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叶是小毛虫的摇篮,花朵是蝴蝶的眠床,歌唱的鸟儿谁都有一个舒适的窠,辛勤的蚂蚁和蜜蜂都住着漂亮的大宿舍,螃蟹和小鱼的家在蓝色的小河里,绿色无际的原野是蚱蜢和蜻蜓的家园。”台湾诗人杨唤的《家》写得多美,学生读着陶醉着,忍不住写下自己心中的《家》。“多彩的花园是花朵的家。碧绿的竹园是春笋的家。高大的树木是小鸟的家。蔚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洁净的地球是我们的家。”……多好,一年级孩子的想象多充满灵气呀!欣喜之余却再次想起那曾经听到的“雪融化了是什么?”的答案,“雪融化了是春天”被否定的一刹那,我相信孩子的心受到了伤害,就此可能就泯灭了他无限的想象力。
在一次期末检测时因为“青山慢慢长大”引发了我们的争议,又因为标准答案的提供禁锢了我们一些教师的思维,又像是磨掉孩子想象力的一把锉刀。最终这个答案被无情地判错。这次批阅在我心头留下了深深的“?”。孩子的想象力到底该如何激活?如何保护?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童趣无价,童言无忌,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机,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妙的创新。可以说,任何创新都萌芽于看似幼稚的异想天开中。作为老师,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富有诗意和创造因素的语言时,我们应该鼓励、呵护。当孩子缺乏想象时,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激活他们的想象力。
一、依托文本观察自然,积累丰富的表象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想象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是随着经验的积累产生出来的,想象离不开现实生活。如果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学生想象力的激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对于孩子来说,单纯地观察要求是少有收益的。我们可以依托文本的学习,教会孩子观察,以积累丰富的表象。
1.借助文本专题,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专题阅读,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模块《走进秋天,走进大自然》,以秋天为主线,在赞美秋天、讴歌秋天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可“年年岁岁花相似”,对于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人们往往不是很关注。秋天来了,又去了,对于八九岁的孩子们来说,秋天是什么?我们环游校园呼吸秋天的气息;我们仰望蓝天探询秋天的变化;我们走进田野搜索秋天的踪影……
“树上落下了一片黄叶,像蝴蝶在空中舞蹈。”
“小水珠在天空有些寂寞,下来和树叶说话呢。”
一句句充满灵性的话语道出了孩子所见,更可看到孩子表象积累后的想象。
孩子们所处的周围世界就是天然的课本、教材,通过观察让学生去认识周围世界。在那最鲜活的绚丽多彩的场景中去感受,去思考,去想像,这样的观察积累丰富的表象,是智慧的启迪,是语言的实践,是美的享受。
识字教学中涉及了大自然的变化,如日出日落、斗转星移、风云雷电、雨雪雾露……我们可以不失时机组织孩子们去细心观察、记录下自己所见。教材中还有《校园生活的欢乐》,《家庭生活的美好》等专题,给孩子们留下了不少鲜明的表象。我们和家长朋友一起指导孩子观察平日所见所闻。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中培养观察力,这正是学生进行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
2.结合文本材料,引领学生进行阅读。
想象也是随着语言的发展产生出来的。阅读为孩子开启了通向世界的大门。通过阅读,孩子的知识渐渐就会广博,那表象就会丰富,想象力也自然会宽广。如果在孩童时代阅读优秀的奇幻、科幻、童话作品,则可以丰富孩子的思维,“少了这些,就像身体里缺乏某种元素一样。”
童话是幻想的摇篮。自古到今,童话不知净化了多少心灵,孕育了多少梦想。教材中有趣的童话,如《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这时让学生借助大量地阅读,吸收童话的精髓,耳濡目染,从阅读中积累表象,从而激起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想象,同时激活与生俱来的埋藏于大脑之中的幻想基因。我们带着学生读《神笔马良》、《小布头奇遇记》、《安徒生童话》等。我们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述,一边不忘留下悬念让他们尽情猜想。在听读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设置的悬念让孩子们调动积极的思维,想象故事的进展。在自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又会随着情节的变化或激动、或愉悦、或伤心……不知不觉间他们的语言在发展,他们的想象在活动。
