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我院积极开展急性心肌梗塞院前抢救和护理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
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院前救护的4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救护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回顾。
结果:其中1例死亡,主要是由于急性心肌梗塞出现致使心室颤动与扑动,导致患者因此死亡;另47例患者均在入院之后成功得到救治,其中有7例患者在入院之前,出现室颤通过给予其心律失常药物以及经电除颤之后,患者的心律得到了较好恢复。
结论:掌握有效的院前抢救护理可使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并在提高治疗效果上也非常显著。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 院前抢救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45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276-02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一种较为多见的临床疾病,是冠心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类型。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持续性的剧烈疼痛,并且在得到充分休息或者服用药物之后也无法得到有效缓解[1]。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情通常较重、发病也非常迅猛、并发症也非常多,且死亡率也非常的高。若不及时对其进行抢救和救治,那么就非常可能致使其出现休克、并发心衰等较为严重的情况,使其生命受到较大的威胁。急性心肌梗塞在发病之后的30-45min是猝死的高发阶段,为此,发病初期以早治疗、早发现是急救的关键之处,院前急救护理就成为了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现结合我院积极开展急性心肌梗塞院前抢救和护理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选取的48例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院前救护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患者中最大年龄83岁,最小年龄34岁,平均年龄为(61.31±1.54)岁,其中12例为女性患者,36例为男性患者,患者主要表现为4例腹胀,37例为心前区疼痛,4例为心源性休克,2例为牙痛,19例为心律失常,9例为晕厥。12例病变位于前间壁,7例为正后壁,12例为广泛前壁,8例为心内膜下,9例为下壁。
1.2 院前急救护理方法。
1.2.1 院前预见性指导自救、助救。急诊人员应当及时到达现场并进行吸氧治疗,确保其患者能够保持呼吸的通畅性,在心肌梗塞治疗中吸氧是抢救的关键。通过有效的吸氧治疗,可使其动脉血氧分压得到有效提升,同时避免出现心肌氧合纠正的情况,并缺氧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将梗塞的范围得到很大程度的缩减,进而有效缓解心肌缺氧性损伤,通常吸氧流量应当保持在6L-8Lmin。
1.2.2 立即卧床休息。避免患者手打干扰,禁止其一切活动,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噪音的影响,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加安静的环境,并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疏导,避免不良情绪给治疗工作带来的影响,使患者的紧张情绪得到有效缓解。
1.2.3 镇痛、止痛。经肌肉注射为患者提供50-100mg哌替啶,或者经由皮下注射给予其5-10mg吗啡,每4-6小时即可再次重复应用,最好能够将其与阿托品联合应用。若患者的疼痛症状不轻,那么可经由口服或者肌肉注射0.03-0.06g罂粟碱或者可待因,也可为患者提供5-10mg二硝酸异山梨醇或者0.3mg硝酸甘油,将其置于舌下进行含服治疗。
1.2.4 检测病情。给予患者心电图检查,对心电情况进行有效了解,同时对心梗部位以及程度,使医生能够及早明确治疗方案和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并且根据医生的要求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扩冠药物和镇静剂,对患者的呼吸、心律、心率、心功能等进行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了出汗、神志模糊、末梢循环、咯痰等症状时,必须及时进行处理,以防出现猝死现象[2]。
1.2.5 立即建立静脉通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通常病情发展较快、病情较为危及,并且并发症也非常多,随时需要给予其抢救。能否尽快建立起静脉通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在进行急救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采用浅静脉留置针对颈外静脉或者上肢近心端穿刺,接上三通管,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这样更加利于在院前搬运的过程中,在保证静脉通路通畅的同时,还可对输液速度进行调整和及时给予静脉用药。
1.2.6 转运。在通过院前的救护处理后,通常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趋向平稳,其情绪也逐渐安定下来,这时就可以考虑转运。在转运的过程中,应当运用担架将患者送入到相应的病房,在途中持续给予患者吸氧治疗,确保静脉畅通,并注意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并及时将相关情况告知医院,确保其能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此外,在转运的过程中,还应当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将监护以及药物等准备齐全并带上,为患者的抢救营造最佳的环境,避免由于各种因素的耽误致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
2 结果
本次研究的48例患者经过急救护理之后,其中1例死亡,主要是由于急性心肌梗塞出现致使心室颤动与扑动,导致患者因此死亡;另47例患者均在入院之后成功得到救治,其中有7例患者在入院之前,出现室颤通过给予其心律失常药物以及经电除颤之后,患者的心律得到了较好恢复。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临床中较为多见的一种危重急症,病情危急且发病迅速,这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院前救护主要是发挥应急和暂时的作用,但若在院前急救的实施过程中,未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护理,或者未认识到分秒必争的重要性,那么即便医院的设备再好,医疗技术再高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院前急救工作能够让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救治护理,为患者的救治赢得最佳的治疗时间,进而实现有效控制病死率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卫保.急性心肌梗塞老年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及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3,2(13):294-295
