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它的定义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理方面的健康。社会对每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不仅要求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更为重要。如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社会的认识、情感、意志方面,也在小学阶段有一个初步的形成。因此,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及时的发现问题,排除学生成长时期的心理障碍。本文主要以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探讨其成因及疏导策略,培养小学生的成为阳光健康的良好品格。
【关键词】主要现状;心理问题成因;疏导策略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家长们望子成龙,不断给予学生施加学习压力,在本该天真浪漫的年纪里,过多地承受了来自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压力。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变化较快,对于多渠道接受的社会信息,来不及做出正确的判断,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敏感:自尊心较强,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当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回应时,就会产生不安、焦虑,觉得自己不受重视,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表现为易怒、暴躁、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由于正处于幼小衔接的成长过渡期,不同于幼儿时期,大多数是听从老师和家长的安排。他们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希望自己做主,急于摆脱家长和老师的安排。表现为喜欢持与家长、老师相反的生活及学习态度,对家长、老师的“说教”反感。
3.自卑:自我否定,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自己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内心脆弱,表现为不合群、谨小慎微、瞻前顾后,但是内心渴望得到关注。
4.嫉妒:对于学习成绩或是其它方面比自己更优秀更强的学生,会表现得极其愤怒,对学生疏远冷淡,偶尔会带有破坏性的不良情绪。
5.孤独: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总觉得所有人都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长期独来独往进行自我封闭,由此产生的一种孤独寂寞情绪。
这一系列心理问题,将严重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其人格形成和发展,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复杂,除了其自身成長的因素,更多的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自身成长因素主要表现为小学生时期的阅历浅,认知力、理解力和思维力还不够强,当遇到问题、出现困惑时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则会产生一定的认识误区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外部影响,归结为以下三大因素:
1.家庭原因
(1)家长的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家长往往凡事包办,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情况,没有给予学生基本的生活锻炼、对于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代而为之,不注重学生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及个性培养。当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一致时,家长强加的意愿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是干脆逆来顺受,导致学生高分低能或是心理不健全。
(2)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家庭的破裂给学生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学生享受不了家人的关爱,感受不到家庭的完整、幸福,长期的情感缺失往往会使他们压抑自己的情感,从而常常悲伤、闷闷不乐,认为自己被人遗弃,而造成严重的自卑感。
(3)留守儿童日渐增多,一部分城乡结合的学生的父母远在他乡务工,他们大多寄居在隔代家庭或亲戚家,这些学生从小和父母分开,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导致他们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比同龄人要弱。
2.学校原因
当前社会过于追求升学率,升学率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学校教育质量好坏的我基准,致使多数学校不得不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引导和教育。学校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也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学生在情感上的烦恼或是疑问,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长期积累则会形成一种心理障碍。学校的校风、班风、以及老师的性格特点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也起着直接或接接的影响。
3.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类电子计算机游戏软件、网络视频和影视作品中带有不利于小学生成长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学生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纯净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如果不能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形成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
三、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认知与策略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德智发展全面的新时代人才,是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应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很复杂,需要教师以人为本,用心找出根本原因,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经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相合力付出,及时将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引导。
1.学校方面
学校根据小学生的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可以分别以学生和家长作为学习对象,定期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家长参与进来,共同帮助学生走向健康成长之路。以做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疏导,教师除了知识内容的授予,还应多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老师应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做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区别对待,对于缺乏自信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尤其对于留守儿童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
2.家庭方面
父母需要在家庭中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子女起到好的榜样作用。同时,也要善于与学生交流、不溺爱、拒绝语言暴力。对于离异家庭,离婚后的父母双方尽量做到和平相处,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不管学生跟着谁,凡事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继续生活在爱的环境中。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需要家长倾注更多的精力去关爱,让学生明白,即使一家人不能生活在一起,父母对学生的爱是不会改变的。引领学生积极面对未来的新生活。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即使不能经常生活在一起,平时也应通过电话联系或是微信等方式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动态,以增进父母与学生的亲子感情。
3.社会方面
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为学生打造一片净土。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协同努力,通过各种积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四、结语
总之,教师育才应先育人,而育人则先育心。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松懈,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建辉.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6(4):19.
