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支撑走完这条路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ymoon0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路的过程是漫长的,尤其是在这寒冬腊月。人们都赶着回家过年,经过这条路的人不少。于是,修路的事只能一拖再拖。
  这一天,一对年轻夫妇来到这条路前,他们是准备回家过年的,天已临近黄昏,他们得在天黑之前赶回家里。
  女人走了上去,高跟鞋的鞋跟深深插于小石子中,她将身体向前倾,脚却无法动弹,突然把握不住的平衡使她险些摔倒。她尖叫一声,稳住身体后才小心翼翼地回转身体,狼狈地跳回安全的路面。
  “都怪你,動身那么慢,现在好了,走也走不过去,绕弯路又来不及,天都快黑了。”女人埋怨的声音在寂静的路上显得格外刺耳。他朝女人摆了摆手说:“行了行了,这会怨我了!”他赌气似的踏上那条铺满石子的路,快速地走了几步。但是,他也遭受到了同样的待遇,然后也是一样狼狈地折回来。
  太阳更靠近山了,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沉默中,不知是谁发出一阵叹息,极轻极轻。
  这时,一片静默里,一阵窸窣的声音传来。男人和女人寻找着那声音的来源,最终,将目光停留在那两个紧挨着的背影上。
  那是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妇人和一个看似七八岁的瘦小的孩子。他们穿着单薄的衣服,老人的背佝偻得很厉害,孩子的个头也不高,他们互相搀扶着,缓缓地、稳稳地走在那条石子路上。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勾勒出一对完美的背影,为暖色的夕阳图增添了一笔神韵。
  老人和孩子已渐渐远去,男人望着那慢慢缩小的黑点,然后快速走到女人身边,不自然地说:“走,天黑了。”女人还是不说话,却轻柔地把手绕进男人的臂弯,缓缓地,在夕阳下拉近两个人的距离。
  夕阳下,小路上,又一对相互支撑的影子被拉长,拉成爱的形状。
  一对年轻夫妇走在乡野小道上感觉困难重重,可是我们想过没有,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长城,那时修建又是多么困难。再看看当下,“一带一路”要走出去就真的那么简单吗?专家预言,“一带一路”倡议在实施进程中面临着安全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四个层面的困难和挑战。况且,农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面貌还会有大的改观,即使农村道路不够顺畅也是暂时的。
  我们想过没有,同样面对一条路,年过六旬的老妇人和一个看似七八岁的瘦小的孩子,其表现是正面的,而一对年轻夫妇的表现却有些负面了。
  路还是那条路,但从这天起,对于很多人,它的意义已不再寻常。
  点评
  故事情节耐人寻味。犹如小小说一般,整篇文章悬念不断,让人追寻着作者设定的情境,一直读下去。刚开始读时,可能没有感觉到作者的用意,但到了后来,我们越发感觉到作者思路的缜密。是的,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做,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长城和走出去的“一带一路”,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
  立足现实立意高远。文章立足于当下,观照现实生活,在众多考场作文中让人眼前一亮,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瞻远瞩。是的,高考作文作为应试作文,立意一定要高,让人一眼看出作者立意的文章不一定是好文章,“路还是那条路,但从这天起,对于很多人,它的意义已不再寻常”。是的,本篇文章已经不寻常!
