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鍵词:媒介素养;社会信息;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5-0048-04
【活动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人们对于信息的关注度超越以往。各类“标题党”和假新闻充斥网络间混淆视听,造成恐慌。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做出决策或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媒体提供的信息。而媒体呈现出来的信息是不全面的,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就可能导致个人对社会的看法出现偏差,信念难以坚守。
研究表明,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对媒介中所呈现的社会持怀疑态度,产生了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会阻碍青少年进一步体验社会,产生退缩感,并固化当今社会是一个不友好的世界这一消极看法。由于青少年的认识水平和自控能力的欠缺,加上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机会,他们脑海中的社会图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接触到的媒介信息。
媒介素养是传播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名词,指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评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造就出具有较强批判能力、能独立思考媒介信息的优质公民。对于高中生而言,在媒介信息的“狂轰滥炸”前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维护自己稳定的内心世界意义重大。
【活动目标】
1. 了解什么是媒介素养及其重要性;
2. 理解2W3C原则及其在高中学习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
3. 了解媒介素养背后的心理学效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为何需要媒介素养
(一)热身活动,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今天的心理课堂。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广告猜猜看。看广告图片,猜商品。看看同学们能不能迅速地猜出来。
(教师在屏幕上逐一展示广告图片)
师:同学们真的很厉害,虽然遇到了小小的阻碍,但最后全部都猜了出来。那么为什么我们依据宣传图片猜出商品有一定的难度呢?
(二)思考提炼,导入主题
因为,没有能让人变年轻的矿泉水;没有如此广角的摄像镜头;没有那么强吸水力的纸巾;没有完全无添加的果汁。
师:这说明广告中商品的性能被怎样了?
生:被夸大了。
师:没错,所以我们需要一定的能力去辨别信息,以免被误导。这种对于信息的理解、辨别以及反应的能力,就叫做媒介素养。(板书:媒介素养)
二、问题引导:提升媒介素养意识
(一)心灵故事,问题讨论
音频播放故事内容:
“哎,哥们儿,你说现在的社会怎么都这样呢,世风日下啊!”小强摇着头,向他的同学王刚说,“这个社会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了,昨天虐待幼童了,今天又高考成绩被顶包了……”
小强看完新闻经常把此类话挂在嘴上,然后就是一声叹息,无奈地学习。尽管从小学到现在,并没有遇上什么不良老师和不公待遇。他努力学习,将来上大学想读法律,伸张正义,扫除邪恶。小强又是一个有些内向的人,不太爱与人交往,他对于社会的感受也主要依赖于通过媒体所获得的信息。他不知道自己坚守的信念是否值得如此坚持下去,如果心中没有信念,那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他越来越敏感地感受着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负面新闻,现在,他好像走进了一个怪圈,非常热衷于搜集各种负面新闻,然后再一遍遍地印证自己的判断。
师:同学们,听完小强的故事,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如果你是小强,你会怎样面对每天从各种媒体获取的负面信息?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师: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请大家来分享一下,从小强的故事中,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生1:他总是看一些负面新闻,让自己的心情变差了。
生2:他看这种新闻太多,影响到自己的职业理想了。
师:负面新闻给小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影响他的将来。那么,如果你是小强,你会怎么面对从媒体获取的负面信息?
生1:要知道新闻里报道的这些不是世界的全部,而只是一小部分。
生2:不用老是看这些新闻,玩一点轻松开心的,比如说看小说、打游戏等。
生3:现在新闻的右上角有“不感兴趣”这个标签,如果不想看这类负面新闻,就点“不感兴趣”,下次它就不推送了。
(二)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我们不用只盯着这些负面新闻,还有很多其他的信息可以选择接收,也有同学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在新闻界有一个观点:“素材不反常规,就没有新闻价值。”“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比如说,有一条微博内容为某位高中生每天早起晚睡,努力刷题,最终考取了理想大学。这种素材可不可能冲上热搜呢?可能性很小。为什么呢?因为它虽然积极,但是太普遍了。
为什么小强会不停地收到负面消息,并且卷入其中?因为处于大数据时代,大数据通过智能算法,从我们的浏览记录中,精准地分析出我们的喜好。点开了第一条、第二条负面新闻之后,会连续几天不停地收到类似的新闻。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观察一下,你们的QQ看点页面,每个人首页显示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它是依据你们的过往喜好定制的。
三、素养练习:看清信息的本质
(一)理解2W3C原则
师:2W3C原则可以指导我们对信息进行分析。一个W是WHO,要弄清楚这条信息是谁发布的。另一个W是WHY,TA为什么要发布这条信息?分析两个W是看清信息本质的第一步。比如,我们在课堂开始看到的广告,它是谁发布的呢?
