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网络信贷借助网络信息的发展,逐步走进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小额信贷欲在校园信贷市场中占有份额,开拓市场,面临重重阻碍,大学生作为受众体的消费心理、行为是否适合小额信贷?市场中的不可行性因素有哪些?这都是小额信贷业务公司需要积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小额信贷;大学生贷款;网络信贷;市场可行性
一、引言
网络信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发展带动了日常消费水平的提升,大学生作为“半社会”性质的消费群体也不例外。从2009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逐步减少甚至停止向在校大学生发放信用卡业务,面对多样化的消费方式,大学生缺乏经济的独立性,经济收入与日常消费水平矛盾攀升,“大学生校园小额信贷服务”在校园市场中诞生。市场中网络信贷产品多样化,大学生提前消费、借贷消费一直成为颇受争议的话题,在高校校园中,小额信贷能否向其服务的初衷一样达到效果?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能否实现正确的引导?成为小额信贷高校获得可行性深思的问题。
二、小额信贷概念
最初提到小额信贷,是以中低收入水平的阶层对象为信贷方的金融服务模式,主要的信贷对象是贫困农户、微信企业等。小额信贷又尝尝与扶贫挂钩。而校园中实行的小额信贷,主要是金额在1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为信贷资金区间的,无需借款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的借贷方式。小额信贷与目前校园中多样化的网络信贷产品存在很多类似的地方,借款金额不大,收取利息,无需担保,审批简单,分期还款等。因此在市场份额占有上,小额信贷属于目前高校校园中信贷业务的同化产品,创新度不高。
三、大学生群体小额信贷特点
1、信贷用途电商消费为主
大学生群体中利用信贷的资金多进行网络、电商的消费,采用分期偿还的方式购买手机、电脑、等3C产品,这类产品单价高,但是消费频次低,这样会整体拉低小额信贷的数量和频率。而电商消费中的多样化产品,包括箱包,服饰,运动品牌和美妆用品看似消费频次高,单对于校园生活为主的大学生而言适用性低,消费的规模化未能形成,影响小额信贷的业务拓展。
2、个人信贷呆坏账比例大
高校大学生缺乏经济独立,以家庭经济支持为来源的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容易受到身边同学消费观念的影响和网络电商、信贷宣传的舞误导,形成短暂性刺激消费,加上大学生经济基础薄弱,不敢讲信贷的事情告知父母,常常出现将消费的实际物品变卖成现金偿还信贷款。部分大学生因为无法偿还,弃信贷而不顾,形成恶意借贷,由于小额信贷在放贷时并未要求大学生的抵押产品,因此在资金回收上面临回收难度大、周期长、概率低的难题。
3、信贷受周围群体影响大
我国目前大约有超过3000万的在校大学生,在校大学生的每月开支中包括日常生活、教育培训、服饰、餐饮、娱乐等项目,大学生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等途径解决学费和生活费,但是这种收入相对来说欠缺稳定性保障。网络信息的传播形成大学生的信贷认知和行为。虽然大学生们对自己角色已经定位,但其受影响、受感染的弹性大,更易产生群体交互和从众心理,从而引发感染性消费。甚至会出现信贷消费是“时髦”、“潮流”、“前卫”的行为象征,形成小范围内信贷行为的相互影响传播,并逐渐扩大形成从众心理。
四、小额信贷高校发展不可行性因素
1、小额信贷校园市场竞争激励
银行因为呆坏账的问题一度撤出高校信贷市场,但是在2016年上半年开始,面对市场份额高达千亿的信贷市场,各大银行对大学生信用卡的研发越来越重视,发卡量也在逐渐增加,有些银行还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产品。如招商银行推出young、英雄联盟、hellokity等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信用卡业务。其他网络小额信贷中产品或服务中,网络分期付款的市场规模占总的网络购物的市场规模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升;其次,互联网金融产品将会参与到网络购物分期付款中来,为消费者提供资金来源;最后,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品销售模式采用网络分期付款模式,目前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较为普遍。
2、小额信贷校园保障法规缺乏
小额信贷的资金量不大,完全属于大学生的个人信贷行为,贷款刚刚兴起,监管不严。我国目前的校园信贷的相关政策法规上,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生小额信贷的相关业务法律法规,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适用于高校小额信贷的管理监督,但是高校小额信贷情况特殊,借贷人的资质与民间借贷有所不同,法律法规不适用。一方面不能有效保障发贷方的资金按时回收,另一方面不能保护借贷方的权益,对违规操作的信贷公司惩处不力,影响了小额信贷的正规用途和使用者评价。如部分小额信贷金融公司宣称信贷的月利率是0.99%,而实际计算后年利率更是超过了30%,完全不符合国家对借贷利率的规定,鱼目混珠的信贷市场中影响了小额信贷的口碑,不利于校园市场的开拓。
