤独。究其原因,是由于现代社会存在着不利于友谊生长或破坏友谊的因素。“想一想你真正的朋友为何那么少,因为几乎没有人适于成为他人的朋友。”这是葡萄牙诗人佩索阿(1888-1935)《生活准则》(约1910年)中的一句话。现代文学直面现实,揭示真相,其原则是将真实性置于审美性之上,或者说真实第一,审美第二。佩索阿这句话就是如此,具有无可质疑的真实性。为什么“几乎没有人适于成为他人的朋友”呢?首先是因为民主社会的独立性,以及由此造成的自我中心与人心涣散,自我中心是“为我”的,而友谊却需要“为他”,这显然是冲突性的;其次是现代职业与商业竞争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关系;还有城市人际关系的冷漠,如此等等,都是友谊的对立物。这在现代哲学和文学中都有体现。从萨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狱”中不难看出紧张的人际关系。事实上,从卡夫卡(1883-1924)以来,现代文学就表达了理解他人的限度或不可能。如今,甚至在中国流行歌曲里也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其实你不懂我的心”(1987),“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1993)。
友谊在现代社会陷入困境,这是实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友谊不存在了,更不意味着人们不需要友谊了。友谊是人们永远需要的,因为每个人都期待认同。现在的问题是,人们生活在对友谊的永久需要和友谊的现代困境中。仔细考查佩索阿的话,有两个地方值得注意,他说的是“适于”,即使一个人不适于成为另一个人的朋友,但对友谊的需要会克服这一点。还有“几乎”这个词表明其非绝对性。像佩索阿尽管朋友少,但并非完全封闭,他早年也有个好朋友马里奥·德·萨-卡内罗(1890-1916),即佩索阿的重要异名卡埃罗的原型。
友情不像亲情由血缘维系,也不像爱情由婚姻框定。古代有结拜仪式,一般称为结拜兄弟,包括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往往以老大为尊,有很强的等级观念,有些结义者会为某种共同目标而奋斗,如桃源结义。随着民主社会与平等观念的渗透,这种仪式基本上已废而不用。就此而言,现代社会的友谊大多是自发的、松散的,或情趣相投,或利益与共。因而导致友谊破裂的因素往往也是利益争执,或观念分歧。
相对来说,诗人之间的友谊比较纯粹,诗歌构成了他们共同的家园。他们可能素不相识,只是由于读过彼此的诗歌就可以一见如故,甚至成为至交知音,这是一种异常亲和的人际关系,近乎奇迹。总体来说,诗人这个群体较少利益之争,但也并非一团和气。因为诗人往往比常人个性强,观念比较独特,加上自恋自尊而且敏感,关系容易破裂。诗人虽不重利但重名,为了某种名分导致断交的现象并不罕见。
二、沃尔科特的友谊诗
为了讨论沃尔科特友谊诗,有必要先谈一下他的亲情和爱情。其亲情简况如下:沃尔科特出生的第二年,他父亲沃里克·沃尔科特就去世了。母亲阿利克斯·沃尔科特把他养大,他母亲去世于1990年。沃尔科特有一个姐姐帕梅拉,比他大两岁;有一个双胞胎兄弟罗德里克,是导演、剧作家,和沃尔科特是同行,2000年去世于多伦多。已译成汉语的沃尔科特诗歌中似乎并无作品专门写到这些亲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沃尔科特甚至没有写到他的双胞胎兄弟之死,这表明他们关系可能并不亲密。他只是在《布鲁克林来信》中间接写到父亲,该诗的最后一句堪称伟大:“我不为任何人之死悲伤。”
沃尔科特的爱情简况:1954年,第一次婚姻,和费伊·莫里斯顿,有一个儿子彼得;1960年,第二次婚姻,和玛格丽特·梅拉德,有两个女儿;1982年,第三次婚姻,和诺兰·梅蒂维埃。沃尔科特的爱情显然并不如意,他在《西西里组曲》第三首中写道:“我虐待了她们所有人,我的三位妻子。”
相对来说,沃尔科特的友人较多,对他的文学事业更重要。尤其是他和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和谢默斯·希尼(1939-2013)被称为“三剑客”。他们三位均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布罗茨基1987年,沃尔科特1992年,希尼1995年。他们用文字表达友谊的方式主要有题赠诗和评论两种方式。三人中,沃尔科特与布罗茨基关系更密切:沃尔科特的早期诗《欧洲的森林》收入《星-苹果王国》(1979年)是献给布罗茨基的。《白鹭》组诗第8首是写布罗茨基的。在评论方面,布罗茨基为沃尔科特写过《潮汐的声音》(1983年),沃尔科特为布罗茨基写过《魔术工业:约瑟夫·布罗茨基》(1988年),希尼为沃尔科特写过《流放的语言》(1979年)。布罗茨基去世后,希尼写了《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这些评论来自伟大同行的认可,对诗人的创作是极其可贵的鼓励。布罗茨基对沃尔科特评价极高,认为他是“今日英语文学中最好的诗人”。
