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教学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下的一种教学模式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比传统教学有一定优势,但也有弊端。进行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明确多媒体的多方法作用,二是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与学生体验建立良好关系。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结合 课件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事物的长处,也要看到事物的短处,还要分清事物发展过程的主流与支流,最终在实践当中扬利弃弊,使事物更好地为我们的实践服务。如今,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大大发扬了其优越性。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更具感染力。它不仅丰富了课堂,扩展了同学们的知识面,而且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学方式,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教学因素,更展现了教师的风采。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固定的画面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等,在此我对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问题谈一下个人观点。
我以为,这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搞清图像、动画、声响和语言学习的关系,即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充当什么角色起什么作用的问题。二是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与学生的体验建立联系的问题。
如果使用多媒体技术只是单纯地图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把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让学生学习的话,那么,传统的语文教学就变味了,就要另起一个名称了。语言学习是以语言文字本身为学习对象的,多媒体技术应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借助图画让学生理解文字,看图是为学习语言服务的,这个主次、从属的关系非常明确;初中阶段,学生进一步积累语言材料,并提高对课文的阅读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通过对课文的直接阅读,发展其逻辑思维。
为此,有机结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学生的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一般来说,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其学习越多依赖于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借助一些图像、声音,创造一个学习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比如学习《沁园春·雪》,我在课件中加入了莽莽雪原、巍巍长城,还配上雄壮的音乐,就把学生带入到北国的美妙意境,令学生神往,激发学生的壮志情怀,另外再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学生的兴致更高了,马上感受到了作者写作时的豪壮心情。图像不单是客观世界的复制品,而且融了人的主观感情因素,是一种再创造。但是教师没有必要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图像展示出来去一一对应课文词句,那就太机械了。学习诗词要借助想象:毛泽东此时不可能眼观千里之遥,他所写出的景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心中之景,诗词中的历史人物只是作者心中无数历史人物的代表而已,表达了作者无比豪迈的心情。这样豪迈的心情只有配以一阕之景才是协调,换句话说,上阕之景不一定产生下阕之情,但下阕之情一定要借助上阕之景。这就是情与景的辩证关系。播放北国雪景及听朗读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理解一个有宏伟抱负想要建功立业的伟人面对宏大之景必然心潮澎湃,即便没有这样的景他也要创造出这样的景来。
2、课件的设计和运用应以丰富学生的思维、促进理解为目的。
录音等手段的使用不要造成对学生原始理解的干扰,而是作为一种后续理解去丰富学生的理解。有的教师喜欢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展示课件,其实在有些时候是不妥当的。原始阅读就是没有任何外来干扰,给学生创造一个内心独立感悟的时机,之后,教师再把外来理解推荐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自己的理解和外来理解(可以是多种理解)互相碰撞、交流、渗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选择、判断、扬弃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更有利于思维品质的提高。也就是说课堂上应适当把握播放课件的时机,并不是在整个课堂中都要运用课件,这应该是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原则。
3、课件制作要注意文体特点
一般来说,非文学作品的课件对学生的思维束缚比较小,因为对非文学作品要求一元化理解,以准确到位为目的。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教师播放一点相关资料未尝不可,但是要掌握分寸,不可喧宾夺主。而且补充资料主要目的不是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而是学习语言学习章法。对文学作品,课件的制作要格外谨慎,画面资料尽量不用,即便使用也要从促进学生理解语言出发,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教师不要将电影或电视剧的片段与课文内容“对号入座”;要先阅读课文,后播放课件。
4、影视资料的辅助作用
影视资料是一种理解,不是终结性的,更不是惟一的。播放电影,要让学生再回到课本上来,比较一下看电影前的理解的看电影后的理解有什么不同。电视、电影并不是对作品的还原,而是导演和演员对作品的一种理解和再创造。这样,课件就成了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5、课件要服从于课文
学生学习语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观看课件则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课文语言的含蓄蕴藉是反复品味才能感觉到的。《荷塘月色》中写荷花“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无法用课件表示,即使表示出来,学生阅读课文,主要是体会作者用“袅娜”、“羞涩”这两个词语的妙处,而不是看了荷花后选择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荷花。文学作品是最具个性化的。朱自清先生看到荷花就想到了“袅娜”、“羞涩”,换了别的作者,可能就会用其他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即使同一个作者,在不同的情境,选用的词语也会不一样,所以,以课文为本,以语言为本,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教师制作课件或选用,就有了一个标准,即课件服从于课文,不能课文服从于课件,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出一些偏差,一味追求课件的精美,不顾及课文的语言,本末倒置。
6、课件的播放要适当
课件播放的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不要超过课时的三分之一。课本中已有的内容,课件上就不必重复出现。在课件中多输入文字固然可以节省老师板书的时间,但老师的板书不能省掉的。一些背景材料,可以在课件中展示出来。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是从属性的,不是非用不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教学内容来定。
