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大庆A园六位中班幼儿园教师的六次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观察记录,采用SPSS分析相关数据,从提问的频度、类型及理答方式等多维度提出当前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并对影响教师提问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 集体教育活动 教师提问 有效性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在区域幼儿教师学习共同体中高校教师助学机制的行动研究”(14E02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04-02
一、问题提出
目前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经常发现幼儿园教师对提问不够重视,提问比较随意,不关注提问的有效性,没有发挥提问的应有价值。如以低思维水平的问题为主;不能启发幼儿思维,无助于幼儿对活动内容的理解与学习;不能抓住关键问题,与幼儿的经验不匹配。[1]等等,因此,很有必要从影响提问的多因素入手,深入分析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现状,以其达到提高提问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为了使本次研究具有针对性,我们聚焦大庆市A幼儿园中的5名教龄在5-10年的老师提供的5次不同领域集体教育活动中的106个提问。通过观察法、统计分析法从影响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相关因素,即提问频度、类型、理答方式分析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现状。
三、现状及分析
(一)教师提问频度
1.提问频度高
通过统计发现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提问频度比较高,5次集体教育活动中提问总数多达106个,平均每次活动提问20.1個问题,每分钟就有1.04个问题提出。从中可以看出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数量多,频度高。
2.提问效率低
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虽然提问频度高,但是发现低效的提问较多,如下面对话:
情景1:在幼儿园社会活动《有趣的交通标识》中,教师带领幼儿认识交通信号灯,老师借助图片方便幼儿学习。下面是老师的引导与巩固的过程。
师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这些灯吗?
幼齐答:见到过。
师回应:我们是不是在路口经常见到?
幼齐答:是。
师问:老师后面有好几种交通标识,请小朋友猜一猜,这几种交通标识,都是什么呢?第一个是什么呢?
幼齐答:绿灯。
师问:那哪一个是绿灯?(在黑板上出示信号灯图片)
幼齐答: 最上面。
师问:那我们请小朋友们再来猜一猜剩下的交通标识是什么?
幼齐答:红灯。
师问:那哪个是红灯呢?
幼齐答:最边上那个。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教师反复地事实性提问,这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提问使教育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事实上意义不大,只是简单再认,提问效率较低。
出现提问频度高,但效率低的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教师在教育活动前没有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不清楚幼儿的发展水平。第二,教师对活动中问题的提问不够重视,没有进行充分的设计准备。
(二)教师提问类型
1.以开放式提问为主
戴维斯把提问分为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提问的主要特征是:条件、解题方法策略和结论的不确定性,即条件、方法、策略和结论的开放性。开放式提问的答案是多元的,因人而异,与幼儿的认识、经验、成长环境等密切相关。封闭式提问表现为充足的条件、唯一的答案。[2]
通过统计,封闭式提问占了1/3多一点,开放式提问占了接近2/3,开放式提问明显较多。
在34.04%的封闭式提问中,较多提问“是非、有无、对错、好坏”等类问题,回答基本是“是、有、对、好”,答案单一,其中大部分是关注幼儿的情感立场的,如下面的案例:
情景2:在健康活动《布袋变变变》中,上课开始前教师把布袋设置为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为了引出“布袋”教师和幼儿开始了如下的问答:
师问: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
幼齐答:喜欢。
师问:你们想不想看老师是怎么变的呀?
幼齐答:想。
师问:看老师能变出什么好不好?
幼齐答:好。
很明显教师的这些提问都是为了导入本次活动,并且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很快的将活动聚焦到“布袋”这个主题上。封闭式提问可以起到一定的营造学习氛围的效果,但数目不能过多,否则会影响学习的效率,影响活动效果,而且使幼儿养成不愿动脑思考、不能辨别是非的坏习惯。[3]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各自都有优缺点,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但总的来说,开放式提问应该占多数。开放式提问能引发幼儿更多的思考,对幼儿有更多的启发。
2.低级认知提问多于高级认知提问
关于提问,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按教育活动认知领域的目标来划分为:低级认知提问,包括知识回忆型提问、理解型提问和运用型提问;高级认知提问,包括分析型提问、综合型提问和评价型提问。
从表中可以看出低级认知水平提问占71.09%,高级认知水平提问占28.91%。总体来说,教师的提问水平还停留在低级认知问题,且低级认知提问所占的比重远高于高级认知提问。
在高级认知提问中评价型提问是比较难的,它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对生活中事件或人物行为的想法、做法给予评价的提问。这类问题可帮助幼儿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事、物的价值,有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情景3:在综合活动《保护牙齿》中,老师拿出了龋齿的模型,让幼儿评价龋齿,进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刷牙,少吃甜腻的、酸性的、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少喝饮料。
师问:这个小朋友的牙怎么啦?
