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快速、准确地读懂高考文言文,可采用“因‘体’而读,整体观照”的方法,即先把握文言材料的文体及其特点,再综合多种手段方法进行整体观照。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文体意识;整体观照
高考语文要求中学生要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材料,但即使如此,学生中依旧存在着“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这个“三怕文言文”就折射出当代中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的畏惧心理。再加上阅读时候不懂方法要领,他们在短时间内根本读不懂文言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克服对文言文阅读的畏惧心理同样不会一蹴而就。如果能依照文体特点,从整体上把握好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学生就能准确快速地读懂文言文,从而找回自信。现以2013年湖北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为例说明。文如下:
廉希宪事略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從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够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 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一、因“体”而读:把握文体,成“体”在胸
读懂文言文,首先心中要有“文体”意识,要成“体”在胸。看到这篇文言文后,考生应快速浏览文章标题、首尾及注释,通过整体观照,确定选文是“人物传记类”文章,再回想此类文章的特点:内容上应为表现主人公“廉希宪”“名臣良将”的形象特点;结构上是史传常规结构,先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或民族,然后概括介绍人物生辰、禀赋、学识、品行、为官的业绩、治国的才能,再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叙述其生平经历和突出事迹,最后点评或归结人物的一生以结束全文;写作特点上讲究“写实”,就是会客观地写出主人公的好与坏;思想上史传文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总体价值取向——忠孝、守法、处事高明、智勇双全、清正廉洁等。
明确文体并熟识文体特点,就能在平时的阅读中或在高考的考场上快速回忆这一类文章的主体内容、结构框架、手法特点和价值取向等。依照“文体”去读,内心不仅会更加镇定,而且面对材料时,心中还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整体感。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不先识别文体,不得方法要领,就匆忙投入文言文阅读的海洋,那样可能会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让你苦海无边,回不了岸。
二、整体观照
把握好文体特点去阅读文言文,还得在“整体观照”这一思想方法的指引下进行细致深入的阅读。
(一)跳读提要,勾画圈点
阅读时要有跳读提炼要点的意识。依照文体特点,头脑中要有围绕何人、何事、何形象等串起的“珍珠”,还要带着题干的问题去读,遵循“不动笔墨不读书”法则,笔头上做好关键词等知识点的勾画圈点工作: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元朝名臣廉希宪,其主要形象有“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君王器重)”。文章的主要事件有两则:其一是校射,三发连中(人赞文武全材、有用书生)。其二是身为“平章政事”的他在秉政日(执政期间)居家时鄙视前来拜访讨好的前宋“卖国叛臣”刘整(次要人物),让其狼狈难堪、羞耻而退,却设席款待羁旅在北方的寒饿褴褛之众宋士,并第二天亲自面圣,助其归乡。最后通过诸兄弟(次要人物)的询问解疑,特别是最后两句议论很能体现文章的主旨,体现廉希宪“忠君清正,是非分明,高瞻远瞩,礼待士人,重视儒术”的形象。因为是传记,当然还要标注好“何时、何地、何职”等细节。除了要有意识地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句段而抓住关键性材料外,对于那些一时难以理解的字词句,还应在做好记号后,果断地暂时搁浅,并继续往下跳读。如对人物的“字号、民族、姓氏由来”等无关紧要的材料可做跳读处理。如“顾吾弓差软”是什么意思?“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是说明刘整终于拜会到廉希宪却又不敢说一句话吗?“在宋,朝不坐,燕不与”和“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两句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都可暂做跳读处理。跳读是为了追求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不必过于费时在难点上纠缠,以免乱了阵脚和心境。有了跳读的整体阅读后,回过头来再读,解决难点的方法可能就会多了。
(二)语境推敲,琢磨字词
高考考纲规定考查的材料是难度相对浅易的文言文,但这是“相对”的,文中总会有几句话难以把握,总会有几个实虚词难以判断,而这恰恰是命题者所关注的,可用整体观照思想下的“语境推敲,琢磨字词”这一方法重新面对那些亟待解决的字词句。如“不予之一言”,就句式看似乎是省略主语,默认主语是刘整,但这经不起推敲:卖国求荣的元帅刘整为想讨好而反复央求希贡通报求见时为平章政事的廉希宪,好不容易得到接见了,却不说一句话,然后又“求退”,这是不合情理的。而廉希宪前后都干了什么?“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看不起刘整),“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和“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因君臣之义折辱刘整)。这样结合语境推敲,可知这句话的大意是:对前来讨好的前宋降将刘整,廉希宪不对他说一句话。如何理解“在宋,朝不坐,燕不与”呢?观察到此句主语是“数十寒士”,他们“诵法孔子”,他们“何故而拘执于此”?结合上文“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及“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我们可以断定,这些“江南穷酸书生”因故羁留北方有家难回、景象落魄悲惨,而且他们“在前宋的地位低下,不受朝廷重视”,所以才有廉希宪的疑惑——如此饱读儒家经典的书生“不知什么缘故会羁留在这里”。事实上,“朝不坐,燕不与”在《礼记·檀弓下》就有:“止其御曰:‘朝不坐,燕不与,杀三人,亦足以反命矣。’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朝不坐,燕不与”的大意是“朝见国君没有座位,国君设宴没有席位”。有了这番推敲,对“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的理解也会更加明朗起来了。当然,最好在整体观照、语境推断的基础上,再启用“唤醒积累,激活沉淀”的方法。
