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学生家长问我,提高孩子的读写素养有什么捷径可走?面对这一常谈常新的话题,我往往不假思索地回答:加强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于一个学生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养,甚至长远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理应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这两种素质的培养仅靠课内学习都是不够的。当今时代,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时时更新。中学生要想在校园里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得去主动了解世界的方方面面,不断充实自己。课外阅读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对中学生而言,如果把社会和人生当作是一本厚重的书,那么课内学习仅仅只是翻开了第一页。要想深入地读这本书,理解其深远的内涵,中学生就必须涉猎各种书籍,将前人已总结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然后再进行思考和创新。这种兼容百家的广泛阅读,是中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
然而,我们的中学生阅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应试压力使得他们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说,课外阅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偶尔翻翻自己喜爱的课外书,也可能会被家长或教师严令禁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正确指导,部分中学生迷恋武侠、言情小说和庸俗杂志,致使学习兴趣丧失,严重者甚至荒废学业,误入歧途。
事物均是有两面性的。我们万不能因噎废食,因课外阅读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而否定它的积极作用,这显然是不明智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无疑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需要家长和教师用适当的方法指导。
有效进行课外阅读的前提是阅读材料的正确选择和阅读方法的科学构建,即读什么和怎么读两个方面。
“读什么”的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宽泛,但好的课外阅读指导应该是既宽泛又具体。老师不仅要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和阅读范围,还要开出泛读、精读书目,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每学期要读一至两部文学名著。语文教师可以在开学时给出书目表和阅读要求;学期中抽查读书笔记或跟学生一对一谈话;学期末再以班级为单位来个读书交流会。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就会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也会形成自己的阅读风格。报刊征订时,老师可以推荐学生从《中学生阅读》《中华文摘》等适合校园阅读的报刊中选订一两份,并开设阅读课,适时进行点评性指导。这样变空泛为具体、变被动为自觉,自然会激发学生长期的阅读兴趣,优化阅读效果。
“怎么读”其实是因人而异的。对于中学生来说,最广阔的阅读世界不是在课堂,也不是在老师开列的书目里,而是在阅览室、图书馆、书店和网上。用自己适合和喜欢的方式读书,效率自然是最高的。
但是作为老师来说,我们应该根据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像如何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如何做阅读笔记、如何摘抄借鉴等。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怎样有选择地泛读,和有目的、有重点地精读,这是为了满足当下社会对快节奏和高效率阅读的需求。
泛读是课前课下、茶余饭后随意翻阅的一种阅读方式,是一种休闲式的精神调剂,自然不必注重目的性和功利性。但阅读既然是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就不可避免地要受道德、法规、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清教徒不大会对克林顿的绯闻感兴趣,卖红薯的老头儿也很难去关注股票的涨跌起伏。因此,泛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扬弃和选择的过程。弃我之所弃,才不至于被纷繁芜杂的无用信息充塞头脑,一无所获;择我之所需,方能广采博收,构筑起宏伟的知识殿堂。
精读是建立在泛读之上的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研读。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著名学者都是从广泛阅读中获得灵感,进而发现有价值的研究命题,再通过钻研相关书籍和资料去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的。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自制力不可能太强,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他们的精读意识。譬如,有的学生想明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和内涵,教师可以鼓励他阅读相关的知识短文或科技报刊,自己去理解归纳;有的学生对哲学感兴趣,教师可以让他读读《矛盾论》,翻翻哲学词典或中外哲学史;有的学生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则要推荐《红楼梦》《水浒传》等文学名著,让他感悟叙事与写人的精妙手法。明确的目的性可以把课外阅读纳入日常的学习范畴,使之成为课内学习的补充和升华。
泛读、精读是相辅相成的。怎样自由地转换,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随着阅读的广泛和深入,学生自然会准确把握,并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责 编 莫 荻)
课外阅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于一个学生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养,甚至长远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理应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这两种素质的培养仅靠课内学习都是不够的。当今时代,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时时更新。中学生要想在校园里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得去主动了解世界的方方面面,不断充实自己。课外阅读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对中学生而言,如果把社会和人生当作是一本厚重的书,那么课内学习仅仅只是翻开了第一页。要想深入地读这本书,理解其深远的内涵,中学生就必须涉猎各种书籍,将前人已总结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然后再进行思考和创新。这种兼容百家的广泛阅读,是中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
然而,我们的中学生阅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应试压力使得他们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说,课外阅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偶尔翻翻自己喜爱的课外书,也可能会被家长或教师严令禁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正确指导,部分中学生迷恋武侠、言情小说和庸俗杂志,致使学习兴趣丧失,严重者甚至荒废学业,误入歧途。
事物均是有两面性的。我们万不能因噎废食,因课外阅读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而否定它的积极作用,这显然是不明智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无疑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需要家长和教师用适当的方法指导。
有效进行课外阅读的前提是阅读材料的正确选择和阅读方法的科学构建,即读什么和怎么读两个方面。
“读什么”的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宽泛,但好的课外阅读指导应该是既宽泛又具体。老师不仅要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和阅读范围,还要开出泛读、精读书目,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每学期要读一至两部文学名著。语文教师可以在开学时给出书目表和阅读要求;学期中抽查读书笔记或跟学生一对一谈话;学期末再以班级为单位来个读书交流会。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就会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也会形成自己的阅读风格。报刊征订时,老师可以推荐学生从《中学生阅读》《中华文摘》等适合校园阅读的报刊中选订一两份,并开设阅读课,适时进行点评性指导。这样变空泛为具体、变被动为自觉,自然会激发学生长期的阅读兴趣,优化阅读效果。
“怎么读”其实是因人而异的。对于中学生来说,最广阔的阅读世界不是在课堂,也不是在老师开列的书目里,而是在阅览室、图书馆、书店和网上。用自己适合和喜欢的方式读书,效率自然是最高的。
但是作为老师来说,我们应该根据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像如何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如何做阅读笔记、如何摘抄借鉴等。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怎样有选择地泛读,和有目的、有重点地精读,这是为了满足当下社会对快节奏和高效率阅读的需求。
泛读是课前课下、茶余饭后随意翻阅的一种阅读方式,是一种休闲式的精神调剂,自然不必注重目的性和功利性。但阅读既然是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就不可避免地要受道德、法规、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清教徒不大会对克林顿的绯闻感兴趣,卖红薯的老头儿也很难去关注股票的涨跌起伏。因此,泛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扬弃和选择的过程。弃我之所弃,才不至于被纷繁芜杂的无用信息充塞头脑,一无所获;择我之所需,方能广采博收,构筑起宏伟的知识殿堂。
精读是建立在泛读之上的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研读。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著名学者都是从广泛阅读中获得灵感,进而发现有价值的研究命题,再通过钻研相关书籍和资料去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的。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自制力不可能太强,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他们的精读意识。譬如,有的学生想明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和内涵,教师可以鼓励他阅读相关的知识短文或科技报刊,自己去理解归纳;有的学生对哲学感兴趣,教师可以让他读读《矛盾论》,翻翻哲学词典或中外哲学史;有的学生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则要推荐《红楼梦》《水浒传》等文学名著,让他感悟叙事与写人的精妙手法。明确的目的性可以把课外阅读纳入日常的学习范畴,使之成为课内学习的补充和升华。
泛读、精读是相辅相成的。怎样自由地转换,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随着阅读的广泛和深入,学生自然会准确把握,并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