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结合学科教学论课堂上的系统学习,我了解到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准绳,不仅解决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也为学生制定了语文学习的计划,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研读报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分为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三个方面。前言部分主要阐述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三个方面;课程目标与内容则分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对教师学生设定要求;实施建议也囊括了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资源开发四部分的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顺应时代变化潮流和全球化趋势,对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写字用字规范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将个性发展和素质培养加入课程标准中,弥补了传统应试教育的一些不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展示出的特点大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文性与民族性相结合
学科教学论课程中曾经涉及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除了深化这一基本理论外,提出语文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的课程,创新的将人文性赋予了更多的民族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在尊重学生自我感知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绝对主体,学生的任务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课后回答教师布置的作业。而在一些课程改革試点中,虽然学生的参与度有所增加但仍无法跳出教师主导的局面,学生之间也没有交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这种情况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举促进了教学形式的改变的同时,也要求学生改变传统填鸭式,提升学习自主性。
三、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在“前言”中开宗明义,提出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
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坚持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从定性定位上保证了素质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的落实。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义务教育的最后学段,对语文的学习早已不再陌生,已经具备的一些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写字方面,要求学生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不仅把写字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更要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在阅读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在写作方面,要求学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具有语感和基本语文知识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综合学习方面要求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掌握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这些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要求,能够督促学生注重课内课外的语文素质培养,为高中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具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和优点,但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在第五学段即初中的写字方面要求中,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放在了第四点,但是这一点恰恰是从小培养学生写作习惯中可以说最重要的一点,编者却不将这条要求放在第一学段小学1、2年级加以培养。经过六年的学习,在初中阶段书写习惯早已养成,此时加以培养已经很难改掉旧时的习惯,在这一条目标的制定时间上显然存在着不合理。
针对本次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研读的结果,在教学上我想提出以下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室布局,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堂的问题研究,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动能力和团队协作。老师走下舞台变成课堂互动参与的一部分,将课堂身份逐渐转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注重自全面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在课内学好语文知识,更要在写作中、在生活中通过课外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对知识的敏锐度。变化多种教学设计,避免一律平铺直叙的授课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尽最大努力还原中国传统作品,注重对资料质量的把关,营造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形式,使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树立正确认识。
总而言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增补部分针砭时弊,删除部分连接灵活,修改部分详略得当,为语文教育家、语文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非常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范本,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少走弯路,少走实验路,不仅拥有过硬的语文知识,更能将这些只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生活的不同领域将语文知识化成生活中独一无二的智慧,造福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研读报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分为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三个方面。前言部分主要阐述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三个方面;课程目标与内容则分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对教师学生设定要求;实施建议也囊括了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资源开发四部分的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顺应时代变化潮流和全球化趋势,对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写字用字规范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将个性发展和素质培养加入课程标准中,弥补了传统应试教育的一些不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展示出的特点大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文性与民族性相结合
学科教学论课程中曾经涉及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除了深化这一基本理论外,提出语文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的课程,创新的将人文性赋予了更多的民族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在尊重学生自我感知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绝对主体,学生的任务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课后回答教师布置的作业。而在一些课程改革試点中,虽然学生的参与度有所增加但仍无法跳出教师主导的局面,学生之间也没有交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这种情况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举促进了教学形式的改变的同时,也要求学生改变传统填鸭式,提升学习自主性。
三、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在“前言”中开宗明义,提出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
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坚持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从定性定位上保证了素质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的落实。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义务教育的最后学段,对语文的学习早已不再陌生,已经具备的一些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写字方面,要求学生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不仅把写字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更要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在阅读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在写作方面,要求学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具有语感和基本语文知识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综合学习方面要求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掌握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这些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要求,能够督促学生注重课内课外的语文素质培养,为高中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具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和优点,但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在第五学段即初中的写字方面要求中,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放在了第四点,但是这一点恰恰是从小培养学生写作习惯中可以说最重要的一点,编者却不将这条要求放在第一学段小学1、2年级加以培养。经过六年的学习,在初中阶段书写习惯早已养成,此时加以培养已经很难改掉旧时的习惯,在这一条目标的制定时间上显然存在着不合理。
针对本次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研读的结果,在教学上我想提出以下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室布局,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堂的问题研究,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动能力和团队协作。老师走下舞台变成课堂互动参与的一部分,将课堂身份逐渐转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注重自全面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在课内学好语文知识,更要在写作中、在生活中通过课外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对知识的敏锐度。变化多种教学设计,避免一律平铺直叙的授课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尽最大努力还原中国传统作品,注重对资料质量的把关,营造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形式,使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树立正确认识。
总而言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增补部分针砭时弊,删除部分连接灵活,修改部分详略得当,为语文教育家、语文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非常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范本,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少走弯路,少走实验路,不仅拥有过硬的语文知识,更能将这些只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生活的不同领域将语文知识化成生活中独一无二的智慧,造福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