(三)唤醒积累,激活沉淀
读懂高考文言文,也根源于对课内文言文知识点的掌握和变通运用。接着上面的话题,“在宋,朝不坐,燕不与”,说明诵法孔子的寒士书生在前宋没有得到重视,现在却落魄羁留北方(宋朝终究灭亡了)。根据后文“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以及前文提到的廉希宪“多智,论议宏深”,这些话应该围绕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形象展开说明。那么“朔漠”是什么?“斯文”指什么?“不绝如线”又怎么理解?结合注释,可知此文是讲“元朝名臣”,此时,再唤醒积累,根据常识,元朝兴起于北方,“国家起朔漠”就是此意。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就提到过“朔方的雪”,“朔雪”就是“北方的雪”,“朔漠”就是“北方大漠”之意。元朝是少数民族,少有汉族的礼法教化,结合后句“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的“不尊礼法,儒术扫地”的推断,及时激活已学沉淀,回忆《赤壁赋》中的句子“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不绝如线”同“不绝如缕”,都是表示“声音微弱断续或形势状况极其危险”。“斯文”可参照“儒术”,应指“儒家的礼法教化”。最后明确整句大意是:“何况现在我们的元朝兴起于北方,礼法教化微薄(本身就岌岌可危),我要是再不尊崇读书人,那么儒家经义将被扫地出门了。”同样对于“顾吾弓差软”中“顾”“差”的理解也是如此,结合上句大意“你怎么料想(认为)我不能射箭呢”及后句“诸贵假以劲弓”,判断句子语气有转折,联系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判断“顾”是“只是”之意,“差”联系成语“差强人意”,译为“稍微”。这样就说得通了,其意为:“只是我的弓稍微软了点。”
根据文体特点,因“体”而读,整体观照,就掌握了一种高效的文言文阅读的方法,这在平时的阅读中要经常运用、练习,在分秒必争、紧张的考场上更是如此。当然,读懂一篇高考文言文,我们要灵活变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有了可行的方法,还要立足于课内,立足于深厚的文言知识的土地之上,就如古希腊神话中地神之子安泰一样,只要身不离地,就会不断获得方法、吸取力量,所向无敌,反之就有危害了。
(责任编辑:李益)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文体意识;整体观照
高考语文要求中学生要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材料,但即使如此,学生中依旧存在着“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这个“三怕文言文”就折射出当代中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的畏惧心理。再加上阅读时候不懂方法要领,他们在短时间内根本读不懂文言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克服对文言文阅读的畏惧心理同样不会一蹴而就。如果能依照文体特点,从整体上把握好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学生就能准确快速地读懂文言文,从而找回自信。现以2013年湖北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为例说明。文如下:
廉希宪事略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從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够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 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一、因“体”而读:把握文体,成“体”在胸
读懂文言文,首先心中要有“文体”意识,要成“体”在胸。看到这篇文言文后,考生应快速浏览文章标题、首尾及注释,通过整体观照,确定选文是“人物传记类”文章,再回想此类文章的特点:内容上应为表现主人公“廉希宪”“名臣良将”的形象特点;结构上是史传常规结构,先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或民族,然后概括介绍人物生辰、禀赋、学识、品行、为官的业绩、治国的才能,再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叙述其生平经历和突出事迹,最后点评或归结人物的一生以结束全文;写作特点上讲究“写实”,就是会客观地写出主人公的好与坏;思想上史传文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总体价值取向——忠孝、守法、处事高明、智勇双全、清正廉洁等。
明确文体并熟识文体特点,就能在平时的阅读中或在高考的考场上快速回忆这一类文章的主体内容、结构框架、手法特点和价值取向等。依照“文体”去读,内心不仅会更加镇定,而且面对材料时,心中还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整体感。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不先识别文体,不得方法要领,就匆忙投入文言文阅读的海洋,那样可能会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让你苦海无边,回不了岸。
二、整体观照
把握好文体特点去阅读文言文,还得在“整体观照”这一思想方法的指引下进行细致深入的阅读。
