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教师对学生影响力越来越大,几乎可与学生的父母、兄长相提并论。学生喜欢某个教师,就会对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就能提高该科的学习成绩。所以,教师能否与学生很好地沟通,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形象,注重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方面的修养,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那么,怎样才能与学生沟通呢?
一、教师应“为人师表”
教师应“为人师表”,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师的仪容、衣着。教师的穿着要整洁、朴素,不必入时,但必须得体。一个蓬头乱发、衣冠不整、不修边幅或者衣着过于绚丽、 暴露的教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即使有着渊博的知识,在学生的心目中也不会是一个受人尊重的教师。二是教师的精神面貌。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就应该把烦恼、恩怨抛开,用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学生,呈现给学生的是一种朝气蓬勃的形象。
因为人的情感对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情感发生障碍,就会降低认知效率。假如教师不能处理好自己的个人问题,不能处理好社会、家庭矛盾,而把苦脑和愁容带进课堂,就有可能因为心境不好,精神状态不佳,给学生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教师可能会拿学生作为发泄的对象,给学生施以压力,从而使学生莫名其妙,造成心理紧张;或者教师因为精神萎靡不振,魂不守舍,上课时稀里糊涂,让学生无所适从。这样,既影响了课堂教学,给学生留下了不良印象,也疏远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教师要有美好的内在形象
如果说较好的外在形象是学生对教师的感性认识,那么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广博的知识等内在的素养,就是学生对教师的理性认识。后者远比前者更为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和久远。一个教师仅仅具有潇洒的外表,而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那么他的形象是不可想象的。“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道德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劳动始终是人与人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教育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比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更高,教师应该具有敬业精神,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我,要有执著的信念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不应该斤斤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
假如有这样一位教师,他在课堂上生动而形象地给学生讲授道德修养,可在课下却说话不检点,与同事不团结,斤斤计较个人的名利,这样的教师无论有怎样高的教学水平和渊博的学识,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是暗淡无光的。同样,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也不是一位称职的教师。只有品行端正、知识渊博的教师,才会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才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因为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自身的言谈举止、道德风貌、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生活作风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榜样示范的力量。
三、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到自己的外在仪表形象,也要具备美好的内在形象。但是,如果教师除了上课,绝少与学生接触,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学生就会对教师敬而远之。那么,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不完美的。为此,教师应有博大的心胸、豁达的心态,要常与学生接触交谈,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尊重、关怀和理解学生,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与学生沟通的必要途径。
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被理解、被肯定的需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为违纪学生发糖”的故事就耐人寻味。有一天,陶行知校长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让他到办公室等候。陶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从口袋掏出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颗糖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遂掏出第三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又拿出第四棵糖说:“你已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面对“肇事者”,陶先生“反其道而行之”,历数了他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个个“闪光点”,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尊重的力量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教师是一本教科书。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品德的塑造,影响着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影响学生的一生。
那么,怎样才能与学生沟通呢?
一、教师应“为人师表”
教师应“为人师表”,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师的仪容、衣着。教师的穿着要整洁、朴素,不必入时,但必须得体。一个蓬头乱发、衣冠不整、不修边幅或者衣着过于绚丽、 暴露的教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即使有着渊博的知识,在学生的心目中也不会是一个受人尊重的教师。二是教师的精神面貌。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就应该把烦恼、恩怨抛开,用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学生,呈现给学生的是一种朝气蓬勃的形象。
因为人的情感对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情感发生障碍,就会降低认知效率。假如教师不能处理好自己的个人问题,不能处理好社会、家庭矛盾,而把苦脑和愁容带进课堂,就有可能因为心境不好,精神状态不佳,给学生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教师可能会拿学生作为发泄的对象,给学生施以压力,从而使学生莫名其妙,造成心理紧张;或者教师因为精神萎靡不振,魂不守舍,上课时稀里糊涂,让学生无所适从。这样,既影响了课堂教学,给学生留下了不良印象,也疏远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教师要有美好的内在形象
如果说较好的外在形象是学生对教师的感性认识,那么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广博的知识等内在的素养,就是学生对教师的理性认识。后者远比前者更为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和久远。一个教师仅仅具有潇洒的外表,而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那么他的形象是不可想象的。“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道德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劳动始终是人与人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教育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比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更高,教师应该具有敬业精神,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我,要有执著的信念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不应该斤斤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
假如有这样一位教师,他在课堂上生动而形象地给学生讲授道德修养,可在课下却说话不检点,与同事不团结,斤斤计较个人的名利,这样的教师无论有怎样高的教学水平和渊博的学识,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是暗淡无光的。同样,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也不是一位称职的教师。只有品行端正、知识渊博的教师,才会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才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因为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自身的言谈举止、道德风貌、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生活作风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榜样示范的力量。
三、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到自己的外在仪表形象,也要具备美好的内在形象。但是,如果教师除了上课,绝少与学生接触,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学生就会对教师敬而远之。那么,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不完美的。为此,教师应有博大的心胸、豁达的心态,要常与学生接触交谈,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尊重、关怀和理解学生,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与学生沟通的必要途径。
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被理解、被肯定的需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为违纪学生发糖”的故事就耐人寻味。有一天,陶行知校长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让他到办公室等候。陶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从口袋掏出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颗糖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遂掏出第三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又拿出第四棵糖说:“你已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面对“肇事者”,陶先生“反其道而行之”,历数了他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个个“闪光点”,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尊重的力量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教师是一本教科书。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品德的塑造,影响着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影响学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