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十几年来,可以说经历丰富。面对的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及现代化手段对生活和学习的渗透,也在每时每刻发生着变化。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社会的一些观念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也往往会有力不从心的烦恼与忧愁。今天的学生怎么了?今天的教育怎么了?
在从教中,每个班总有这样几个学生——题目再难或再简单,对他们来说结果一样,那就是不会。单独辅导,个别谈话,任你大道理磨破嘴皮子,还是小组互助一帮一,都不能解决问题。再有就是调皮爱玩,课上小动作不断,缺少尊重自我、尊重他人的意识,难易作业总有借口完不成,上课爱走神或迟到,等等,这些现象总是难以杜绝。
可以回顾一下以往教育中的一些做法:处理“问题”时,容易情绪化。这种情绪化大多来源于“问题生”制造的“问题”,有时也来源于外界环境的刺激,越处理不好学生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就越大,老师就更加情绪化,情绪化的老师很容易“制造”出情绪化的学生。再就是一味地讲道理,有意无意间就会把学生进行比较,往往认为这样就能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增加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事实上结果适得其反。或者用“屡教不改”评价学生,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进步。
再看看初中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现状:有的学生思想纯正,品德优良,但学习成绩却长期处于班级和年级的尾部;有的学生反应较一般学生要迟,再加上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对头,所以尽管他们想学,但积重难返,成绩一直在低位滞留,这种情况,以女生为多;有的学生智力并不差,只是因为学习态度一直不够端正,贪玩,不肯下苦功,因此成绩也一直上不来,此情况以男生为多;有的学生虽竭尽全力,也难有所成,尝够了失败的痛苦,故而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学生则平时学习尚可,但一到考试就紧张,导致发挥失常,而且越是大考越紧张,越失常,这就导致这些学生恨自己“笨”,在自己拼搏过、奋斗过后,发生动摇和退却;有的学生因家境较好而不正视学习,有很多不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的学生自暴自弃,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没有信心。
学困生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实际上,学困生的自尊心较强,但是因为他们取得的学习成绩同被别人肯定的要求相距甚远,他们在学习中受到的表扬少批评多,所以使他们产生了特殊的心理,既自卑又不服气。天长日久,他们盲目地认为老师家长处处和他们过不去,他们就把老师家长的批评当作耳旁风,置之不理,甚至故意和大人对着干。你要我好好学习,我偏不学习;你要我做作业,我偏不做,而且还要捣乱其他同学。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讲义气,重感情,认为这样是“勇敢”。他们认为向老师反映情况是“出卖朋友”,他们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有障碍,他们的学习成绩大起大落,思想上破罐子破摔,混一天算一天。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但实际上,他们对老师的每一次讲话甚至每一件小事都十分敏感,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自觉地往自己身上拉,掂量着对自己有利或不利。总之,他们从心里真诚地希望老师和同学给予理解和热情帮助。
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他们不值得爱的时候。”诚然,爱优等生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可是爱那些“不值得爱”的“学困生”,却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对那些“学困生”,一味地抱怨、指责甚至盲目地教育,是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的。不妨换个角度,换个方法,也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困生也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有的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却很爱劳动,有的却喜爱唱歌,有的却喜好绘画,等等。老师要走近学困生,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不是仅仅盯着学困生的不足,要相信学困生,相信他们在某一个方面一定是很出色的。学困生肯定能听懂老师所讲的道理,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性情的不稳定,自控力差。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老师要给予他们可操作性的行为限制与引导,为他们设置实实在在的马上就能行动的“方向”和“道路”。把学困生的过去、现在以及设想中的将来进行比较,把参照物换成他们自己,使学生产生愉悦的体验。老师要善于去发掘、肯定学生一点点的变化与进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正为自己好。
在从教中,每个班总有这样几个学生——题目再难或再简单,对他们来说结果一样,那就是不会。单独辅导,个别谈话,任你大道理磨破嘴皮子,还是小组互助一帮一,都不能解决问题。再有就是调皮爱玩,课上小动作不断,缺少尊重自我、尊重他人的意识,难易作业总有借口完不成,上课爱走神或迟到,等等,这些现象总是难以杜绝。
可以回顾一下以往教育中的一些做法:处理“问题”时,容易情绪化。这种情绪化大多来源于“问题生”制造的“问题”,有时也来源于外界环境的刺激,越处理不好学生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就越大,老师就更加情绪化,情绪化的老师很容易“制造”出情绪化的学生。再就是一味地讲道理,有意无意间就会把学生进行比较,往往认为这样就能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增加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事实上结果适得其反。或者用“屡教不改”评价学生,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进步。
再看看初中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现状:有的学生思想纯正,品德优良,但学习成绩却长期处于班级和年级的尾部;有的学生反应较一般学生要迟,再加上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对头,所以尽管他们想学,但积重难返,成绩一直在低位滞留,这种情况,以女生为多;有的学生智力并不差,只是因为学习态度一直不够端正,贪玩,不肯下苦功,因此成绩也一直上不来,此情况以男生为多;有的学生虽竭尽全力,也难有所成,尝够了失败的痛苦,故而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学生则平时学习尚可,但一到考试就紧张,导致发挥失常,而且越是大考越紧张,越失常,这就导致这些学生恨自己“笨”,在自己拼搏过、奋斗过后,发生动摇和退却;有的学生因家境较好而不正视学习,有很多不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的学生自暴自弃,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没有信心。
学困生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实际上,学困生的自尊心较强,但是因为他们取得的学习成绩同被别人肯定的要求相距甚远,他们在学习中受到的表扬少批评多,所以使他们产生了特殊的心理,既自卑又不服气。天长日久,他们盲目地认为老师家长处处和他们过不去,他们就把老师家长的批评当作耳旁风,置之不理,甚至故意和大人对着干。你要我好好学习,我偏不学习;你要我做作业,我偏不做,而且还要捣乱其他同学。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讲义气,重感情,认为这样是“勇敢”。他们认为向老师反映情况是“出卖朋友”,他们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有障碍,他们的学习成绩大起大落,思想上破罐子破摔,混一天算一天。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但实际上,他们对老师的每一次讲话甚至每一件小事都十分敏感,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自觉地往自己身上拉,掂量着对自己有利或不利。总之,他们从心里真诚地希望老师和同学给予理解和热情帮助。
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他们不值得爱的时候。”诚然,爱优等生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可是爱那些“不值得爱”的“学困生”,却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对那些“学困生”,一味地抱怨、指责甚至盲目地教育,是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的。不妨换个角度,换个方法,也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困生也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有的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却很爱劳动,有的却喜爱唱歌,有的却喜好绘画,等等。老师要走近学困生,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不是仅仅盯着学困生的不足,要相信学困生,相信他们在某一个方面一定是很出色的。学困生肯定能听懂老师所讲的道理,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性情的不稳定,自控力差。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老师要给予他们可操作性的行为限制与引导,为他们设置实实在在的马上就能行动的“方向”和“道路”。把学困生的过去、现在以及设想中的将来进行比较,把参照物换成他们自己,使学生产生愉悦的体验。老师要善于去发掘、肯定学生一点点的变化与进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正为自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