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北京市构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区域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关键路径。以国际化教育视角全面解读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做好示范高中教育国际化的顶层设计。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为导向,在理念上把握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在课程上融入国际先进元素;在方式上重视技术革新,推进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在文化上深化沟通和合作,拓展学科国际视野,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来自中国教育的声音。
关键词:国际化教育;示范高中;实践
一、国际化教育实施的动因与意义
(一)国际化教育实施的动因
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是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与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形成与国际教育对话的空间与话语系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逐步国际化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教育国际化就得结合多方力量的配合,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学校肩负养核心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实验中学)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充分响应北京市西城区解决多元化入学目标。西城区中学生家长群体以60后、70后为主体,家长中从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高校科研人员、高新技术人员占较大比例。针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家长已经不再局限于追求循规蹈矩的“高分式”教育,而是偏向更为多元化的模式,希望学校提供个性化、能力优先、具有职业前景的发展模式,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国际化的教育体系。从上述学生家长的特点和需求可见其对学校国际化发展有着迫切的需求。
(二)国际化教育实施的意义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科尔就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进行了理论阐述。在他看来,教育的视野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部;知识是没有国界的,学者也不存在国界的划分,任何时候都承担着推广人类知识和人类彼此了解的重任,通过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全人类的发展;除此之外,诸如通货膨胀、贩毒走私活动、核战争、环境保护等问题都属全球性的问题,必须全球共同而对,联合解决,这就要求各国间能够相互理解,不断沟通,协同合作;当今社会的国际关系己不再是某个领袖的独角戏,也成为专家、学者、技术顾问、传教士、商人、旅游者的舞台。因此,一个具有全球意识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才会成为主角,拥有相对优势。
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顺国际潮流而动,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于熟悉国际经济运作,了解各国国情、法律、文化,熟练掌握最新国际技术的人才趋之若鹜。高等教育是培养尖端人才的有利阵地,适应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国际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创建于1917年,前身为北师大女附中,是北京市首批示范高中。学校得到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切关注。毛泽东、刘少奇、江泽民、李鹏等为学校题词,邓颖超、贺龙、陈毅、王岐山等先后来校指导工作。
学校以“治学严谨、育人有方”闻名全国,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实验中学的高考成绩始终处于北京市前列,每年约有百余人升入哈佛、耶鲁、加州理工、麻省理工、香港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有25%左右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2011年高考成绩文科位列北京市第一,理科位列北京市第二。
(一)丰富深化国际交流活动
实验中学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马来西亚副首相、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夫人、比尔·盖茨等曾先后到校参观考察。学校与十几所境外中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多所境外知名大学签订“直通车”协议或“校长推荐计划”,是多所境外知名大学的生源基地校,还是联合国全球对话学校和世界遗产青年教育中心。与当地友好学校的师生共同开展文化交流,教育交流和学生个性发展与领导力等领域的研讨,还在社区开展宣传中华文化的展览、艺术演出等活动。实验中学师生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传播中华文化的印记,师生的活动受到当地各界的赞誉。
实验中学目前已建立三年以上姊妹学校、友好学校关系并长期固定合作的学校有26所,涵盖欧美、亚洲多个发达国家。实验中学从2007年开始,分别协助意大利热那亚高中学校和美国华盛顿国际学校建立了孔子课堂。其中与华盛顿国际学校的孔子课堂项目已经被美国大学理事会亚洲协会列为孔子课堂的示范学校。形式多样的交流互访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能站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去观察、学习和思辨。
(二)直通车绿色通道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实验中学重视富有特色的国际合作项目的拓展,自2001年开始就探索和实施与国外高校建立直通车绿色通道项目,目前已为学生开创了近20个大学直通车通道,学校分别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日本覆盖约7个国家的重点大学合作,并签署了直通车项目协议。被学校推荐进入大学直通车项目的学生无需提供SAT或托福、雅思成绩,学校作为直通车项目的考点,各大学直接进入实验中学组织面试和笔试,同时结合学生三年的学业成绩以及个人的在校情况,进行综合考量,择优录取。部分合作大学还为直通车项目的学生设有数量不等的奖学金。
