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pl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体把握课程是新课程发展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强调双基要整体把握课程,是打好数学基础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体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整体把握课程:
  1.应该整体把握课程的目标
  高中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目标,这六个目标不是两两相交的,它们有密切的联系。它们体现着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一个追求和一个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适时渗透这些目标,注意掌控一个知识,一个章节,一个学段所应主要达到哪些目标。
  2.整体把握数学素养和能力
  全面理解在高中阶段要帮助学生形成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它包括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地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学生这些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应是融于平时的每一切课中,融于每一个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融于师生交流过程中,它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蹴而就。如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想像能力。有的教师没有整体把握它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只想一步到位,恨不得把高中三年所涉及的有关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又台三垂线定理教学,新课程是不作为定理要求的,而有的教师却硬要学生掌握,继而补充一些利用比定理来求角度、距离等问题,私自拔高,人为制作难点,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这真是弄巧成拙,本末倒置,提不偿失之举。
  3.应该整体地把握数学课程的内容
  3.1应该从各课中去把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一节课的内容包含哪些知识点,要进行哪些能力的培养。但是没有注意到本节课内容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本节课内容在本单元本学段甚至整个高中数学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如果注重从整体把握教材,就能从更高更深层次了解本节课的内容,从而合理处理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
  3.2整体把握贯穿在高中课程中的一些基本脉络或者主线。高中课程的基本脉络主要有:函数议程、不等式、向量、几何、算法、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现以函数为主线为例从四个维度来理解:第一个维度,首先,教师要对函数的要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函数的概念在初中、高中、大学中都有自己的定义,它是逐渐发展完善的;第二个维度就是高中阶段,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函数模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第三个维度是函数的作用。一个是函数在数学内部的应用,如函数的作用。一个是函数在数学内部的应用,如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线性规划之间的联系与作用。二是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第四个维度就是教师在高阶段要帮助学生形成研究函数的两个基本方法:第一是如何用运算法去研究函数;第二如何用导数思想去研究函数,如研究函数单调性、最值等。
  3.3要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各个知识点。数学中的一些知识点、概念,思想方法在教材编排中是逐步渗透、逐步发展完善的,教师只有整体把握教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处理某个内容、知识点在各个学段中的教学任务,而不是在某一学段直接把高中阶段所涉及的有关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这样增加学生的负担,降低学习效果,同时,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另外,在概念教学中,要注意将概念置于整个高中课程中,就是在讲这个概念之前要前思后想,要前后联系,还要注意挖掘一个概念的深度,梳理它在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如对曲线的切线教学应非常清楚平面曲线在高中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1)初中定义圆的切线方程;(2)圆锥曲线的切线方程;(3)通过曲线的切线引入导线的定义,再反过来通过导数求曲线的切线引入导线的定义,再反过来通过导数求曲线的切线。这三个过程是一种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近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学生的思想体系经历(1)(2)两种认识的洗礼后,回归到最本质的理解——第三种认识:割线的极限。但这种认识如果不经过思维层次的过渡,我们就极有可能犯错——把这三种认识分割开来。在讲完曲线的切线是割线的极限后,教师抛出这个问题:曲线的切线是否包含圆的切线?留给学生思考。
  4.整体把握数学学习习惯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这个基本思想中,高中课程应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整体地理解如何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成为主体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通常都说终身发展能力就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而学习能力是需要靠学习习惯来支撑的。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课后应要求学生学会反思、梳理、总结,自学学习,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
  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这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的策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教师要整体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会整体把握。
  
  收稿日期:2008-5-04
其他文献
【摘要】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副作用,影响教学效果。作者通过对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实践操作、与其他老师的相互交流,发现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存在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措施和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误区;矫正措施     多媒体信息技术进入初中数学课堂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它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
期刊
【摘要】1、降低写话起点,初尝写话甜头。2、提升写话水平,感受写话乐趣。3、写句过渡写段,巩固写话兴趣。  【关键词】降低;提升;过渡    Train junior class a student to write words me to see  Qian Jun  【Abstract】A, lower to write words point of departure, have a fir
期刊
【摘要】教无定法,本人认为诗歌教学要通过诗的意境分析、作者介绍、形象分析来体会诗中的感情,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意境;作者;形象    Shallow talk verse teaching  Nie Zhen-wan  【Abstract】Teach didn't settle a method, oneself think verse teaching to pass the ar
期刊
【摘要】所谓素描就是以单色为表现手段,以点、线、面为媒介,而通过对黑、白、灰的表现,让学生准确把握好所描绘物象的造型、体积、质感、空间,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画者的造型线能力。  【关键词】形;造型;抛物线    Lend mathematics painting sketch  ——The shape view of sketch teaching  Yang Shuang-liang  【Abst
期刊
【摘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一个成绩好的学生肯定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个成绩差的学生,其学习方法是有问题的。因为正常的学生本来没有聪明和笨掘的差别,正是由于学习方法有好有坏,学习成绩才有高有低。所以在英语学习当中,掌握一套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这关系到自己学习成绩和英语水平,本文提出了七种学习英语方法,广大中学生如果按照这几种方法学习英语,就会受益非浅。  【关键词】学习方法
期刊
【摘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适时地创设问题情景,追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与先进教学手段的整合,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数学素养    Based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students cultivate interest in learnin
期刊
【摘要】自学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习兴趣;创新思维与信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自学习惯    In the reading teaching development student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转化教育体系中的角色,是教育改革的精髓。  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数学“自主创新性学习”,就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确立以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充分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意识,并通过教学系统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就是自
期刊
【摘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对高校教学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控制, 是教学质量稳定和提高的保障。山东理工大学经过了五年的学分制改革,构建了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人才质量的稳步提高。  【关键词】监控体系;监控措施    Construction of the scientific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der
期刊
【摘要】情景教学就是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把枯燥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血有肉,使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情景教学;教学方式;教学活动     情景教学就是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把枯燥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血有肉,使课堂充满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