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2009年河南省被纳入全国15个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省份之一,2012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1〕59号)文件精神,财政部、商务部于2012年继续开展“农超对接”的试点工作,郑州市被纳入13个试点之一,确定郑州丹尼斯百货有限公司、永辉超市河南有限公司和河南华润万家生活超市有限公司为郑州市“农超对接”试点企业,并于2012年12月通过了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果蔬类农产品市场本身的特点及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复杂性,在开展 “农超对接”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郑州市果蔬类农产品流通模式发展现状
(一)郑州市果蔬产业发展良好
近年来,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效益驱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全省蔬菜水果产业快速发展,花色品种丰富,品质显著改善,种植面积和产量实现稳步增长。郑州市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总土地面积7446平方公里,辖6区5市1县和4个开发区,有91个乡镇,2207个行政村。乡村人口410.3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98万人。
郑州市耕地保有量489万亩,基本农田413万亩,由于雨量适中,土壤类型多,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主要果蔬类农作物有苹果、梨、葡萄、枣、西瓜、白菜、大葱等。2011年郑州市蔬菜播种面积约77.24千公顷、蔬菜产量293.44万吨,分别占全省播种面积和产量比重的4.5%、4.4%(表4-4),较往年有明显提升;2011年郑州市在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方面持续稳步增加(如图4-5、表4-5)。与此同时蔬菜新品种培育取得突破,西瓜、韭菜、辣椒和大白菜的育种居国内先进水平。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农大、开封市农科所已成为我国西瓜品种选育的主要单位。
表4-4:2011年河南部分市(县)蔬菜播种面积及产量数据表
(数据来源:河南统计网,2012年河南统计年鉴汇总)
图4-4 2011年河南省各市果园播种面积及产量图(部分数据)
(数据来源:河南统计网,2012年河南统计年鉴汇总)
表4-5 2011年郑州市各类园林水果产量图
(数据来源:河南统计网,2012年河南统计年鉴汇总)
图4-5 2007年-2011年郑州市水果产量变化趋势图
(数据来源:河南统计网,2012年河南统计年鉴汇总)
(二)形成多层次发展的果蔬类农产品流通模式
果蔬类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河南省部级、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分别到36家和58家,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总数已经达到281个,年交易总额超千亿元。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了全省70%以上的农产品流通任务,农产品物流组织化趋势逐渐加强,各种果蔬类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物流协会也相继出现。
2012年1月,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开业,郑州刘庄蔬菜批发市场、大中原果品市场全部迁入,建成农产品物流交易集散中心。
2012年12月,位于郑州黄河北岸原阳新区的农贸新天地中心市场正式营业。此项目是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投资逾20亿元,规划总面积近100万平方米,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
2013年1月位于郑州市管城区的一级农产品交易中心—郑州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成立,辐射范围为周边500公里左右,这是继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农贸新天地之后,在郑州建设的一个大型一级农产品交易中心,预计年交易额达2000亿元以上。除此之外,在郑州市城區也有众多的二三级农产品供应点,同大型批发市场共同组成了的多层次发展格局。
(三)政府为推进农产品流通发挥重要作用
在推进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方面,政府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10年中央财政拿出了专项资金,集中在全国8个省的部分市(县)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郑州作为农产品流通试点之一。2012年12月郑州市确定郑州市丹尼斯百货有限公司、永辉超市河南有限公司和河南华润万家生活超市有限公司三家企业为2012年度“农超对接”试点企业,并制定了郑州市“农超对接”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开展2012年“农超对接”试点工作,郑州市将新增农产品经营面积20000平方米以上,,同时企业通过合资共建方式与省外6个产地集配中心达成协议,对其冷库、配送、初加工及检测等设施拥有优先使用权,建立了“超市+基地”的供应模式,对加快郑州市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打造稳定、高效、安全的果蔬类农产品流通链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农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
郑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开始于2005年,全市合作社162个,到2007年底发展到423个,而截止2013年1月,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900家,发展成员13多万户,带动农户近30万户。其中尤以荥阳市、中牟县、新密市、巩义市、惠济区和上街区发展势头较快,逐步打造属于本土的特色优质果蔬类农产品(如上表)。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但提供生产资料服务,而且注重技术上的指导和服务,带动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提升,农产品品质明显改善,如中牟县“春峰果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草莓和官渡镇田庄村“老田家香椿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香椿,先后通过了国家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的无公害产品认证。
二、郑州市果蔬类农产品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于郑州市而言,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果蔬农产品流通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作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其存在对于农产品的流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种模式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例如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稳定性差,信息不能进行有效传递等。针对郑州市果蔬类产品流通现状,分析发现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亟待解决。 (一)流通主体专业化程度较低,供应链核心主体缺失
