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河的诗意呈现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am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颗黄豆》出自80后诗人巫小茶之笔,诗人年轻,诗句却相当老练,常有惊人之笔。黄豆,本是生活中最不起眼的物什,却被用以表现生命觉醒的过程,可见诗歌的日常生活转向与精神喻指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全诗从戏剧性的撒下五颗黄豆开始,将黄豆从孕育、生长到成熟的过程展现得颇为精巧。黄豆成熟形态的比喻生动贴切,细致入微,形象地描摹出黄豆成熟时的喜悦,但这与“我”何干?随着诗句的延展,读者才发现黄豆虽不爱“我”,却能从它的体内认出它们共同的母亲;黄豆与孩子和玫瑰一样,成为本应亲密无间的你我之间沟通的阻碍。从“如同你在我身上种下的孩子和玫瑰”开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一分为二,隔刺相忘”,但顿悟之后,“我”才发现“它们无一爱我,却无所不爱”,可见,阻隔我们情感的障碍终究得以扫除,诗意也随之升华。“我”从黄豆的一生中,看到了人与人生存与相处的奥妙。诗人从几粒黄豆出发写出了高远的人生境界,如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顿悟觉醒。同时,诗人从黄豆写起,却又未直言其所指,全诗意象上的含混所带来的张力,让诗读来更加耐人寻味。
  如果说《五颗黄豆》依旧带有浓烈的青春气息,那么,黄梵的《中年》就已经远离了青春的乳臭味,开始深入探究中年人的生存境遇。中年人从跌跌撞撞的青春中走来,带着不舍和留念,又急忙奔向更加成熟和睿智的老年。这一特殊时期,正是他们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人生阶段,但同时又是他们寻找心灵归宿、迈向智慧的转型期。同《五颗黄豆》相似,《中年》一诗善于用精妙的意象来表现微妙的人生经验,“陌生化”技巧的使用十分到位。“青春是被仇恨啃过的,布满牙印的骨头”,“我拥抱的幸福,也陈旧得像一位烈妇”,“年轻时喜欢说月亮是一把镰刀,但现在,它是好脾气的宝石……” 意象的选择和使用,渗透着新批评和意象主义的诗学主张,这些比喻无一不形象传神,活灵活现,放佛一个个横断面巧妙地展示着中年心态的微妙处境:他们怀恋青春,却终究不能回到过去;他们已经被岁月打磨得更加深沉,再也没有那种敢爱敢恨的豪情。在不断的姿态调整中,中年人带着无奈与沉稳的双重姿态过渡到老年,人生也便获得了更深的阅历。
  罗素曾在《如何安度晚年》一文中将人生比喻成一条河流——从涓涓细流聚集力量,逐渐冲破山与石的束缚,最终心甘情愿地汇入辽阔的大海。江河入海,水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却又完美地显示了自身的存在,李琦的这首《变老的时候》就深谙这如江河入海的人生之道。全诗好似一位老智者正“心平气和”地“回望来路”,留在他脸上的是岁月的痕迹,面容与智慧结合在一起,让人看上一眼就肃然起敬。老者处变不惊,安详地打量着人周遭事,阅历和体验使他返老还童,返璞归真。此时,他已不惧怕任何事情,甚至不惧怕死亡,因为他的内心已经与世界融为一体。全诗在简洁的平铺直叙中书写人变老时的容貌与心境,处处闪现着智慧之光。如果每个人的晚年能够如此,那他就已接近“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圆满境界了。
  生命短暂,须臾即逝,那我们该如何把握这正消逝的岁月?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营造出了另一片天地,是把握生命的一种方式,是丈量人类生活的一种标尺。人们常常在年轻时闯劲十足,意气风发,敢爱敢恨,甚至一意孤行,但岁月的年轮碾压着过往每一个人,最终我们在挣扎和磨难中平静下来,安然地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这三首诗的主题都与生命和时间相关。细细读来,读者既能看到未灭的青春火焰,又可听见此生的深沉叹息,还可感受历经沧桑后物我融为一体的境界。三首诗以不同的方式悄然将人生的阶段和境界展示出来,侧重点虽稍有差异,但在以诗意方式来表现生命逐渐走向睿智和成熟的立足点方面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诗意的句子中,生命又一次被关照、被阐释、被理解,这或许正是诗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曾卓(1922—2002)是“七月诗派”中较有影响的代表诗人之一。在上个世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面对故土家园满目疮痍的山水草木,诗人的心中燃烧着充满焦虑的情感,在“用嘶哑的声音唱着自己的歌”、“用真实的眼泪沐浴自己的灵魂”[1],他的诗最大特点就在于情感的质朴真实。如果说“七月诗派”的其他诗人如田间、阿垅、牛汉、绿原、化铁等呈现给读者的是刚毅、道劲、奔放、粗粝的力的美的话,那么曾卓的诗歌散发出来的是
