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教学中的生本思想,就是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全力培养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強烈的探究意识;有机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突出学生这个主体,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总结、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探究意识;合作
郭思乐教授说:“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学生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因此他提出了"生本教育"理论: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则要退后,他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而不是课型。我们不难从一些优秀的英语老师的细节操作中得到启示:
英语课是一种语言的体验和感受。英语课上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一个具体的英语环境中去,让他们在听力和语感等方面有所感悟,提高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和效果。置身在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使孩子们不出国门便可以感受到正规的西式教育。通过做游戏、组织比赛、唱英文歌曲等形式,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既锻炼了语感,同时也是对传统学习英语方法的挑战。
好的英语课的标准都是畅快淋漓。朗读的感染程度,表达的流利程度,对语言把握的深度,而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都需要靠每一天的积淀和水滴石穿的坚持!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确立生本思想呢?这种思想具体怎么操作,则需要我们见仁见智了。
(一)浓厚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学生本实践的前提。
英语本来就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如果我们能注意挖掘潜藏在英语中的宝藏,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始至终都能生动地、饶有兴趣地让学生去学。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情感调控的好,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课堂上的双边和多边活动,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那些知识运用灵活、反应比较快、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课文的改编表演、课外活动中的短剧小品,让那些学习成绩虽不出类拔萃,但具有表演才能的学生获得了“最佳演员”的桂冠。那些有绘画才能的,在把课文改编成连环画的作业中大显身手,在帮助老师把课文变成投影片中,也淋漓尽致的表演了一番。在大大小小的各类竞赛中,那些表现出众者体验到了站到领奖台上的激动。从而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达到健康发展个性的目的。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型也很重要,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例如:举办英语文娱晚会、故事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演讲等课外活动,从报幕到解说,从评比到颁奖,一般不准使用汉语,尽可能让学生全部使用英语,这类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说英语的真实场所,同学们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自编视听小品,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每学期我都组织学生自编自导几个视听小品和对话录像。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总结、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也逐渐养成。也达到激励学生、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教学生本实践的基础。良好习惯的培养不光只是教师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去做,另一方面应该研究一下老师应该怎样去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不是智力问题,关键是不会听讲,因此,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引发学生持久的注意力,从而加强对学生专注看、倾心听、有序想、流畅说、规范写这五种习惯的培养。其实,这五种习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当中,“细节决定成败”,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
(三)强烈的探究意识——英语教学生本实践的内核。英语“探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首先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科学态度。其次教育的目的最终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可见,英语“探究性”教学是以师生共同探究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就是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必然受母语习惯影响,在英语教学中竭力避免母语的迁移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汉语中的感情表达在英语中同样存在。汉语中,有人敲门时我们会问:“谁呀?”或“你是谁呀?”英语中常说“Who is it?”两种语言的表达有差异,困难就多。而英语中的“This is John, my classmate.”和汉语中的“这是约翰,我的同班同学。”表达习惯一致,几乎没人有困难。教学中,母语很大程度上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而不是相反的,关键是要弄清汉英两种语言的可迁移之处而用之,易混淆之处而防之,从而促进两种语言间的正迁移。一旦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讲英语的默契,就会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四)多样的小组合作——英语教学生本实践的提升。 小组合作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多方面合作,各施所长。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这样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并让他们用语言描述他们的思维,促进语言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思维的升华。小组合作还能让他们之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民主而又自由的气氛促进思维的创新。
英语学习有着很强的延续性,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学生课外大量的投入,作为对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学生间可以进行作业合作。长此以往,学生不知不觉间养成了用英语说话、做事的习惯,听说能力得到了提高,英语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贾洪军:《在英语教学中注重素质教育》《新课程学习》2014.2期
【2】杜玉伟:《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俪人教师》2014.01(下)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探究意识;合作
郭思乐教授说:“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学生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因此他提出了"生本教育"理论: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则要退后,他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而不是课型。我们不难从一些优秀的英语老师的细节操作中得到启示:
英语课是一种语言的体验和感受。英语课上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一个具体的英语环境中去,让他们在听力和语感等方面有所感悟,提高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和效果。置身在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使孩子们不出国门便可以感受到正规的西式教育。通过做游戏、组织比赛、唱英文歌曲等形式,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既锻炼了语感,同时也是对传统学习英语方法的挑战。
好的英语课的标准都是畅快淋漓。朗读的感染程度,表达的流利程度,对语言把握的深度,而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都需要靠每一天的积淀和水滴石穿的坚持!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确立生本思想呢?这种思想具体怎么操作,则需要我们见仁见智了。
(一)浓厚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学生本实践的前提。
英语本来就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如果我们能注意挖掘潜藏在英语中的宝藏,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始至终都能生动地、饶有兴趣地让学生去学。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情感调控的好,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课堂上的双边和多边活动,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那些知识运用灵活、反应比较快、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课文的改编表演、课外活动中的短剧小品,让那些学习成绩虽不出类拔萃,但具有表演才能的学生获得了“最佳演员”的桂冠。那些有绘画才能的,在把课文改编成连环画的作业中大显身手,在帮助老师把课文变成投影片中,也淋漓尽致的表演了一番。在大大小小的各类竞赛中,那些表现出众者体验到了站到领奖台上的激动。从而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达到健康发展个性的目的。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型也很重要,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例如:举办英语文娱晚会、故事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演讲等课外活动,从报幕到解说,从评比到颁奖,一般不准使用汉语,尽可能让学生全部使用英语,这类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说英语的真实场所,同学们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自编视听小品,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每学期我都组织学生自编自导几个视听小品和对话录像。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总结、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也逐渐养成。也达到激励学生、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教学生本实践的基础。良好习惯的培养不光只是教师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去做,另一方面应该研究一下老师应该怎样去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不是智力问题,关键是不会听讲,因此,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引发学生持久的注意力,从而加强对学生专注看、倾心听、有序想、流畅说、规范写这五种习惯的培养。其实,这五种习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当中,“细节决定成败”,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
(三)强烈的探究意识——英语教学生本实践的内核。英语“探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首先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科学态度。其次教育的目的最终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可见,英语“探究性”教学是以师生共同探究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就是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必然受母语习惯影响,在英语教学中竭力避免母语的迁移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汉语中的感情表达在英语中同样存在。汉语中,有人敲门时我们会问:“谁呀?”或“你是谁呀?”英语中常说“Who is it?”两种语言的表达有差异,困难就多。而英语中的“This is John, my classmate.”和汉语中的“这是约翰,我的同班同学。”表达习惯一致,几乎没人有困难。教学中,母语很大程度上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而不是相反的,关键是要弄清汉英两种语言的可迁移之处而用之,易混淆之处而防之,从而促进两种语言间的正迁移。一旦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讲英语的默契,就会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四)多样的小组合作——英语教学生本实践的提升。 小组合作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多方面合作,各施所长。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这样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并让他们用语言描述他们的思维,促进语言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思维的升华。小组合作还能让他们之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民主而又自由的气氛促进思维的创新。
英语学习有着很强的延续性,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学生课外大量的投入,作为对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学生间可以进行作业合作。长此以往,学生不知不觉间养成了用英语说话、做事的习惯,听说能力得到了提高,英语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贾洪军:《在英语教学中注重素质教育》《新课程学习》2014.2期
【2】杜玉伟:《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俪人教师》2014.01(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