当供应链中存在能整合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时,就能更有效地处理供应链间节点企业的协调,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实力,优化供应链的结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联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通过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系统功能的整合,可以创造整体竞争优势。虽然在郑州也出现了大型专业化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如2012年1月投入运营的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2012年12月正式营业的农贸新天地中心市场和2013年规划建设的郑州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其主要目标皆是打造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枢纽,解决农产品“卖难买贵”、稳定产销关系,建成全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储备和调控中心。这些大型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其主要还是承担着批发市场的功能,但由于其建立时间较短,各项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很难承担核心企业的功能,所以整个供应链仍然停留在粗放式的低水平阶段。
(二)“农超对接”项目有待深入
“农超对接”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缩减了中间环节,构建以零售企业为核心主体的供应链模式,体现出供应链管理中整合和优化的思想。但郑州市“农超对接”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2012年12月仅确定郑州市丹尼斯百货有限公司、永辉超市河南有限公司和河南华润万家生活超市有限公司三家企业为2012年度“农超对接”试点企业。对接规模不够大,对接面不够广、对接关系不够稳、扶持政策不够完善。
(三)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技术水平低,配送体系相对落后
首先,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薄弱。仓储方面,仓储设施落后,储存能力不足,通用仓库多,专业仓库如低温库、冷藏库、立体仓库等技术水平比较高的特种仓库短缺。运输方面,河南现代化的集装箱运输、冷链物流发展缓慢。其次,物流技术落后,郑州只有少量的肉类、水产品、牛奶和豆制品进入冷链系统,大多果蔬类农产品仍然是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果蔬类农产品物流冷冻保鲜技术较低。
(四)流通体系信息不畅,供应链信息化程度较低
畅通的市场信息能提高流通效率,直接产生效益。现阶段的农产品流通体制使得农民远离市场,无法感知准确的市场信息,使得农产品流通效率较低,农民的的收入也无法大幅度提升。而当前,由于缺乏有效的农产品信息系统,收集和分析农产品信息的任务主要由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来承担,但是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管理相对松散,现代组织管理水平不高,信息的手机、分析和传递能力低下,导致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之间的信息渠道不通畅,极容易出现盲种盲收。同时由于农产品销售者和生产者获得的供求信息和價格并不对称,使得产地和销地之间的价格差异较大,“买难卖贵”、“菜贱伤农”成为普遍存在于农业大省的通病,河南总是间歇性出现大蒜、白菜、萝卜、西瓜等果蔬类农产品丰收的同时却滞销的矛盾现象。
一、郑州市果蔬类农产品流通模式发展现状
(一)郑州市果蔬产业发展良好
近年来,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效益驱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全省蔬菜水果产业快速发展,花色品种丰富,品质显著改善,种植面积和产量实现稳步增长。郑州市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总土地面积7446平方公里,辖6区5市1县和4个开发区,有91个乡镇,2207个行政村。乡村人口410.3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98万人。
郑州市耕地保有量489万亩,基本农田413万亩,由于雨量适中,土壤类型多,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主要果蔬类农作物有苹果、梨、葡萄、枣、西瓜、白菜、大葱等。2011年郑州市蔬菜播种面积约77.24千公顷、蔬菜产量293.44万吨,分别占全省播种面积和产量比重的4.5%、4.4%(表4-4),较往年有明显提升;2011年郑州市在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方面持续稳步增加(如图4-5、表4-5)。与此同时蔬菜新品种培育取得突破,西瓜、韭菜、辣椒和大白菜的育种居国内先进水平。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农大、开封市农科所已成为我国西瓜品种选育的主要单位。
表4-4:2011年河南部分市(县)蔬菜播种面积及产量数据表
(数据来源:河南统计网,2012年河南统计年鉴汇总)
图4-4 2011年河南省各市果园播种面积及产量图(部分数据)
(数据来源:河南统计网,2012年河南统计年鉴汇总)
表4-5 2011年郑州市各类园林水果产量图
(数据来源:河南统计网,2012年河南统计年鉴汇总)
图4-5 2007年-2011年郑州市水果产量变化趋势图
(数据来源:河南统计网,2012年河南统计年鉴汇总)
(二)形成多层次发展的果蔬类农产品流通模式
果蔬类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河南省部级、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分别到36家和58家,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总数已经达到281个,年交易总额超千亿元。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了全省70%以上的农产品流通任务,农产品物流组织化趋势逐渐加强,各种果蔬类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物流协会也相继出现。
2012年1月,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开业,郑州刘庄蔬菜批发市场、大中原果品市场全部迁入,建成农产品物流交易集散中心。
2012年12月,位于郑州黄河北岸原阳新区的农贸新天地中心市场正式营业。此项目是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投资逾20亿元,规划总面积近100万平方米,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
