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往年一样,2017年的宜昌中考作文题目再次受到业内人士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好评。题目如下: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有过如下一段议论:
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张潮虽然列举了众多“物”以“人”为知己的故事,其实,都是“人”以“物”为知己的传奇。想必在你并不漫长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也有过这种“一与之订,轻易不移”的人生知己,请以《我以 为知己》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1.先将题目填充完整。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这道作文题的题目用语典雅,要求明确,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写。作文题所要求写作的对象是“知己”。知己,就是最亲密的朋友;知己,就是了解并欣赏自己的人;知己,就是彼此相互了解,关系密切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己”,幼儿园时的小伙伴是“知己”;爸爸妈妈是自己的“知己”;最好的同学是“知己”;最够哥们的朋友是“知己”……
但本作文题的出奇之处在于跳出了以往认知的窠臼,不是要求学生写以“人”为知己的套路作文,而是要求学生以“物”为知己。考题引用了张潮的一段字字珠玑的精彩论述:“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这段论述列举了多个“物”以“人”为知己的事例,实际上折射的是“人”以“物”为知己,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新的选材要求:
不写我们惯常认为的“小伙伴”“好同桌”“好朋友”,而要写与自己心意相通、情意契合、神韵相融的一种“物”。考场上,学生把选材的视野投放到现实生活的万花筒,投射到传统文化的百宝箱,投放于真情实感的爱的汪洋……世间万物皆可入笔:或是墙角的一朵小花,路边的一株小草,江边的一颗鹅卵石;或是书房里的一支笔,一本书,一把吉他;或是一直伴随着“我”成长的一条古巷,陪着“我”深夜挑灯夜读的窗前的一棵梧桐树,一面始终放在我书包里的镜子……这时候,“物”的身上被打上了“人”的情感烙印,指向作者不同角度的人生体验与不同层次的生命感悟——考生选择什么样的“物”作为自己的表达主题,往往决定了作文的思想高度。
在考场上,莘莘学子展现了自己别样的写作智慧,精心选材,多元立意,精彩纷呈,“美”不胜收。
◆一、体现青春成长的过程之美
大量的考场作文体现了处于青春期的初三学生蓬勃美好的青春活力。在他们的文字里,记录着自己成长路上与“物”相伴的喜怒哀乐:
我翻出自己所有的画,无一缺漏:画上有幼稚的卡通人物,也有大笑的顽童,哭泣的小鹿。水彩描我,浅浅涉猎,画是随着年龄心境而改变的,我坐在那堆画中,一张张翻看,时哭时笑,时喜时悲。往事随着一张张童真的画在脑海中一帧帧上演,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女孩和一支笔。小女孩和她的画笔绘过童年,走过青春,最终结局于感动的泪水涟涟……
在作文中,有考生借助“物”表现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不谙世事到学会承担的生命拔节之美。如在《我以扁担为知己》的考场作文中,考生这样写道:
记忆中,那扁担似乎永远属于父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父亲用它担起了整个家。父亲病了,于是就轮到我来挑起它,仿佛是挑起责任。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曾经青绿的外衣被岁月剥去,压弯了它曾经挺直的肩背。我拴住两只宽大的木桶,将扁担置于右肩,微微弓身,“嘿”地一声,挑了起来。“很简单啊,一点都不累。”我笑着告诉父亲。“去吧。”父亲没再说什么,眼神肃穆而庄重,仿佛是在参加什么仪式。我点点头。很快地,竹扁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肩骨在它的压迫与摩擦下发出阵阵呻吟。我只好停下,揉揉发红的肩膀。“真不知道父亲是怎么做到的。”我抱怨道。扁担却发出“吱呀”的声响回应着我……我突然明白了临行时父亲眼神的深意,这是磨炼啊,是承担责任的磨炼,挑起这扁担就是担起整个家庭!我轻轻拍了拍扁担,它也回应着我,一种奇妙的联系油然而生,仿佛知己,深懂我心。“我会去担起这个责任的!”我轻轻地说着。压力仿佛轻了些,家已遥遥在望,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二、表现万物蕴藏的哲思之美
在《我以鹅卵石为知己》的考场作文中,考生这样写道:
石是不言不语的,它们只会用最原始的、浑厚的印记告诉我如何拥有如石一样的人生——淡定,从容,豁达,厚重。告诉我即使身处生命的谷底,也要有仰头看天的云水情怀;即使沐浴人生的硝烟,也要有拨云见日的坚毅眼神……以石为知己,我变得像石一样,厚重而不呆板,丰富而不张扬,深刻而不玄奥……以石为知己,在人生的长河里,我也变成了一颗石,一颗永恒的、沉静的石,一颗美丽的、快乐的石……
以鹅卵石为知己,读懂一颗石子所蕴含的哲理,成了考生心灵升华的契机。
在《我以古柳为知己》中,“柳树”懂我心,解我愁,知我意,化成我的知己:
古柳于我,是子期,是祢衡。儿童时,我曾躲进黝黑的树洞,也曾爬上过那嶙峋枝丫;少年时,我曾傍树临溪轻诵浅吟,也曾听雨观云在树底安憩。我给它讲童话,它报以一地的翠叶如碧,恍若梦境;我念古诗给它听,它许阳光透过古老的枝丫,送我树荫如画。吾之知己,唯古柳矣,解我心意,知我忧喜……一觉醒来,古柳的叶子在秋风中上下翻飞狂舞,我身上满是金色如辉的枯叶。剎那间,我被这雄奇而静谧的大自然奇景打动了——树叶的枯荣是常事,人的生死也是必然;世事茫茫,光阴难量;落尽繁华的落魄难以诉说,豁然开朗的清明无以言表。老树无言,却用它的方式教诲着我,在一草一木的枯荣之间,在一生一世的转换轮回之间,多少离合在上演,人的生死,不过是沧海中的一颗石砾罢了。
(待续)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市实验中学】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有过如下一段议论:
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张潮虽然列举了众多“物”以“人”为知己的故事,其实,都是“人”以“物”为知己的传奇。想必在你并不漫长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也有过这种“一与之订,轻易不移”的人生知己,请以《我以 为知己》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1.先将题目填充完整。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这道作文题的题目用语典雅,要求明确,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写。作文题所要求写作的对象是“知己”。知己,就是最亲密的朋友;知己,就是了解并欣赏自己的人;知己,就是彼此相互了解,关系密切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己”,幼儿园时的小伙伴是“知己”;爸爸妈妈是自己的“知己”;最好的同学是“知己”;最够哥们的朋友是“知己”……
但本作文题的出奇之处在于跳出了以往认知的窠臼,不是要求学生写以“人”为知己的套路作文,而是要求学生以“物”为知己。考题引用了张潮的一段字字珠玑的精彩论述:“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这段论述列举了多个“物”以“人”为知己的事例,实际上折射的是“人”以“物”为知己,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新的选材要求:
不写我们惯常认为的“小伙伴”“好同桌”“好朋友”,而要写与自己心意相通、情意契合、神韵相融的一种“物”。考场上,学生把选材的视野投放到现实生活的万花筒,投射到传统文化的百宝箱,投放于真情实感的爱的汪洋……世间万物皆可入笔:或是墙角的一朵小花,路边的一株小草,江边的一颗鹅卵石;或是书房里的一支笔,一本书,一把吉他;或是一直伴随着“我”成长的一条古巷,陪着“我”深夜挑灯夜读的窗前的一棵梧桐树,一面始终放在我书包里的镜子……这时候,“物”的身上被打上了“人”的情感烙印,指向作者不同角度的人生体验与不同层次的生命感悟——考生选择什么样的“物”作为自己的表达主题,往往决定了作文的思想高度。
在考场上,莘莘学子展现了自己别样的写作智慧,精心选材,多元立意,精彩纷呈,“美”不胜收。
◆一、体现青春成长的过程之美
大量的考场作文体现了处于青春期的初三学生蓬勃美好的青春活力。在他们的文字里,记录着自己成长路上与“物”相伴的喜怒哀乐:
我翻出自己所有的画,无一缺漏:画上有幼稚的卡通人物,也有大笑的顽童,哭泣的小鹿。水彩描我,浅浅涉猎,画是随着年龄心境而改变的,我坐在那堆画中,一张张翻看,时哭时笑,时喜时悲。往事随着一张张童真的画在脑海中一帧帧上演,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女孩和一支笔。小女孩和她的画笔绘过童年,走过青春,最终结局于感动的泪水涟涟……
在作文中,有考生借助“物”表现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不谙世事到学会承担的生命拔节之美。如在《我以扁担为知己》的考场作文中,考生这样写道:
记忆中,那扁担似乎永远属于父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父亲用它担起了整个家。父亲病了,于是就轮到我来挑起它,仿佛是挑起责任。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曾经青绿的外衣被岁月剥去,压弯了它曾经挺直的肩背。我拴住两只宽大的木桶,将扁担置于右肩,微微弓身,“嘿”地一声,挑了起来。“很简单啊,一点都不累。”我笑着告诉父亲。“去吧。”父亲没再说什么,眼神肃穆而庄重,仿佛是在参加什么仪式。我点点头。很快地,竹扁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肩骨在它的压迫与摩擦下发出阵阵呻吟。我只好停下,揉揉发红的肩膀。“真不知道父亲是怎么做到的。”我抱怨道。扁担却发出“吱呀”的声响回应着我……我突然明白了临行时父亲眼神的深意,这是磨炼啊,是承担责任的磨炼,挑起这扁担就是担起整个家庭!我轻轻拍了拍扁担,它也回应着我,一种奇妙的联系油然而生,仿佛知己,深懂我心。“我会去担起这个责任的!”我轻轻地说着。压力仿佛轻了些,家已遥遥在望,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二、表现万物蕴藏的哲思之美
在《我以鹅卵石为知己》的考场作文中,考生这样写道:
石是不言不语的,它们只会用最原始的、浑厚的印记告诉我如何拥有如石一样的人生——淡定,从容,豁达,厚重。告诉我即使身处生命的谷底,也要有仰头看天的云水情怀;即使沐浴人生的硝烟,也要有拨云见日的坚毅眼神……以石为知己,我变得像石一样,厚重而不呆板,丰富而不张扬,深刻而不玄奥……以石为知己,在人生的长河里,我也变成了一颗石,一颗永恒的、沉静的石,一颗美丽的、快乐的石……
以鹅卵石为知己,读懂一颗石子所蕴含的哲理,成了考生心灵升华的契机。
在《我以古柳为知己》中,“柳树”懂我心,解我愁,知我意,化成我的知己:
古柳于我,是子期,是祢衡。儿童时,我曾躲进黝黑的树洞,也曾爬上过那嶙峋枝丫;少年时,我曾傍树临溪轻诵浅吟,也曾听雨观云在树底安憩。我给它讲童话,它报以一地的翠叶如碧,恍若梦境;我念古诗给它听,它许阳光透过古老的枝丫,送我树荫如画。吾之知己,唯古柳矣,解我心意,知我忧喜……一觉醒来,古柳的叶子在秋风中上下翻飞狂舞,我身上满是金色如辉的枯叶。剎那间,我被这雄奇而静谧的大自然奇景打动了——树叶的枯荣是常事,人的生死也是必然;世事茫茫,光阴难量;落尽繁华的落魄难以诉说,豁然开朗的清明无以言表。老树无言,却用它的方式教诲着我,在一草一木的枯荣之间,在一生一世的转换轮回之间,多少离合在上演,人的生死,不过是沧海中的一颗石砾罢了。
(待续)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