生:企业、厂家。 师:那他们为什么要发布这些广告?
生:让更多人买商品,能挣钱。
师:好。接下来是分析3C,指的是3种选择,3 choices。我们要罗列出,面对这条信息做出的3种选择,分别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第一种选择:接受,并按照信息采取行动;第二种选择:怀疑,并拒绝按照信息行动;第三种选择:不作出任何判断,散播信息。
(二)情景练习
(课前给每个小组发放2W3C表格)
情景:周日下午两点,小强在班级QQ群里发布消息:“别的班级群已接到通知,晚上学校停电,今晚不用去上晚自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体验这个情景,并依据这条信息,在表格中写出它的2W3C。3分钟后,老师请小组代表来分享。
师:讨论的时间到了,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对这条信息的2W的分析?
生1:我们小组认为小强是班里面比较调皮的那种学生(who),他很有可能是出于恶作剧的目的在班级群里发布的这条消息(why)。
生2:我们小组认为小强可能是班长一类的班级管理成员,他很关心同学们(who),他从别处听说了这条信息,立即就告诉了我们,怕我们白跑一趟(why)。只是说他没有验证这条信息的真假。
师:同学们对这条信息的发布人和发布目的有了不同看法,那么基于不同的看法,你们会得出怎样的3C呢?不同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
生1:第一种选择:接受这条信息并行动,那么老师当晚就会通知家长来学校,问我为什么会无故旷课。第二种选择:拒绝了这条信息,那就正常来上课,相安无事。第三种选择:散播这条信息,会造成一些同学听信了这条消息没来上课,然后我被德育处找去谈话、训诫。
师:这个小组应该是假定这条消息是假消息,他们清晰罗列出了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结果。那么还有其他小组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我们的第一种选择是当晚在家里看电视、睡觉,结果当然是有一个开心的夜晚。第二种选择是拒绝接受这条消息,照常来了学校,发现漆黑一片,一个人也没有,结果是浪费了一两个小时的往返时间。第三种选择是告诉更多的同学,那样更多的同学都获得了快乐。
师:面对同一条信息,我们有着不同的2W3C。并没有所谓标准的2W3C,我们要做的是清楚地知道各种选择带来的结果,以及思考选择的结果是我们想要的吗?是我们可以承担的吗?
四、故事分享:真实的多面性
师:小练习里的那条信息,是不确定真假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收到确定真实的消息。但是真实的消息是否就能全盘接收呢?下面通过一个小故事来探讨一下。
(展示小马过河的卡通图片)
师:小马心仪的高考目标是××大学的动画专业,但是他对于高考目标院校的选择是否合理还有些不确定。這时小马去问刚刚考上复旦大学的学霸牛哥哥,牛哥哥答道:非常简单,我考复旦只冲刺了两三个月,你只要正常学习、正常参加高考就没什么问题了。同学们,如果小马接受了牛哥哥的信息并做出行动,他会怎样?
生:会混日子,轻松度过高中,高考完发现自己没考上大学。
师:后来小马又去问了刚高考完的松鼠弟弟同样的问题,松鼠弟弟说:“你别自不量力了,我苦学了三年,拼了老命才考上一个本科。××大学可是双一流高校,你的目标设定要放低一点,才不会失望。”如果小马接受了松鼠弟弟的信息,他会怎样?
生:自暴自弃,不会再为自己拼搏争取了。
师:是的,同一条河的水到底深不深,老牛和松鼠各有看法。小马对他们提供的信息应该怎么做?
