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庞大的高校贫困生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他们之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心理、自卑心理、害怕交际等严重影响着自身的发展,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做好高校贫困学生励志教育工作,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教育改革的深入。
【关键词】贫困生;励志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数也随之大量增加。“贫困大学生”就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缺乏相应的物质条件,而导致其与周围一般同学生活水平有一定差距,进而,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等各方面可能会处于窘迫、困难、贫乏等状态的在校大学生。贫困大学生上大学之前,大多数贫困生在当地村子里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大家比的不是吃的、穿的,而是学习成绩。但是到了大城市,来到大学,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城市生活跟他们以前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相去甚远。上大学前,由于成绩优异,他们在心理上也就有一定的优越感。然而在高手云集的大学校园里,他们那种优越感受到了极大冲击。他们很少和同学一起出去玩耍、聚会,因为兜里的钱都是用来满足日常温饱的,每一分钱都有它的用处,不敢拿去乱花。同时,也害怕被别人说成“小家子气”,嘲笑和轻视他。[1]而在高校实际的资助工作中,则时常是把资助经费送到了贫困大学生手中,“授之以鱼却未很好地“授之以渔”,即,在物质资助其摆脱困难上不遗余力,在科学有效地激励他们摆脱精神贫困上尚有不少欠缺的地方[1]。
一、不断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完善理论教育,使之树立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需要树立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贫困大学生尤其需要。因为他们的现实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如意。甚至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显得困难。也正是因为理想信念具有超越现实的特质,我们在通过理论教育、心理激励等方式引导贫困生时。可能更能取得好的效果。眼前的困难并不意味着未来的阴暗,首先要自信,相信自己有着奋发图强、不断进步的潜能。然后是学好知识,锻炼好实践技能与综合能力,未来总能自立自强,改变境遇。最终会做一名有用之才,回报家庭和社会。在当下许多人出现理想信念显得不够坚定、不够真善美的情况下,这就要求高校的德育理论教育更不能走表面化的路子。要做到真正说服贫困生,让他们相信,让他们坚守,更要引入更多的有说服力的事例,从宏大的到平凡的、具体的。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从国家民族的命运,从家族或家庭的经历一直到一些典型的具体的个人说起,让贫困生相信就算是很平凡很艰难的个体,都能拥有自己的希望和前途。[2]
二、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氛围
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氛围对贫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自信乐观、艰苦朴素、负重自强的校风级校园文化建设,能为贫困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大环境,使他们感受到周围的主流心理氛围。可以利用学校食堂、图书馆、教室等粘贴海报、图片、宣传语,让这些良好的意识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人。而一个院系,一个班的风气都趋于诚信、勤俭、阳光,那么,贫困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觉得自在,不会因奢侈、攀比、而感到自卑,从而构建健康的心理及完善的人格。
三、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宣传媒介进行心理健康传播
首先,充分利用好校内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校园报、校园网等宣传媒介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和宣传。诸如此类的宣传媒介既是学生能够频繁接触的,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一定要注意宣传的时机与场合,不要过于频繁而引发学生的反感,这反而会适得其反。
其次,辅导员、任课教师与学生平时的接触最多,最容易发现和掌握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此,学校可以聘请心理学专业人士加强对辅导员、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辅导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掌握观察、识别贫困大学生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进行危机干预的技巧,以切实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真正能够做到“以父母之心育人,帮助学生成功”的教学理念。
四、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养
对稍有组织协调能力,又愿意积极锻炼自己能力的学生。我们要积极鼓励其在学生班任职,在院系学生会、学生社团工作,使其在为服务朋辈、协助老师和与人协作中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在我们身边的学生班、学生会、社团里的学生干部及干事中,那些积极乐观、阳光而高效地工作中的学生。时常也同时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而在那些生源中绝大多数都是农村乡镇以及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这样的学生多半自身也是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有趣的是:如果不是专职的学生工作人员有更多机会接触他们的贫困档案及学杂费缴费情况,很少有人能从他们的品格、心理状态和各方面的优秀表现上想象得到他们物质生活的困难。而这些贫困但坚毅、踏实且阳光的学生,在大学入学之初,除了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去锻炼自己的能力之外。自卑、压力和犹豫也并不异于其他贫困生。学生干部群体内部的长期交流,能很好地克服这些学生原来的孤独感和忧虑感。在某种意义上讲,要比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的工作要好得多。所以,在毕业之前,他们的乐观自信、坚毅自强和自身过硬的工作实践能力等优势,使他们能应对工作单位的选拔,在以后的自身发展中也有了可贵的潜力。
对于领导、组织能力不太突出的学生,院系、学校则可以通过青年志愿者服务、假期社会实践等活动,鼓励、组织他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出自我小世界的焦虑,多接触一些比他们自身更为艰难和不幸的社会群体,积极为这些人服务,同时珍惜自己已有的学习机会和安定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胡春光.试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方法.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3:101-102.
