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桡骨远端骨折掌侧与背侧入路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掌侧入路组以及背侧入路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掌侧入路组较背侧入路组相比,优良率明显提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经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取得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较好,可作为手术过程中的首选入路方式。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入路 背侧入路 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200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128-02
桡骨远端骨折常由于外伤暴力性作用于松质骨上引起,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为主要发病人群,对其正常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部分骨折可经复位后通过石膏固定或夹板固定以达到良好的治愈目的,但对于一些粉碎性骨折来说,保守治疗不仅无法确保骨折面完全复位,甚至激发创伤性关节炎,对其腕关节的功能造成影响[1]。现我院通过对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掌侧及背侧入路方式进行治疗,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掌侧入路组以及背侧入路组,每组各30例。掌侧入路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21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8岁。背侧入路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在24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与年龄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桡骨远端背侧入路方法如下:①做一长约8cm的切口于桡骨和尺骨茎突之间腕背正中处,以此切开皮下组织后使得伸肌支持带充分暴露。②逐层将拇长伸肌腱腱鞘切开,将拇长伸肌腱、短伸肌腱等向桡侧拨开,将桡骨远端背侧充分显露出来。③将骨膜剥离后使得骨折复位,并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后于桡骨背侧放置薄T型钢板。桡骨远端掌侧入路方法如下:①于腕横纹下行0.5cm的切口,进入到桡动脉与桡侧屈腕肌之间后,将桡动脉与桡侧腕屈肌牵拉到两侧,使得桡骨远端掌侧充分显露出来[2]。②骨折的复位方法与固定方法同上述背侧入路。
1.3 疗效评价指标。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X线检查,日常生活能力以及骨折部位复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共分为优、良、可三个等级,并以优和良之和所占比例作为优良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 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分别达优及良的患者数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掌侧入路组较背侧入路组相比,优良率明显提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作为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以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作为主要发病人群,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现临床上主要采用掌侧入路和背侧入路两种手术方法,但据目前临床资料显示,掌侧入路较背侧入路相比可取得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原因是由于正常人桡骨远端独特的解剖结构,可知,此种入路方式更加符合生物力学的特点,且具有如下优势:①骨床相对平坦,操作起来较为简便。②符合张力带原则,能够更加容易的放置钢板,从而起到固定支持的作用。③有旋前方肌等软组织对钢板进行覆盖,有效减少了术后包括肌腱炎症、软组织粘连等并发症的出现[3]。④对于植骨能够起到有效隐藏的作用。而行背侧入路,则易出现外观改变,皮下易触及等情况,原因是桡骨远端背侧具有较少的软组织,多为腱鞘以及肌腱等结构。当患者在康复期间出现上述情况时,不仅为康复过程带来了阻碍,同时为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4]。另外,行背侧入路起到固定作用的钢板上方多由伸肌腱斜跨,而由于长期磨损可使得伸肌腱断裂,进一步加重病情,同时影响了功能锻炼过程。但也有部分研究学者认为,由于桡骨远端骨折常以背侧移位为主,行背侧入路手术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可减少对组织的损伤,更容易达到复位及固定的需求。但在试验中我们发现,背侧入路虽可带来较高的安全性及可操作性,但放置钢板的过程较为困难,若放置不当则可对腕关节的活动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可造成腕部肿胀时间过长,组织粘连等并发症。通过本次研究资料显示,掌侧入路组较背侧入路组相比,优良率明显提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可见,掌侧入路的临床疗效更加突出。鉴于此,以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掌侧入路已逐渐应用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过程中,术后配合功能康复锻炼,以达到较好的康复效果。因此,从生物力学角度、功能康复速度以及术后恢复形态等多种方面考虑,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多采用掌侧入路手术更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保国.桡骨远端骨折术后临床随访及功能恢复不良的分析[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8,24(02):66-68
[2]张西龙,何学艺,桑斗,等.复杂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08):121-122
[3]王和鸣,沈冯君,赵文海,等.中国伤科学[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色,2002:152-153