《白鹭》出版于2010年,诗人80岁。第二年获艾略特奖,这部诗集被评为“一部感人、具有冒险精神并且几乎无懈可击的作品”。在我看来,其中最感人的是友谊诗。全集共收入诗歌97首,其中友谊诗(不包括题献诗)为14首,比例达七分之一,即七首诗当中就有一首友谊诗。作为一位现代作家,沃尔科特的友谊观当然也是复杂的。在《他们》第2首中,沃尔科特写道:
不要在友谊的附近闲逛 他们中最好的也会失望,会悄悄
把门关上,不要吃惊于你被拒绝。
没有什么比他们的事业重要;
名人可能就像蛆,最杰出的那些
变成甲壳虫;甲壳虫让你吃惊吗?
这几行诗如同对青年人的忠告,当然也来自诗人的体验。作者显然有被朋友拒绝的经历,原因很简单,对名人朋友来说,“没有什么比他们的事业重要”,在自我中心的时代里,谁又不是如此呢?“甲壳虫”(以及“蛆”)的比喻很容易让人想起萨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狱”,其中包含着对他(名)人的强烈嫌恶,一种非友非敌的负面人际关系。关于敌对关系的书写,最有代表性的是《致我的敌人》。《在阿姆斯特丹》第1首中也有“接受我的敌人的乖戾的怨恨”这样的句子。这些敌对关系可能来自沃尔科特诗艺的诋毁者,甚至也可以包括那些流言或绯闻的制造者。
除此以外,《白鹭》中的其它友谊诗都是正面的。大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写给健在的朋友。诗人曾在《友谊诗篇》中感叹“在第二次生命里我结交了这么多朋友!”事实上,这本诗集就是题献给朋友的:“献给斯特法诺斯、马泰奥、博比、万尼、采泽和格林。”这些朋友或许并非诗友,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友谊。其中,《喜歌:雨季》是诗人为朋友写的祝婚诗。《码头之夜》是一首别致而动人的友谊诗。另一部分写给已逝的朋友,这类诗较多,因为这是诗人晚年写的友谊诗,随着身边友人的不断辞世,这些诗不可避免地和死亡联系在一起。有些是悼亡诗,如《月亮的号角》(哀悼美国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朋友之死》(哀悼巴巴多斯小说家奥利弗·杰克曼)、《纪念,约翰·赫恩》(哀悼牙买加小说家约翰·赫恩)和《哀歌》(哀悼剧作家艾梅·瑟赛阿);有些是怀念诗,如《白鹭》第6首、《金合欢树》第3首,以及《他们的号码》等。这些怀念诗极其感人,后两首诗分别以友人留下的书和电话号码起兴:
我打开他们的书,看见他们遥远的身影
邻近并不断抵达,他们的嗓音被书页
中的一朵云听到,像我头脑里柔软的涛声。
我们仍然珍爱那些
我们爱着的、失去的、尊敬的人,并转化
成我们迅速掠过的号码的回声
从一种逐渐会变成习惯的新的疼痛中……
三、《白鹭》第6首细读
圣诞周过了一半,我还不曾看见它们,
那些白鹭,没有人告诉我它们为什么消失了,
但此刻它们随这场雨返回,橙黄的嘴巴,
粉红的长腿,尖尖的脑袋,回到草地上
过去它们常常在这里沐浴圣克鲁斯山谷
清澈无尽的雨丝,下雨时,雨珠不断落在
雪松上,直到它使旷野一片模糊。
这些白鹭拥有瀑布的颜色,云的
颜色。有些朋友,我已所剩不多,
即将辞世,而这些白鹭在雨中漫步
似乎死亡对它们毫无影响,或者它们像
突临的天使升起,飞行,然后又降落。
有时那些山峦就像朋友一样
自行缓缓消失了,而我高兴的是
此刻他们又回来了,像怀念,像祈祷。
I hadn’t seen them for half of the Christmas week,
the egrets, and no one told me why they had gone,
but they are back with the rain now, orange beak,
pink shanks and stabbing head, back on the lawn
where they used to be in the clear, limitless rain
of the Santa Cruz Valley, which, when it rains, falls
steadily against the cedars till it mists the plain.