期刊
散文诗的创作冲动往往源发于深重的感受和排解不开的精神矛盾,以表现苦闷、忧郁的心理影像为特色,艺术、隐秘地展示现代人内心的焦虑和痛苦,让读者感受到创作主体内心苦闷和希望并存的焦灼状态。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里始终纠葛着“愁”和“愿”的情思,艺术地呈现出现代人灵魂的焦虑和痛苦。诗人兰波在绝望和苦闷中创作了散文诗集《地狱一季》和《灵光集》,暗示了个人最为隐秘的情感纠葛和人生历程的深刻体
期刊
一  一直以来,我都将刘易斯·卡罗尔的《艾丽丝漫游奇境记》当作一首诗来读,这样一来,整本书的身体都会缩小至一粒豌豆,语言开始回收,像一只母鸡突然缩回到鸡蛋里去,这看似荒诞,其实无比的真实,原因之一是,在一个充满幻境的空间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合理的、逼真的,甚至是圣洁的。儿童的缪斯用自己的遮羞布盖住的部分,恰恰成了语言的纯净之地,这在约翰-霍兰德的评论《胡话之诗: 卡罗尔的探险传奇》中称之为“某种性欲
期刊
读了诗人王钻清创作的“大时空诗”,感到他成功地完成了某种突破与转换——那些“大时空诗”有一种别样的声音和意味,诗中的宇宙发现和星系运行及星球之争常常映照或映衬出地球人类的基本残缺。大时空诗中的宇宙精神既是一种文化生态的新生因素,也是透视人类精神的另类思维和幻性审美。  语言陌生化呈现新奇感  王钻清在诗歌语言方面独出心裁,创造语言的陌生化,力求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为了创造出这种陌生化效果,诗
期刊
南 鸥:本刊栏目主持人。  徐敬亚:海南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教授。1949年生。1976年写诗,《今天》理论撰稿人之一。主要著作有《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隐匿者之光》《重新做一个批评家》等。2004年起先后在《特区文学》主持“批评家联席阅读”、“十大网络版主联席阅读”。2006年发起并主持海南大学“诗歌月读”活动。2006年11月在黄山第三代诗歌纪念会上获“终身成就奖”。  南 鸥:徐老师您好!感
期刊
在诗人箫风、冷雪的微信上,我看到了周庆荣的散文诗《诗魂——大地上空的剧场》。周庆荣这名字我知道,还知道他是“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主要发起人,隐隐觉得他是一个有着顽固个性的人。  首先我被他的散文诗结构所吸引,有布景,有道具,有人物,一幕幕开启,共十一幕。在散文诗中展现这些历史人物与诗的关系和他们的思想。据我所知,在当代散文诗创作中,有许淇的词牌散文诗,有钟声扬的小说体散文诗,还有遭到诟病的报告
期刊
继舒婷之后,福建再次走向全国诗坛并有一定影响的女诗人,该是闽东诗人叶玉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叶玉琳开始发表诗作,1993年,她与大解、马永波等诗人,一起参与了诗刊社第十一届“青春诗会”。至今为止,叶玉琳共出版了四部诗集《大地的女儿》(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永远的花篮》(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那些美好的事物》(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海边书》(昆仑出版社2012)。在诗人圈中,叶玉琳并非
期刊
赵目珍诗歌的意味,来自某种古典的抒情,他立足真相,直白其心,下笔总有一种干脆和力道,将见闻、思想皆纳入其语言创造中,以心感受,以魂靠近,在具体的个人体验中寻求诗的生动与神秘。这是我对赵目珍诗歌的基本印象,而他近年来的诗歌写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印证我的判断,其对日常经验的转化,并非要作刻意的升华,这种自然的接受,全在于某种独特的人生领悟。他近年所写的组诗《有所思》,在我看来,就是他在融合了自己的古典学
期刊
当一个女孩不能用撒娇的口吻诉说心中深藏的痛苦时,她就注定了有成为一个诗人的潜质。  我们无法揣测梅依然儿时曾遭遇过何种深重伤害。她也只是在诗集《女人的声音》的后记里隐约提起,并郑重强调“现在,我是不愿说出来”。因此,我们只能透过文字触摸出这次伤害把她幼年的生命劈开过一道深不可测的裂谷。用她的话说,“它们已成为了我黑暗的源头”(《神秘与忧郁》)。但可以推断,正是这种无法言说的伤害造成的痛苦与孤独催生
期刊
时间与生命是永恒的母题。凡夫肉体,均会经历同样的生老病死,但具体到每个个体,其间所迸发出的切肤感受,又可谓各不相同。因此,时间具有永恒的魅力。诗人相遇了时间,切割下某一刹那的体验,我们相遇了他们的诗,在不同的美感中逡巡,也尽是岁月刹那的赠予了。在此刻,我们读到了三首美感不同的诗,时间与生命,也便展现了属于当下的多棱。  《变老的时候》仿佛一张切片,完整而无可挑剔地塑形出理想的老年姿态。尽管题目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