[2]帅雪芹,金义红.6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1):96-97
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院前救护的4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救护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回顾。
结果:其中1例死亡,主要是由于急性心肌梗塞出现致使心室颤动与扑动,导致患者因此死亡;另47例患者均在入院之后成功得到救治,其中有7例患者在入院之前,出现室颤通过给予其心律失常药物以及经电除颤之后,患者的心律得到了较好恢复。
结论:掌握有效的院前抢救护理可使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并在提高治疗效果上也非常显著。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 院前抢救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45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276-02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一种较为多见的临床疾病,是冠心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类型。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持续性的剧烈疼痛,并且在得到充分休息或者服用药物之后也无法得到有效缓解[1]。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情通常较重、发病也非常迅猛、并发症也非常多,且死亡率也非常的高。若不及时对其进行抢救和救治,那么就非常可能致使其出现休克、并发心衰等较为严重的情况,使其生命受到较大的威胁。急性心肌梗塞在发病之后的30-45min是猝死的高发阶段,为此,发病初期以早治疗、早发现是急救的关键之处,院前急救护理就成为了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现结合我院积极开展急性心肌梗塞院前抢救和护理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选取的48例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院前救护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患者中最大年龄83岁,最小年龄34岁,平均年龄为(61.31±1.54)岁,其中12例为女性患者,36例为男性患者,患者主要表现为4例腹胀,37例为心前区疼痛,4例为心源性休克,2例为牙痛,19例为心律失常,9例为晕厥。12例病变位于前间壁,7例为正后壁,12例为广泛前壁,8例为心内膜下,9例为下壁。
1.2 院前急救护理方法。
1.2.1 院前预见性指导自救、助救。急诊人员应当及时到达现场并进行吸氧治疗,确保其患者能够保持呼吸的通畅性,在心肌梗塞治疗中吸氧是抢救的关键。通过有效的吸氧治疗,可使其动脉血氧分压得到有效提升,同时避免出现心肌氧合纠正的情况,并缺氧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将梗塞的范围得到很大程度的缩减,进而有效缓解心肌缺氧性损伤,通常吸氧流量应当保持在6L-8Lmin。
1.2.2 立即卧床休息。避免患者手打干扰,禁止其一切活动,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噪音的影响,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加安静的环境,并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疏导,避免不良情绪给治疗工作带来的影响,使患者的紧张情绪得到有效缓解。
1.2.3 镇痛、止痛。经肌肉注射为患者提供50-100mg哌替啶,或者经由皮下注射给予其5-10mg吗啡,每4-6小时即可再次重复应用,最好能够将其与阿托品联合应用。若患者的疼痛症状不轻,那么可经由口服或者肌肉注射0.03-0.06g罂粟碱或者可待因,也可为患者提供5-10mg二硝酸异山梨醇或者0.3mg硝酸甘油,将其置于舌下进行含服治疗。
1.2.4 检测病情。给予患者心电图检查,对心电情况进行有效了解,同时对心梗部位以及程度,使医生能够及早明确治疗方案和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并且根据医生的要求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扩冠药物和镇静剂,对患者的呼吸、心律、心率、心功能等进行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了出汗、神志模糊、末梢循环、咯痰等症状时,必须及时进行处理,以防出现猝死现象[2]。
1.2.5 立即建立静脉通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通常病情发展较快、病情较为危及,并且并发症也非常多,随时需要给予其抢救。能否尽快建立起静脉通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在进行急救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采用浅静脉留置针对颈外静脉或者上肢近心端穿刺,接上三通管,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这样更加利于在院前搬运的过程中,在保证静脉通路通畅的同时,还可对输液速度进行调整和及时给予静脉用药。
1.2.6 转运。在通过院前的救护处理后,通常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趋向平稳,其情绪也逐渐安定下来,这时就可以考虑转运。在转运的过程中,应当运用担架将患者送入到相应的病房,在途中持续给予患者吸氧治疗,确保静脉畅通,并注意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并及时将相关情况告知医院,确保其能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此外,在转运的过程中,还应当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将监护以及药物等准备齐全并带上,为患者的抢救营造最佳的环境,避免由于各种因素的耽误致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
2 结果
本次研究的48例患者经过急救护理之后,其中1例死亡,主要是由于急性心肌梗塞出现致使心室颤动与扑动,导致患者因此死亡;另47例患者均在入院之后成功得到救治,其中有7例患者在入院之前,出现室颤通过给予其心律失常药物以及经电除颤之后,患者的心律得到了较好恢复。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临床中较为多见的一种危重急症,病情危急且发病迅速,这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院前救护主要是发挥应急和暂时的作用,但若在院前急救的实施过程中,未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护理,或者未认识到分秒必争的重要性,那么即便医院的设备再好,医疗技术再高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院前急救工作能够让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救治护理,为患者的救治赢得最佳的治疗时间,进而实现有效控制病死率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卫保.急性心肌梗塞老年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及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3,2(13):294-295
[2]帅雪芹,金义红.6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