幼齐答:坏了。
师问:它怎么会坏掉的呢?
幼抢答:不保护牙齿,没有刷牙,吃太多糖了,吃太多巧克力了。
师问:那小朋友们喜欢吃糖和巧克力吗?
幼齐答:喜欢。
师问:吃过多的糖和巧克力会有好结果吗?
幼齐答:不会。
师问:那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呢?
幼抢答:不吃糖和巧克力了,少吃点等等。
本案例通过教师提出有效的评价型提问使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直观形象的龋齿模型使幼儿明白为什么不能多吃甜腻的、酸性的、过冷或过热的食物等,这些价值观通过教师的提问加以引导强化,可以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了活动的目的。
高级认知提问中评价型提问过少,第一是因为这种类型的提问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难度;第二是因为幼儿教师对于如何评价幼儿的学习发展水平存在疑虑,教师往往采用“看”的方式来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在“看”的过程中,教师也存在一些困惑,包括“号脉不准”,对后续教学不够了解,看结果而不看过程等;[4]最后是因为教师设置问题时担心幼儿回答不出来,其实,幼儿自身具有抢答的学习力,并且越是这样有难度的问题,越能够培养幼儿的能力。
(三)教师理答方式
教师提出问题,幼儿回答,针对幼儿的回答,教师会做出相应的反馈,这就是理答。根据研究的需求,将教师的理答方式分为肯定(表扬)或否定,给予评价、重复幼儿的回答、直接将答案告知幼儿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追问诱导、质疑、询问其他幼儿的看法、未应答。
通过分析分布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教师理答方式多元化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幼儿的追问、诱导、质疑频次最多,达40次占了将近1/4的比例,但同时,未应答的频次竟也高达37次,两者仅仅相差3次;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单单重复幼儿的回答,这种理答方式也多达24次,占13.25%。理答方式多种,且每一种都占有一定比例,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追问、诱导、质疑和询问其他幼儿的看法这两种理答方式属于高效的理答方式,能够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追问、诱导、质疑这种理答方式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找到幼儿回答问题的突破口,这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重视倾听幼儿的回答,及时捕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追问。如下面的案例所示:
情景4:在科学活动《小水滴的旅行》中,老师想通过水烧开变为水蒸汽,然后凝结成水珠的实验来讲小雨滴遇热变成水蒸气,4个5个抱在一起就变成了云,然后遇冷再变成雨的过程。
师问:水加热之后有什么?好,壮壮你说,看到了什么了?(点名提问)
幼1:大部分的水变成蒸汽了。
师应答:大部分。
师追问:我们看到有什么产生?
幼2:水蒸气。(点名提问)
师应答:水蒸气,好,这个白色的烟雾就是水蒸气。
师问:这是一个圆形的烧瓶,那,这是什么呢?
幼3:冰块。(抢答)
师问:为什么要用冰块呢?冰块很凉,是不是啊。这是水,把冰块放入水中,水会怎么样呢?(一时间有些沉默,老师意识到可能是自己的问题表达得不够清晰,所以重新组织问题。)
师问:水会比刚才怎么样?
幼陆续回答:凉,冰凉等(齐答的方式)
师应答:那咱们摸摸就知道了,来,咱们挨个都摸摸。(小朋友们纷纷用手摸,并说“凉”。)
师问:老师把冰水倒入圆形烧瓶中,并放到圆柱形的烧杯上面。水蒸气还在上升,我们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注意观看圆形烧瓶上面产生了什么?小小,你说(点名提问)
幼:哈气。
师回应:哈气,是的,像哈气,是吧。
师问:我们看看会不会越来越多?刚才是薄薄的一层,现在怎么样了?
幼齐答:厚厚的。
师回应:对,越来越多了。
师问:这像故事里的哪个情节呢?(大约停顿3秒,小朋友们陆续举手)小尧,你说说?(点名提问)
幼4答:小水滴抱在一起。
师回应:小水滴被太阳公公带到了天上以后,怎么了?
