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责任的进化并非一蹴而就,责任在我们这个时代面临底线的挑战,与每一个人有关,亟待政府、企业、公众及媒体的共同努力
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词汇,在中共“十八大”成为会议报告的亮点和舆论关注的热点。“十八大”刚刚闭幕,一场汇聚政界、商界、学界、媒体的责任盛会随即启动,围绕十八大会议中的关键词,展开了一场关于“责任”的深入探讨。
2012年11月15日下午,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安监总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八部委正式指导,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暨2012最具责任感企业评选”在北京西苑饭店举行启动论坛。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环境保护部法规司副司长别涛、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副司长惠博阳,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社长刘小青出席本次启动论坛。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杰、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党委副书记阚秉华、赛莱默(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瑞萍以及来自中国船舶工业、中国电科、中粮集团、中国交建、中国农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平安、大众汽车、威立雅等70余家中外企业的代表参加了论坛。
与会嘉宾围绕“责任进化:底线的挑战”主题展开观点碰撞,多维度解析当下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诸多问题。
刘小青:直面底线的挑战
2012年,这个论坛走入第八个年头。八年间,我们见证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话题在中国的进化。如果把前七届论坛的主题串起来,我们可以大致看到社会责任理念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2004年的首届论坛,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海外“舶来品”,主办方在国内提出“全球责任”的话题,并开始播种理念;随后两届,分别经历了艰难的“知行合一”、富有建设性的“战略融入”两个进化阶段。2008年,当改革开放进入第三十个年头,开始关注30年间的“责任成长”;当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模式”浮出水面,论坛关注如何践行“中国式责任”;当中国进入“十二五”的转变关键期时,论坛提出“发展与责任的考量”以及“责任的重思与重构”。今年,“底线”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活动主题中。
彭华岗:让责任成为习惯
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背景下,我们怎样坚守底线?我以为应该让责任成为习惯。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无论经济形势好坏,社会责任的底线一定要坚守住。
企业需要做好几件事: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来深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要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企业经营中去,实现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的融合;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建立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还要建立社会责任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
中央企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一特殊群体应该在各个方面发挥表率作用,尤其是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要发挥表率作用。
别涛:让责任成为一种道德
企业的责任有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的法律义务,二是高于法律义务的道德约束。我以为,应该让责任成为一种道德。
企业主体在诚信、合法经营的情况下,既创造了财富,也遵守起码的规则,养成了起码的习惯。如果在生产的时候,把污水和重金属的废水渗透到地下,这无异于为了挣钱而投毒。
一切单位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不能一边创造财富,一边又糟蹋公共环境,这不是完整的负责任的企业。这是最基本的道德问题。企业的法律义务和道德约束这两个方面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企业通过污染社会环境来损害公众利益就是不负责任的。
凡是被环境道德所提倡的,也必然为法律所要求和支持;反过来,凡是环境法律所禁止的,也是被环境道德所谴责的行为;凡是为环境道德所反对的,也必然为环境法律所抑制。太片面的追求经济,无视环保,最后一定会付出代价,不仅是这个企业付出代价,也是企业负责任人的代价。
惠博阳:让责任成为竞争力和生产力
社会责任应该成为习惯,而且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谈到社会责任大家都觉得它是一种生产关系,甚至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我觉得不仅仅如此,应该说社会责任对企业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竞争力、生产力。三年前,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ISO26000这个非常著名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我觉得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号,社会责任将在今后企业的经营、生产、贸易和国际贸易中产生重要影响;企业经营要进入一个履行社会责任的阶段。
有观点认为,国际贸易中的壁垒已经进入到了第三层次。第一层次是关税壁垒,第二层次是技术壁垒,第三层次将进入社会责任壁垒。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社会责任不仅仅是软件问题,更是实实在在的硬件问题和竞争力问题,是企业的信誉和生产力的问题。
因此,让社会责任在中国企业扎根,在中国企业心目中根深叶茂地繁殖成长起来,中国企业将会焕发出巨大的竞争力。
李杰:信仰决定责任
责任根本的问题不在于企业的利润高低,信仰才决定了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人能不能尽这份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遵循法律、道德和商业伦理,在运营全过程中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负责,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
对中国节能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是“做强做优”和“世界一流”的核心要素,“强”和“优”既体现在经济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等硬实力上,又体现在和谐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和良好的企业形象等软实力上;“世界一流”既要实现管理、技术和经济指标的一流,又要实现价值观念、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的一流。
阚秉华:诚信是责任底线之一
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诚信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底线。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将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变革,这更需要企业的诚信与责任,以便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中国企业的使命,是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股东利益、企业利益、员工利益的全面均衡发展。只有本着对社会、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诚信宣传,诚信经营,企业才能真正做强做大。
所以说,诚信就是良心,是道德,是责任,是底线。如果一个企业连诚信都不讲,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责任。
董瑞萍:以环境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
企业肩负着保护环境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整体而言,企业应该从三个方面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即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评估并寻找解决方案以及方案的严格执行。
在执行层面,企业应该订立目标和建立环境、安全和健康体系,利用先进的运营模式和生产管理经验,通过产品设计、技术革新和工艺改善,来提高效率和减少消耗与排放。在改善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订立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最佳实践分享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要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在这方面,政府的角色相当重要。
