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预设教学活动。接着预设和主题活动的有效融合。最后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去引导带动和感染幼儿,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良好的活动体验。
【关键词】预设课程 生成课程 教育机智
我是一名始终战斗在教改第一线的教师,我在改革的洪流中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自己。我去年从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后,短短的半年中,我尝试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认真地研读孩子这本书。在认真研读了新纲要中有关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后,提出了以下一些体会和新思考。
一、 面对开放的课程选择权
1、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个性特点
1)将近阶段主题与本班幼儿现有认知能力、生活经验互相衔接,选择确定适合本班孩子发展的内容与形式。 如:在“秋叶飘”的系列主题活动中,我发现孩子对树叶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在观察树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树叶形状的关注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预设了“树叶贴画”的活动,引导孩子们在收集树叶的基础上说说各种不同形状的树叶像什么,和他们一起去贴一贴,拼一拼,画一画,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一件件风格各异的树叶贴画作品,尽情体现对树叶形状、颜色的想象与创新。
2)注重个别引导,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因此,在活动中,我都尽最大可能为孩子们提供丰富而有层次性的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促进幼儿有差异的发展。例如在树叶贴画的活动中,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我建议他们使用剪刀,鼓励他们动脑筋剪出老师未能提供而自己又需要的树叶形状,制作到作品中;对于中等水平的孩子,我启发引导他们能贴出简单作品;而相对能力差的幼儿,则让他们随意地贴贴玩玩,主要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2、树立整合的教育观,实现教学目标的整合。
在整合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的活动都以主题的形式展开。在主题生成、开展、深入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打破学科间界限,更多地关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需求,加深搭班老师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
1)打破分科规律,实现人文关系的有效整合是关键。
以往根深蒂固的学科教学体系,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和展开,在以往的课改中,我们已经在这方面作了适当的调整与尝试。而现在我更是深切体会到了根除学科界限的必要性。我们两个老师对班级中的每个孩子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在主题活动的预设方面,互通相关信息,共同商定、调整阶段目标,在内容安排上进行有效的衔接和统一。
2)将视野转向孩子,将孩子的发展需求作为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例如:我班幼儿生成了“春天”的主题活动,它产生在不经意间。那天,我领着孩子们前往“恐龙园”去春游,我们发现了小河边的迎春花,一时间,孩子们都忘记了走路,在小桥边兴奋地指手划脚,争论起来。我仔细地聆听着孩子们的话,从中我发现,他们很想知道迎春花是先开花还是先长叶子,于是一个新的主题产生了,对这样一个有价值意义的生成活动,我们就要大力支持,与孩子共同探讨延伸。当时我考虑到原先预设的观察活动,在他们尽兴地讨论几分钟后,我轻轻对他们说:“我们先仔细看迎春花,再看看它的枝条上有没有叶子。”回到幼儿园后,我依据孩子们当前关注的这个热点问题,依据《新课程指南》提出的幼儿当前喜欢的、即时反应的、主动的活动优先的原则,和孩子们一起构建了“春天”的系列主题活动。我的支持策略是安排“观察春天、学做迎春花,组织孩子收集春天的图片、学唱歌曲春天,美工制作郁金香等。
二、 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支持和推动幼儿的生成活动
从孩子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生成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判断生成活动的价值,及时予以支持和提升。 以前,我总认为生成活动太难把握了,简直有种高不可攀的感觉,因此就只能尽量避免涉及这块生地。而现在在研读新课程理念,尝试新课程的过程中,让我深切地体验到幼儿的生成活动,它无时不有,无所不在。这是因为,我开始深入地去研读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们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诱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地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
三、 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活动更应相互交融、有效渗透。
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幼儿生成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活动形式进行展开,而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中,幼儿受到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又会时时拓展生成出属于他们的新的主题。
在“秋天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感知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我们带孩子们去秋游《参观牛奶场》、《参观标本园》,回家后孩子们将看到的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我们还让孩子们去捡秋天的树叶,带秋天的水果,凝凝小朋友带头捡来了秋天的梧桐树叶和玉兰树叶,老师也和小朋友一起去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树葉,将孩子们带来的水果干果放在自然角里,我们用美丽的菊花和秋天的有关图片、各种不同的树叶、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激发了孩子们的热爱秋天的情感。我们富有个性的预设活动,使孩子在与环境材料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体验和需求,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起的自发生成活动。
因此可以说教师预设与幼儿的生成活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的。而我们老师的作用则更多地是聆听、筛选、建构、支持和拓展。在解析课程,研读孩子的历程中,我时时为孩子的创造潜能而惊讶和感动,在和孩子们同生同长的过程中,我和新纲要新课程的亲密接触将会使我的教学实践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虞永平.幼儿园课程评价[M].