  得分:57
其他文献
王阳明在临终前说过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辨明善惡是格物,为善去恶致良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致良知”。  人生来于世,未曾携带任何东西。因此,学习,在这个世界上,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读书,便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首先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读“有字之书”。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将往圣的绝学继承下来,理解并吸收他们的精髓,这才使原本的“童子之身”逐渐
期刊
列夫·托尔斯泰曾言:“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在于越来越接近完善。”在卷帙浩繁的人生之书里,人有了力量,也更接近着生命的完善。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此言得之。人虽是独立的个体,但却不孤立。人要从外在的世界中获得生命的体验而充盈自己的人生。依我之见,生命当有向外观察学习和向内的自省,并从中汲取力量,读人生之书,完善自我的生命。
期刊
“无论人的一生是多么的漫长复杂,他终将反映于一个时刻,那就是他大彻大悟自己究竟是谁的时刻。”博尔赫斯如是说道。确然,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要学习那些由具体知识构成的有字之书,继而阅读由世事阅历垒砌的无字之书,最终读懂那本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最陌生的心灵之书。这一过程其实正如哲人苏格拉底所言:认识你自己。  人的一生不是一场盲目的追逐,相反地,那应是不断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马斯洛曾提出“需求理论”,
期刊
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之父曾出此语:“布衣暖,菜根香,詩书滋味长。”诚哉斯言,“诗书”作为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食粮,古往今来,无人不识其重要。然而当今人们亦产生了“读书焦虑”,仿佛踏出校门便停止了学习的脚步,而以一张张微信朋友圈上的“读书照”自我标榜。殊不知,学习绝不是标签式的阅读与简单的浏览,而是恒久的、伴随生命每个角落的向外发现、向内探索。  有人说,人的一生要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以及“心
期刊
书者如灯,“是知灯者,破愚暗而明斯道”。有人说,人生须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本大书。吾与之也——有字之书为传承,知识在其中;无字之书为体悟,阅历在其中;心灵之书为本然,我能读我,方成大我。  少年之时习句读,或观古今之言,有字之书为师为友。以文字为媒介,书籍带着我们走向新的世界,教会我们许多知识,前人的经验与智慧,虚幻的欢笑与泪水,令我们沉醉、助我们成长。“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古
期刊
阅读常被奉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位作家说,人生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这话说得确实精辟,但我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  “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人们狭义上的阅读之物。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夜晚,用一本书来填满闲暇的时光,一方面夯实了基础,另
期刊
今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由于材料中“三书”没有明确的解释,因此考试中心专家统一意见,认为凡是考生对“三书”的概念有所阐释,尤其是对“心灵之书”进行多样化的解读,都算切题。因为没有和去年一样明确的文体限制,尽管有隐性的指向(思考、评说),引导考生写成论述类文体,但阅卷时按照考试中心的“考生写成其他文体,只要能表达自己的看法,根据作文分项分等的评分办法,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这一原则,凡是有所思考、有所
期刊
老李盼了这么些年,终于盼来了儿子娶媳妇,硬是请了大半个村的人喝喜酒,黝黑的脸上仿佛都能看出酒醉的酡红。村西口热闹了一整天,一辆接一辆的婚车开进来,停满了老李自家修的水泥场。小李挽着新娘从车里下来,围了一圈的村里人都起哄似的拍手,奶奶挤在人群里,像是羡慕。  奶奶18岁结的婚,和如今的我一般大。结婚前连爷爷长什么样也不知道,是高是矮,是胖是瘦,都是自己脑子里胡思乱想的。爷爷家五个兄弟,他是老幺,轮到
期刊
人生必读书目中有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而我却言人生只需“有字之书”。  歌德曾有言:“有读书经验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东西,一只眼睛看到紙背后的东西。”对待读书问题,先贤早有预见。“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早已刻在“有字之书”的背后,只待有经验有智慧之人前去寻觅。  在我的理解之中,读三本大书的观点似乎显得刻意与褊狭。其余两本书早已融入“有字之书”的骨血,
期刊
“哐啷哐啷”,木车的轮子一圈一圈地转,车速很慢,路途也依然遥远而艰辛。  先秦的思想者们便乘着辆这样缓慢的牛车,在通往各国的大道上往复奔走,在触手可及的时间的流逝中沉思,在清晰可见的车辙上播下理想的种子。  那时,心是跳动的;那时的车来车往,来得慢,去得也慢,但车子上澎湃燃烧的激情却从未熄灭。它在历史长河的彼岸熊熊地燃烧,然而隔着激荡的川流,远远地,却只看得见一星半点的火光摇曳。  而今,木车、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