The egrets are the colour of waterfalls,
and of clouds. Some friends, the few I have left,
are dying, but the egrets stalk through the rain
as if nothing mortal can affect them, or they lift
like abrupt angels, sail, then settle again.
Sometimes the hills themselves disappear
like friends, slowly, but I am happier
that they have come back now, like memory, like prayer.
这是《白鹭》组诗第6首的译文和原文。我认为它是《白鹭》组诗、甚至整部诗集中写得最好的一首。在此诗中,白鹭和友人融合为一,在原文中,作者使用的代词是they和them,这个词可译成“它们”,指白鹭,也可译成“他们”,指友人。译成汉语时只能选择其一,这种双关性就体现不出来。该词在诗中出现7次,前6次我均译为“它们”,最后一次译成“他们”,以暗示白鹭与友人的一体性。在本诗中,除了将白鹭与友人形成复合性隐喻以外,作者还将山峦与友人对应起来,形成另一组隐喻关系。
与此相关的是两组关键词:一组是“消失”(gone,第2行)与“返回”(back,第3行),一组是“消失”(disappear,第14行)与“回来”(come back,第15行)。同they一样,这两处“消失”既指白鹭的“消失”,“山峦”的消失,也指“友人”的消失。在这里,“消失”其实是死亡的婉辞: 有些朋友,我已所剩不多,
即将辞世,而这些白鹭在雨中漫步
似乎死亡对它们毫无影响
在这节诗中,“辞世”与“死亡”显然都是“消失”的本义,或者说它们明晰了“消失”之意:所谓“消失”即“死亡”,而“死亡”就是“永久消失”。但是,正如诗中所写的,那些“消失”的物或人还会“返回”,在诗人的怀念里不断返回。在此,诗人既是一位剩存者,也是一位招魂者,让逝去的友人不断回到尘世,回到自己身边。值得注意的是“似乎死亡对它们毫无影响”这一句,表明“它们”是不死的,或不会死的。如前所述,白鹭本是诗人友人的隐喻,诗中又把它比成“瀑布”和“云”,这些存在于大自然中的永恒物象,把它比成“天使”。在这里,倾泻的瀑布、飘忽的云朵,和突然降临的“天使”分明都成了诗人友人的化身。它表明只要诗人还活着,他的友人是不会死的。更进一步说,即使诗人也不在了,他们仍会不断返回尘世,通过他们留下的作品和读者的阅读,诗人及其友人的永恒友谊会一再返回尘世。此处的语调异常自信,甚至有些高傲。这是一个写出传世作品的诗人发出的坚定声音:即使诗人的生命被死神中断,诗人的友谊却可以凭借他们的诗篇超越死亡。正是这一点构成了此诗的动人品质。
本诗还对白鹭的形态做了具体描绘:“橙黄的嘴巴,粉红的长腿,尖尖的脑袋”,白鹭的美丽也成就了诗人友谊的美丽。此外,雨在诗中出现了4次,也很有意味,它构成了白鹭活动的基本背景,营造了一种不断冲洗事物、迷蒙世界的氛围,这种模糊的光晕如同诗人的泪眼所见。
之所以说这首诗是诗集《白鹭》中最好的作品,是因为作者用清澈的语言写出了动人的诗歌,并且严格押韵,前12句交韵:week(周)与beak(嘴巴),gone(消失)与lawn(草地),rain(雨丝)与plain(平原),falls(落)与waterfalls(瀑布),left(剩下)与lift(升起),rain(雨)与again(又)。后3句连韵:disappear(消失),happier(高兴),prayer(祈祷)。week与beak分别对应着抽象的时间和具象的嘴巴,gone与lawn同样包含着抽象与具象的对应,而且体现着消失与存在的张力。rain与plain则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差异。falls与waterfalls分别对应着雨与瀑布的下降,对应着广阔细微与集中急骤的不同。left与lift仅一字之差,前者意为“剩下”,指健在的朋友;后者意为“升起”,描写天使,亡友的化身,二者形成了富于张力的对称。