迄今为止,实验中学直通车绿色通道项目已进入第14个年头,一直为学生最终选择心仪的境外大学和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它不仅为学校的国际部学生提供了多通道的出国留学项目,而且为高考班的毕业生提供了富有特色的“高考后”出国留学直通车项目,为高三毕业生开启了高考与留学的“双保险”计划,更为那些与自己的高考第一志愿失之交臂的学生提供了多重选择,从而弥补了“高考一锤定音”的弊端。
直通车项目为实验中学的学生进入世界名校开辟了一个新的优质通道。通过不断拓展特色合作项目,实验中学已逐渐形成了国际化品牌效应。
(三)课程国际化是国际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实验中学经由合作项目办学,整合境外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办学精髓,融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本土高中课程,进一步为实现实验中学的办学目标服务。实验中学国际型人才培养特色课程班一直致力于探索构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符合学校国际化发展的,以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的国际化创新型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国际竞争能力的学术氛围和成长环境。2013年国际型人才培养特色课程班的毕业生96%被美国前50的大学所录取,2014年毕业生97%被美国前50的大学所录取。
(四)信息化带动国际教育发展是新趋势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国际化是实验中学加快国际化发展的新举措和新趋势,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可以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力度,从而深化培养学生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
为了积极促进实验中学师生与其他国家友好学校师生的教育交流,促进文化理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国际竞争的能力,实验中学与美国友好学校明尼唐卡高中共同研究,开发并建立了课程资源共享的网络课程“中美文化比较课程”和“国家遗产认识与保护课程”。
网络课程已经开展了四个学年。通过互联网的功能,两国学生不仅在跨文化方面做了非常有趣的发现和探索,增进了相互间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学科领域也做了许多交流,使两国的学生对彼此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业价值等方面都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从而促进了学生学科综合素质的发展。
此项目已经趋于成熟阶段,其成果得到两校的认可。双方已经达成共识,给参加网络课程学习,并且完成学业的学生颁发结业证书,并授予学分。
三、对未来国际化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一)示范高中国际化教育的实践模式
1.多元的评价体系是国际化教育的主体
实验中学与国外富有特色的中学、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特别是近几年学生需求多元化,学校在引进国外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开设国际青年经济课程以及人生规划课程、建立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近5年的实验,通过取精用宏的学习与借鉴以及本土化的精品课程设计,实现国际化教育的特色互补和优势叠加。
2.优质的教学资源是国际化教育的保证
2006年实验中学被国家汉办认定为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学校。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青年教育中心基地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对话联系学校”同时还是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授予的“国际型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以及美国大学理事会授予的美国大学学分课程先修资格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所积累的经验,2010年实验中学成功地与美国都柏林高中合作,开辟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新型的国际教育模式提供了实践的基础。
3.良好的师资储备是国际化教育的基础
实验中学非常重视对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每年都积极承担国家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为期一年的国外进修项目,国家汉办下派的赴国外语言教师项目和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委派的对外汉语教师项目。仅2013年至2014年,实验中学就派出了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2名。学校要求外派教师除了完成项目任务外,同时根据我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情况,按照教师在国外的具体工作内容,撰写校本课程研究论文,或者相关的科研论文。培训后的教师均在多个学科领域中成为骨干教师。
(二)示范高中国际化教育的策略选择
1.推进教育创新
注重在“志趣能合一”的引领下夯实学生个性化知识的构成:大力推进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既可丰富式推进(如开设汽车、金融、人体医学、法学、微电影等实验组);也可加速式推进(如设立科技班、数学班);关注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育(如专门开设CPS--创新、实践、服务资优生必修课与LO--领导与组织资优生必修课,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领导、组织能力)。
2.关注模块选学
开设国际部课程,并且充分注重课程改革中注重先进元素的融合、突破,构建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学校课程图谱,提供多个科目与模块的选学(许多科目直接从国际课程中提取与融入,如《宏观经济学》),且注重这些科目与模块的现代性,积极推进基于数字平台的课题探究与研究性学习。
3.数字平台学习
首先推进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包括审视数字化环境下学科基础知识与推进整合数字化内容的科目、模块开发;然后建构数字化学习平台,如学校关注数字技术与专门领域的融合,构建现代仪器与分析等数字化创新实验室;三是形成全国领先的、基于统一数据平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推进全域管理、全程管理和即时管理(如校车GPS系统);最后借助数字技术平台推进国际与地区间的交流、合作,如借助远程网络技术开展中美学生视频交流、京港校际辩论赛等。
参考文献:
[1]唐盛昌.学校教育国际化探索:借鉴改革与衔接对话--对上海中学教育国际化探索的理性思考[J].中小学管理.2011(12).
