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科学教学的尝试

来源 :中国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orld5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为价值取向,以贴近现实生活中最为关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基本内容的非科学性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主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呢?笔者进行了尝试与探索,并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人会学、善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核心就在于主体素质的主体性发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使学生感到自己积极参与的价值,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让学生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引导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也是学生树立自我的主体意识行之有效的途径,更是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选择和研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和心理过程。而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多数为间接知识,要融入到学生的心智结构中,并被认同和接纳,是较为艰难的。这时,教师就应想办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4人小组(每小组一面镜子)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照镜子的经验,大胆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再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玻璃板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小组进行实验,找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而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能动地发挥作用。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实践中学”,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获得知识的积累和克服困难的愉悦。
  2、开放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实践
  变化的社会形势,广阔的生活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空间。开放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大自然。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去调查研究,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向学生介绍环境污染,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及环境污染,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知道环境问题是当前全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例:在学习电压知识后,以“小小废电池,环境大问题”为课题,组织学生对干电池的结构、危害、使用及回收情况进行研究、实验和调查。从活动中教育学生认识到废旧电池的危害性。同时,我国处理废电池的现状与方法都让学生深深地感到身上责任重大,为了绿色的地球,为了人类的健康,许多同学都自觉当起了“环保小卫士”,向周围的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并成立了环境保护小组,对娄桥街道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把发现的问题,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
  3、净化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
  学生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必然会得到多方面的提高和提升。我们不仅要给学生科学知识,科研能力,而且还要给他们以科学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培植。如果一个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那么他一定会关心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如:我校组织的《走进娄桥》活动小组,展开对娄街道土壤状况、水质状况、环境卫生等的调查。学生们走访了各村委会及周围部分群众,察看了周围部分的河流、养殖场、菜地,查阅了有关资料,并在老师和街道技术人员的指导帮助下进行地土壤、水质化验,引导学生从网上搜寻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最后找出水质变坏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写出调查报告,引起市区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把学生尽可以能地推向社会,使他们逐渐养成关心社会,关注环境的意识和习惯,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二、在初中科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
  
  几年来,我们在摸索着学科整合,特别是让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科学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进行了尝试与探索,也让学生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1、将身边问题作为主题活动的线索
  首先,来自生活的问题能产生强烈的真实任务驱动的效应,一个个真实的问题使学生活动具有真实的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明确的目的,这样的主题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活动的真实价值。其次,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实践活动的扩展点。在分析与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涉及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种活动方式,分析与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将成为科学课堂的扩展点。就拿课间十分钟该做点什么来说吧。从这个问题入手,有些学生就会问课间是不是非要十分钟呢?我们可以指导他们去做访问、调查,然后应用到科学教学中。有些学生会想如果学校场地不够大,能各班分开下课吗?学生在课间都喜欢做什么?有哪些适合课间的活动,我们能为课间设计活动吗?这些活动我们怎么在学校推广?等等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领域。都将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学生在问题的带领下会进入不同的学习领域,运用各种方法,各取所需。努力做到让主题活动跟着问题走,而不是跟着老师走,更不跟着知识走。第三,利用解决问题的现实绩效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成功。如果从真实的问题出发,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解决问题对生活的迫切性,而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将自己的成果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果学生的活动结果能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真实的变化,或是合理化建议能被采纳,学生的成果服务于社会,学生的设计被运用于生活中,学生的呼声得到各方面的回应,我想这种成功会让他们觉得,只要我努力,我能行!使学生的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效地结合,学生的价值及科学知识、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在此都会得到肯定。
  2、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总是更重要。如何培养学生在科学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呢?
  我们可以通过聚焦热点、难点、焦点引发学生思考问题。许多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不留意,缺思考,许多有意义的社会、生活现象成为过眼烟云。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带领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抓住那些有意义、学生感兴趣而又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生活难点、社会热点、区域特点,挖掘、捕捉,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许多报刊不断地登出一些外来物种入侵的事件,食人鱼、兰茎草、水葫芦、埃及鲶鱼等外来物种威胁本土物种的事件,学生也许只零星地听到,并不在意,如果老师有意将这些信息集中展示给学生,那么自然会引发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开发出关于外来特种的调查主题。
  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发现问题。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成为学习的延伸与拓展点。让学生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如:体验活动中,学生发现很多同学的视力有所下降,问题出在哪儿?我们是不是近视了?近视了怎么办?近视对生活有哪些影响?怎么防治近视?什么是假性近视?……不断地从某一问题出发,提出多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整体思考问题的能力。一次体检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成为“关于近视问题研究”主题产生的起点。
  其实,生活中并不缺乏问题,缺的是发现问题的眼睛。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双慧眼,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然,如何将科学问题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问题收集、问题分类、提炼主题的能力。
  3、在科学中寻求问题记录与问题交流的形式
  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建立问题记录本、创建问题发布墙、召开问题讨论会、进行问题调查等活动形式,丰富了科学课堂。学生在留心观察生活,思考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将记录下来,并将发现问题的过程以及当时的感想一并记下来。在教室内建立一个科学问题发布墙,定期由学生自主发布问题信息,自主寻求问题反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信息交流与发布的场所。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问题的发布,把握学生关注的焦点,找到最受学生欢迎的主题,从而在某些问题上达成共识,形成活动主题。如:许多学生对科学学习不太感兴趣,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及时组织了问题讨论会,让学生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想了解的问题。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科学课堂的氛围。其实,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调查活动,了解学生关注的科学问题,给学生留下广阔的选择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借助科技创新大平台,开展小制作比赛
  例:在学习平面镜知识后,可以开展活动课让学生制作潜望镜比赛;学习了基本化学仪器的使用后,可以让学生用一次性透明的塑料杯做个量杯,想办法标上刻度,还可以用空墨水瓶、牙膏壳和棉线来制作一个酒精灯;学习了浮力的相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用给定的器材动手制作小船,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船载重量最大;学习了地球仪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用乒乓球做一个小地球仪;学习电动机时,可先让学生动手安装一个小型电动机……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但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而且对课本知识有更深一步的理解,此外还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有很大的成就感,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因此,在活动中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组织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初中科学开展实践活动的思考
  