幼齐答:冷了。
师问:我们看看一会儿发生什么现象啊?上面这个是冷的,下面这个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以后呢,哎,会慢慢地凝结、凝结,一会儿就会看到特别好玩的现象。
教师的提问一环扣一环,逻辑关联性强,使幼儿清楚地了解了把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放入冰块遇冷,又凝结变为水的过程,并根据这个过程延伸出雨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老师一味的盲目讲解的过程,而是老师结合实验,以幼儿能够理解的形式操作,根据幼儿的回答步步设疑,幼儿步步思考,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
2.教師重复幼儿提问过多
从理答方式分布表中,可以看出,教师重复幼儿的回答和未应答的理答方式过高,这两者属于无效应答,分别占13.23%和22.89%,共计36.12%,无效应答占1/3还多。
情景5:在艺术活动《猫来了》中,教师引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猫”和“老鼠”,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幼儿回答完之后,教师的理答方式是重复幼儿的回答。
师问: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唱的这首儿歌里是什么小动物啊?
幼齐答:老鼠。
师回应:是小老鼠。
师问:那小老鼠最害怕的什么呢?
幼齐答:猫。
师回应:啊,是小猫。
师问:那小猫的脚步声是什么样的呢?
幼齐答:是轻轻的。
师回应:是轻轻的。
在案例中,教师在听到幼儿的回答后,下意识的就是重复强调,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缺乏理答技巧,对幼儿的回答,不能很快的给出有效的回应,对幼儿的回答进行重复;其次,还担心别的幼儿没有听清答案;最后,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习惯,随意性较大。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还存在不少问题。提问不仅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更是一种艺术,作为幼儿教师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提问,才会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春燕,林静峰.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6):12-18.
[2]张文浩.巧问激起孩子思维浪花[N].中国教育学报,2013-4-13(03).
[3]支娜.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方式的特点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0(2):63-69.
[4]李娟,金震.日常教学中教师了解幼儿数概念发展水平的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0(3):34-37.
[5]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教育研究,2010(4):65-70.
[6]康涛霞.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优化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11.
作者简介:
韩妍容(1964-),女,黑龙江大庆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赵艳红(1991-),女,河南周口人,周口市直幼儿园教师,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 集体教育活动 教师提问 有效性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在区域幼儿教师学习共同体中高校教师助学机制的行动研究”(14E02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04-02
一、问题提出
目前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经常发现幼儿园教师对提问不够重视,提问比较随意,不关注提问的有效性,没有发挥提问的应有价值。如以低思维水平的问题为主;不能启发幼儿思维,无助于幼儿对活动内容的理解与学习;不能抓住关键问题,与幼儿的经验不匹配。[1]等等,因此,很有必要从影响提问的多因素入手,深入分析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现状,以其达到提高提问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为了使本次研究具有针对性,我们聚焦大庆市A幼儿园中的5名教龄在5-10年的老师提供的5次不同领域集体教育活动中的106个提问。通过观察法、统计分析法从影响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相关因素,即提问频度、类型、理答方式分析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现状。
三、现状及分析
(一)教师提问频度
1.提问频度高
通过统计发现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提问频度比较高,5次集体教育活动中提问总数多达106个,平均每次活动提问20.1個问题,每分钟就有1.04个问题提出。从中可以看出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数量多,频度高。
2.提问效率低
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虽然提问频度高,但是发现低效的提问较多,如下面对话:
情景1:在幼儿园社会活动《有趣的交通标识》中,教师带领幼儿认识交通信号灯,老师借助图片方便幼儿学习。下面是老师的引导与巩固的过程。
师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这些灯吗?
幼齐答:见到过。
师回应:我们是不是在路口经常见到?
幼齐答:是。
师问:老师后面有好几种交通标识,请小朋友猜一猜,这几种交通标识,都是什么呢?第一个是什么呢?
幼齐答:绿灯。
师问:那哪一个是绿灯?(在黑板上出示信号灯图片)
幼齐答: 最上面。
师问:那我们请小朋友们再来猜一猜剩下的交通标识是什么?
幼齐答:红灯。
师问:那哪个是红灯呢?