[4]贡小英,荣国威,安贵生,等.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掌侧或背侧内固定的选择[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06):436-437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掌侧入路组以及背侧入路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掌侧入路组较背侧入路组相比,优良率明显提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经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取得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较好,可作为手术过程中的首选入路方式。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入路 背侧入路 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200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128-02
桡骨远端骨折常由于外伤暴力性作用于松质骨上引起,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为主要发病人群,对其正常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部分骨折可经复位后通过石膏固定或夹板固定以达到良好的治愈目的,但对于一些粉碎性骨折来说,保守治疗不仅无法确保骨折面完全复位,甚至激发创伤性关节炎,对其腕关节的功能造成影响[1]。现我院通过对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掌侧及背侧入路方式进行治疗,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掌侧入路组以及背侧入路组,每组各30例。掌侧入路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21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8岁。背侧入路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在24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与年龄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桡骨远端背侧入路方法如下:①做一长约8cm的切口于桡骨和尺骨茎突之间腕背正中处,以此切开皮下组织后使得伸肌支持带充分暴露。②逐层将拇长伸肌腱腱鞘切开,将拇长伸肌腱、短伸肌腱等向桡侧拨开,将桡骨远端背侧充分显露出来。③将骨膜剥离后使得骨折复位,并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后于桡骨背侧放置薄T型钢板。桡骨远端掌侧入路方法如下:①于腕横纹下行0.5cm的切口,进入到桡动脉与桡侧屈腕肌之间后,将桡动脉与桡侧腕屈肌牵拉到两侧,使得桡骨远端掌侧充分显露出来[2]。②骨折的复位方法与固定方法同上述背侧入路。
1.3 疗效评价指标。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X线检查,日常生活能力以及骨折部位复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共分为优、良、可三个等级,并以优和良之和所占比例作为优良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 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分别达优及良的患者数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掌侧入路组较背侧入路组相比,优良率明显提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作为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以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作为主要发病人群,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现临床上主要采用掌侧入路和背侧入路两种手术方法,但据目前临床资料显示,掌侧入路较背侧入路相比可取得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原因是由于正常人桡骨远端独特的解剖结构,可知,此种入路方式更加符合生物力学的特点,且具有如下优势:①骨床相对平坦,操作起来较为简便。②符合张力带原则,能够更加容易的放置钢板,从而起到固定支持的作用。③有旋前方肌等软组织对钢板进行覆盖,有效减少了术后包括肌腱炎症、软组织粘连等并发症的出现[3]。④对于植骨能够起到有效隐藏的作用。而行背侧入路,则易出现外观改变,皮下易触及等情况,原因是桡骨远端背侧具有较少的软组织,多为腱鞘以及肌腱等结构。当患者在康复期间出现上述情况时,不仅为康复过程带来了阻碍,同时为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4]。另外,行背侧入路起到固定作用的钢板上方多由伸肌腱斜跨,而由于长期磨损可使得伸肌腱断裂,进一步加重病情,同时影响了功能锻炼过程。但也有部分研究学者认为,由于桡骨远端骨折常以背侧移位为主,行背侧入路手术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可减少对组织的损伤,更容易达到复位及固定的需求。但在试验中我们发现,背侧入路虽可带来较高的安全性及可操作性,但放置钢板的过程较为困难,若放置不当则可对腕关节的活动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可造成腕部肿胀时间过长,组织粘连等并发症。通过本次研究资料显示,掌侧入路组较背侧入路组相比,优良率明显提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可见,掌侧入路的临床疗效更加突出。鉴于此,以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掌侧入路已逐渐应用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过程中,术后配合功能康复锻炼,以达到较好的康复效果。因此,从生物力学角度、功能康复速度以及术后恢复形态等多种方面考虑,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多采用掌侧入路手术更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保国.桡骨远端骨折术后临床随访及功能恢复不良的分析[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8,24(02):66-68
[2]张西龙,何学艺,桑斗,等.复杂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08):121-122
[3]王和鸣,沈冯君,赵文海,等.中国伤科学[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色,2002:152-153
[4]贡小英,荣国威,安贵生,等.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掌侧或背侧内固定的选择[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06):436-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