3、小额信贷资金回收盈利小
小额信贷的市场在高校,市场的推广以高校大学生为主力,贴近受众群体,沟通便利。但是在实际的市场推广中,常出现运行费时、费事、费人、费车,成本太高,不符合商业化经营的目标的现象。大学生小额信贷,以学生的身份作为资质借贷,偿还能力无法保障,为了吸引大学生群体借贷,信贷公司推出低息质、延期无息制增强借贷的吸引力。比市场借贷水平低的利息计算方式可以获得大批的学生信贷青睐,但对于小额信贷公司而言商业成本增加,盈利降低,不符合长久的发展目标要求。大学生月收入水平低,金额有限,如果出现大学生违约不还款或者恶意不还款,信贷公司以滞纳金的方式收取额外费用,逾期时间过长会有工作人员催缴还款。而大学生进行小额借贷时并无抵押物品,催缴贷款费时、费力效果不明显,影响信贷公司的资金回收。
4、信贷消费去向无引导,家长不认可
大学生社会经验不丰富,在消费商容易受到宣传的误导,缺乏理性消费的行为构建。校园的小额信贷用途广泛,但是较多的大学生选择网络购物、购买手机、高档电脑等作为信贷主要用途,而小额信贷金融公司对大学生资质审核后进行放贷,并不能及时进行信贷资金去向的监督,造成部分大学生以助学、创业为理由借贷的款项用于日常娱乐消费,引发了学生家长对小额信贷的不满。小额信贷对借贷大学生个人及其父母资料进行审核,主要的流程是大学生用户线上注册下单,提交身份证号、手机号等资料,申请面签额度;校园代理联系用户,验证学生证、身份证、学信网截图、父母联系方式等资料。信贷公司收到资料后进行核实,确认真实性后放款。部分信贷公司为了降低风险,会以电话的方式核查大学生父母资料信息,引起家长的排斥,认为信贷公司在错误引导大学生盲目消费、过渡消费。
结論
小额信用贷款在校园市场中的发展,优势与挑战并存。在当今校园缺乏监管政策,大学生消费行为不理性的形势下,小额信贷在高校中的推行会遇到政策、投资、风险、成本、口碑等方面的阻碍。因此,在进行市场推广前,需要明确分析不可行性因素,逐个攻破才能站稳市场,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景鑫,付宏伟,黄晨曦. 民族地区大学生自主创业与小额信贷研究——以宁夏为例[J]. 现代经济信息,2015,13:227-228.
[2]许茹,袁兵兵,袁红霞. 在校大学生小额信贷模式优化研究——以蚌埠市高校为例[J]. 商,2016,15:178-179.
[3]从丽娜. B2C网络小额贷款公司运行机制研究——以大学生网络信贷为例[J]. 时代金融,2011,18:144+182.
【摘要】:网络信贷借助网络信息的发展,逐步走进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小额信贷欲在校园信贷市场中占有份额,开拓市场,面临重重阻碍,大学生作为受众体的消费心理、行为是否适合小额信贷?市场中的不可行性因素有哪些?这都是小额信贷业务公司需要积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小额信贷;大学生贷款;网络信贷;市场可行性
一、引言
网络信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发展带动了日常消费水平的提升,大学生作为“半社会”性质的消费群体也不例外。从2009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逐步减少甚至停止向在校大学生发放信用卡业务,面对多样化的消费方式,大学生缺乏经济的独立性,经济收入与日常消费水平矛盾攀升,“大学生校园小额信贷服务”在校园市场中诞生。市场中网络信贷产品多样化,大学生提前消费、借贷消费一直成为颇受争议的话题,在高校校园中,小额信贷能否向其服务的初衷一样达到效果?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能否实现正确的引导?成为小额信贷高校获得可行性深思的问题。
二、小额信贷概念
最初提到小额信贷,是以中低收入水平的阶层对象为信贷方的金融服务模式,主要的信贷对象是贫困农户、微信企业等。小额信贷又尝尝与扶贫挂钩。而校园中实行的小额信贷,主要是金额在1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为信贷资金区间的,无需借款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的借贷方式。小额信贷与目前校园中多样化的网络信贷产品存在很多类似的地方,借款金额不大,收取利息,无需担保,审批简单,分期还款等。因此在市场份额占有上,小额信贷属于目前高校校园中信贷业务的同化产品,创新度不高。
三、大学生群体小额信贷特点
1、信贷用途电商消费为主
大学生群体中利用信贷的资金多进行网络、电商的消费,采用分期偿还的方式购买手机、电脑、等3C产品,这类产品单价高,但是消费频次低,这样会整体拉低小额信贷的数量和频率。而电商消费中的多样化产品,包括箱包,服饰,运动品牌和美妆用品看似消费频次高,单对于校园生活为主的大学生而言适用性低,消费的规模化未能形成,影响小额信贷的业务拓展。
2、个人信贷呆坏账比例大