生1:谨慎。
生2:结合自身的情况多思考。
师:没错。我们面对各种真实的信息,也要保持思辨的态度,真实不是绝对的,它具有多面性。
五、理论提升:媒介素养背后的心理学效应
师:有的同学可能认为自己很理智,不需要提升媒介素养了。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几个在心理学中已经被证实的效应。它们提示:人天生有认知偏差,不是完全理性的。
情景一:小强有半天的假期,他决定通过抛硬币决定做什么。他告诉自己:如果是硬币的正面,他就打会游戏;如果是反面,就看会小说;如果硬币侧面立在桌面上,就看书做题。他用力一抛,发现硬币真的立在桌面上,他接下来会怎么做……
生:再抛一次!(异口同声)
师:为什么会再抛一次呢?因为在我们抛硬币之前,心里已经做好了决定。这就是证实偏误效应:会筛选性搜集一些与我们原有信念相符合的信息,主动忽略那些与我们的信念不符的信息。
情景二:小强想买一个汉堡,打开了麦当劳APP,映入眼帘的是一张1分钱汉堡券。小强很开心,但这张优惠券要凑单满38元才可以使用。小强一般会怎么做?
生:应该会凑单。
师:商家通过发送极低价格的物品券,让我们产生这个东西已经是囊中之物的错觉,我们会不自觉地花费更多来把它留在身边。这利用的是禀赋效应:当我们拥有了某项物品时,我们对该物品的价值评价比未拥有前高得多。
情景三:学校举办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发通知时有两种描述方法:(1)在评比中获得优秀的班级,会获得五星级班级称号;(2)在评比中达不到优秀的班级,将不会得到任何荣誉。哪种描述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
生:第一种!
师:这就是框架效应,运用正向的框架、正向的描述可以更加引导人做出行动决策。也就是说,如果信息中运用了大量的正向描述,我们很容易接收信息并做出行动,而放弃原有的想法。
情景四:小强走进文具店,想买一套考试套装文具用品,他看到有一套里面有4件文具,另一套里面有6件文具,但是破损了一件。两套文具有同样的价格,小强会怎样选择?
生1:第一套,4件够用了。
生2:第二套,同样的价格多一件可以用的文具。
师:虽然从理智上来看,第二套会更划算一点。但生活中我们还是会倾向于买第一套。这就是前景理论:我们损失一件东西的痛苦程度,比得到一件东西的开心程度要大。我们会有损失厌恶,会回避面对包含负面元素的信息,而没有做出最佳判断。
六、总结:媒介素养的核心
(再次展示小马过河的卡通图片)
师:我们再用小马过河来为今天的主题做一个总结。联系前面所学内容,图片中的河流代表什么?
生:信息。
师:老牛和松鼠是信息的……
生1:传播者。
生2:媒介。
师:小马是什么角色?