[2]邵蓉.校本视野下的教育国际化--无锡市东林中学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之路[J].科学教育.2012(1).
[3]王少东,朱军文.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动因与路径设计[J].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关键词:国际化教育;示范高中;实践
一、国际化教育实施的动因与意义
(一)国际化教育实施的动因
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是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与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形成与国际教育对话的空间与话语系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逐步国际化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教育国际化就得结合多方力量的配合,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学校肩负养核心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实验中学)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充分响应北京市西城区解决多元化入学目标。西城区中学生家长群体以60后、70后为主体,家长中从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高校科研人员、高新技术人员占较大比例。针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家长已经不再局限于追求循规蹈矩的“高分式”教育,而是偏向更为多元化的模式,希望学校提供个性化、能力优先、具有职业前景的发展模式,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国际化的教育体系。从上述学生家长的特点和需求可见其对学校国际化发展有着迫切的需求。
(二)国际化教育实施的意义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科尔就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进行了理论阐述。在他看来,教育的视野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部;知识是没有国界的,学者也不存在国界的划分,任何时候都承担着推广人类知识和人类彼此了解的重任,通过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全人类的发展;除此之外,诸如通货膨胀、贩毒走私活动、核战争、环境保护等问题都属全球性的问题,必须全球共同而对,联合解决,这就要求各国间能够相互理解,不断沟通,协同合作;当今社会的国际关系己不再是某个领袖的独角戏,也成为专家、学者、技术顾问、传教士、商人、旅游者的舞台。因此,一个具有全球意识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才会成为主角,拥有相对优势。
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顺国际潮流而动,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于熟悉国际经济运作,了解各国国情、法律、文化,熟练掌握最新国际技术的人才趋之若鹜。高等教育是培养尖端人才的有利阵地,适应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国际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创建于1917年,前身为北师大女附中,是北京市首批示范高中。学校得到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切关注。毛泽东、刘少奇、江泽民、李鹏等为学校题词,邓颖超、贺龙、陈毅、王岐山等先后来校指导工作。
学校以“治学严谨、育人有方”闻名全国,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实验中学的高考成绩始终处于北京市前列,每年约有百余人升入哈佛、耶鲁、加州理工、麻省理工、香港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有25%左右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2011年高考成绩文科位列北京市第一,理科位列北京市第二。
(一)丰富深化国际交流活动
实验中学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马来西亚副首相、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夫人、比尔·盖茨等曾先后到校参观考察。学校与十几所境外中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多所境外知名大学签订“直通车”协议或“校长推荐计划”,是多所境外知名大学的生源基地校,还是联合国全球对话学校和世界遗产青年教育中心。与当地友好学校的师生共同开展文化交流,教育交流和学生个性发展与领导力等领域的研讨,还在社区开展宣传中华文化的展览、艺术演出等活动。实验中学师生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传播中华文化的印记,师生的活动受到当地各界的赞誉。
实验中学目前已建立三年以上姊妹学校、友好学校关系并长期固定合作的学校有26所,涵盖欧美、亚洲多个发达国家。实验中学从2007年开始,分别协助意大利热那亚高中学校和美国华盛顿国际学校建立了孔子课堂。其中与华盛顿国际学校的孔子课堂项目已经被美国大学理事会亚洲协会列为孔子课堂的示范学校。形式多样的交流互访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能站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去观察、学习和思辨。
(二)直通车绿色通道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实验中学重视富有特色的国际合作项目的拓展,自2001年开始就探索和实施与国外高校建立直通车绿色通道项目,目前已为学生开创了近20个大学直通车通道,学校分别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日本覆盖约7个国家的重点大学合作,并签署了直通车项目协议。被学校推荐进入大学直通车项目的学生无需提供SAT或托福、雅思成绩,学校作为直通车项目的考点,各大学直接进入实验中学组织面试和笔试,同时结合学生三年的学业成绩以及个人的在校情况,进行综合考量,择优录取。部分合作大学还为直通车项目的学生设有数量不等的奖学金。
迄今为止,实验中学直通车绿色通道项目已进入第14个年头,一直为学生最终选择心仪的境外大学和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它不仅为学校的国际部学生提供了多通道的出国留学项目,而且为高考班的毕业生提供了富有特色的“高考后”出国留学直通车项目,为高三毕业生开启了高考与留学的“双保险”计划,更为那些与自己的高考第一志愿失之交臂的学生提供了多重选择,从而弥补了“高考一锤定音”的弊端。
直通车项目为实验中学的学生进入世界名校开辟了一个新的优质通道。通过不断拓展特色合作项目,实验中学已逐渐形成了国际化品牌效应。
