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就是问题意识。通俗地讲,它是基于好奇心而又高于好奇心的一种心理品质。
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比较薄弱。首先是提不出问题。这是因为长期被动学习,学生不善思考,思维僵化。其次是不敢提出问题。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教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三是不善于提出问题。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从现象和信息中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是没有机会提问。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大多数的教与学均由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总是和问题联结在一起的,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笔者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也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但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学生比较少。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学生没有认真观察情境图,对情境图中的信息了解不够,不能把有关信息联系起来;学生不懂得该如何提问题;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畏感而不敢提问题;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而不敢提问题。鉴于此,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敢于提问题,教师就要创设和谐的情境,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 端正思想,发扬教育民主,让学生体验平等。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想方设法营造热烈、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多用微笑、注视、点头、手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的质量高低,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千万不能讽刺、嘲笑。
2. 根据实际,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主动提问。在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信息后,可给学生一段时间思考,选择信息,把握信息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让学生不要一下子就面对教师和全班同学,可以在小组内先提问,使学生在讨论的气氛中消除畏惧心理。对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先把问题写出来再提;对于课堂上一时还没有提问勇气的学生,可让他们在课后继续提,并进行恰当的鼓励,使其最终能在课堂上提问题。
二、培养能力,教给技巧,让学生学会提问
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提出数学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呢?一是教师从唱主角改为当配角,适当增加小组合作学习,让教师有机会对那些不能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二是加强教学民主。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营造一个人人都愿提出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展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1.合理选取一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2.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3.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就是要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4.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当学生学会了如何提问题时,一节课中就会提出相当多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可能会偏离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如下做法:一方面注意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感到确实有问题可问;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提问要仔细分析,慎重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如取与舍、详与略、课内与课外等),把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放到问题口袋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精心组织,积极引导,让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的提问能力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会问几个“为什么”,而应从主动性、针对性、深刻性等方面着手培养,让学生不但能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使学生养成善于提问题的习惯。
1. 运用好奇心理,培养质疑的主动性。对新事物的“好奇”是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因此,教师有责任呵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并从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2. 巧设矛盾冲突,培养质疑的针对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在概念、性质、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以及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设置矛盾,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
3. 利用追根问底,培养质疑的深刻性。小学生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追根问底也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知识是有内在规律的,很多知识和问题的研究探索,往往要经过几个阶段和层次,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利用学生追根问底的心理特征,可以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提问的深刻性。
四、合理设置,让问题贯穿整个课堂
1. 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得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后,得到很多数学信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在引入新知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出本节课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活动。
2. 合作探究知识中,设置问题情境。在知识的探究中,引导学生就个人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就别人的观点进行质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情绪就越高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导学习活动往深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3. 自主练习应用知识时,设置问题情境。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精心设计问题,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
4. 在知识的整合中,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意识。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已有知识具有结构性和整体性,可以促使学生的智力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五、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充实自己
1.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认真钻研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这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其次钻研教材,改造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树立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渠道。
2.教师处理学生问题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同的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分析不同问题的原因,给予其不同的方法。
3.教师要改变学生提问题时的一些错误做法。一是不要为提问而提问。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晶,是思维成果的一种外显表现形式,而非教学任务。应避免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提问是课堂发言的必需,每节课都得有所表示,使提问变得形式化。二是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再提问,那些能通过自身努力,或借助工具书,或通过相邻同学互相咨询、讨论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出。这样,可避免学生问题流于肤浅和表面化。
4. 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增长见识。教师要正确、合理地解决学生的疑问,就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广泛地搜集资料,认真地研究问题,才能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因此,教师在平时就要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教师要多加指导,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e]
(山东省招远市教学研究室265400)
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比较薄弱。首先是提不出问题。这是因为长期被动学习,学生不善思考,思维僵化。其次是不敢提出问题。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教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三是不善于提出问题。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从现象和信息中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是没有机会提问。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大多数的教与学均由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总是和问题联结在一起的,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笔者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也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但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学生比较少。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学生没有认真观察情境图,对情境图中的信息了解不够,不能把有关信息联系起来;学生不懂得该如何提问题;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畏感而不敢提问题;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而不敢提问题。鉴于此,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敢于提问题,教师就要创设和谐的情境,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 端正思想,发扬教育民主,让学生体验平等。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想方设法营造热烈、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多用微笑、注视、点头、手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的质量高低,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千万不能讽刺、嘲笑。
2. 根据实际,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主动提问。在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信息后,可给学生一段时间思考,选择信息,把握信息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让学生不要一下子就面对教师和全班同学,可以在小组内先提问,使学生在讨论的气氛中消除畏惧心理。对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先把问题写出来再提;对于课堂上一时还没有提问勇气的学生,可让他们在课后继续提,并进行恰当的鼓励,使其最终能在课堂上提问题。
二、培养能力,教给技巧,让学生学会提问
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提出数学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呢?一是教师从唱主角改为当配角,适当增加小组合作学习,让教师有机会对那些不能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二是加强教学民主。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营造一个人人都愿提出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展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1.合理选取一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2.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3.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就是要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4.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当学生学会了如何提问题时,一节课中就会提出相当多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可能会偏离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如下做法:一方面注意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感到确实有问题可问;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提问要仔细分析,慎重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如取与舍、详与略、课内与课外等),把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放到问题口袋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精心组织,积极引导,让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的提问能力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会问几个“为什么”,而应从主动性、针对性、深刻性等方面着手培养,让学生不但能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使学生养成善于提问题的习惯。
1. 运用好奇心理,培养质疑的主动性。对新事物的“好奇”是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因此,教师有责任呵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并从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2. 巧设矛盾冲突,培养质疑的针对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在概念、性质、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以及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设置矛盾,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
3. 利用追根问底,培养质疑的深刻性。小学生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追根问底也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知识是有内在规律的,很多知识和问题的研究探索,往往要经过几个阶段和层次,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利用学生追根问底的心理特征,可以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提问的深刻性。
四、合理设置,让问题贯穿整个课堂
1. 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得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后,得到很多数学信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在引入新知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出本节课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活动。
2. 合作探究知识中,设置问题情境。在知识的探究中,引导学生就个人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就别人的观点进行质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情绪就越高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导学习活动往深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3. 自主练习应用知识时,设置问题情境。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精心设计问题,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
4. 在知识的整合中,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意识。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已有知识具有结构性和整体性,可以促使学生的智力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五、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充实自己
1.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认真钻研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这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其次钻研教材,改造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树立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渠道。
2.教师处理学生问题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同的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分析不同问题的原因,给予其不同的方法。
3.教师要改变学生提问题时的一些错误做法。一是不要为提问而提问。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晶,是思维成果的一种外显表现形式,而非教学任务。应避免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提问是课堂发言的必需,每节课都得有所表示,使提问变得形式化。二是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再提问,那些能通过自身努力,或借助工具书,或通过相邻同学互相咨询、讨论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出。这样,可避免学生问题流于肤浅和表面化。
4. 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增长见识。教师要正确、合理地解决学生的疑问,就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广泛地搜集资料,认真地研究问题,才能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因此,教师在平时就要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教师要多加指导,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e]
(山东省招远市教学研究室2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