[2] 石磊,管旅华.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指南[M].
[3]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
【关键词】预设课程 生成课程 教育机智
我是一名始终战斗在教改第一线的教师,我在改革的洪流中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自己。我去年从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后,短短的半年中,我尝试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认真地研读孩子这本书。在认真研读了新纲要中有关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后,提出了以下一些体会和新思考。
一、 面对开放的课程选择权
1、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个性特点
1)将近阶段主题与本班幼儿现有认知能力、生活经验互相衔接,选择确定适合本班孩子发展的内容与形式。 如:在“秋叶飘”的系列主题活动中,我发现孩子对树叶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在观察树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树叶形状的关注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预设了“树叶贴画”的活动,引导孩子们在收集树叶的基础上说说各种不同形状的树叶像什么,和他们一起去贴一贴,拼一拼,画一画,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一件件风格各异的树叶贴画作品,尽情体现对树叶形状、颜色的想象与创新。
2)注重个别引导,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因此,在活动中,我都尽最大可能为孩子们提供丰富而有层次性的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促进幼儿有差异的发展。例如在树叶贴画的活动中,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我建议他们使用剪刀,鼓励他们动脑筋剪出老师未能提供而自己又需要的树叶形状,制作到作品中;对于中等水平的孩子,我启发引导他们能贴出简单作品;而相对能力差的幼儿,则让他们随意地贴贴玩玩,主要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2、树立整合的教育观,实现教学目标的整合。
在整合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的活动都以主题的形式展开。在主题生成、开展、深入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打破学科间界限,更多地关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需求,加深搭班老师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
1)打破分科规律,实现人文关系的有效整合是关键。
以往根深蒂固的学科教学体系,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和展开,在以往的课改中,我们已经在这方面作了适当的调整与尝试。而现在我更是深切体会到了根除学科界限的必要性。我们两个老师对班级中的每个孩子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在主题活动的预设方面,互通相关信息,共同商定、调整阶段目标,在内容安排上进行有效的衔接和统一。
2)将视野转向孩子,将孩子的发展需求作为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例如:我班幼儿生成了“春天”的主题活动,它产生在不经意间。那天,我领着孩子们前往“恐龙园”去春游,我们发现了小河边的迎春花,一时间,孩子们都忘记了走路,在小桥边兴奋地指手划脚,争论起来。我仔细地聆听着孩子们的话,从中我发现,他们很想知道迎春花是先开花还是先长叶子,于是一个新的主题产生了,对这样一个有价值意义的生成活动,我们就要大力支持,与孩子共同探讨延伸。当时我考虑到原先预设的观察活动,在他们尽兴地讨论几分钟后,我轻轻对他们说:“我们先仔细看迎春花,再看看它的枝条上有没有叶子。”回到幼儿园后,我依据孩子们当前关注的这个热点问题,依据《新课程指南》提出的幼儿当前喜欢的、即时反应的、主动的活动优先的原则,和孩子们一起构建了“春天”的系列主题活动。我的支持策略是安排“观察春天、学做迎春花,组织孩子收集春天的图片、学唱歌曲春天,美工制作郁金香等。
二、 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支持和推动幼儿的生成活动
从孩子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生成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判断生成活动的价值,及时予以支持和提升。 以前,我总认为生成活动太难把握了,简直有种高不可攀的感觉,因此就只能尽量避免涉及这块生地。而现在在研读新课程理念,尝试新课程的过程中,让我深切地体验到幼儿的生成活动,它无时不有,无所不在。这是因为,我开始深入地去研读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们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诱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地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
三、 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活动更应相互交融、有效渗透。
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幼儿生成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活动形式进行展开,而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中,幼儿受到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又会时时拓展生成出属于他们的新的主题。
在“秋天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感知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我们带孩子们去秋游《参观牛奶场》、《参观标本园》,回家后孩子们将看到的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我们还让孩子们去捡秋天的树叶,带秋天的水果,凝凝小朋友带头捡来了秋天的梧桐树叶和玉兰树叶,老师也和小朋友一起去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树葉,将孩子们带来的水果干果放在自然角里,我们用美丽的菊花和秋天的有关图片、各种不同的树叶、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激发了孩子们的热爱秋天的情感。我们富有个性的预设活动,使孩子在与环境材料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体验和需求,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起的自发生成活动。
因此可以说教师预设与幼儿的生成活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的。而我们老师的作用则更多地是聆听、筛选、建构、支持和拓展。在解析课程,研读孩子的历程中,我时时为孩子的创造潜能而惊讶和感动,在和孩子们同生同长的过程中,我和新纲要新课程的亲密接触将会使我的教学实践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虞永平.幼儿园课程评价[M].
[2] 石磊,管旅华.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指南[M].
[3]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