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要相信学生的阅读潜能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母语,孩子自幼就有主动学习的潜能,阅读求知的潜能以及表达交流的潜能。中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是从零起步,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去感悟,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更不要认为课本、教参或教师自己准备的答案就是唯一正确的答案。那种诱导学生猜测预设答案,“引君入瓮”的启发式提问应该废止,取而代之的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让学生了解把握文本的文字意义,即了解把握文本表层结构。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辞典扫除文字上的障碍;第二步:要求学生把握文本的内容;第三步:要求学生能用三言两语概括课文要点。概括能力的训练必须培养学生抓大体,抓主要方面,即从整体出发,摆脱细微末节缠绕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
二、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
听课时发现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常常把学生的阅读、讨论变成走过场,“给你两分钟”且不说这两分钟能不能找到答案。经常发现教师的许诺并不兑现,许诺了两分钟,往往不到一分钟就把学生叫起来回答问题。课堂上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学生只能揣摩老师的意图去猜测答案,这哪里能够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呢?如果学生的答案超出教师预定的范围,正确的应该肯定并吸纳;即使不那么准确,也要有容人的雅量,通过平等对话引导学生补充、修正,使之臻于完善。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营造一个宽松自曲的课堂阅读氛围,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主体阅读意识。
三、要有等待学生成长的耐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同时又是学习中、发展中、成长中的主体。学生会在交流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抑或暂时还不能接受他人的观点,教师也要相信他们会在以后的阅读中随着知识和阅读经验的不断积累,会作出符合他们自我需要的调整或重组。但有的教师恨铁不成钢而拔苗助长;有的教师嫌学生耽误时间而越俎代庖。其实,学生的成长有自己的规律,任何违反规律的教学行为都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
四、营造个人体验和感悟的阅读环境
本文开头引用课标的要求,强调对学生阅读体验的“尊重”,对学生独特感受的“重视”,这种尊重和重视正是学生发挥个人才能,展示阅读个性的必要环境。只要人们真正做到了“尊重”和“重视”,学生终会有超过教师,超越文本的一天!
五、激发兴趣,积极引导
激发阅读兴趣是产生体验和感悟的有效方法,即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使他们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探求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开始感到人生的苦闷,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奏;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要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此外,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阅读的积累可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
六、阅读积累
开展广泛阅读是积累的首要任务。实现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是量要多,有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二是范围要广,阅读视野要开阔。如著名作家贾平凹建议:“文学书要读,政治书也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学,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而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三是要长期坚持。课外阅读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中的边角料时间或休息日来阅读。另外语文阅读还要积极与其他课争抢学生的时间领地,不要像以前主动把时间让给数理化和外语,也不能给学生没有时间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