[2]张莉萍.浅论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读与写[J].2009.12.
【关键词】贫困生;励志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数也随之大量增加。“贫困大学生”就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缺乏相应的物质条件,而导致其与周围一般同学生活水平有一定差距,进而,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等各方面可能会处于窘迫、困难、贫乏等状态的在校大学生。贫困大学生上大学之前,大多数贫困生在当地村子里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大家比的不是吃的、穿的,而是学习成绩。但是到了大城市,来到大学,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城市生活跟他们以前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相去甚远。上大学前,由于成绩优异,他们在心理上也就有一定的优越感。然而在高手云集的大学校园里,他们那种优越感受到了极大冲击。他们很少和同学一起出去玩耍、聚会,因为兜里的钱都是用来满足日常温饱的,每一分钱都有它的用处,不敢拿去乱花。同时,也害怕被别人说成“小家子气”,嘲笑和轻视他。[1]而在高校实际的资助工作中,则时常是把资助经费送到了贫困大学生手中,“授之以鱼却未很好地“授之以渔”,即,在物质资助其摆脱困难上不遗余力,在科学有效地激励他们摆脱精神贫困上尚有不少欠缺的地方[1]。
一、不断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完善理论教育,使之树立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需要树立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贫困大学生尤其需要。因为他们的现实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如意。甚至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显得困难。也正是因为理想信念具有超越现实的特质,我们在通过理论教育、心理激励等方式引导贫困生时。可能更能取得好的效果。眼前的困难并不意味着未来的阴暗,首先要自信,相信自己有着奋发图强、不断进步的潜能。然后是学好知识,锻炼好实践技能与综合能力,未来总能自立自强,改变境遇。最终会做一名有用之才,回报家庭和社会。在当下许多人出现理想信念显得不够坚定、不够真善美的情况下,这就要求高校的德育理论教育更不能走表面化的路子。要做到真正说服贫困生,让他们相信,让他们坚守,更要引入更多的有说服力的事例,从宏大的到平凡的、具体的。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从国家民族的命运,从家族或家庭的经历一直到一些典型的具体的个人说起,让贫困生相信就算是很平凡很艰难的个体,都能拥有自己的希望和前途。[2]
二、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氛围
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氛围对贫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自信乐观、艰苦朴素、负重自强的校风级校园文化建设,能为贫困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大环境,使他们感受到周围的主流心理氛围。可以利用学校食堂、图书馆、教室等粘贴海报、图片、宣传语,让这些良好的意识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人。而一个院系,一个班的风气都趋于诚信、勤俭、阳光,那么,贫困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觉得自在,不会因奢侈、攀比、而感到自卑,从而构建健康的心理及完善的人格。
三、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宣传媒介进行心理健康传播
首先,充分利用好校内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校园报、校园网等宣传媒介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和宣传。诸如此类的宣传媒介既是学生能够频繁接触的,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一定要注意宣传的时机与场合,不要过于频繁而引发学生的反感,这反而会适得其反。
其次,辅导员、任课教师与学生平时的接触最多,最容易发现和掌握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此,学校可以聘请心理学专业人士加强对辅导员、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辅导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掌握观察、识别贫困大学生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进行危机干预的技巧,以切实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真正能够做到“以父母之心育人,帮助学生成功”的教学理念。
四、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养
对稍有组织协调能力,又愿意积极锻炼自己能力的学生。我们要积极鼓励其在学生班任职,在院系学生会、学生社团工作,使其在为服务朋辈、协助老师和与人协作中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在我们身边的学生班、学生会、社团里的学生干部及干事中,那些积极乐观、阳光而高效地工作中的学生。时常也同时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而在那些生源中绝大多数都是农村乡镇以及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这样的学生多半自身也是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有趣的是:如果不是专职的学生工作人员有更多机会接触他们的贫困档案及学杂费缴费情况,很少有人能从他们的品格、心理状态和各方面的优秀表现上想象得到他们物质生活的困难。而这些贫困但坚毅、踏实且阳光的学生,在大学入学之初,除了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去锻炼自己的能力之外。自卑、压力和犹豫也并不异于其他贫困生。学生干部群体内部的长期交流,能很好地克服这些学生原来的孤独感和忧虑感。在某种意义上讲,要比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的工作要好得多。所以,在毕业之前,他们的乐观自信、坚毅自强和自身过硬的工作实践能力等优势,使他们能应对工作单位的选拔,在以后的自身发展中也有了可贵的潜力。
对于领导、组织能力不太突出的学生,院系、学校则可以通过青年志愿者服务、假期社会实践等活动,鼓励、组织他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出自我小世界的焦虑,多接触一些比他们自身更为艰难和不幸的社会群体,积极为这些人服务,同时珍惜自己已有的学习机会和安定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胡春光.试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方法.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3:101-102.
[2]张莉萍.浅论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读与写[J].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