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 提升审美情趣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981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语言精练典雅,内容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不但能提高学生掌握与运用汉语基础知识的能力,还能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该如何定位,才能正确把握好深与浅的关系呢?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可以找到答案:第一学段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诵读”是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文言文”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一、增强文本趣味,激发学习热情
  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认知心理上会有一定的新鲜感,但因文言文的词语、句子有些拗口、难懂,很多学生都会对其“望而生畏”。起始课如果上不好,不但新鲜感会丧失,产生厌烦情绪,还可能由此产生畏惧心理,筑起心理围墙,把“文言文”拒之千里。因此,增强文本趣味是开启文言文学习之旅的关键。一位教师在学生开始学习文言文之前,在黑板上写下了三句话:(1)课前能读通课文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天才;(2)能自己弄懂每个句子意思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奇才;(3)最先能背诵这篇文章的同学是良才。学生都想成为这“三才”之一,都跃跃欲试,不甘落后。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都忙着阅读、理解和背诵,很多学生会提前自学,在教师未教学文言文课文之前就能熟读或背诵,教师教学自然变得轻松多了。
  另外,因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大差别,学生可能会因为通读和理解的障碍而渐渐散失学习的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适宜的情境,彰显出古代的风雅之味,增强文言文教学的魅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伯牙绝弦》时,就与学生展开了以下对话:
  师:摆在老师面前的是一架钢琴,我要弹琴了。但在古代不说弹,而说“鼓”。用古代的话来说,现在老师要——
  生:鼓琴了。(大笑)
  师:说话,在古代是“曰”,老师要——
  生:曰——了。(大笑)。
  ……
  这样,学生不仅对“鼓”和“曰”的理解准确、深刻,而且能充分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诵读能力、欣赏水平和审美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二、坚持以读为本,深化理解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以读为本”,落实好“读准字音、读通句段、读懂文本、熟读成诵”四方面的任务。
  1.读准字音。虽然说小学课本中编排的文言文都很简短、易读,但都会有一些生僻字出现,成为学生阅读的障碍。这就要求学生在开始学习文言文之前,要先看注释、查工具书或听教师范读来帮助其正音。例如,《自相矛盾》中: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文中的“鬻”“弗”“誉”“陷”等字,因为不常用,都会难以读准,加上文言文“之乎者也”的表达方式,学生读完后句忘记前句的情况非常普遍。所以,需要反复朗读、反复纠正,才能把简短的文言文词语读得准确。
  2.读通句段。读通句段是文言文教学必须达到的“下限”,是文言文教学的“底线”。对小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点,在于按文言文的节奏读通课文,而这“节奏”便是断句了。如教学《杨氏之子》一文,教师应指导学生这样断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很重要,这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也有利于学生读通、读顺,为读懂全文和熟读成诵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诵读、分角色对话等方式来熟悉文本内容。
  3.读懂文本。在文言文教学中,理解课文就是以读代讲,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领悟字、词、句、段、篇的意思。教师可根据所学诗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唱一唱、演一演的方式,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教师可以配上古乐《高山流水》范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小声跟读,边读边标注停顿、重音和语调;接着让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读。经过多次诵读,学生基本上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切身感受到伯牙得知音之喜,失知音之悲,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壮举之美。
  在读懂文本的要求上,教师也要注意教学要求的差异性。小学阶段低年级安排的古诗只要求巩固识字、写字,最重要的是能背诵、积累,做到“囫囵吞枣”即可;中年级要求了解古诗句的意思,一般对诗人表达的情感不作要求;到了高年级,在理解古诗文意思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体现出低、中、高三个不同学段学习古诗文的目标和要求。
  4.熟读成诵。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享受,学生也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曾国藩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追寻古人读书的姿态,寻其韵味,抑扬顿挫地朗读,以至于熟读成诵,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读通、读懂了文言文,在学生对文言文的韵味、情味、品味已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透彻理解文言文丰富的内涵,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言文熟读成诵。通过反复吟诵,诵出味道,获得新颖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达到“诵”的境界,才会感悟到“其词若出我之口,其情若生我之心”,才会领略到“文道合一”的内在意蕴,进而更好地走近文言文,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注重积累延伸,拓宽阅读视野
  文言文教学要展现文言文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美感体验,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文言文自身的特质,从而引发学生对祖国语言和历史文化的自觉接受。为此,文言文教学除了要注重“以读为本”外,还要引导学生去积累语言,拓展知识。
  1.积累文言语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具有强烈的声韵美和节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学生对文言文“不拒绝”后,教师可以就所学课文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语言积累。如教学《杨氏之子》一文时,可以设计“对对子”练习。教师说“果”,学生答“禽”;教师说“君家果”,学生答“夫子家禽”;教师说“父”,学生答“儿”……教师问:“如果来人姓柳,杨氏子会怎样回答?”学生答“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这样一问一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文言文知识,让拗口的语句逐步通达顺畅。