rain与again可以显示雨的反复来临,对应着诗人对亡友的反复怀念。交韵在总体上制造了一种融合效果,体现了白鹭与朋友、白鹭与天使,以及白鹭与雨丝的融合。诗歌最后采用三连韵,不仅表明这三行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而且显示了诗人怀念亡友的一贯性:诗人坚持他的祈祷(prayer)对抗友人的消失(disappear)。由此可见,押韵可以跨越远距离达成词语的结盟,押韵词和被押韵词显然构成了更亲密的关系,从而使诗歌更有艺术性,并可以强化诗人的情感。遗憾的是,我的翻译未能传达出这些韵律。许多现代汉诗也是这样,基本上放弃了押韵,而且词语不凝练,节奏感不强,也没有必要的形式建构,这种没有难度的写作其实是主动降低了写作的艺术性,只满足于写出心中那点诗意,而不注重相应的诗艺,能好到哪里去呢?在此,或许有必要重温托·艾略特在《三思“自由体诗”》中的话,“所谓传统诗与自由体诗之分并不存在”。艾略特的意思很明确:任何诗都是讲究格律的。沃尔科特的诗正是这样,真正达到了诗意与诗艺的双重完美。艾略特的话与沃尔科特的诗或许能构成一种提醒:现代汉诗是否为形体自由付出了诗艺流失的代价,以及如何重建现代汉诗的韵律?更难得的是,这首诗用的是明晰的语言,现代汉诗作者一旦使用这种语言写作往往通篇成为大白话,很少有人能写出像《白鹭》这样的韵味和动人的效果。
人是一种孤独的动物。孤独类似于饥饿,无论制造多少食物都不能满足饥饿,无论拥有多少亲情、爱情、友情都不能消除孤独。在古代,诗人大多居官,是统治阶级集体中的一员,受君臣秩序约束,这种严格的等级秩序可以给其成员带来相对稳定的归宿感。他们的孤独往往产生于脱离官方秩序或不能进入官方秩序的时刻。如不甘事权贵的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战乱年代与官方秩序失去联系的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受打击被流放的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未能进入官僚系统的隐士孟浩然则“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如此等等。
相反,现代社会的孤独实质上是人摆脱秩序束缚、获得精神独立后的产物。而且,主体性愈强,孤独感就会愈强。从内心来讲,人人渴望友谊,但常常不免忍受或享受孤独。究其原因,是由于现代社会存在着不利于友谊生长或破坏友谊的因素。“想一想你真正的朋友为何那么少,因为几乎没有人适于成为他人的朋友。”这是葡萄牙诗人佩索阿(1888-1935)《生活准则》(约1910年)中的一句话。现代文学直面现实,揭示真相,其原则是将真实性置于审美性之上,或者说真实第一,审美第二。佩索阿这句话就是如此,具有无可质疑的真实性。为什么“几乎没有人适于成为他人的朋友”呢?首先是因为民主社会的独立性,以及由此造成的自我中心与人心涣散,自我中心是“为我”的,而友谊却需要“为他”,这显然是冲突性的;其次是现代职业与商业竞争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关系;还有城市人际关系的冷漠,如此等等,都是友谊的对立物。这在现代哲学和文学中都有体现。从萨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狱”中不难看出紧张的人际关系。事实上,从卡夫卡(1883-1924)以来,现代文学就表达了理解他人的限度或不可能。如今,甚至在中国流行歌曲里也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其实你不懂我的心”(1987),“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1993)。
