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本质的、整体的、内在联系的认识的反映。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解概念的含义:进行层次分解,加深对历史概念的完整理解;通过比较分析,揭示概念问的本质区别;用联系的观点,多角度地对历史概念进行再认识: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概念的发展变化,这样分析,才能准确地理解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教学 历史概念 理解
现阶段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学,大部分教师只对历史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串讲,缺乏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导致了学生对史实只浮于表面的感知,对历史线索与历史规律的认识模糊不清,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成了一句空话。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验到: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概括反映,是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整体的内在联系的认识的反映。”历史知识就是由一系列的历史概念的所构成的体系。它有简单的与复杂的概念之分:简单的概念(如“皇帝”、“奴婢”等)是单纯的知识性概念:复杂的概念是指需一定的思维能力去理解的概念(历史教材中此类概念十分丰富,如“贞观之治”、“一国两制”等)。教学中准确地把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也是深刻领会教材内容及全面掌握历史知识的需要。
一、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概念的含义
学生由于知识与思维水平的限制,对概念的含义往往认识不清,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确历史概念形成的过程及发展变化,从而准确地领会其含义。如:学习丝绸之路时,首先要明确其实质是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的交通路线,之所以叫丝绸之路是因为在这条商路上传播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商品是丝绸。其次,弄清它的外延,即途径、范围、变迁。丝绸之路有三条一北方之路、西南之路和海上之路,我们现在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指2000多年前由西汉的张骞等人开辟的通往波斯(今伊朗)、条支(今伊拉克)和大秦(罗马帝国)的道路。全长7000多公里。汉武帝后来又在南方海上开辟一条通往泰国、缅甸、印度的南方海上航线。由于北方丝绸之路路途艰险、气候恶劣、多战乱流寇,因此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至宋朝更为繁盛,并从此成为了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途径。第三,弄清丝绸之路的影响及意义。丝绸之路的出现给世界历史和世界文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样去分析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便一目了然,学生就不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答题时也就不会错误百出了。
二、进行层次分解,加深对历史概念的完整理解
历史教材中的复杂概念的理解还需对它进行层层分解。所谓层层分解,就是把概念的内容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的点或面,通过逐项分析来加深对概念的完整理解的方法。如:教学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可从如下层面来分析:(1)时代背景层面: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完善,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迅猛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与思想基础。(2)表现及发明层面:科技迅猛发展新能源不断发现与运用: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新交通运输工具和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明与运用,如电灯的发明、内燃机车的发明与飞机的试飞成功等。(3)意义及影响层面: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为核心的革命,此后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②汽车、飞机的发明和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上面的层层分析,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有了完整的理解。
三、通过比较分析,揭示概念间的本质区别
历史概念间的比校就是对历史概念(如事件、历史现象、人物等)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对照,区别两者之异同,以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如:教学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就可以拿第一次工业革命作对比。从时间、背景、表现,主要成就及影响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对比二者的异同,揭示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更为显著,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作用更大,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影响更为深远,并且通过比较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起决定作用,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更决定了社会的发展阶段这一深刻的历史规律。又如:复习新航路的开辟时可以与郑和下西洋作对比,从时间、目的、性质及意义上找出二者之异同点。相同之处是同为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交往,发展了经济。而性质二者却截然不同:新航路是为资本主义开辟市场,并进行资本的积累,具有侵略与掠夺的性质;而郑和下西洋则是友好的和平交往。这样比较,学生对二者会有更深的认识。
四、用联系的观点多角度地对历史概念进行再认识
历史知识从其涉及的内容范围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这一特点让我们不能割裂历史,更不能孤立地去认识史实及历史概念,而应该用联系的观点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通过剖析其与该阶段的重大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其进行深刻、全面的再认识。如: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教学就必须联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进行理解。经过分析得出:(1)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是同步的;(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脆弱性与依赖性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从而主观上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失败;(3)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其复杂性与艰巨性决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由上述分析,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使我国社会经济出现重大变革、促使社会巨大转型成为了可能,而中国资产阶级的失败预示着新的社会变革必须由新的阶级力量来领导并完成其历史重大变革。
五、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概念的发展变化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这一特征要求我们不能静止地认识史实与历史概念,而要剖析其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在历史进程中对史实概念再认识。如: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通过分析得出:(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反映。(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自身的形成与发展中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标志是商鞅变法;秦朝正式建立,标志是皇帝制、郡县制的设立:西汉时期进一步巩固,标志是“推恩令”、“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隋唐时期进一步完善,标志是三省六部制科举取士的实行;北宋时期进一步加强;元朝时又有新的发展,标志是设立行省制度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明清空前强化,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达到了登封造极的地步。这样,从发展的角度上把握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发展以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阐释、分析、理解历史概念,才能全面地、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简明社会科学词典》
2、《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七一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4、张传玺主编:《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北京大学出版社