生:信息的接收者。
师:非常好!故事中小马面对信息的反应,很好体现了媒介素养的核心。他没有急于过河,对信息的敬畏之心是媒介素养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试图从老牛和松鼠的意见中,探询对于同一个事物的看法,努力保持理解的客观性。最后,他用思辨的态度得出自己的结论。那么请牢记媒介素养的核心:敬畏之心、客观的理解、思辨的态度,希望能对大家未来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
【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一堂市级公开课,选题来自北师大版《心理健康》教材。在选定这个主题时,内心有些忐忑。这节课能不能上出心理味?高中生会不会接受课程内容?对这个主题感不感兴趣?在磨课过程中,疑虑渐消。课堂氛围好,学生参与度高、收获多。媒介素养的概念虽然陌生,但需求一直存在。高中生常常会受到同学间传言的困扰,甚至从媒体、他人获取的社会负面信息会令他们产生生活和学习的无意义感。本节课的活动选材均来自学校生活,真实新颖,易于共鸣。小马过河故事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心理学效应的介绍,让同学们从认知层面更加理解媒介素养的科学性。但用于介绍心理学效应而设置的情景,内容如何优化到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值得继续探究。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5-0048-04
【活动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人们对于信息的关注度超越以往。各类“标题党”和假新闻充斥网络间混淆视听,造成恐慌。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做出决策或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媒体提供的信息。而媒体呈现出来的信息是不全面的,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就可能导致个人对社会的看法出现偏差,信念难以坚守。
研究表明,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对媒介中所呈现的社会持怀疑态度,产生了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会阻碍青少年进一步体验社会,产生退缩感,并固化当今社会是一个不友好的世界这一消极看法。由于青少年的认识水平和自控能力的欠缺,加上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机会,他们脑海中的社会图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接触到的媒介信息。
媒介素养是传播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名词,指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评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造就出具有较强批判能力、能独立思考媒介信息的优质公民。对于高中生而言,在媒介信息的“狂轰滥炸”前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维护自己稳定的内心世界意义重大。
【活动目标】
1. 了解什么是媒介素养及其重要性;
2. 理解2W3C原则及其在高中学习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
3. 了解媒介素养背后的心理学效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为何需要媒介素养
(一)热身活动,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今天的心理课堂。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广告猜猜看。看广告图片,猜商品。看看同学们能不能迅速地猜出来。
(教师在屏幕上逐一展示广告图片)
师:同学们真的很厉害,虽然遇到了小小的阻碍,但最后全部都猜了出来。那么为什么我们依据宣传图片猜出商品有一定的难度呢?
(二)思考提炼,导入主题
因为,没有能让人变年轻的矿泉水;没有如此广角的摄像镜头;没有那么强吸水力的纸巾;没有完全无添加的果汁。
师:这说明广告中商品的性能被怎样了?
生:被夸大了。
师:没错,所以我们需要一定的能力去辨别信息,以免被误导。这种对于信息的理解、辨别以及反应的能力,就叫做媒介素养。(板书:媒介素养)
二、问题引导:提升媒介素养意识
(一)心灵故事,问题讨论
音频播放故事内容:
“哎,哥们儿,你说现在的社会怎么都这样呢,世风日下啊!”小强摇着头,向他的同学王刚说,“这个社会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了,昨天虐待幼童了,今天又高考成绩被顶包了……”
小强看完新闻经常把此类话挂在嘴上,然后就是一声叹息,无奈地学习。尽管从小学到现在,并没有遇上什么不良老师和不公待遇。他努力学习,将来上大学想读法律,伸张正义,扫除邪恶。小强又是一个有些内向的人,不太爱与人交往,他对于社会的感受也主要依赖于通过媒体所获得的信息。他不知道自己坚守的信念是否值得如此坚持下去,如果心中没有信念,那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他越来越敏感地感受着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负面新闻,现在,他好像走进了一个怪圈,非常热衷于搜集各种负面新闻,然后再一遍遍地印证自己的判断。
师:同学们,听完小强的故事,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如果你是小强,你会怎样面对每天从各种媒体获取的负面信息?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师: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请大家来分享一下,从小强的故事中,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生1:他总是看一些负面新闻,让自己的心情变差了。
生2:他看这种新闻太多,影响到自己的职业理想了。
师:负面新闻给小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影响他的将来。那么,如果你是小强,你会怎么面对从媒体获取的负面信息?
生1:要知道新闻里报道的这些不是世界的全部,而只是一小部分。
生2:不用老是看这些新闻,玩一点轻松开心的,比如说看小说、打游戏等。
生3:现在新闻的右上角有“不感兴趣”这个标签,如果不想看这类负面新闻,就点“不感兴趣”,下次它就不推送了。
(二)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我们不用只盯着这些负面新闻,还有很多其他的信息可以选择接收,也有同学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在新闻界有一个观点:“素材不反常规,就没有新闻价值。”“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比如说,有一条微博内容为某位高中生每天早起晚睡,努力刷题,最终考取了理想大学。这种素材可不可能冲上热搜呢?可能性很小。为什么呢?因为它虽然积极,但是太普遍了。
为什么小强会不停地收到负面消息,并且卷入其中?因为处于大数据时代,大数据通过智能算法,从我们的浏览记录中,精准地分析出我们的喜好。点开了第一条、第二条负面新闻之后,会连续几天不停地收到类似的新闻。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观察一下,你们的QQ看点页面,每个人首页显示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它是依据你们的过往喜好定制的。
三、素养练习:看清信息的本质
(一)理解2W3C原则
师:2W3C原则可以指导我们对信息进行分析。一个W是WHO,要弄清楚这条信息是谁发布的。另一个W是WHY,TA为什么要发布这条信息?分析两个W是看清信息本质的第一步。比如,我们在课堂开始看到的广告,它是谁发布的呢?