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词汇,在中共“十八大”成为会议报告的亮点和舆论关注的热点。“十八大”刚刚闭幕,一场汇聚政界、商界、学界、媒体的责任盛会随即启动,围绕十八大会议中的关键词,展开了一场关于“责任”的深入探讨。
2012年11月15日下午,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安监总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八部委正式指导,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暨2012最具责任感企业评选”在北京西苑饭店举行启动论坛。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环境保护部法规司副司长别涛、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副司长惠博阳,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社长刘小青出席本次启动论坛。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杰、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党委副书记阚秉华、赛莱默(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瑞萍以及来自中国船舶工业、中国电科、中粮集团、中国交建、中国农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平安、大众汽车、威立雅等70余家中外企业的代表参加了论坛。
与会嘉宾围绕“责任进化:底线的挑战”主题展开观点碰撞,多维度解析当下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诸多问题。
刘小青:直面底线的挑战
2012年,这个论坛走入第八个年头。八年间,我们见证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话题在中国的进化。如果把前七届论坛的主题串起来,我们可以大致看到社会责任理念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2004年的首届论坛,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海外“舶来品”,主办方在国内提出“全球责任”的话题,并开始播种理念;随后两届,分别经历了艰难的“知行合一”、富有建设性的“战略融入”两个进化阶段。2008年,当改革开放进入第三十个年头,开始关注30年间的“责任成长”;当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模式”浮出水面,论坛关注如何践行“中国式责任”;当中国进入“十二五”的转变关键期时,论坛提出“发展与责任的考量”以及“责任的重思与重构”。今年,“底线”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活动主题中。
彭华岗:让责任成为习惯
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背景下,我们怎样坚守底线?我以为应该让责任成为习惯。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无论经济形势好坏,社会责任的底线一定要坚守住。
企业需要做好几件事: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来深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要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企业经营中去,实现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的融合;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建立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还要建立社会责任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
中央企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一特殊群体应该在各个方面发挥表率作用,尤其是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要发挥表率作用。
别涛:让责任成为一种道德
企业的责任有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的法律义务,二是高于法律义务的道德约束。我以为,应该让责任成为一种道德。
企业主体在诚信、合法经营的情况下,既创造了财富,也遵守起码的规则,养成了起码的习惯。如果在生产的时候,把污水和重金属的废水渗透到地下,这无异于为了挣钱而投毒。
一切单位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不能一边创造财富,一边又糟蹋公共环境,这不是完整的负责任的企业。这是最基本的道德问题。企业的法律义务和道德约束这两个方面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企业通过污染社会环境来损害公众利益就是不负责任的。
凡是被环境道德所提倡的,也必然为法律所要求和支持;反过来,凡是环境法律所禁止的,也是被环境道德所谴责的行为;凡是为环境道德所反对的,也必然为环境法律所抑制。太片面的追求经济,无视环保,最后一定会付出代价,不仅是这个企业付出代价,也是企业负责任人的代价。
惠博阳:让责任成为竞争力和生产力
社会责任应该成为习惯,而且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谈到社会责任大家都觉得它是一种生产关系,甚至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我觉得不仅仅如此,应该说社会责任对企业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竞争力、生产力。三年前,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ISO26000这个非常著名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我觉得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号,社会责任将在今后企业的经营、生产、贸易和国际贸易中产生重要影响;企业经营要进入一个履行社会责任的阶段。
有观点认为,国际贸易中的壁垒已经进入到了第三层次。第一层次是关税壁垒,第二层次是技术壁垒,第三层次将进入社会责任壁垒。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社会责任不仅仅是软件问题,更是实实在在的硬件问题和竞争力问题,是企业的信誉和生产力的问题。
因此,让社会责任在中国企业扎根,在中国企业心目中根深叶茂地繁殖成长起来,中国企业将会焕发出巨大的竞争力。
李杰:信仰决定责任
责任根本的问题不在于企业的利润高低,信仰才决定了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人能不能尽这份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遵循法律、道德和商业伦理,在运营全过程中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负责,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
对中国节能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是“做强做优”和“世界一流”的核心要素,“强”和“优”既体现在经济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等硬实力上,又体现在和谐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和良好的企业形象等软实力上;“世界一流”既要实现管理、技术和经济指标的一流,又要实现价值观念、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的一流。
阚秉华:诚信是责任底线之一
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诚信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底线。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将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变革,这更需要企业的诚信与责任,以便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中国企业的使命,是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股东利益、企业利益、员工利益的全面均衡发展。只有本着对社会、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诚信宣传,诚信经营,企业才能真正做强做大。
所以说,诚信就是良心,是道德,是责任,是底线。如果一个企业连诚信都不讲,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责任。
董瑞萍:以环境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
企业肩负着保护环境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整体而言,企业应该从三个方面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即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评估并寻找解决方案以及方案的严格执行。
在执行层面,企业应该订立目标和建立环境、安全和健康体系,利用先进的运营模式和生产管理经验,通过产品设计、技术革新和工艺改善,来提高效率和减少消耗与排放。在改善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订立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最佳实践分享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要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在这方面,政府的角色相当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