(一)跳读提要,勾画圈点
阅读时要有跳读提炼要点的意识。依照文体特点,头脑中要有围绕何人、何事、何形象等串起的“珍珠”,还要带着题干的问题去读,遵循“不动笔墨不读书”法则,笔头上做好关键词等知识点的勾画圈点工作: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元朝名臣廉希宪,其主要形象有“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君王器重)”。文章的主要事件有两则:其一是校射,三发连中(人赞文武全材、有用书生)。其二是身为“平章政事”的他在秉政日(执政期间)居家时鄙视前来拜访讨好的前宋“卖国叛臣”刘整(次要人物),让其狼狈难堪、羞耻而退,却设席款待羁旅在北方的寒饿褴褛之众宋士,并第二天亲自面圣,助其归乡。最后通过诸兄弟(次要人物)的询问解疑,特别是最后两句议论很能体现文章的主旨,体现廉希宪“忠君清正,是非分明,高瞻远瞩,礼待士人,重视儒术”的形象。因为是传记,当然还要标注好“何时、何地、何职”等细节。除了要有意识地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句段而抓住关键性材料外,对于那些一时难以理解的字词句,还应在做好记号后,果断地暂时搁浅,并继续往下跳读。如对人物的“字号、民族、姓氏由来”等无关紧要的材料可做跳读处理。如“顾吾弓差软”是什么意思?“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是说明刘整终于拜会到廉希宪却又不敢说一句话吗?“在宋,朝不坐,燕不与”和“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两句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都可暂做跳读处理。跳读是为了追求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不必过于费时在难点上纠缠,以免乱了阵脚和心境。有了跳读的整体阅读后,回过头来再读,解决难点的方法可能就会多了。
(二)语境推敲,琢磨字词
高考考纲规定考查的材料是难度相对浅易的文言文,但这是“相对”的,文中总会有几句话难以把握,总会有几个实虚词难以判断,而这恰恰是命题者所关注的,可用整体观照思想下的“语境推敲,琢磨字词”这一方法重新面对那些亟待解决的字词句。如“不予之一言”,就句式看似乎是省略主语,默认主语是刘整,但这经不起推敲:卖国求荣的元帅刘整为想讨好而反复央求希贡通报求见时为平章政事的廉希宪,好不容易得到接见了,却不说一句话,然后又“求退”,这是不合情理的。而廉希宪前后都干了什么?“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看不起刘整),“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和“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因君臣之义折辱刘整)。这样结合语境推敲,可知这句话的大意是:对前来讨好的前宋降将刘整,廉希宪不对他说一句话。如何理解“在宋,朝不坐,燕不与”呢?观察到此句主语是“数十寒士”,他们“诵法孔子”,他们“何故而拘执于此”?结合上文“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及“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我们可以断定,这些“江南穷酸书生”因故羁留北方有家难回、景象落魄悲惨,而且他们“在前宋的地位低下,不受朝廷重视”,所以才有廉希宪的疑惑——如此饱读儒家经典的书生“不知什么缘故会羁留在这里”。事实上,“朝不坐,燕不与”在《礼记·檀弓下》就有:“止其御曰:‘朝不坐,燕不与,杀三人,亦足以反命矣。’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朝不坐,燕不与”的大意是“朝见国君没有座位,国君设宴没有席位”。有了这番推敲,对“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的理解也会更加明朗起来了。当然,最好在整体观照、语境推断的基础上,再启用“唤醒积累,激活沉淀”的方法。
(三)唤醒积累,激活沉淀
读懂高考文言文,也根源于对课内文言文知识点的掌握和变通运用。接着上面的话题,“在宋,朝不坐,燕不与”,说明诵法孔子的寒士书生在前宋没有得到重视,现在却落魄羁留北方(宋朝终究灭亡了)。根据后文“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以及前文提到的廉希宪“多智,论议宏深”,这些话应该围绕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形象展开说明。那么“朔漠”是什么?“斯文”指什么?“不绝如线”又怎么理解?结合注释,可知此文是讲“元朝名臣”,此时,再唤醒积累,根据常识,元朝兴起于北方,“国家起朔漠”就是此意。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就提到过“朔方的雪”,“朔雪”就是“北方的雪”,“朔漠”就是“北方大漠”之意。元朝是少数民族,少有汉族的礼法教化,结合后句“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的“不尊礼法,儒术扫地”的推断,及时激活已学沉淀,回忆《赤壁赋》中的句子“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不绝如线”同“不绝如缕”,都是表示“声音微弱断续或形势状况极其危险”。“斯文”可参照“儒术”,应指“儒家的礼法教化”。最后明确整句大意是:“何况现在我们的元朝兴起于北方,礼法教化微薄(本身就岌岌可危),我要是再不尊崇读书人,那么儒家经义将被扫地出门了。”同样对于“顾吾弓差软”中“顾”“差”的理解也是如此,结合上句大意“你怎么料想(认为)我不能射箭呢”及后句“诸贵假以劲弓”,判断句子语气有转折,联系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判断“顾”是“只是”之意,“差”联系成语“差强人意”,译为“稍微”。这样就说得通了,其意为:“只是我的弓稍微软了点。”
根据文体特点,因“体”而读,整体观照,就掌握了一种高效的文言文阅读的方法,这在平时的阅读中要经常运用、练习,在分秒必争、紧张的考场上更是如此。当然,读懂一篇高考文言文,我们要灵活变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有了可行的方法,还要立足于课内,立足于深厚的文言知识的土地之上,就如古希腊神话中地神之子安泰一样,只要身不离地,就会不断获得方法、吸取力量,所向无敌,反之就有危害了。
(责任编辑: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