友谊在现代社会陷入困境,这是实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友谊不存在了,更不意味着人们不需要友谊了。友谊是人们永远需要的,因为每个人都期待认同。现在的问题是,人们生活在对友谊的永久需要和友谊的现代困境中。仔细考查佩索阿的话,有两个地方值得注意,他说的是“适于”,即使一个人不适于成为另一个人的朋友,但对友谊的需要会克服这一点。还有“几乎”这个词表明其非绝对性。像佩索阿尽管朋友少,但并非完全封闭,他早年也有个好朋友马里奥·德·萨-卡内罗(1890-1916),即佩索阿的重要异名卡埃罗的原型。
友情不像亲情由血缘维系,也不像爱情由婚姻框定。古代有结拜仪式,一般称为结拜兄弟,包括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往往以老大为尊,有很强的等级观念,有些结义者会为某种共同目标而奋斗,如桃源结义。随着民主社会与平等观念的渗透,这种仪式基本上已废而不用。就此而言,现代社会的友谊大多是自发的、松散的,或情趣相投,或利益与共。因而导致友谊破裂的因素往往也是利益争执,或观念分歧。
相对来说,诗人之间的友谊比较纯粹,诗歌构成了他们共同的家园。他们可能素不相识,只是由于读过彼此的诗歌就可以一见如故,甚至成为至交知音,这是一种异常亲和的人际关系,近乎奇迹。总体来说,诗人这个群体较少利益之争,但也并非一团和气。因为诗人往往比常人个性强,观念比较独特,加上自恋自尊而且敏感,关系容易破裂。诗人虽不重利但重名,为了某种名分导致断交的现象并不罕见。
二、沃尔科特的友谊诗
为了讨论沃尔科特友谊诗,有必要先谈一下他的亲情和爱情。其亲情简况如下:沃尔科特出生的第二年,他父亲沃里克·沃尔科特就去世了。母亲阿利克斯·沃尔科特把他养大,他母亲去世于1990年。沃尔科特有一个姐姐帕梅拉,比他大两岁;有一个双胞胎兄弟罗德里克,是导演、剧作家,和沃尔科特是同行,2000年去世于多伦多。已译成汉语的沃尔科特诗歌中似乎并无作品专门写到这些亲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沃尔科特甚至没有写到他的双胞胎兄弟之死,这表明他们关系可能并不亲密。他只是在《布鲁克林来信》中间接写到父亲,该诗的最后一句堪称伟大:“我不为任何人之死悲伤。”
沃尔科特的爱情简况:1954年,第一次婚姻,和费伊·莫里斯顿,有一个儿子彼得;1960年,第二次婚姻,和玛格丽特·梅拉德,有两个女儿;1982年,第三次婚姻,和诺兰·梅蒂维埃。沃尔科特的爱情显然并不如意,他在《西西里组曲》第三首中写道:“我虐待了她们所有人,我的三位妻子。”
相对来说,沃尔科特的友人较多,对他的文学事业更重要。尤其是他和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和谢默斯·希尼(1939-2013)被称为“三剑客”。他们三位均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布罗茨基1987年,沃尔科特1992年,希尼1995年。他们用文字表达友谊的方式主要有题赠诗和评论两种方式。三人中,沃尔科特与布罗茨基关系更密切:沃尔科特的早期诗《欧洲的森林》收入《星-苹果王国》(1979年)是献给布罗茨基的。《白鹭》组诗第8首是写布罗茨基的。在评论方面,布罗茨基为沃尔科特写过《潮汐的声音》(1983年),沃尔科特为布罗茨基写过《魔术工业:约瑟夫·布罗茨基》(1988年),希尼为沃尔科特写过《流放的语言》(1979年)。布罗茨基去世后,希尼写了《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这些评论来自伟大同行的认可,对诗人的创作是极其可贵的鼓励。布罗茨基对沃尔科特评价极高,认为他是“今日英语文学中最好的诗人”。
《白鹭》出版于2010年,诗人80岁。第二年获艾略特奖,这部诗集被评为“一部感人、具有冒险精神并且几乎无懈可击的作品”。在我看来,其中最感人的是友谊诗。全集共收入诗歌97首,其中友谊诗(不包括题献诗)为14首,比例达七分之一,即七首诗当中就有一首友谊诗。作为一位现代作家,沃尔科特的友谊观当然也是复杂的。在《他们》第2首中,沃尔科特写道:
不要在友谊的附近闲逛 他们中最好的也会失望,会悄悄
把门关上,不要吃惊于你被拒绝。
没有什么比他们的事业重要;
名人可能就像蛆,最杰出的那些
变成甲壳虫;甲壳虫让你吃惊吗?
