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大量重复性工作为智能机器人所代替,创造力成为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相比智力而言,创造力能更准确地预判幼儿未来的学业情况。研究证明,幼儿已具有初步的创造力,且幼儿创造力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个人价值。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学前教育重要的目标之一。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幼儿园中,集体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和实施的重要形式之一。已有研究较多探索如何在游戏中或在五大领域的集体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进行专项的幼儿创造力训练,较少探究如何将游戏与教学有机融合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即在游戏为基本活动的集体教学中,寓教于乐地培养幼儿创造力。
创设适宜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龄前幼儿主要通过动作和形象感知外在环境和建构个体认知结构,丰富多样的外在环境能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丰富的刺激。研究指出,创造力强的儿童比创造力弱的儿童在家庭生活中享有更多的独立自主和独自解决问题的机会;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家庭中的幼儿创造力和独立性较专制型家庭中的幼儿要强。这都说明宽松自由的环境是幼儿创造力培养的必要条件。
首先,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宽松自由的氛围解放了手、眼、嘴和大脑,为幼儿提供了敢说敢做的机会,这也是创造的前提条件。比如面对幼儿“为什么太阳不会掉下来”“蚂蚁怎么吃饭呀”等十万个为什么,教师应耐心倾听并肯定幼儿的发问,和幼儿一起探究答案。教师在各种教育活动中,鼓励幼儿充分发表见解与意见,甚至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给幼儿心理上的安全感。
其次,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的创造大多源于模仿,日常生活经验是幼儿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生活经验的积累为幼儿创造提供了重组、加工的原材料。教师应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整理经验,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整合已有生活经验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如小班“车子叭叭叭”教育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们观察马路上的车,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关于车的相关经验,为活动开展做好经验准备。
再次,为幼儿提供未成型材料。未成型材料是指在活动前为幼儿准备的自然材料、废旧材料等游戏材料。相比于有固定用途的成型材料,未成型材料给幼儿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如沙、水、空的牛奶盒等。教师应根据幼儿园所在社区的特点为幼儿提供相应的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以便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活动。再如春天可以给幼儿提供落在地上的樱花瓣,让幼儿说说落下的樱花瓣可以做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樱花瓣的颜色和形状并描述:樱花瓣像一把小扇子,像丝绸一样光滑等。可以和幼儿一起捡一些樱花瓣,夹在书本里压平后让幼儿自由地创作自己的粘贴画。
教学游戏中培养幼儿创造力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好奇心。好奇心是幼儿创造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推动幼儿去探索事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当幼儿在外面看蜗牛忘记回教室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疑问,甚至和幼儿一起探究关于蜗牛的问题,而不是指责幼儿没有遵守班级纪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周围自然和实际生活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
第二,选择适宜游戏,培养幼儿创造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主题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创造性游戏,发展幼儿创造力。游戏因其自由宽松的环境成为幼儿创造力的源泉,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有的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在幼儿创造力发展中,想象的作用和地位更为突出。角色游戏就是集想象与创造于一体的游戏,在中小班的健康、语言、社会等领域可以选择角色游戏,在中大班可以选择表演游戏。建构材料简单、变化多,为幼儿想象和创造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当幼儿将零散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思路组合成有意义的“建筑物”,创造行为已然发生。
第三,建立互动机制,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在集体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同伴互动、幼儿与环境互动等互动机制。维果斯基认为,创造力作为儿童发展高级认知功能的载体,是幼儿通过与周围的人和社会进行互动而实现的。教师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集体教学中应该为幼儿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当幼儿创造活动陷入思维定式或僵局时,教师以提问为手段适时介入,启发幼儿更换思考角度。如教师让幼儿说水的作用,幼儿仅从洗手、洗脚、洗碗、洗水果等同一类别的用途进行说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水能不能浇花、能不能养鱼”等拓展幼儿的思路。或者引导幼儿相互讨论,推动幼儿创造性活动的进行。如可以引导幼儿讨论“看到有小朋友洗手的时候浪费水,我们该怎么办”,鼓励小朋友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在活动结束之后,运用对话的方式引导幼儿对其创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和总结,将创造性活动延伸到课外。
促进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有研究指出,创造性人格即养成良好的创造性习惯,包括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敢于承担责任、坚持表达自己的观念、通过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寻找解决困难和挑战的方法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核心目标,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之外的生活和学习中内化集体教学的习得成果,逐渐养成创造性的行为模式。
首先,家园合作。创造力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幼儿创造力是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家园活动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创造观:创造性并不是少数发明家或者精英所有,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創造力。引导家长在家里注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比如幼儿在家里发现了摆弄玩具的新方法、想出了一个物件新的用法、用新的方式解决面临的问题等,都属于幼儿创造力培养的范畴,家长应认识到这是难能可贵的创造力并给予鼓励。