综上所述,我认为: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应进行有机结合,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其结合可以沿着“造设情境—转回课文—两相渗透—尊重文体—从属课文”的思路来进行。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结合 课件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事物的长处,也要看到事物的短处,还要分清事物发展过程的主流与支流,最终在实践当中扬利弃弊,使事物更好地为我们的实践服务。如今,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大大发扬了其优越性。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更具感染力。它不仅丰富了课堂,扩展了同学们的知识面,而且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学方式,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教学因素,更展现了教师的风采。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固定的画面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等,在此我对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问题谈一下个人观点。
我以为,这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搞清图像、动画、声响和语言学习的关系,即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充当什么角色起什么作用的问题。二是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与学生的体验建立联系的问题。
如果使用多媒体技术只是单纯地图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把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让学生学习的话,那么,传统的语文教学就变味了,就要另起一个名称了。语言学习是以语言文字本身为学习对象的,多媒体技术应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借助图画让学生理解文字,看图是为学习语言服务的,这个主次、从属的关系非常明确;初中阶段,学生进一步积累语言材料,并提高对课文的阅读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通过对课文的直接阅读,发展其逻辑思维。
为此,有机结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学生的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一般来说,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其学习越多依赖于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借助一些图像、声音,创造一个学习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比如学习《沁园春·雪》,我在课件中加入了莽莽雪原、巍巍长城,还配上雄壮的音乐,就把学生带入到北国的美妙意境,令学生神往,激发学生的壮志情怀,另外再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学生的兴致更高了,马上感受到了作者写作时的豪壮心情。图像不单是客观世界的复制品,而且融了人的主观感情因素,是一种再创造。但是教师没有必要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图像展示出来去一一对应课文词句,那就太机械了。学习诗词要借助想象:毛泽东此时不可能眼观千里之遥,他所写出的景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心中之景,诗词中的历史人物只是作者心中无数历史人物的代表而已,表达了作者无比豪迈的心情。这样豪迈的心情只有配以一阕之景才是协调,换句话说,上阕之景不一定产生下阕之情,但下阕之情一定要借助上阕之景。这就是情与景的辩证关系。播放北国雪景及听朗读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理解一个有宏伟抱负想要建功立业的伟人面对宏大之景必然心潮澎湃,即便没有这样的景他也要创造出这样的景来。
2、课件的设计和运用应以丰富学生的思维、促进理解为目的。
录音等手段的使用不要造成对学生原始理解的干扰,而是作为一种后续理解去丰富学生的理解。有的教师喜欢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展示课件,其实在有些时候是不妥当的。原始阅读就是没有任何外来干扰,给学生创造一个内心独立感悟的时机,之后,教师再把外来理解推荐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自己的理解和外来理解(可以是多种理解)互相碰撞、交流、渗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选择、判断、扬弃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更有利于思维品质的提高。也就是说课堂上应适当把握播放课件的时机,并不是在整个课堂中都要运用课件,这应该是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原则。
3、课件制作要注意文体特点
一般来说,非文学作品的课件对学生的思维束缚比较小,因为对非文学作品要求一元化理解,以准确到位为目的。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教师播放一点相关资料未尝不可,但是要掌握分寸,不可喧宾夺主。而且补充资料主要目的不是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而是学习语言学习章法。对文学作品,课件的制作要格外谨慎,画面资料尽量不用,即便使用也要从促进学生理解语言出发,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教师不要将电影或电视剧的片段与课文内容“对号入座”;要先阅读课文,后播放课件。
4、影视资料的辅助作用
影视资料是一种理解,不是终结性的,更不是惟一的。播放电影,要让学生再回到课本上来,比较一下看电影前的理解的看电影后的理解有什么不同。电视、电影并不是对作品的还原,而是导演和演员对作品的一种理解和再创造。这样,课件就成了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5、课件要服从于课文
学生学习语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观看课件则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课文语言的含蓄蕴藉是反复品味才能感觉到的。《荷塘月色》中写荷花“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无法用课件表示,即使表示出来,学生阅读课文,主要是体会作者用“袅娜”、“羞涩”这两个词语的妙处,而不是看了荷花后选择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荷花。文学作品是最具个性化的。朱自清先生看到荷花就想到了“袅娜”、“羞涩”,换了别的作者,可能就会用其他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即使同一个作者,在不同的情境,选用的词语也会不一样,所以,以课文为本,以语言为本,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教师制作课件或选用,就有了一个标准,即课件服从于课文,不能课文服从于课件,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出一些偏差,一味追求课件的精美,不顾及课文的语言,本末倒置。
6、课件的播放要适当
课件播放的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不要超过课时的三分之一。课本中已有的内容,课件上就不必重复出现。在课件中多输入文字固然可以节省老师板书的时间,但老师的板书不能省掉的。一些背景材料,可以在课件中展示出来。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是从属性的,不是非用不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教学内容来定。
综上所述,我认为: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应进行有机结合,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其结合可以沿着“造设情境—转回课文—两相渗透—尊重文体—从属课文”的思路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