[2]刘志强.浅析对于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才智,2018.
【关键词】主要现状;心理问题成因;疏导策略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家长们望子成龙,不断给予学生施加学习压力,在本该天真浪漫的年纪里,过多地承受了来自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压力。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变化较快,对于多渠道接受的社会信息,来不及做出正确的判断,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敏感:自尊心较强,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当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回应时,就会产生不安、焦虑,觉得自己不受重视,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表现为易怒、暴躁、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由于正处于幼小衔接的成长过渡期,不同于幼儿时期,大多数是听从老师和家长的安排。他们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希望自己做主,急于摆脱家长和老师的安排。表现为喜欢持与家长、老师相反的生活及学习态度,对家长、老师的“说教”反感。
3.自卑:自我否定,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自己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内心脆弱,表现为不合群、谨小慎微、瞻前顾后,但是内心渴望得到关注。
4.嫉妒:对于学习成绩或是其它方面比自己更优秀更强的学生,会表现得极其愤怒,对学生疏远冷淡,偶尔会带有破坏性的不良情绪。
5.孤独: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总觉得所有人都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长期独来独往进行自我封闭,由此产生的一种孤独寂寞情绪。
这一系列心理问题,将严重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其人格形成和发展,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复杂,除了其自身成長的因素,更多的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自身成长因素主要表现为小学生时期的阅历浅,认知力、理解力和思维力还不够强,当遇到问题、出现困惑时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则会产生一定的认识误区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外部影响,归结为以下三大因素:
1.家庭原因
(1)家长的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家长往往凡事包办,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情况,没有给予学生基本的生活锻炼、对于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代而为之,不注重学生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及个性培养。当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一致时,家长强加的意愿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是干脆逆来顺受,导致学生高分低能或是心理不健全。
(2)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家庭的破裂给学生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学生享受不了家人的关爱,感受不到家庭的完整、幸福,长期的情感缺失往往会使他们压抑自己的情感,从而常常悲伤、闷闷不乐,认为自己被人遗弃,而造成严重的自卑感。
(3)留守儿童日渐增多,一部分城乡结合的学生的父母远在他乡务工,他们大多寄居在隔代家庭或亲戚家,这些学生从小和父母分开,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导致他们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比同龄人要弱。
2.学校原因
当前社会过于追求升学率,升学率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学校教育质量好坏的我基准,致使多数学校不得不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引导和教育。学校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也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学生在情感上的烦恼或是疑问,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长期积累则会形成一种心理障碍。学校的校风、班风、以及老师的性格特点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也起着直接或接接的影响。
3.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类电子计算机游戏软件、网络视频和影视作品中带有不利于小学生成长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学生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纯净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如果不能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形成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
三、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认知与策略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德智发展全面的新时代人才,是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应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很复杂,需要教师以人为本,用心找出根本原因,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经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相合力付出,及时将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引导。
1.学校方面
学校根据小学生的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可以分别以学生和家长作为学习对象,定期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家长参与进来,共同帮助学生走向健康成长之路。以做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疏导,教师除了知识内容的授予,还应多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老师应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做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区别对待,对于缺乏自信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尤其对于留守儿童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
2.家庭方面
父母需要在家庭中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子女起到好的榜样作用。同时,也要善于与学生交流、不溺爱、拒绝语言暴力。对于离异家庭,离婚后的父母双方尽量做到和平相处,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不管学生跟着谁,凡事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继续生活在爱的环境中。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需要家长倾注更多的精力去关爱,让学生明白,即使一家人不能生活在一起,父母对学生的爱是不会改变的。引领学生积极面对未来的新生活。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即使不能经常生活在一起,平时也应通过电话联系或是微信等方式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动态,以增进父母与学生的亲子感情。
3.社会方面
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为学生打造一片净土。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协同努力,通过各种积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四、结语
总之,教师育才应先育人,而育人则先育心。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松懈,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建辉.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6(4):19.
[2]刘志强.浅析对于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才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