二、用好教材,激发无限的想象
新教材生字教学中虽有认字和写字之分,但都遵循着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要求认的字,都是最常见的、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所选的课文文情并茂,形象生动,富有艺术魅力。神话故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所选古诗情景相生,意境深远……从识字到阅读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材料。充分用好教材,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
1.让生字灵动起来。
低年级的课堂上识字教学是重头戏,如何让学生发挥想象,让静止的生字灵活起来?可让学生据字思境,据字作画,据字表演,据字编故事等等,用想象赋与一个个生字以灵性。如我们教“阔”字,很多孩子会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门”里一个“活”,就是“阔”。老师给孩子们讲了曹操的故事。“曹操命令手下的人建造了一处花园,快完工的时候,他去巡视。手下人问他怎么样?满意吗?但他一言不发,只是在门上写了一个‘活’。谁也猜不出是什么意思,杨修转念一想,说‘主公说这门太阔了,应该再窄些。’”在此过程中,学生知道了据字编故事的方法。“飞”字的记忆中,孩子就说:“?”就像鸟的头和身体,“ノ、”就是鸟的翅膀。多好,形象地记住了飞字。有些汉字我们可以“据字作画”,如“样、丛”,可以画一棵树上拴着一头羊,两个人站在地平线上。在汉字的识记过程中我们让孩子们积极思维,放飞想象,化静止为灵动,不知不觉中激活了想象力。 2.使文本立体起来。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抓住一些具体的形象,让学生设身想象当时的情景。既可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又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如《春雨的色彩》一文,就是一个关于春雨的童话故事。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小黄莺说春雨是黄色的。“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感受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和情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春雨是紫色的。春雨落在紫玉兰花上,紫玉兰花紫了。”“春雨是彩色的,迎春花黄了,梨花白了,桃花红了,小草绿了。”更棒的孩子学着文章的形式写下了《春雨的体温》。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人意犹未尽之感,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这样的课文,创设说话训练的多维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而精彩的想象。学习《黄山奇石》一课,我们仿佛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了景色秀丽的黄山,欣赏了神奇的岩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学生不仅了解了这些石头各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还对石头的名字产生了兴趣,引起了许多奇妙的想象:仙人所指的路通向哪里?猴子是不是靠腾云驾雾的本领生活在云海里观赏美景?......每一块形状不一的石头,都有它神奇的传说,在课文结尾部分还提到了“天狗望月”、“神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的名字,这些石头又神奇在哪里?为什么取这样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让学生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和名字的来历。课后,还让学生当小画家,根据想象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奇石的样子;当小导游,给别人介绍黄山的奇石……这样,学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说说,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更发展了想象力。
三、摆脱束缚,鼓励大胆的想象
孩子总有一些古怪的奇思妙想,当他们说起,一定要尊重他的想法,信任他们说得对,切不可以想象是否合情合理而加以判定。
在我们的读写课上,我出示了“抱着”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爸爸抱着宝宝。”“对,我们人类可以拥抱,其实世界万物之间有很多的联系,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就像我们人类一样啊。还可以说谁抱着谁呀?”