  1、培养了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
  观察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能力,是学习科学最基本功方法。然而,观察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有的,它是在后天的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在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可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如:学习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前,可先让学生观察校园中植物的布局、植物的种类。仔细观察各种植物的叶子、花。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提供工具,是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分组活动,自主观察。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完整的观察事物,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让学生学会了“思考”与“讨论”。
  2、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科学实践活动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协调发展,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器具、自主的进行各项制作活动和实验活动。通过活动他们学会了动手,学会了使用工具,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实用技术。
  3、培养了学生共同合作,自主交流的能力
  科学活动课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可以及时把最新的信息传播给学生,教学的场所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自由的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学生上学、放学交通堵塞现象严重,许多学生就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次活动中,每个同学都积极行动、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看新闻、有的专门翻报纸、有的上网查找、有的向长辈请教。在成果展示时,大家都踊跃发言,平时所谓的后进生此刻变成大家眼中的专家。此后同学们还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对身边的朋友、同学进行宣传,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另外我们经常组织此类实践活动,如:讨论并宣传吸烟、酗酒、吸毒的危害。
  4、培养了学生自主质疑思考、自主创造探究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提出问题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凭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才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自从在科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以来,学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提出个人见解,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认为应该……”。他们会查找各种资料,还会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而不再天天沉迷于游戏世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5、想用综合实践活动解决学生在科学教学中碰到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科学教学重在让学生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还得三思而后行。
  总之,为适应信息化突出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科学教学中真正落实新课程教学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促进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会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是引导学生对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性和综合性问题、现象、事件等的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作者单位:325041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娄桥中学)
其他文献
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  在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倡导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相信学生;其次是要善于指导,因为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再次是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
期刊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农村学生到学校读书漫无目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糊糊涂涂地打发时光,学习上松松垮垮,敷衍应付,毫无上进心,甚至辍学,细究原因就是缺乏明确长远的学习动机。因此,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和培养,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我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来进行:   
期刊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爱生、进取、奉献能给学生有益的影响,能促使学生勤学上进。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师德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取决教育成败的前提,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和手段,它在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定向、激励、调节和感化的心理功能。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关系,使学生从情感上对教师产生信赖,对教师的人格魅力产生崇敬和向往,从而为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  我教过了一拨又一拨的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一线教师,广大的一线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和探索者,他们的理念观点决定着“课改”的成效。因此,一线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即全新的学生观、发展的教学观、主动的科研观、大胆的创新观、平等的师生观。  【关键词】一线教师 教育观念    新课程改革不只表现为课程内容、教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教育教学观念不更新,课程改革只能是换汤不换药
期刊
语言学家吕淑湘说:“教师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叶老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需求为着眼点,指导学生学,使他们在离开教师后,能凭借所学的方法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自学任务,为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证明,只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导”的有术、有法,学生学习就会兴趣盎然,就会产生求“知”获“理”的欲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强调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改”对少先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那么如何把“课改”精神与少先队活动结合起来,让少先队组织在“课改”中发挥作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开展艺术活动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艺术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美的素养,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校在少
期刊
【摘要】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乃至体制的根本变革。教师处于缺乏创造性思维的状态,要让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是不现实的。同时,如果没有一个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社会环境,不考虑社会环境的现实特征,学生在学校学得再好,也是不可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多大作用的。  【关键词】研究性学
期刊
新《课标》指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平等、和谐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我认为,新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的沃土。    一、平等相处,视学生为朋友    在长期旧观念的影响下,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我想,教师应把学生视为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既体现了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又
期刊
当今时代,社会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求教育要追赶现实,跨越式发展,实现这一目标,校长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对校长也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那么,怎样才能当好现代化的校长?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运筹帷幄,具有战略思想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学校要不断地发展壮大,那么,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就要具备军事家的头脑和战略,要有全新的办学理念,提出适合学校发展的近期规划,并有计划、
期刊
充电,主要是不断深入地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站在新课程改革前沿的教师来说,只有领会了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才能够站在理论的前沿,去审视、思考、实践新课程;只有形成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有如一块可持续充电的电池,如何使其产生源源不断的能量,就在于校长如何去激励和引导;唤醒和鼓舞。    一、校长要率先垂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