幼齐答:最边上那个。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教师反复地事实性提问,这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提问使教育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事实上意义不大,只是简单再认,提问效率较低。
出现提问频度高,但效率低的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教师在教育活动前没有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不清楚幼儿的发展水平。第二,教师对活动中问题的提问不够重视,没有进行充分的设计准备。
(二)教师提问类型
1.以开放式提问为主
戴维斯把提问分为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提问的主要特征是:条件、解题方法策略和结论的不确定性,即条件、方法、策略和结论的开放性。开放式提问的答案是多元的,因人而异,与幼儿的认识、经验、成长环境等密切相关。封闭式提问表现为充足的条件、唯一的答案。[2]
通过统计,封闭式提问占了1/3多一点,开放式提问占了接近2/3,开放式提问明显较多。
在34.04%的封闭式提问中,较多提问“是非、有无、对错、好坏”等类问题,回答基本是“是、有、对、好”,答案单一,其中大部分是关注幼儿的情感立场的,如下面的案例:
情景2:在健康活动《布袋变变变》中,上课开始前教师把布袋设置为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为了引出“布袋”教师和幼儿开始了如下的问答:
师问: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
幼齐答:喜欢。
师问:你们想不想看老师是怎么变的呀?
幼齐答:想。
师问:看老师能变出什么好不好?
幼齐答:好。
很明显教师的这些提问都是为了导入本次活动,并且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很快的将活动聚焦到“布袋”这个主题上。封闭式提问可以起到一定的营造学习氛围的效果,但数目不能过多,否则会影响学习的效率,影响活动效果,而且使幼儿养成不愿动脑思考、不能辨别是非的坏习惯。[3]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各自都有优缺点,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但总的来说,开放式提问应该占多数。开放式提问能引发幼儿更多的思考,对幼儿有更多的启发。
2.低级认知提问多于高级认知提问
关于提问,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按教育活动认知领域的目标来划分为:低级认知提问,包括知识回忆型提问、理解型提问和运用型提问;高级认知提问,包括分析型提问、综合型提问和评价型提问。
从表中可以看出低级认知水平提问占71.09%,高级认知水平提问占28.91%。总体来说,教师的提问水平还停留在低级认知问题,且低级认知提问所占的比重远高于高级认知提问。
在高级认知提问中评价型提问是比较难的,它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对生活中事件或人物行为的想法、做法给予评价的提问。这类问题可帮助幼儿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事、物的价值,有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情景3:在综合活动《保护牙齿》中,老师拿出了龋齿的模型,让幼儿评价龋齿,进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刷牙,少吃甜腻的、酸性的、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少喝饮料。
师问:这个小朋友的牙怎么啦?
幼齐答:坏了。
师问:它怎么会坏掉的呢?
幼抢答:不保护牙齿,没有刷牙,吃太多糖了,吃太多巧克力了。
师问:那小朋友们喜欢吃糖和巧克力吗?
幼齐答:喜欢。
师问:吃过多的糖和巧克力会有好结果吗?
幼齐答:不会。
师问:那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呢?
幼抢答:不吃糖和巧克力了,少吃点等等。
本案例通过教师提出有效的评价型提问使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直观形象的龋齿模型使幼儿明白为什么不能多吃甜腻的、酸性的、过冷或过热的食物等,这些价值观通过教师的提问加以引导强化,可以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了活动的目的。
高级认知提问中评价型提问过少,第一是因为这种类型的提问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难度;第二是因为幼儿教师对于如何评价幼儿的学习发展水平存在疑虑,教师往往采用“看”的方式来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在“看”的过程中,教师也存在一些困惑,包括“号脉不准”,对后续教学不够了解,看结果而不看过程等;[4]最后是因为教师设置问题时担心幼儿回答不出来,其实,幼儿自身具有抢答的学习力,并且越是这样有难度的问题,越能够培养幼儿的能力。
(三)教师理答方式
教师提出问题,幼儿回答,针对幼儿的回答,教师会做出相应的反馈,这就是理答。根据研究的需求,将教师的理答方式分为肯定(表扬)或否定,给予评价、重复幼儿的回答、直接将答案告知幼儿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追问诱导、质疑、询问其他幼儿的看法、未应答。
通过分析分布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教师理答方式多元化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幼儿的追问、诱导、质疑频次最多,达40次占了将近1/4的比例,但同时,未应答的频次竟也高达37次,两者仅仅相差3次;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单单重复幼儿的回答,这种理答方式也多达24次,占13.25%。理答方式多种,且每一种都占有一定比例,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追问、诱导、质疑和询问其他幼儿的看法这两种理答方式属于高效的理答方式,能够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追问、诱导、质疑这种理答方式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找到幼儿回答问题的突破口,这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重视倾听幼儿的回答,及时捕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追问。如下面的案例所示:
情景4:在科学活动《小水滴的旅行》中,老师想通过水烧开变为水蒸汽,然后凝结成水珠的实验来讲小雨滴遇热变成水蒸气,4个5个抱在一起就变成了云,然后遇冷再变成雨的过程。
师问:水加热之后有什么?好,壮壮你说,看到了什么了?(点名提问)
幼1:大部分的水变成蒸汽了。
师应答:大部分。
师追问:我们看到有什么产生?