这几行诗如同对青年人的忠告,当然也来自诗人的体验。作者显然有被朋友拒绝的经历,原因很简单,对名人朋友来说,“没有什么比他们的事业重要”,在自我中心的时代里,谁又不是如此呢?“甲壳虫”(以及“蛆”)的比喻很容易让人想起萨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狱”,其中包含着对他(名)人的强烈嫌恶,一种非友非敌的负面人际关系。关于敌对关系的书写,最有代表性的是《致我的敌人》。《在阿姆斯特丹》第1首中也有“接受我的敌人的乖戾的怨恨”这样的句子。这些敌对关系可能来自沃尔科特诗艺的诋毁者,甚至也可以包括那些流言或绯闻的制造者。
除此以外,《白鹭》中的其它友谊诗都是正面的。大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写给健在的朋友。诗人曾在《友谊诗篇》中感叹“在第二次生命里我结交了这么多朋友!”事实上,这本诗集就是题献给朋友的:“献给斯特法诺斯、马泰奥、博比、万尼、采泽和格林。”这些朋友或许并非诗友,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友谊。其中,《喜歌:雨季》是诗人为朋友写的祝婚诗。《码头之夜》是一首别致而动人的友谊诗。另一部分写给已逝的朋友,这类诗较多,因为这是诗人晚年写的友谊诗,随着身边友人的不断辞世,这些诗不可避免地和死亡联系在一起。有些是悼亡诗,如《月亮的号角》(哀悼美国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朋友之死》(哀悼巴巴多斯小说家奥利弗·杰克曼)、《纪念,约翰·赫恩》(哀悼牙买加小说家约翰·赫恩)和《哀歌》(哀悼剧作家艾梅·瑟赛阿);有些是怀念诗,如《白鹭》第6首、《金合欢树》第3首,以及《他们的号码》等。这些怀念诗极其感人,后两首诗分别以友人留下的书和电话号码起兴:
我打开他们的书,看见他们遥远的身影
邻近并不断抵达,他们的嗓音被书页
中的一朵云听到,像我头脑里柔软的涛声。
我们仍然珍爱那些
我们爱着的、失去的、尊敬的人,并转化
成我们迅速掠过的号码的回声
从一种逐渐会变成习惯的新的疼痛中……
三、《白鹭》第6首细读
圣诞周过了一半,我还不曾看见它们,
那些白鹭,没有人告诉我它们为什么消失了,
但此刻它们随这场雨返回,橙黄的嘴巴,
粉红的长腿,尖尖的脑袋,回到草地上
过去它们常常在这里沐浴圣克鲁斯山谷
清澈无尽的雨丝,下雨时,雨珠不断落在
雪松上,直到它使旷野一片模糊。
这些白鹭拥有瀑布的颜色,云的
颜色。有些朋友,我已所剩不多,
即将辞世,而这些白鹭在雨中漫步
似乎死亡对它们毫无影响,或者它们像
突临的天使升起,飞行,然后又降落。
有时那些山峦就像朋友一样
自行缓缓消失了,而我高兴的是
此刻他们又回来了,像怀念,像祈祷。
I hadn’t seen them for half of the Christmas week,
the egrets, and no one told me why they had gone,
but they are back with the rain now, orange beak,
pink shanks and stabbing head, back on the lawn
where they used to be in the clear, limitless rain
of the Santa Cruz Valley, which, when it rains, falls
steadily against the cedars till it mists the plain.
The egrets are the colour of waterfalls,
and of clouds. Some friends, the few I have left,
are dying, but the egrets stalk through the rain
as if nothing mortal can affect them, or they lift
like abrupt angels, sail, then settle again.
Sometimes the hills themselves disappear
like friends, slowly, but I am happier
that they have come back now, like memory, like prayer.