生:企业、厂家。 师:那他们为什么要发布这些广告?
生:让更多人买商品,能挣钱。
师:好。接下来是分析3C,指的是3种选择,3 choices。我们要罗列出,面对这条信息做出的3种选择,分别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第一种选择:接受,并按照信息采取行动;第二种选择:怀疑,并拒绝按照信息行动;第三种选择:不作出任何判断,散播信息。
(二)情景练习
(课前给每个小组发放2W3C表格)
情景:周日下午两点,小强在班级QQ群里发布消息:“别的班级群已接到通知,晚上学校停电,今晚不用去上晚自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体验这个情景,并依据这条信息,在表格中写出它的2W3C。3分钟后,老师请小组代表来分享。
师:讨论的时间到了,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对这条信息的2W的分析?
生1:我们小组认为小强是班里面比较调皮的那种学生(who),他很有可能是出于恶作剧的目的在班级群里发布的这条消息(why)。
生2:我们小组认为小强可能是班长一类的班级管理成员,他很关心同学们(who),他从别处听说了这条信息,立即就告诉了我们,怕我们白跑一趟(why)。只是说他没有验证这条信息的真假。
师:同学们对这条信息的发布人和发布目的有了不同看法,那么基于不同的看法,你们会得出怎样的3C呢?不同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
生1:第一种选择:接受这条信息并行动,那么老师当晚就会通知家长来学校,问我为什么会无故旷课。第二种选择:拒绝了这条信息,那就正常来上课,相安无事。第三种选择:散播这条信息,会造成一些同学听信了这条消息没来上课,然后我被德育处找去谈话、训诫。
师:这个小组应该是假定这条消息是假消息,他们清晰罗列出了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结果。那么还有其他小组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我们的第一种选择是当晚在家里看电视、睡觉,结果当然是有一个开心的夜晚。第二种选择是拒绝接受这条消息,照常来了学校,发现漆黑一片,一个人也没有,结果是浪费了一两个小时的往返时间。第三种选择是告诉更多的同学,那样更多的同学都获得了快乐。
师:面对同一条信息,我们有着不同的2W3C。并没有所谓标准的2W3C,我们要做的是清楚地知道各种选择带来的结果,以及思考选择的结果是我们想要的吗?是我们可以承担的吗?
四、故事分享:真实的多面性
师:小练习里的那条信息,是不确定真假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收到确定真实的消息。但是真实的消息是否就能全盘接收呢?下面通过一个小故事来探讨一下。
(展示小马过河的卡通图片)
师:小马心仪的高考目标是××大学的动画专业,但是他对于高考目标院校的选择是否合理还有些不确定。這时小马去问刚刚考上复旦大学的学霸牛哥哥,牛哥哥答道:非常简单,我考复旦只冲刺了两三个月,你只要正常学习、正常参加高考就没什么问题了。同学们,如果小马接受了牛哥哥的信息并做出行动,他会怎样?
生:会混日子,轻松度过高中,高考完发现自己没考上大学。
师:后来小马又去问了刚高考完的松鼠弟弟同样的问题,松鼠弟弟说:“你别自不量力了,我苦学了三年,拼了老命才考上一个本科。××大学可是双一流高校,你的目标设定要放低一点,才不会失望。”如果小马接受了松鼠弟弟的信息,他会怎样?
生:自暴自弃,不会再为自己拼搏争取了。
师:是的,同一条河的水到底深不深,老牛和松鼠各有看法。小马对他们提供的信息应该怎么做?
