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是真实客观的,但它需要史料来证明。初中历史教育是为了增长学生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史料这一历史真相的运用。
【关键词】史料 论从史出 思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48-02
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史料翔实具体,有助于呈现历史的原貌,培养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有的史料蕴含不同观点或视角,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历史思维。总之,灵活的运用史料是初中历史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1]
一、教学中运用史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新编初中历史教材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史料。利用史料提供的新材料、新情境,培养学生阅读、思维、逻辑论证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史料来源广泛,类型多样,突破了传统教材说教式的局限,在认知历史事实、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通过史料的运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史料的运用可以避开教材枯燥乏味的叙述,开拓学生的视野,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使课堂更有“味道”。
《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一课,教材中讲到“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并解释说:“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呢?学生会觉得缺乏说服力。如果加入相关资料,结论就可信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所占比例:前6-前1世纪(50%),1世纪-400年(62%),401-1000年(71%),1001-1500(58%),19世纪(0.4%)[2]。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变化,从而加深对闭关锁国影响的认识。
(二)通过史料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借助丰富的历史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独立地观察、分析问题,学会独立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3]
《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是这样评价的:“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仅仅赞扬哥伦布等航海家的伟大创举是不全面的,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的误区。这个时候教师适时的引入后人对哥伦布等航海家的评价资料。
资料一:1971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法律,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宣布为哥伦布纪念日,全国放假一天。
资料二:哥伦布的地理发现带给拉美土著印第安人长达150年的“种族屠杀”,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侵略者与种族灭绝先锋。——委内瑞拉总统 查韦斯
二、教学中史料的选择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基本的历史素养为目的,教师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形象且真实可靠的史料,还原历史的面貌,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哪些资料是可以使用的史料呢?教师在利用史料的过程中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史料的范畴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一般分为文字史料、实物遗迹与口头传说。
其中文字史料数量最多,包罗最广,内容最丰富。
实物遗迹,包括考古新发掘的文物(如海昏侯古墓出土文物)及存世的古代器物(如古代的金石铜器、碑刻、画像等等),它们可以有效的补充文字史料的不足。[4]
(二)史料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史料的选择和利用上下功夫。
1.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做出不同的选择。以《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为例,教材对于宋代社会生活的描述过于繁复,如果这个时候再加入一段关于北宋商业的史料:“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去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反而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不知所云。选用《清明上河图》会更有效,更加直观地体现北宋汴京的繁华。
2.必须保证真实。教师在选择史料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它的真实性。有些演义小说、野史以及影视中的人或事,为了塑造典型形象,带有虚假的成分,我们在选用时要特别慎重,不能把文艺作品中的记述一概当成真实的史料,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这容易使学生真假不分,误把“假史”当成了“信史”。
3.史料要丰富全面。由于篇目有限,教材在史料的运用和选择上都是相对单一的,往往只是反映了历史事件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教师往往也只是依据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授课,而没有对材料进行相应的拓展,学生接受的历史真相,往往不是全部,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某些历史事件或者人物产生片面的认识。
三、结论
历史讲求的是“证据”,是通过大量真实可靠的“史料”来证明事实的真相,而不是空口评说。所以,史料的来源必须是真实的、有效的。历史不是一个资料就能说清楚说明白的,历史是众多的相互联系的事件组成的,所以选择史料要全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选择适当的史料加以补充,既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又能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及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娅.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史料教学法培养历史思维的实践[J].读与写杂志,2012(12):106
[2]《自然科學大事年表》试编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3]钟玉芳.运用史料教学树立三种意识打造高效课堂[J].中学时代,2012(18):166-167
[4]谢国桢.《史料学概论》[M].北京出版社,2014
【关键词】史料 论从史出 思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48-02
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史料翔实具体,有助于呈现历史的原貌,培养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有的史料蕴含不同观点或视角,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历史思维。总之,灵活的运用史料是初中历史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1]
一、教学中运用史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新编初中历史教材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史料。利用史料提供的新材料、新情境,培养学生阅读、思维、逻辑论证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史料来源广泛,类型多样,突破了传统教材说教式的局限,在认知历史事实、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通过史料的运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史料的运用可以避开教材枯燥乏味的叙述,开拓学生的视野,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使课堂更有“味道”。
《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一课,教材中讲到“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并解释说:“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呢?学生会觉得缺乏说服力。如果加入相关资料,结论就可信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所占比例:前6-前1世纪(50%),1世纪-400年(62%),401-1000年(71%),1001-1500(58%),19世纪(0.4%)[2]。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变化,从而加深对闭关锁国影响的认识。
(二)通过史料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借助丰富的历史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独立地观察、分析问题,学会独立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3]
《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是这样评价的:“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仅仅赞扬哥伦布等航海家的伟大创举是不全面的,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的误区。这个时候教师适时的引入后人对哥伦布等航海家的评价资料。
资料一:1971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法律,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宣布为哥伦布纪念日,全国放假一天。
资料二:哥伦布的地理发现带给拉美土著印第安人长达150年的“种族屠杀”,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侵略者与种族灭绝先锋。——委内瑞拉总统 查韦斯
二、教学中史料的选择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基本的历史素养为目的,教师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形象且真实可靠的史料,还原历史的面貌,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哪些资料是可以使用的史料呢?教师在利用史料的过程中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史料的范畴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一般分为文字史料、实物遗迹与口头传说。
其中文字史料数量最多,包罗最广,内容最丰富。
实物遗迹,包括考古新发掘的文物(如海昏侯古墓出土文物)及存世的古代器物(如古代的金石铜器、碑刻、画像等等),它们可以有效的补充文字史料的不足。[4]
(二)史料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史料的选择和利用上下功夫。
1.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做出不同的选择。以《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为例,教材对于宋代社会生活的描述过于繁复,如果这个时候再加入一段关于北宋商业的史料:“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去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反而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不知所云。选用《清明上河图》会更有效,更加直观地体现北宋汴京的繁华。
2.必须保证真实。教师在选择史料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它的真实性。有些演义小说、野史以及影视中的人或事,为了塑造典型形象,带有虚假的成分,我们在选用时要特别慎重,不能把文艺作品中的记述一概当成真实的史料,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这容易使学生真假不分,误把“假史”当成了“信史”。
3.史料要丰富全面。由于篇目有限,教材在史料的运用和选择上都是相对单一的,往往只是反映了历史事件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教师往往也只是依据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授课,而没有对材料进行相应的拓展,学生接受的历史真相,往往不是全部,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某些历史事件或者人物产生片面的认识。
三、结论
历史讲求的是“证据”,是通过大量真实可靠的“史料”来证明事实的真相,而不是空口评说。所以,史料的来源必须是真实的、有效的。历史不是一个资料就能说清楚说明白的,历史是众多的相互联系的事件组成的,所以选择史料要全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选择适当的史料加以补充,既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又能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及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娅.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史料教学法培养历史思维的实践[J].读与写杂志,2012(12):106
[2]《自然科學大事年表》试编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3]钟玉芳.运用史料教学树立三种意识打造高效课堂[J].中学时代,2012(18):166-167
[4]谢国桢.《史料学概论》[M].北京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