(三)课程国际化是国际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实验中学经由合作项目办学,整合境外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办学精髓,融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本土高中课程,进一步为实现实验中学的办学目标服务。实验中学国际型人才培养特色课程班一直致力于探索构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符合学校国际化发展的,以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的国际化创新型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国际竞争能力的学术氛围和成长环境。2013年国际型人才培养特色课程班的毕业生96%被美国前50的大学所录取,2014年毕业生97%被美国前50的大学所录取。
(四)信息化带动国际教育发展是新趋势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国际化是实验中学加快国际化发展的新举措和新趋势,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可以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力度,从而深化培养学生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
为了积极促进实验中学师生与其他国家友好学校师生的教育交流,促进文化理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国际竞争的能力,实验中学与美国友好学校明尼唐卡高中共同研究,开发并建立了课程资源共享的网络课程“中美文化比较课程”和“国家遗产认识与保护课程”。
网络课程已经开展了四个学年。通过互联网的功能,两国学生不仅在跨文化方面做了非常有趣的发现和探索,增进了相互间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学科领域也做了许多交流,使两国的学生对彼此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业价值等方面都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从而促进了学生学科综合素质的发展。
此项目已经趋于成熟阶段,其成果得到两校的认可。双方已经达成共识,给参加网络课程学习,并且完成学业的学生颁发结业证书,并授予学分。
三、对未来国际化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一)示范高中国际化教育的实践模式
1.多元的评价体系是国际化教育的主体
实验中学与国外富有特色的中学、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特别是近几年学生需求多元化,学校在引进国外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开设国际青年经济课程以及人生规划课程、建立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近5年的实验,通过取精用宏的学习与借鉴以及本土化的精品课程设计,实现国际化教育的特色互补和优势叠加。
2.优质的教学资源是国际化教育的保证
2006年实验中学被国家汉办认定为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学校。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青年教育中心基地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对话联系学校”同时还是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授予的“国际型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以及美国大学理事会授予的美国大学学分课程先修资格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所积累的经验,2010年实验中学成功地与美国都柏林高中合作,开辟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新型的国际教育模式提供了实践的基础。
3.良好的师资储备是国际化教育的基础
实验中学非常重视对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每年都积极承担国家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为期一年的国外进修项目,国家汉办下派的赴国外语言教师项目和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委派的对外汉语教师项目。仅2013年至2014年,实验中学就派出了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2名。学校要求外派教师除了完成项目任务外,同时根据我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情况,按照教师在国外的具体工作内容,撰写校本课程研究论文,或者相关的科研论文。培训后的教师均在多个学科领域中成为骨干教师。
(二)示范高中国际化教育的策略选择
1.推进教育创新
注重在“志趣能合一”的引领下夯实学生个性化知识的构成:大力推进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既可丰富式推进(如开设汽车、金融、人体医学、法学、微电影等实验组);也可加速式推进(如设立科技班、数学班);关注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育(如专门开设CPS--创新、实践、服务资优生必修课与LO--领导与组织资优生必修课,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领导、组织能力)。
2.关注模块选学
开设国际部课程,并且充分注重课程改革中注重先进元素的融合、突破,构建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学校课程图谱,提供多个科目与模块的选学(许多科目直接从国际课程中提取与融入,如《宏观经济学》),且注重这些科目与模块的现代性,积极推进基于数字平台的课题探究与研究性学习。
3.数字平台学习
首先推进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包括审视数字化环境下学科基础知识与推进整合数字化内容的科目、模块开发;然后建构数字化学习平台,如学校关注数字技术与专门领域的融合,构建现代仪器与分析等数字化创新实验室;三是形成全国领先的、基于统一数据平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推进全域管理、全程管理和即时管理(如校车GPS系统);最后借助数字技术平台推进国际与地区间的交流、合作,如借助远程网络技术开展中美学生视频交流、京港校际辩论赛等。
参考文献:
[1]唐盛昌.学校教育国际化探索:借鉴改革与衔接对话--对上海中学教育国际化探索的理性思考[J].中小学管理.2011(12).
[2]邵蓉.校本视野下的教育国际化--无锡市东林中学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之路[J].科学教育.2012(1).
[3]王少东,朱军文.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动因与路径设计[J].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