其次,开展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游戏的主要形式,也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可以有效内化集体教学的效果,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可根据集体教学的主题为区域投放相应的游戏材料,作为集体教学的有益延伸。同时,可将区域活动进行整合,便于幼儿创造性地运用材料。如将角色区和建构区相邻,幼儿可以整合建构区的游戏材料到角色游戏中,强化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谷珵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幼儿园中,集体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和实施的重要形式之一。已有研究较多探索如何在游戏中或在五大领域的集体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进行专项的幼儿创造力训练,较少探究如何将游戏与教学有机融合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即在游戏为基本活动的集体教学中,寓教于乐地培养幼儿创造力。
创设适宜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龄前幼儿主要通过动作和形象感知外在环境和建构个体认知结构,丰富多样的外在环境能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丰富的刺激。研究指出,创造力强的儿童比创造力弱的儿童在家庭生活中享有更多的独立自主和独自解决问题的机会;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家庭中的幼儿创造力和独立性较专制型家庭中的幼儿要强。这都说明宽松自由的环境是幼儿创造力培养的必要条件。
首先,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宽松自由的氛围解放了手、眼、嘴和大脑,为幼儿提供了敢说敢做的机会,这也是创造的前提条件。比如面对幼儿“为什么太阳不会掉下来”“蚂蚁怎么吃饭呀”等十万个为什么,教师应耐心倾听并肯定幼儿的发问,和幼儿一起探究答案。教师在各种教育活动中,鼓励幼儿充分发表见解与意见,甚至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给幼儿心理上的安全感。
其次,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的创造大多源于模仿,日常生活经验是幼儿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生活经验的积累为幼儿创造提供了重组、加工的原材料。教师应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整理经验,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整合已有生活经验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如小班“车子叭叭叭”教育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们观察马路上的车,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关于车的相关经验,为活动开展做好经验准备。
再次,为幼儿提供未成型材料。未成型材料是指在活动前为幼儿准备的自然材料、废旧材料等游戏材料。相比于有固定用途的成型材料,未成型材料给幼儿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如沙、水、空的牛奶盒等。教师应根据幼儿园所在社区的特点为幼儿提供相应的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以便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活动。再如春天可以给幼儿提供落在地上的樱花瓣,让幼儿说说落下的樱花瓣可以做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樱花瓣的颜色和形状并描述:樱花瓣像一把小扇子,像丝绸一样光滑等。可以和幼儿一起捡一些樱花瓣,夹在书本里压平后让幼儿自由地创作自己的粘贴画。
教学游戏中培养幼儿创造力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好奇心。好奇心是幼儿创造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推动幼儿去探索事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当幼儿在外面看蜗牛忘记回教室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疑问,甚至和幼儿一起探究关于蜗牛的问题,而不是指责幼儿没有遵守班级纪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周围自然和实际生活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
第二,选择适宜游戏,培养幼儿创造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主题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创造性游戏,发展幼儿创造力。游戏因其自由宽松的环境成为幼儿创造力的源泉,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有的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在幼儿创造力发展中,想象的作用和地位更为突出。角色游戏就是集想象与创造于一体的游戏,在中小班的健康、语言、社会等领域可以选择角色游戏,在中大班可以选择表演游戏。建构材料简单、变化多,为幼儿想象和创造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当幼儿将零散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思路组合成有意义的“建筑物”,创造行为已然发生。
第三,建立互动机制,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在集体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同伴互动、幼儿与环境互动等互动机制。维果斯基认为,创造力作为儿童发展高级认知功能的载体,是幼儿通过与周围的人和社会进行互动而实现的。教师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集体教学中应该为幼儿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当幼儿创造活动陷入思维定式或僵局时,教师以提问为手段适时介入,启发幼儿更换思考角度。如教师让幼儿说水的作用,幼儿仅从洗手、洗脚、洗碗、洗水果等同一类别的用途进行说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水能不能浇花、能不能养鱼”等拓展幼儿的思路。或者引导幼儿相互讨论,推动幼儿创造性活动的进行。如可以引导幼儿讨论“看到有小朋友洗手的时候浪费水,我们该怎么办”,鼓励小朋友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在活动结束之后,运用对话的方式引导幼儿对其创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和总结,将创造性活动延伸到课外。
促进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有研究指出,创造性人格即养成良好的创造性习惯,包括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敢于承担责任、坚持表达自己的观念、通过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寻找解决困难和挑战的方法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核心目标,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之外的生活和学习中内化集体教学的习得成果,逐渐养成创造性的行为模式。
首先,家园合作。创造力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幼儿创造力是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家园活动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创造观:创造性并不是少数发明家或者精英所有,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創造力。引导家长在家里注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比如幼儿在家里发现了摆弄玩具的新方法、想出了一个物件新的用法、用新的方式解决面临的问题等,都属于幼儿创造力培养的范畴,家长应认识到这是难能可贵的创造力并给予鼓励。
其次,开展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游戏的主要形式,也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可以有效内化集体教学的效果,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可根据集体教学的主题为区域投放相应的游戏材料,作为集体教学的有益延伸。同时,可将区域活动进行整合,便于幼儿创造性地运用材料。如将角色区和建构区相邻,幼儿可以整合建构区的游戏材料到角色游戏中,强化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