高校大学生缺乏经济独立,以家庭经济支持为来源的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容易受到身边同学消费观念的影响和网络电商、信贷宣传的舞误导,形成短暂性刺激消费,加上大学生经济基础薄弱,不敢讲信贷的事情告知父母,常常出现将消费的实际物品变卖成现金偿还信贷款。部分大学生因为无法偿还,弃信贷而不顾,形成恶意借贷,由于小额信贷在放贷时并未要求大学生的抵押产品,因此在资金回收上面临回收难度大、周期长、概率低的难题。
3、信贷受周围群体影响大
我国目前大约有超过3000万的在校大学生,在校大学生的每月开支中包括日常生活、教育培训、服饰、餐饮、娱乐等项目,大学生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等途径解决学费和生活费,但是这种收入相对来说欠缺稳定性保障。网络信息的传播形成大学生的信贷认知和行为。虽然大学生们对自己角色已经定位,但其受影响、受感染的弹性大,更易产生群体交互和从众心理,从而引发感染性消费。甚至会出现信贷消费是“时髦”、“潮流”、“前卫”的行为象征,形成小范围内信贷行为的相互影响传播,并逐渐扩大形成从众心理。
四、小额信贷高校发展不可行性因素
1、小额信贷校园市场竞争激励
银行因为呆坏账的问题一度撤出高校信贷市场,但是在2016年上半年开始,面对市场份额高达千亿的信贷市场,各大银行对大学生信用卡的研发越来越重视,发卡量也在逐渐增加,有些银行还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产品。如招商银行推出young、英雄联盟、hellokity等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信用卡业务。其他网络小额信贷中产品或服务中,网络分期付款的市场规模占总的网络购物的市场规模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升;其次,互联网金融产品将会参与到网络购物分期付款中来,为消费者提供资金来源;最后,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品销售模式采用网络分期付款模式,目前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较为普遍。
2、小额信贷校园保障法规缺乏
小额信贷的资金量不大,完全属于大学生的个人信贷行为,贷款刚刚兴起,监管不严。我国目前的校园信贷的相关政策法规上,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生小额信贷的相关业务法律法规,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适用于高校小额信贷的管理监督,但是高校小额信贷情况特殊,借贷人的资质与民间借贷有所不同,法律法规不适用。一方面不能有效保障发贷方的资金按时回收,另一方面不能保护借贷方的权益,对违规操作的信贷公司惩处不力,影响了小额信贷的正规用途和使用者评价。如部分小额信贷金融公司宣称信贷的月利率是0.99%,而实际计算后年利率更是超过了30%,完全不符合国家对借贷利率的规定,鱼目混珠的信贷市场中影响了小额信贷的口碑,不利于校园市场的开拓。
3、小额信贷资金回收盈利小
小额信贷的市场在高校,市场的推广以高校大学生为主力,贴近受众群体,沟通便利。但是在实际的市场推广中,常出现运行费时、费事、费人、费车,成本太高,不符合商业化经营的目标的现象。大学生小额信贷,以学生的身份作为资质借贷,偿还能力无法保障,为了吸引大学生群体借贷,信贷公司推出低息质、延期无息制增强借贷的吸引力。比市场借贷水平低的利息计算方式可以获得大批的学生信贷青睐,但对于小额信贷公司而言商业成本增加,盈利降低,不符合长久的发展目标要求。大学生月收入水平低,金额有限,如果出现大学生违约不还款或者恶意不还款,信贷公司以滞纳金的方式收取额外费用,逾期时间过长会有工作人员催缴还款。而大学生进行小额借贷时并无抵押物品,催缴贷款费时、费力效果不明显,影响信贷公司的资金回收。
4、信贷消费去向无引导,家长不认可
大学生社会经验不丰富,在消费商容易受到宣传的误导,缺乏理性消费的行为构建。校园的小额信贷用途广泛,但是较多的大学生选择网络购物、购买手机、高档电脑等作为信贷主要用途,而小额信贷金融公司对大学生资质审核后进行放贷,并不能及时进行信贷资金去向的监督,造成部分大学生以助学、创业为理由借贷的款项用于日常娱乐消费,引发了学生家长对小额信贷的不满。小额信贷对借贷大学生个人及其父母资料进行审核,主要的流程是大学生用户线上注册下单,提交身份证号、手机号等资料,申请面签额度;校园代理联系用户,验证学生证、身份证、学信网截图、父母联系方式等资料。信贷公司收到资料后进行核实,确认真实性后放款。部分信贷公司为了降低风险,会以电话的方式核查大学生父母资料信息,引起家长的排斥,认为信贷公司在错误引导大学生盲目消费、过渡消费。
结論
小额信用贷款在校园市场中的发展,优势与挑战并存。在当今校园缺乏监管政策,大学生消费行为不理性的形势下,小额信贷在高校中的推行会遇到政策、投资、风险、成本、口碑等方面的阻碍。因此,在进行市场推广前,需要明确分析不可行性因素,逐个攻破才能站稳市场,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景鑫,付宏伟,黄晨曦. 民族地区大学生自主创业与小额信贷研究——以宁夏为例[J]. 现代经济信息,2015,13:227-228.
[2]许茹,袁兵兵,袁红霞. 在校大学生小额信贷模式优化研究——以蚌埠市高校为例[J]. 商,2016,15:178-179.
[3]从丽娜. B2C网络小额贷款公司运行机制研究——以大学生网络信贷为例[J]. 时代金融,2011,18:14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