这是《白鹭》组诗第6首的译文和原文。我认为它是《白鹭》组诗、甚至整部诗集中写得最好的一首。在此诗中,白鹭和友人融合为一,在原文中,作者使用的代词是they和them,这个词可译成“它们”,指白鹭,也可译成“他们”,指友人。译成汉语时只能选择其一,这种双关性就体现不出来。该词在诗中出现7次,前6次我均译为“它们”,最后一次译成“他们”,以暗示白鹭与友人的一体性。在本诗中,除了将白鹭与友人形成复合性隐喻以外,作者还将山峦与友人对应起来,形成另一组隐喻关系。
与此相关的是两组关键词:一组是“消失”(gone,第2行)与“返回”(back,第3行),一组是“消失”(disappear,第14行)与“回来”(come back,第15行)。同they一样,这两处“消失”既指白鹭的“消失”,“山峦”的消失,也指“友人”的消失。在这里,“消失”其实是死亡的婉辞: 有些朋友,我已所剩不多,
即将辞世,而这些白鹭在雨中漫步
似乎死亡对它们毫无影响
在这节诗中,“辞世”与“死亡”显然都是“消失”的本义,或者说它们明晰了“消失”之意:所谓“消失”即“死亡”,而“死亡”就是“永久消失”。但是,正如诗中所写的,那些“消失”的物或人还会“返回”,在诗人的怀念里不断返回。在此,诗人既是一位剩存者,也是一位招魂者,让逝去的友人不断回到尘世,回到自己身边。值得注意的是“似乎死亡对它们毫无影响”这一句,表明“它们”是不死的,或不会死的。如前所述,白鹭本是诗人友人的隐喻,诗中又把它比成“瀑布”和“云”,这些存在于大自然中的永恒物象,把它比成“天使”。在这里,倾泻的瀑布、飘忽的云朵,和突然降临的“天使”分明都成了诗人友人的化身。它表明只要诗人还活着,他的友人是不会死的。更进一步说,即使诗人也不在了,他们仍会不断返回尘世,通过他们留下的作品和读者的阅读,诗人及其友人的永恒友谊会一再返回尘世。此处的语调异常自信,甚至有些高傲。这是一个写出传世作品的诗人发出的坚定声音:即使诗人的生命被死神中断,诗人的友谊却可以凭借他们的诗篇超越死亡。正是这一点构成了此诗的动人品质。
本诗还对白鹭的形态做了具体描绘:“橙黄的嘴巴,粉红的长腿,尖尖的脑袋”,白鹭的美丽也成就了诗人友谊的美丽。此外,雨在诗中出现了4次,也很有意味,它构成了白鹭活动的基本背景,营造了一种不断冲洗事物、迷蒙世界的氛围,这种模糊的光晕如同诗人的泪眼所见。
之所以说这首诗是诗集《白鹭》中最好的作品,是因为作者用清澈的语言写出了动人的诗歌,并且严格押韵,前12句交韵:week(周)与beak(嘴巴),gone(消失)与lawn(草地),rain(雨丝)与plain(平原),falls(落)与waterfalls(瀑布),left(剩下)与lift(升起),rain(雨)与again(又)。后3句连韵:disappear(消失),happier(高兴),prayer(祈祷)。week与beak分别对应着抽象的时间和具象的嘴巴,gone与lawn同样包含着抽象与具象的对应,而且体现着消失与存在的张力。rain与plain则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差异。falls与waterfalls分别对应着雨与瀑布的下降,对应着广阔细微与集中急骤的不同。left与lift仅一字之差,前者意为“剩下”,指健在的朋友;后者意为“升起”,描写天使,亡友的化身,二者形成了富于张力的对称。rain与again可以显示雨的反复来临,对应着诗人对亡友的反复怀念。交韵在总体上制造了一种融合效果,体现了白鹭与朋友、白鹭与天使,以及白鹭与雨丝的融合。诗歌最后采用三连韵,不仅表明这三行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而且显示了诗人怀念亡友的一贯性:诗人坚持他的祈祷(prayer)对抗友人的消失(disappear)。由此可见,押韵可以跨越远距离达成词语的结盟,押韵词和被押韵词显然构成了更亲密的关系,从而使诗歌更有艺术性,并可以强化诗人的情感。遗憾的是,我的翻译未能传达出这些韵律。许多现代汉诗也是这样,基本上放弃了押韵,而且词语不凝练,节奏感不强,也没有必要的形式建构,这种没有难度的写作其实是主动降低了写作的艺术性,只满足于写出心中那点诗意,而不注重相应的诗艺,能好到哪里去呢?在此,或许有必要重温托·艾略特在《三思“自由体诗”》中的话,“所谓传统诗与自由体诗之分并不存在”。艾略特的意思很明确:任何诗都是讲究格律的。沃尔科特的诗正是这样,真正达到了诗意与诗艺的双重完美。艾略特的话与沃尔科特的诗或许能构成一种提醒:现代汉诗是否为形体自由付出了诗艺流失的代价,以及如何重建现代汉诗的韵律?更难得的是,这首诗用的是明晰的语言,现代汉诗作者一旦使用这种语言写作往往通篇成为大白话,很少有人能写出像《白鹭》这样的韵味和动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