“白云妈妈抱着雨点宝宝。”好极了,还接龙呢。
“春天妈妈抱着燕子宝宝。”多奇特的想法,真棒!学生的想象被激发,紧跟着“夏天妈妈抱着知了宝宝,秋天妈妈抱着蛐蛐宝宝,冬天妈妈抱着腊梅宝宝。……”都出炉了。正是没有绳索的羁绊,真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才有了如此丰富的语言,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抱》就此诞生。
孩子的心灵世界装着许许多多美好的愿望,有的想去天空目睹苍穹的模样,有的想变成孙悟空,还有的想有一对会飞翔的翅膀……要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当然不太可能。但是,我们还是要充分肯定孩子的幻想,引导他们通过想象把美好的愿望在自己的作文中得以实现。“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想飞过辽阔的太平洋,看看美国到底多强大。”“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堆好吃的拉斐尔,让全班同学吃个痛快。”“假如我是美人鱼,我要和海底的珊瑚交朋友。”……这些大胆假设的诞生正是我们充分挖掘和发挥了儿童的创造潜能。
当我们带领孩子仔细观察着自然,阅读着书籍,积累着知识,相信孩子能力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给孩子更多的鼓励,透过我们的眼神和表情,透过我们的话语和动作,这些“相信”孩子的信息对孩子来说,却是非常的强烈和重要。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能保持,激活。
在一次期末检测时因为“青山慢慢长大”引发了我们的争议,又因为标准答案的提供禁锢了我们一些教师的思维,又像是磨掉孩子想象力的一把锉刀。最终这个答案被无情地判错。这次批阅在我心头留下了深深的“?”。孩子的想象力到底该如何激活?如何保护?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童趣无价,童言无忌,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机,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妙的创新。可以说,任何创新都萌芽于看似幼稚的异想天开中。作为老师,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富有诗意和创造因素的语言时,我们应该鼓励、呵护。当孩子缺乏想象时,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激活他们的想象力。
一、依托文本观察自然,积累丰富的表象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想象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是随着经验的积累产生出来的,想象离不开现实生活。如果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学生想象力的激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对于孩子来说,单纯地观察要求是少有收益的。我们可以依托文本的学习,教会孩子观察,以积累丰富的表象。
1.借助文本专题,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专题阅读,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模块《走进秋天,走进大自然》,以秋天为主线,在赞美秋天、讴歌秋天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可“年年岁岁花相似”,对于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人们往往不是很关注。秋天来了,又去了,对于八九岁的孩子们来说,秋天是什么?我们环游校园呼吸秋天的气息;我们仰望蓝天探询秋天的变化;我们走进田野搜索秋天的踪影……
“树上落下了一片黄叶,像蝴蝶在空中舞蹈。”
“小水珠在天空有些寂寞,下来和树叶说话呢。”
一句句充满灵性的话语道出了孩子所见,更可看到孩子表象积累后的想象。
孩子们所处的周围世界就是天然的课本、教材,通过观察让学生去认识周围世界。在那最鲜活的绚丽多彩的场景中去感受,去思考,去想像,这样的观察积累丰富的表象,是智慧的启迪,是语言的实践,是美的享受。
识字教学中涉及了大自然的变化,如日出日落、斗转星移、风云雷电、雨雪雾露……我们可以不失时机组织孩子们去细心观察、记录下自己所见。教材中还有《校园生活的欢乐》,《家庭生活的美好》等专题,给孩子们留下了不少鲜明的表象。我们和家长朋友一起指导孩子观察平日所见所闻。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中培养观察力,这正是学生进行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
2.结合文本材料,引领学生进行阅读。
想象也是随着语言的发展产生出来的。阅读为孩子开启了通向世界的大门。通过阅读,孩子的知识渐渐就会广博,那表象就会丰富,想象力也自然会宽广。如果在孩童时代阅读优秀的奇幻、科幻、童话作品,则可以丰富孩子的思维,“少了这些,就像身体里缺乏某种元素一样。”
童话是幻想的摇篮。自古到今,童话不知净化了多少心灵,孕育了多少梦想。教材中有趣的童话,如《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这时让学生借助大量地阅读,吸收童话的精髓,耳濡目染,从阅读中积累表象,从而激起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想象,同时激活与生俱来的埋藏于大脑之中的幻想基因。我们带着学生读《神笔马良》、《小布头奇遇记》、《安徒生童话》等。我们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述,一边不忘留下悬念让他们尽情猜想。在听读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设置的悬念让孩子们调动积极的思维,想象故事的进展。在自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又会随着情节的变化或激动、或愉悦、或伤心……不知不觉间他们的语言在发展,他们的想象在活动。
二、用好教材,激发无限的想象
