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解放运动后,我国诗歌进入百花齐放的繁荣发展时期。经历七十多年的变革,诗人不再局限于艺术的表象上,逐渐深入诗美的创作中,并随着时代的审美变迁不断更新审美特点。本文将根据新时代诗歌的发展历程,结合建国后三十年之间诗歌创造的观念,深入分析新时期诗歌的审美特点变化。
关键词:新时期 诗歌 审美特点
一、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历程分析
新时期诗歌沿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条路发展,根据诗歌的审美特点变化及历史事件和时间可以将其概括为几段鲜明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处于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批判四人帮。“天安门诗歌余脉”揭开了新时期诗歌创作的新篇章。
第二阶段处于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一批批冤假错案平反。“朦胧诗”的出现,具有现代审美主义特征的诗歌在中国诗坛取得了合法地位,新时期诗歌取得重大成就。
第三阶段深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西方后工业社会影响,改革开放。“朦胧诗”逐渐退出,“第三代诗”强势出现,提出“让诗回到诗歌”的新的美学规范,诗歌进入多元化阶段。
第四阶段受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影响。诗歌逐渐走向沉寂和萧条,成为“边缘文体”。
二、新旧时期诗歌的审美观念分析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解放的三十年期间,中国的诗歌是比较狭隘呆滞的,诗人放弃对物象进行直接的感官描绘,而是选择从物象的旁观角度进行吟咏,忽略了抒情主人公的主体性,物象单一匮乏,导致了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分离等。
新时期诗歌首先追求自身的美感,讲究诗歌的诗意与诗境,主张通过抒情主体来传递诗情;其次与时代同步,具有积极探索的变革精神。新时期诗歌注重心灵,出现多元化的观念。
三、新时期诗歌的基本审美特征及变化分析
(一)具有真实性——新时期诗歌最主要的审美特点变化
由于冤假错案得到平反,诗坛涌现一批庞大的“归来”诗人群体,他们在诗歌内容中自觉地参与历史反思的抒情吟唱,无论是新诗人还是旧诗人,都从自己的真实情感出发,唱出自己想说的话。尤其是粉碎四人帮后,诗人们终于可以抒发自己的悲喜,对生活的见解、愤懑,如北岛的《回答》、舒婷的《橡胶树》。因此,“真实”成为新时期诗歌的主要审美特征,诗人进行了审美情感的抒发,诗歌不再是政治的副产品。也正是这种审美情感的传播,使得诗歌重向现实主义靠拢,重归人民的土壤,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1]
(二)增强哲理性——新时期诗歌又一重要审美特点变化
“左倾”时期不允许诗人独立思考,诗人的思想遭到禁锢,诗歌也缺乏思想内涵。粉碎四人帮后开展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新时期诗歌的繁荣。诗人被冰封的思想开始解冻,十年浩劫使他们开始思考这段历史,融于思辨的哲理性在这一时期成为重要的审美特点。代表作有《光的赞歌》《小草在唱歌》等,都带有浓重的反思。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北岛《回答》
通过辩证法来辩证地思考问题,从而有力地进行呐喊和战斗,进行活跃勇敢的思索,使得麻木僵硬的诗坛又恢复了青春风骨。
(三)大量意象的运用——新时期诗歌十分显著的审美特点变化
诗歌的艺术本质是诗人审美情感的自我抒发,从美学构成角度,这种抒发需要感性物象来完成,而在十年动乱中却遭到了扭曲。大约20世纪70年代开始,顾城、北岛、舒婷等人汲取西方现代诗歌的营养,打破传统诗坛的沉默局面,追求意象的审美形象,运用大量意象成为新时代诗歌十分显著的审美特征。
黑夜是凝滞的岁月,
岁月是流动的黑夜。
你停在门口,回过头,
递给我短短的一瞥。
——顾城《秋天》
此诗歌没有满足于描摹一个物象,而是将两个物象相互叠加,增加了诗歌的审美力量与审美意境。[2]
通过运用大量意象将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融合,使诗歌呈现一种朦胧的美感,能够加深人们对诗歌审美特征的认识。
四、结语
要想了解新时期诗歌的审美变化特点,就必须分析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历程,注意分析社会变革及民众心理需求等方面的因素。新时期的诗坛上呈现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诗歌创作交相辉映、丰富多彩的场面,形成了一种众声喧哗、多元并举的格局,审美观念和特点也在不断变化更新。
参考文献:
[1]马春光.评《中国新诗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6(01).