2013年1月位于郑州市管城区的一级农产品交易中心—郑州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成立,辐射范围为周边500公里左右,这是继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农贸新天地之后,在郑州建设的一个大型一级农产品交易中心,预计年交易额达2000亿元以上。除此之外,在郑州市城區也有众多的二三级农产品供应点,同大型批发市场共同组成了的多层次发展格局。
(三)政府为推进农产品流通发挥重要作用
在推进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方面,政府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10年中央财政拿出了专项资金,集中在全国8个省的部分市(县)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郑州作为农产品流通试点之一。2012年12月郑州市确定郑州市丹尼斯百货有限公司、永辉超市河南有限公司和河南华润万家生活超市有限公司三家企业为2012年度“农超对接”试点企业,并制定了郑州市“农超对接”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开展2012年“农超对接”试点工作,郑州市将新增农产品经营面积20000平方米以上,,同时企业通过合资共建方式与省外6个产地集配中心达成协议,对其冷库、配送、初加工及检测等设施拥有优先使用权,建立了“超市+基地”的供应模式,对加快郑州市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打造稳定、高效、安全的果蔬类农产品流通链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农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
郑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开始于2005年,全市合作社162个,到2007年底发展到423个,而截止2013年1月,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900家,发展成员13多万户,带动农户近30万户。其中尤以荥阳市、中牟县、新密市、巩义市、惠济区和上街区发展势头较快,逐步打造属于本土的特色优质果蔬类农产品(如上表)。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但提供生产资料服务,而且注重技术上的指导和服务,带动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提升,农产品品质明显改善,如中牟县“春峰果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草莓和官渡镇田庄村“老田家香椿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香椿,先后通过了国家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的无公害产品认证。
二、郑州市果蔬类农产品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于郑州市而言,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果蔬农产品流通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作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其存在对于农产品的流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种模式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例如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稳定性差,信息不能进行有效传递等。针对郑州市果蔬类产品流通现状,分析发现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亟待解决。 (一)流通主体专业化程度较低,供应链核心主体缺失
当供应链中存在能整合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时,就能更有效地处理供应链间节点企业的协调,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实力,优化供应链的结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联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通过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系统功能的整合,可以创造整体竞争优势。虽然在郑州也出现了大型专业化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如2012年1月投入运营的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2012年12月正式营业的农贸新天地中心市场和2013年规划建设的郑州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其主要目标皆是打造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枢纽,解决农产品“卖难买贵”、稳定产销关系,建成全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储备和调控中心。这些大型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其主要还是承担着批发市场的功能,但由于其建立时间较短,各项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很难承担核心企业的功能,所以整个供应链仍然停留在粗放式的低水平阶段。
(二)“农超对接”项目有待深入
“农超对接”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缩减了中间环节,构建以零售企业为核心主体的供应链模式,体现出供应链管理中整合和优化的思想。但郑州市“农超对接”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2012年12月仅确定郑州市丹尼斯百货有限公司、永辉超市河南有限公司和河南华润万家生活超市有限公司三家企业为2012年度“农超对接”试点企业。对接规模不够大,对接面不够广、对接关系不够稳、扶持政策不够完善。
(三)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技术水平低,配送体系相对落后
首先,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薄弱。仓储方面,仓储设施落后,储存能力不足,通用仓库多,专业仓库如低温库、冷藏库、立体仓库等技术水平比较高的特种仓库短缺。运输方面,河南现代化的集装箱运输、冷链物流发展缓慢。其次,物流技术落后,郑州只有少量的肉类、水产品、牛奶和豆制品进入冷链系统,大多果蔬类农产品仍然是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果蔬类农产品物流冷冻保鲜技术较低。
(四)流通体系信息不畅,供应链信息化程度较低
畅通的市场信息能提高流通效率,直接产生效益。现阶段的农产品流通体制使得农民远离市场,无法感知准确的市场信息,使得农产品流通效率较低,农民的的收入也无法大幅度提升。而当前,由于缺乏有效的农产品信息系统,收集和分析农产品信息的任务主要由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来承担,但是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管理相对松散,现代组织管理水平不高,信息的手机、分析和传递能力低下,导致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之间的信息渠道不通畅,极容易出现盲种盲收。同时由于农产品销售者和生产者获得的供求信息和價格并不对称,使得产地和销地之间的价格差异较大,“买难卖贵”、“菜贱伤农”成为普遍存在于农业大省的通病,河南总是间歇性出现大蒜、白菜、萝卜、西瓜等果蔬类农产品丰收的同时却滞销的矛盾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