幼2:水蒸气。(点名提问)
师应答:水蒸气,好,这个白色的烟雾就是水蒸气。
师问:这是一个圆形的烧瓶,那,这是什么呢?
幼3:冰块。(抢答)
师问:为什么要用冰块呢?冰块很凉,是不是啊。这是水,把冰块放入水中,水会怎么样呢?(一时间有些沉默,老师意识到可能是自己的问题表达得不够清晰,所以重新组织问题。)
师问:水会比刚才怎么样?
幼陆续回答:凉,冰凉等(齐答的方式)
师应答:那咱们摸摸就知道了,来,咱们挨个都摸摸。(小朋友们纷纷用手摸,并说“凉”。)
师问:老师把冰水倒入圆形烧瓶中,并放到圆柱形的烧杯上面。水蒸气还在上升,我们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注意观看圆形烧瓶上面产生了什么?小小,你说(点名提问)
幼:哈气。
师回应:哈气,是的,像哈气,是吧。
师问:我们看看会不会越来越多?刚才是薄薄的一层,现在怎么样了?
幼齐答:厚厚的。
师回应:对,越来越多了。
师问:这像故事里的哪个情节呢?(大约停顿3秒,小朋友们陆续举手)小尧,你说说?(点名提问)
幼4答:小水滴抱在一起。
师回应:小水滴被太阳公公带到了天上以后,怎么了?
幼齐答:冷了。
师问:我们看看一会儿发生什么现象啊?上面这个是冷的,下面这个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以后呢,哎,会慢慢地凝结、凝结,一会儿就会看到特别好玩的现象。
教师的提问一环扣一环,逻辑关联性强,使幼儿清楚地了解了把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放入冰块遇冷,又凝结变为水的过程,并根据这个过程延伸出雨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老师一味的盲目讲解的过程,而是老师结合实验,以幼儿能够理解的形式操作,根据幼儿的回答步步设疑,幼儿步步思考,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
2.教師重复幼儿提问过多
从理答方式分布表中,可以看出,教师重复幼儿的回答和未应答的理答方式过高,这两者属于无效应答,分别占13.23%和22.89%,共计36.12%,无效应答占1/3还多。
情景5:在艺术活动《猫来了》中,教师引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猫”和“老鼠”,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幼儿回答完之后,教师的理答方式是重复幼儿的回答。
师问: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唱的这首儿歌里是什么小动物啊?
幼齐答:老鼠。
师回应:是小老鼠。
师问:那小老鼠最害怕的什么呢?
幼齐答:猫。
师回应:啊,是小猫。
师问:那小猫的脚步声是什么样的呢?
幼齐答:是轻轻的。
师回应:是轻轻的。
在案例中,教师在听到幼儿的回答后,下意识的就是重复强调,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缺乏理答技巧,对幼儿的回答,不能很快的给出有效的回应,对幼儿的回答进行重复;其次,还担心别的幼儿没有听清答案;最后,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习惯,随意性较大。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还存在不少问题。提问不仅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更是一种艺术,作为幼儿教师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提问,才会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春燕,林静峰.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6):12-18.
[2]张文浩.巧问激起孩子思维浪花[N].中国教育学报,2013-4-13(03).
[3]支娜.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方式的特点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0(2):63-69.
[4]李娟,金震.日常教学中教师了解幼儿数概念发展水平的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0(3):34-37.
[5]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教育研究,2010(4):65-70.
[6]康涛霞.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优化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11.
作者简介:
韩妍容(1964-),女,黑龙江大庆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赵艳红(1991-),女,河南周口人,周口市直幼儿园教师,从事学前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