[2]吕周聚.论中国现代诗歌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作者简介:张静旖,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新时期 诗歌 审美特点
一、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历程分析
新时期诗歌沿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条路发展,根据诗歌的审美特点变化及历史事件和时间可以将其概括为几段鲜明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处于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批判四人帮。“天安门诗歌余脉”揭开了新时期诗歌创作的新篇章。
第二阶段处于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一批批冤假错案平反。“朦胧诗”的出现,具有现代审美主义特征的诗歌在中国诗坛取得了合法地位,新时期诗歌取得重大成就。
第三阶段深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西方后工业社会影响,改革开放。“朦胧诗”逐渐退出,“第三代诗”强势出现,提出“让诗回到诗歌”的新的美学规范,诗歌进入多元化阶段。
第四阶段受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影响。诗歌逐渐走向沉寂和萧条,成为“边缘文体”。
二、新旧时期诗歌的审美观念分析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解放的三十年期间,中国的诗歌是比较狭隘呆滞的,诗人放弃对物象进行直接的感官描绘,而是选择从物象的旁观角度进行吟咏,忽略了抒情主人公的主体性,物象单一匮乏,导致了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分离等。
新时期诗歌首先追求自身的美感,讲究诗歌的诗意与诗境,主张通过抒情主体来传递诗情;其次与时代同步,具有积极探索的变革精神。新时期诗歌注重心灵,出现多元化的观念。
三、新时期诗歌的基本审美特征及变化分析
(一)具有真实性——新时期诗歌最主要的审美特点变化
由于冤假错案得到平反,诗坛涌现一批庞大的“归来”诗人群体,他们在诗歌内容中自觉地参与历史反思的抒情吟唱,无论是新诗人还是旧诗人,都从自己的真实情感出发,唱出自己想说的话。尤其是粉碎四人帮后,诗人们终于可以抒发自己的悲喜,对生活的见解、愤懑,如北岛的《回答》、舒婷的《橡胶树》。因此,“真实”成为新时期诗歌的主要审美特征,诗人进行了审美情感的抒发,诗歌不再是政治的副产品。也正是这种审美情感的传播,使得诗歌重向现实主义靠拢,重归人民的土壤,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1]
(二)增强哲理性——新时期诗歌又一重要审美特点变化
“左倾”时期不允许诗人独立思考,诗人的思想遭到禁锢,诗歌也缺乏思想内涵。粉碎四人帮后开展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新时期诗歌的繁荣。诗人被冰封的思想开始解冻,十年浩劫使他们开始思考这段历史,融于思辨的哲理性在这一时期成为重要的审美特点。代表作有《光的赞歌》《小草在唱歌》等,都带有浓重的反思。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北岛《回答》
通过辩证法来辩证地思考问题,从而有力地进行呐喊和战斗,进行活跃勇敢的思索,使得麻木僵硬的诗坛又恢复了青春风骨。
(三)大量意象的运用——新时期诗歌十分显著的审美特点变化
诗歌的艺术本质是诗人审美情感的自我抒发,从美学构成角度,这种抒发需要感性物象来完成,而在十年动乱中却遭到了扭曲。大约20世纪70年代开始,顾城、北岛、舒婷等人汲取西方现代诗歌的营养,打破传统诗坛的沉默局面,追求意象的审美形象,运用大量意象成为新时代诗歌十分显著的审美特征。
黑夜是凝滞的岁月,
岁月是流动的黑夜。
你停在门口,回过头,
递给我短短的一瞥。
——顾城《秋天》
此诗歌没有满足于描摹一个物象,而是将两个物象相互叠加,增加了诗歌的审美力量与审美意境。[2]
通过运用大量意象将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融合,使诗歌呈现一种朦胧的美感,能够加深人们对诗歌审美特征的认识。
四、结语
要想了解新时期诗歌的审美变化特点,就必须分析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历程,注意分析社会变革及民众心理需求等方面的因素。新时期的诗坛上呈现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诗歌创作交相辉映、丰富多彩的场面,形成了一种众声喧哗、多元并举的格局,审美观念和特点也在不断变化更新。
参考文献:
[1]马春光.评《中国新诗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6(01).
[2]吕周聚.论中国现代诗歌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作者简介:张静旖,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