生1:谨慎。
生2:结合自身的情况多思考。
师:没错。我们面对各种真实的信息,也要保持思辨的态度,真实不是绝对的,它具有多面性。
五、理论提升:媒介素养背后的心理学效应
师:有的同学可能认为自己很理智,不需要提升媒介素养了。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几个在心理学中已经被证实的效应。它们提示:人天生有认知偏差,不是完全理性的。
情景一:小强有半天的假期,他决定通过抛硬币决定做什么。他告诉自己:如果是硬币的正面,他就打会游戏;如果是反面,就看会小说;如果硬币侧面立在桌面上,就看书做题。他用力一抛,发现硬币真的立在桌面上,他接下来会怎么做……
生:再抛一次!(异口同声)
师:为什么会再抛一次呢?因为在我们抛硬币之前,心里已经做好了决定。这就是证实偏误效应:会筛选性搜集一些与我们原有信念相符合的信息,主动忽略那些与我们的信念不符的信息。
情景二:小强想买一个汉堡,打开了麦当劳APP,映入眼帘的是一张1分钱汉堡券。小强很开心,但这张优惠券要凑单满38元才可以使用。小强一般会怎么做?
生:应该会凑单。
师:商家通过发送极低价格的物品券,让我们产生这个东西已经是囊中之物的错觉,我们会不自觉地花费更多来把它留在身边。这利用的是禀赋效应:当我们拥有了某项物品时,我们对该物品的价值评价比未拥有前高得多。
情景三:学校举办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发通知时有两种描述方法:(1)在评比中获得优秀的班级,会获得五星级班级称号;(2)在评比中达不到优秀的班级,将不会得到任何荣誉。哪种描述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
生:第一种!
师:这就是框架效应,运用正向的框架、正向的描述可以更加引导人做出行动决策。也就是说,如果信息中运用了大量的正向描述,我们很容易接收信息并做出行动,而放弃原有的想法。
情景四:小强走进文具店,想买一套考试套装文具用品,他看到有一套里面有4件文具,另一套里面有6件文具,但是破损了一件。两套文具有同样的价格,小强会怎样选择?
生1:第一套,4件够用了。
生2:第二套,同样的价格多一件可以用的文具。
师:虽然从理智上来看,第二套会更划算一点。但生活中我们还是会倾向于买第一套。这就是前景理论:我们损失一件东西的痛苦程度,比得到一件东西的开心程度要大。我们会有损失厌恶,会回避面对包含负面元素的信息,而没有做出最佳判断。
六、总结:媒介素养的核心
(再次展示小马过河的卡通图片)
师:我们再用小马过河来为今天的主题做一个总结。联系前面所学内容,图片中的河流代表什么?
生:信息。
师:老牛和松鼠是信息的……
生1:传播者。
生2:媒介。
师:小马是什么角色?
生:信息的接收者。
师:非常好!故事中小马面对信息的反应,很好体现了媒介素养的核心。他没有急于过河,对信息的敬畏之心是媒介素养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试图从老牛和松鼠的意见中,探询对于同一个事物的看法,努力保持理解的客观性。最后,他用思辨的态度得出自己的结论。那么请牢记媒介素养的核心:敬畏之心、客观的理解、思辨的态度,希望能对大家未来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
【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一堂市级公开课,选题来自北师大版《心理健康》教材。在选定这个主题时,内心有些忐忑。这节课能不能上出心理味?高中生会不会接受课程内容?对这个主题感不感兴趣?在磨课过程中,疑虑渐消。课堂氛围好,学生参与度高、收获多。媒介素养的概念虽然陌生,但需求一直存在。高中生常常会受到同学间传言的困扰,甚至从媒体、他人获取的社会负面信息会令他们产生生活和学习的无意义感。本节课的活动选材均来自学校生活,真实新颖,易于共鸣。小马过河故事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心理学效应的介绍,让同学们从认知层面更加理解媒介素养的科学性。但用于介绍心理学效应而设置的情景,内容如何优化到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值得继续探究。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