  2.拓展阅读篇目。为使学生切实增强文言文的感悟能力,拓宽知识面,体会文言文语言的表达艺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课堂内外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做人。如笔者在学生学完了《杨氏之子》一文后,趁热打铁,出示《世说新语》里的两则故事——《谢太傅》与《徐孺子》让学生学习,学生兴致盎然读这两则故事,很快就弄懂文章大意,并踊跃发言,积极交流,气氛异常活跃。
  当然,在引导学生延伸知识时,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要以教材为根本。比如,统编语文教科书与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相比,在古诗文的安排方面,内容上并没有增加多少,增加的量主要在“日积月累”这个栏目上。设置“日积月累”主要是让学生背通、积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对诗人表达的感情不统一要求掌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日积月累”中的古诗文必须背诵,等学生们到一定的年龄时便会自通其义,在生活、工作中灵活运用。
  总之,小学的文言文教学不仅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更要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不弱化,也不拔高。有效的文言文教学,能让课堂具有吸引力,让学生乐于接受文言文这种文体,为学生善于积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中国传统文化彰显魅力。
其他文献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校一定要养成学生共同自治的能力,否则不应算为共和国的学校。”因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在学校,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想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动手做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会学习、勤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抓养成教育是第一要务,要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做起。  一、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笔者任教的学校为每个班配备了一体机,也组织培训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第106~107页例1、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师:同学们,3月12日是什么节日?  对,植树节,植树造林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这一天,小新、小明、小东来到幸福村帮助村里种树。村主任说:“你们每人负责一条12米长的一段路,每3米种一棵,算一算需要多少棵树?”  生1:3棵。生2:4棵。生3:5棵。  村主任笑眯眯地说
期刊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特质的教学研究,虽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当文本特质作为口号,充斥于学术报告、专著论文、经验介绍的时候,也许正是需要人们冷静、反思并进行针对性矫正的时候。可不,虽然文本特质已成了语文教师的高频词,但文本特质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确定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不少教师还是一头雾水。这样,理论上的茫然必然会带来实践上的盲目,结果,文本特质确定的随意导致了教学目标的偏向和教学重心的偏移,严重
期刊
《顶碗少年》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位表演杂技的少年在顶碗表演中连续失误,可是他沉着冷静,努力拼搏,第三次终于取得成功。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在启迪学生思维的同时,紧扣重点语句品读,探究少年成功的原因,从而领悟“面对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哲理。  一、激趣导入,质疑“惊心动魄”  《顶碗少年》作为一篇略读课文,课前的提示语不但能激
期刊
教材分析:  《搭船的鸟》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本篇课文是作者郭风以小孩子的身份,来写他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景象,笔法是那样地浅近、朴素、清新,具有一种纯真明净的童趣,给人以难忘的印象。文章记录的是“我”乘船去乡下的外祖父家的途中的一景,“我”运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到了这一情景,便使读者拥有了一只充满灵性的鸟儿。“我”也正是一个爱自然的孩子,“我”感到“美丽”的是鸟的色彩:“红色”的长嘴
期刊
教材简析:  《白杨》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西部”。《白杨》一文写了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期刊
近年来,衍生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以其更了解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教学、促进自主学习、激发学习者兴趣等优势逐渐受到关注并广泛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该模式借助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来描述教师所搭建的支架,让学生在支架帮助下,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逐步构建起整体概念,穿越“最近发展区”,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合理搭建的支架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自信心,帮助他们消除畏难情
期刊
“一课多磨”对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来说再熟悉不过,查阅相关材料易知用“磨”组词可以有数十种之多,本文仅从“研磨”“磨炼”和“磨合”三个方面简要叙述“磨课”活动的价值。就此内容,在《云南教育》2018年第9期“基于‘一课多Mo’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研究(一)”一文中已初略介绍,在这里将对其内涵及价值试图详细说明。  一、关于“一课多磨”  1.“研磨”一词的本意主要有两个,一是指“用工具研成粉末”;还可
期刊
小学品德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课程。品德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活动性)决定了它必须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在品德课教学设计中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而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品德课教学中的活动普遍存在着活动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有的活动没有明
期刊
教材分析:  《珍珠泉》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清、深、绿以及冒不完的水泡的景观,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课文是按珍珠泉的所在位置、潭水的四周、泉水涌动的特点及“我”对家乡泉水喜爱的顺序写的。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课文开始交代了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写泉水四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