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对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行改良B-Lynch缝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48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抛硬币法进行分组,正面为对照组,反面为实验组,各74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则行改良B-Lynch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以及发生并发症几率。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3例(4.05%)显著低于对照组13例(17.57%)。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对宫缩性产后出血患者行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不仅能够极大程度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还能够降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操作具有安全性和便捷性。
【关键词】改良B-Lynch缝合术;剖宫产术;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分娩并发症,发生几率可达2%-3%,目前是造成我国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剖宫产手术过程中产妇出现大量出血的原因通常是由于宫缩乏力所造成,产后出血的常规治疗方法是采取子宫按按摩、使用宫缩剂、结扎盆腔血管以及填充纱布等手段,临床上采取上述手段后止血无效时,将会采取切除子宫的手法延长产妇生命期,进而使得产妇从此丧失了生育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情绪。因此,寻求一种避免切除子宫的止血手段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行改良B-Lvnch缝合术,对于产后出血患者的止血效果十分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是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开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48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抛硬币法进行分组,正面为对照组,反面为实验组,各74例。其中,实验组年龄为22-42岁,平均年龄(27.6±4.3)岁,孕周36周-41周,平均孕周(38.3±1.3)周,孕次1次~3次;对照组年龄为24-44岁,平均年龄(28.2±1.7)岁,孕周37周~42周,平均孕周(38.8±1.6)周,孕次1次~4次。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没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可进行。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常规治疗方法是采取子宫按按摩、使用宫缩剂、结扎盆腔血管以及填充纱布等手段进行止血。
实验组则行改良B-Lvnch治疗。所有患者均行硬膜外麻醉,首先于腹部作一切口,将子宫托出,并使用双手挤压子宫,观察子宫出血情况,确认行改良B-Lvnch缝合术的可行性。使用可吸收缝合线从患者右侧子宫切口下3cm、右3cm处入针,从患者右侧子宫切口上3cm、左4cm处穿出。在距离患者宫角右侧3cm处绕至后方,绕至过程中需要在子宮前、后壁以及宫底部缝合3针,并将缝合线固定于子宫处,在左侧后方与右侧标志处穿出。随即采用相同的缝合方法将左侧切口缝合,于距切口下方3cm处穿出。两手将缝合线两端拉紧,助手帮助压迫子宫,并打结。缝合切口后,观察患者切口处是否出现渗血症状、阴道口流血量以及子宫颜色,连续将子宫切口缝合,关闭腹腔。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以及发生并发症几率。手术情况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中的数据均需要利用SPSS11.0软件包予以核验,选择[n(%)]表示计数资料,并接受x2值核算,利用(x±s)来表示计量数据,并用t值验算。若实验对象之间的数据在计算后P<0.05,则为存在明显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见表格1。
2.2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3例(4.05%)显著低于对照组13例(17.57%)。x2=7.008,P值=0.008,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3讨论
产后出血主要是指产妇于分娩后24h内引导出血量>500ml,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造成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症状表现为:阴道出血、出血量多,甚至引发产妇休克。产妇出血主要是由于软产道损伤、宫缩乏力、胎盘剥离不全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其中宫缩乏力是最为普遍的原因。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良B-Lynch缝合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产妇止血过程中,通过使用可吸收线缝合子宫肌层,进而达到子宫收缩的状态,由于子宫壁血管得到挤压、宫腔封闭,可达到良好的止血效果。术后lOd左右,产妇体内缝合线逐渐被吸收和溶解,进而降低发生宫腔粘连的情况。本研究结论得出,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3例(4.05%)显著低于对照组13例(17.57%),实验组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統计学上的意义,通过行改良B-Lynch缝合术,不仅能够减少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还能够降低发生其他并发症的几率,止血效果显著。
结语:
本研究显示,通过行改良B-Lynch缝合术,不仅能够减少由于宫缩乏力引发产后出血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出血量,还能够降低发生其他并发症的几率,止血效果极佳。
【关键词】改良B-Lynch缝合术;剖宫产术;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分娩并发症,发生几率可达2%-3%,目前是造成我国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剖宫产手术过程中产妇出现大量出血的原因通常是由于宫缩乏力所造成,产后出血的常规治疗方法是采取子宫按按摩、使用宫缩剂、结扎盆腔血管以及填充纱布等手段,临床上采取上述手段后止血无效时,将会采取切除子宫的手法延长产妇生命期,进而使得产妇从此丧失了生育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情绪。因此,寻求一种避免切除子宫的止血手段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行改良B-Lvnch缝合术,对于产后出血患者的止血效果十分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是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开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48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抛硬币法进行分组,正面为对照组,反面为实验组,各74例。其中,实验组年龄为22-42岁,平均年龄(27.6±4.3)岁,孕周36周-41周,平均孕周(38.3±1.3)周,孕次1次~3次;对照组年龄为24-44岁,平均年龄(28.2±1.7)岁,孕周37周~42周,平均孕周(38.8±1.6)周,孕次1次~4次。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没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可进行。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常规治疗方法是采取子宫按按摩、使用宫缩剂、结扎盆腔血管以及填充纱布等手段进行止血。
实验组则行改良B-Lvnch治疗。所有患者均行硬膜外麻醉,首先于腹部作一切口,将子宫托出,并使用双手挤压子宫,观察子宫出血情况,确认行改良B-Lvnch缝合术的可行性。使用可吸收缝合线从患者右侧子宫切口下3cm、右3cm处入针,从患者右侧子宫切口上3cm、左4cm处穿出。在距离患者宫角右侧3cm处绕至后方,绕至过程中需要在子宮前、后壁以及宫底部缝合3针,并将缝合线固定于子宫处,在左侧后方与右侧标志处穿出。随即采用相同的缝合方法将左侧切口缝合,于距切口下方3cm处穿出。两手将缝合线两端拉紧,助手帮助压迫子宫,并打结。缝合切口后,观察患者切口处是否出现渗血症状、阴道口流血量以及子宫颜色,连续将子宫切口缝合,关闭腹腔。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以及发生并发症几率。手术情况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中的数据均需要利用SPSS11.0软件包予以核验,选择[n(%)]表示计数资料,并接受x2值核算,利用(x±s)来表示计量数据,并用t值验算。若实验对象之间的数据在计算后P<0.05,则为存在明显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见表格1。
2.2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3例(4.05%)显著低于对照组13例(17.57%)。x2=7.008,P值=0.008,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3讨论
产后出血主要是指产妇于分娩后24h内引导出血量>500ml,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造成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症状表现为:阴道出血、出血量多,甚至引发产妇休克。产妇出血主要是由于软产道损伤、宫缩乏力、胎盘剥离不全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其中宫缩乏力是最为普遍的原因。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良B-Lynch缝合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产妇止血过程中,通过使用可吸收线缝合子宫肌层,进而达到子宫收缩的状态,由于子宫壁血管得到挤压、宫腔封闭,可达到良好的止血效果。术后lOd左右,产妇体内缝合线逐渐被吸收和溶解,进而降低发生宫腔粘连的情况。本研究结论得出,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3例(4.05%)显著低于对照组13例(17.57%),实验组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統计学上的意义,通过行改良B-Lynch缝合术,不仅能够减少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还能够降低发生其他并发症的几率,止血效果显著。
结语:
本研究显示,通过行改良B-Lynch缝合术,不仅能够减少由于宫缩乏力引发产后出血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出血量,还能够降低发生其他并发症的几率,止血效果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