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院制药工程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制药工程和生物技术复合人才的尝试。本研究旨在探讨师范院校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非师范类复合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制药工程;生物技术;复合人才;培养模式
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新设置专业建设和管理,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要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把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要继续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1]。要切实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本研究旨在探讨师范院校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非师范类复合人才的培养模式。
1.培养模式的构建
制药工程专业是药学和工程学交叉发展的应用学科,该专业应用化学、药学、工程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等问题,要求学生具备坚实宽厚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实际能力[2]。我国设置制药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己有一百余所,从整体来看,各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均设立不久,尚未有一个标准模式。目前,我国各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因办学基础条件以及对制药工程学科内涵的认识不同而不尽相同,相应的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也不一样,但是目标都主要是着眼于培养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和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实现药品的规模化生产与管理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3]。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制药方向)创办于2007年,是我院(师范学院)办制药工程专业(非师范类)的一个尝试。为了把该专业建设成一个高水平的专业,我们在学习兄弟院校的制药工程办学经验,走访了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了解制药和精细化学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对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与实践的理性思考,根据我院的特点和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制药工程和生物技术复合人才的需求,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培养模式,为促进北部湾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制药工程和生物技术复合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是培养模式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4]。根据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制药方向)的特点和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制药和精细化学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的需求,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制药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培养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知识,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物技术和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制药工程(生物制药方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制药工程(生物制药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能在医药卫生、农药、生物化工和天然药物分离纯化等领域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制药工程和生物技术复合人才。
3.课程体系建设
培养模式的实现关键是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本科生教育不同于研究生,其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各门课程的讲授与实践来完成的,课程体系就是按照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而对课程进行的设置[5]。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制药方向)的课程设置是依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并参考其他学校的教改经验,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设置的。我们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五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见表1)。重点是在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制药方向)的课程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以及加强实践教育,训练学生将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制药工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着重训练分析与解决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此课程体系有如下创新:
(1)搭建平台,强化基础
课程体系中注重加强基础,使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如把学科归类不同的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和生物化学以及微生物学等课程选入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平台并加以强化。以期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专业知识、突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2)调整增设专业课,拓宽专业知识口径
在总课时数保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加大了选修课的开出比例,保证专业课课时不减少。我们将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等药学类课程提前到三年级的两个学期,第四学年的大部分主要安排实践课程,以充分保证学时,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够有序形成。除强化药学、工学等专业知识外,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口径。我们除了增设生物技术类课程外,还与玉林制药厂、玉林市中药港、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了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长期不间断地到企业参与实际工作技能的训练。
(3)重实践,理论联系实践
针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特点,在制药工程专业进行了“以问题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制药工程专业已建立了6个的教学实习基地,有以下两种模式:A学校与企业联合实习基地;B学校与企业联合科研研发和实习基地。
由此可见,在我们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符合“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基本原则,与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制药工程专业模式要求相吻合的。
4.结语
制药工程专业是生物医药领域的一个新兴专业,由化学、生命科学、药学、工程学和相关管理法规等方面相互渗透而形成。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学习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高等教育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我院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师范院校培养的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相关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马纯艳,卜宁,李学军,等.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4):561-564.
[2]马凤余,彭代银,王键,等.高层次制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1,4:16-18.
[3]姚日生,张洪斌,冯乙已,等.制药工程学科内涵与本科专业课程设置[J].药学教育,2003,19(4):9-11.
[4]何从林,衡林森,项昭保,等.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4:70-71.
[5]芦永辉,于奕峰,聂新永,等.制药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4,2:56-57.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0JGA061)。
作者简介:王晓平(1968-),女,广西玉林人,玉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关键词】制药工程;生物技术;复合人才;培养模式
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新设置专业建设和管理,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要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把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要继续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1]。要切实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本研究旨在探讨师范院校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非师范类复合人才的培养模式。
1.培养模式的构建
制药工程专业是药学和工程学交叉发展的应用学科,该专业应用化学、药学、工程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等问题,要求学生具备坚实宽厚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实际能力[2]。我国设置制药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己有一百余所,从整体来看,各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均设立不久,尚未有一个标准模式。目前,我国各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因办学基础条件以及对制药工程学科内涵的认识不同而不尽相同,相应的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也不一样,但是目标都主要是着眼于培养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和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实现药品的规模化生产与管理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3]。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制药方向)创办于2007年,是我院(师范学院)办制药工程专业(非师范类)的一个尝试。为了把该专业建设成一个高水平的专业,我们在学习兄弟院校的制药工程办学经验,走访了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了解制药和精细化学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对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与实践的理性思考,根据我院的特点和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制药工程和生物技术复合人才的需求,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培养模式,为促进北部湾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制药工程和生物技术复合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是培养模式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4]。根据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制药方向)的特点和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制药和精细化学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的需求,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制药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培养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知识,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物技术和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制药工程(生物制药方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制药工程(生物制药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能在医药卫生、农药、生物化工和天然药物分离纯化等领域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制药工程和生物技术复合人才。
3.课程体系建设
培养模式的实现关键是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本科生教育不同于研究生,其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各门课程的讲授与实践来完成的,课程体系就是按照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而对课程进行的设置[5]。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制药方向)的课程设置是依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并参考其他学校的教改经验,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设置的。我们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五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见表1)。重点是在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制药方向)的课程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以及加强实践教育,训练学生将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制药工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着重训练分析与解决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此课程体系有如下创新:
(1)搭建平台,强化基础
课程体系中注重加强基础,使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如把学科归类不同的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和生物化学以及微生物学等课程选入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平台并加以强化。以期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专业知识、突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2)调整增设专业课,拓宽专业知识口径
在总课时数保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加大了选修课的开出比例,保证专业课课时不减少。我们将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等药学类课程提前到三年级的两个学期,第四学年的大部分主要安排实践课程,以充分保证学时,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够有序形成。除强化药学、工学等专业知识外,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口径。我们除了增设生物技术类课程外,还与玉林制药厂、玉林市中药港、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了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长期不间断地到企业参与实际工作技能的训练。
(3)重实践,理论联系实践
针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特点,在制药工程专业进行了“以问题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制药工程专业已建立了6个的教学实习基地,有以下两种模式:A学校与企业联合实习基地;B学校与企业联合科研研发和实习基地。
由此可见,在我们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符合“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基本原则,与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制药工程专业模式要求相吻合的。
4.结语
制药工程专业是生物医药领域的一个新兴专业,由化学、生命科学、药学、工程学和相关管理法规等方面相互渗透而形成。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学习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高等教育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我院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师范院校培养的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相关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马纯艳,卜宁,李学军,等.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4):561-564.
[2]马凤余,彭代银,王键,等.高层次制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1,4:16-18.
[3]姚日生,张洪斌,冯乙已,等.制药工程学科内涵与本科专业课程设置[J].药学教育,2003,19(4):9-11.
[4]何从林,衡林森,项昭保,等.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4:70-71.
[5]芦永辉,于奕峰,聂新永,等.制药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4,2:56-57.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0JGA061)。
作者简介:王晓平(1968-),女,广西玉林人,玉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