新教材生字教学中虽有认字和写字之分,但都遵循着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要求认的字,都是最常见的、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所选的课文文情并茂,形象生动,富有艺术魅力。神话故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所选古诗情景相生,意境深远……从识字到阅读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材料。充分用好教材,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
1.让生字灵动起来。
低年级的课堂上识字教学是重头戏,如何让学生发挥想象,让静止的生字灵活起来?可让学生据字思境,据字作画,据字表演,据字编故事等等,用想象赋与一个个生字以灵性。如我们教“阔”字,很多孩子会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门”里一个“活”,就是“阔”。老师给孩子们讲了曹操的故事。“曹操命令手下的人建造了一处花园,快完工的时候,他去巡视。手下人问他怎么样?满意吗?但他一言不发,只是在门上写了一个‘活’。谁也猜不出是什么意思,杨修转念一想,说‘主公说这门太阔了,应该再窄些。’”在此过程中,学生知道了据字编故事的方法。“飞”字的记忆中,孩子就说:“?”就像鸟的头和身体,“ノ、”就是鸟的翅膀。多好,形象地记住了飞字。有些汉字我们可以“据字作画”,如“样、丛”,可以画一棵树上拴着一头羊,两个人站在地平线上。在汉字的识记过程中我们让孩子们积极思维,放飞想象,化静止为灵动,不知不觉中激活了想象力。 2.使文本立体起来。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抓住一些具体的形象,让学生设身想象当时的情景。既可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又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如《春雨的色彩》一文,就是一个关于春雨的童话故事。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小黄莺说春雨是黄色的。“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感受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和情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春雨是紫色的。春雨落在紫玉兰花上,紫玉兰花紫了。”“春雨是彩色的,迎春花黄了,梨花白了,桃花红了,小草绿了。”更棒的孩子学着文章的形式写下了《春雨的体温》。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人意犹未尽之感,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这样的课文,创设说话训练的多维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而精彩的想象。学习《黄山奇石》一课,我们仿佛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了景色秀丽的黄山,欣赏了神奇的岩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学生不仅了解了这些石头各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还对石头的名字产生了兴趣,引起了许多奇妙的想象:仙人所指的路通向哪里?猴子是不是靠腾云驾雾的本领生活在云海里观赏美景?......每一块形状不一的石头,都有它神奇的传说,在课文结尾部分还提到了“天狗望月”、“神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的名字,这些石头又神奇在哪里?为什么取这样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让学生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和名字的来历。课后,还让学生当小画家,根据想象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奇石的样子;当小导游,给别人介绍黄山的奇石……这样,学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说说,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更发展了想象力。
三、摆脱束缚,鼓励大胆的想象
孩子总有一些古怪的奇思妙想,当他们说起,一定要尊重他的想法,信任他们说得对,切不可以想象是否合情合理而加以判定。
在我们的读写课上,我出示了“抱着”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爸爸抱着宝宝。”“对,我们人类可以拥抱,其实世界万物之间有很多的联系,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就像我们人类一样啊。还可以说谁抱着谁呀?”
“白云妈妈抱着雨点宝宝。”好极了,还接龙呢。
“春天妈妈抱着燕子宝宝。”多奇特的想法,真棒!学生的想象被激发,紧跟着“夏天妈妈抱着知了宝宝,秋天妈妈抱着蛐蛐宝宝,冬天妈妈抱着腊梅宝宝。……”都出炉了。正是没有绳索的羁绊,真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才有了如此丰富的语言,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抱》就此诞生。
孩子的心灵世界装着许许多多美好的愿望,有的想去天空目睹苍穹的模样,有的想变成孙悟空,还有的想有一对会飞翔的翅膀……要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当然不太可能。但是,我们还是要充分肯定孩子的幻想,引导他们通过想象把美好的愿望在自己的作文中得以实现。“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想飞过辽阔的太平洋,看看美国到底多强大。”“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堆好吃的拉斐尔,让全班同学吃个痛快。”“假如我是美人鱼,我要和海底的珊瑚交朋友。”……这些大胆假设的诞生正是我们充分挖掘和发挥了儿童的创造潜能。
当我们带领孩子仔细观察着自然,阅读着书籍,积累着知识,相信孩子能力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给孩子更多的鼓励,透过我们的眼神和表情,透过我们的话语和动作,这些“相信”孩子的信息对孩子来说,却是非常的强烈和重要。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能保持,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