5、龚书铎、方攸翰主编:《中国近代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6、《历史课程标准》
[关键词]历史教学 历史概念 理解
现阶段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学,大部分教师只对历史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串讲,缺乏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导致了学生对史实只浮于表面的感知,对历史线索与历史规律的认识模糊不清,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成了一句空话。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验到: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概括反映,是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整体的内在联系的认识的反映。”历史知识就是由一系列的历史概念的所构成的体系。它有简单的与复杂的概念之分:简单的概念(如“皇帝”、“奴婢”等)是单纯的知识性概念:复杂的概念是指需一定的思维能力去理解的概念(历史教材中此类概念十分丰富,如“贞观之治”、“一国两制”等)。教学中准确地把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也是深刻领会教材内容及全面掌握历史知识的需要。
一、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概念的含义
学生由于知识与思维水平的限制,对概念的含义往往认识不清,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确历史概念形成的过程及发展变化,从而准确地领会其含义。如:学习丝绸之路时,首先要明确其实质是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的交通路线,之所以叫丝绸之路是因为在这条商路上传播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商品是丝绸。其次,弄清它的外延,即途径、范围、变迁。丝绸之路有三条一北方之路、西南之路和海上之路,我们现在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指2000多年前由西汉的张骞等人开辟的通往波斯(今伊朗)、条支(今伊拉克)和大秦(罗马帝国)的道路。全长7000多公里。汉武帝后来又在南方海上开辟一条通往泰国、缅甸、印度的南方海上航线。由于北方丝绸之路路途艰险、气候恶劣、多战乱流寇,因此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至宋朝更为繁盛,并从此成为了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途径。第三,弄清丝绸之路的影响及意义。丝绸之路的出现给世界历史和世界文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样去分析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便一目了然,学生就不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答题时也就不会错误百出了。
二、进行层次分解,加深对历史概念的完整理解
历史教材中的复杂概念的理解还需对它进行层层分解。所谓层层分解,就是把概念的内容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的点或面,通过逐项分析来加深对概念的完整理解的方法。如:教学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可从如下层面来分析:(1)时代背景层面: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完善,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迅猛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与思想基础。(2)表现及发明层面:科技迅猛发展新能源不断发现与运用: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新交通运输工具和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明与运用,如电灯的发明、内燃机车的发明与飞机的试飞成功等。(3)意义及影响层面: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为核心的革命,此后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②汽车、飞机的发明和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上面的层层分析,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有了完整的理解。
三、通过比较分析,揭示概念间的本质区别
历史概念间的比校就是对历史概念(如事件、历史现象、人物等)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对照,区别两者之异同,以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如:教学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就可以拿第一次工业革命作对比。从时间、背景、表现,主要成就及影响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对比二者的异同,揭示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更为显著,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作用更大,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影响更为深远,并且通过比较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起决定作用,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更决定了社会的发展阶段这一深刻的历史规律。又如:复习新航路的开辟时可以与郑和下西洋作对比,从时间、目的、性质及意义上找出二者之异同点。相同之处是同为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交往,发展了经济。而性质二者却截然不同:新航路是为资本主义开辟市场,并进行资本的积累,具有侵略与掠夺的性质;而郑和下西洋则是友好的和平交往。这样比较,学生对二者会有更深的认识。
四、用联系的观点多角度地对历史概念进行再认识
历史知识从其涉及的内容范围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这一特点让我们不能割裂历史,更不能孤立地去认识史实及历史概念,而应该用联系的观点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通过剖析其与该阶段的重大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其进行深刻、全面的再认识。如: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教学就必须联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进行理解。经过分析得出:(1)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是同步的;(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脆弱性与依赖性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从而主观上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失败;(3)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其复杂性与艰巨性决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由上述分析,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使我国社会经济出现重大变革、促使社会巨大转型成为了可能,而中国资产阶级的失败预示着新的社会变革必须由新的阶级力量来领导并完成其历史重大变革。
五、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概念的发展变化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这一特征要求我们不能静止地认识史实与历史概念,而要剖析其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在历史进程中对史实概念再认识。如: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通过分析得出:(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反映。(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自身的形成与发展中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标志是商鞅变法;秦朝正式建立,标志是皇帝制、郡县制的设立:西汉时期进一步巩固,标志是“推恩令”、“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隋唐时期进一步完善,标志是三省六部制科举取士的实行;北宋时期进一步加强;元朝时又有新的发展,标志是设立行省制度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明清空前强化,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达到了登封造极的地步。这样,从发展的角度上把握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发展以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阐释、分析、理解历史概念,才能全面地、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简明社会科学词典》
2、《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七一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4、张传玺主编:《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北京大学出版社
5、龚书铎、方攸翰主编:《中国近代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6、《历史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