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生活特色 体现实践成果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完整生命的投入过程,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和生命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就应当采取一些新的教学策略,让品德课“回归生活”。要更新观念,营造自由的学习空间;沟通课外,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关注家庭,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关注社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品德课堂呈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品德教学  生活  实践  社会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品德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完整生命的投入过程,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和生命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就应当采取一些新的教学策略,让品德课“回归生活”。 让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传统德育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消极的评价体系,导致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那如何使小学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让品德课堂呈现出盎然的生命力呢?
  一、更新观念,营造自由的学习空间。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体验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配角。
  目前,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笔者认为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小学品德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学习教科书本事不是目的,而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交际。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都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换而言之,老师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
  二、沟通课外,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更应沟通课本内外,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1、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理论联系实际是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或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世界各国的公愤等材料。这比教材中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着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2、空间上舍远求近。由于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的变化,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3、思想上避虚求实。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时间,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做的事情。
  三、关注家庭,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日之功,一事能成。除了在课内学习,校内训练,还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进行有计划、系统性地训练。如《做父母的好帮手》一课,由于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现状,家长中普遍存在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家里什么事也不要做,使学生的自理能力、劳动能力普遍较差。教这一课后,与家长联系,让家长明确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重要性,让家长督促学生在家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衣、洗菜、做饭、整理房间等家务事,在劳动中强化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關注社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品德课的教学突出课堂明理,课外导行,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这也是导行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热爱家乡》后,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看到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1、到生活中体验。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如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2、到生活中实践。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其价值和科学性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品德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此所谓“自主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品德课上的
  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课间活动秩序》这一课时,学生明理后,给他们十分钟自由活动,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得开心。活动结束后,教师作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实践,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候学生的一些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品德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不拥挤、给老弱病残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构建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总之,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题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获得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讓品德课堂呈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儿童之世纪》魏肇基译  1996年版
  [2]《创新教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遍  1999年版
  [3]《德育应贴近生活世界》缪兴秀著  2000年出版第12期
  [4]《中国教育实验与改革》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年出版
  [5]《小学德育》华南师范大学出版  2001年21、23、25期
  [6]《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  1995年版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责任。我们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将德育融入教学活动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关键词:语文教学 强化责任感 培养  建设伟大的中华民族离不开有责任感的新一代,要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有责任感的接班人。可是近年来,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许多人错误
期刊
摘要:后进生分成两种:一种智力因素;基础差,理解能力差,上课时常常在坐飞机,成绩一直跟不上,造成一定的自卑心理。另一种非智力因素:理解能力并不差,但因为活泼好动,上课无法集中精力,经常受到老师的训斥,使他们逐步开始自暴自弃。而这种后进生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逆反心理较强。对道德法制愚昧无知,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他们在平常学习生活中经常受到老师的训斥,还不时地受到同学的冷嘲热讽,让他们感觉到所有人
期刊
摘要: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课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 兴趣 习惯 评价  课外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课外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课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
期刊
摘要: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投入,无论是学校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热切期盼。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运用彻底改变了民族地区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民族地区的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大大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课堂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的关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课
期刊
摘要:在本文中我主要对《史通》与《文史通义》史学编纂思想的论述从二个方面进行。一是关于史料范围的扩大。二是关于史籍的划分。“六家二体”是刘知几对古代史籍的划分。而章学诚则明确提出按史籍的性质和作用不同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类。关键词:《史通》;《文史通义》;史学思想;比较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与汗牛充栋的各类“国史”﹑“正史”、“别史”、“野史、”“杂史”相比,史学理论著述之稀少可谓凤毛麟
期刊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实际就是将代数与几何学习思想进行有机结合的应用。主要是以数化形、以形变数形数互变等方式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难题。因而本文就数形结合思想中的以数化形、以形变数形数互变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之间的交流,才能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数形结合思想;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期刊
摘要:现在的数学课堂是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师的讲堂,学生的自主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一堂探索课、讨论课,师生双边活动课,教师的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情感态度要一直围绕着整堂课。关键词:学堂、简约、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心灵对话。  一、现在的数学课堂,应该定义为学生的“学堂”,而不是老师的“讲堂”。  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了,与学生说话时腰
期刊
摘要:时代的发展,不仅仅要求教师从学习方面灌输、教育学生,还应该从学生的情商方面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孩子,通过了解和分析中学生的情商问题,寻觅其中的对策是教师面临的课题之一。关键词:中学生 情商分析 对策  无论从社会、学校、家庭哪个方面谈起,我们的教育历来重视通过知识的传播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对学生潜能的价值、情感和人格等情商因素的挖掘与培养,从而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如“高分低能”、人格缺陷、心理问题
期刊
摘要: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感知。将情感纳入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情感互动不仅迎合了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和兴趣,让学生在学中找到乐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情感策略;初中英语;教学  所谓英语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的理論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自信心、主动
期刊
摘要: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对我们教师的要求相当严格的。不仅要有童心、爱心、耐心,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文化底蕴。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以辽阔而富有个性的精神空间,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激活思维能力,焕发创造力。因此,此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做简要的阐述。关键词:爱好 积累 鼓励  一、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同样活泼的流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