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肩负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任。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起草指导课、互助修改课、评批赏析课,每一种课型都不可或缺。笔者认为,从作文训练的环节上看,作前指导、作文修改、作后赏析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程序,但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环节应该是作文讲评,因为它是作文指导的升华,又是作文批改的继续与综合,它既能为学生本次写作实践总结经验,又能为其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文讲评又是具有主观性的教学活动,要想灵活而有效地落實,就必须遵循它的实施原则,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收获了一些经验。
一、讲究时效
俗话说:趁热打铁。写作训练也是如此,作文反馈越迅速、越及时,教师就越能有效利用讲评课对本次作文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学生作文时虽没有作家的那种创作激情、创作冲动,但毕竟要动一番脑子、下一番功夫,搜肠刮肚,斟词酌句,才能完成自己的“力作”。学生在交出作文的同时,最关心自己的作品、最期待老师的评价和指点的时间应是这之后的三天至一周。若教师没有及时批改,学生在一次次写作、一次次等待之后,便会淡忘自己的写作情境,也淡化了对教师反馈的期待。此时,尽管教师煞费苦心地写了眉批、总评,可时过境迁,学生也只关心分数或者等级了,老师辛苦的批改成了无效的付出。
因此,作文讲评要讲究时效,教师应抓住最佳时机,抓住学生写作时的特定情绪,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把作文训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尽量解决评改过程中的困难,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这对于自我意识正在形成、渴望得到认可的中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让学生获得写作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有的放矢
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反映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作文讲评课最忌老师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因此,作文讲评课要有具体而明确的目标,教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作文教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观照。新《课标》对七至九年级的学生有明确的写作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从大处着眼,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储备建立有序、连贯的作文训练体系,循序渐进地实施。每次作文训练,目标定位都要明确、具体,可细化到审题、立意、结构或者表达等,凸显本节课训练的重点。同样,每次作文讲评课也要根据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和学生写作中的共性问题来确定讲评重点,一次讲评主要解决某一方面的主要问题,这样日积月累,必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笔者曾在某年的开学之初向七年级新生布置第一篇习作《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及时批改后,发现作文里的问题小至标点符号、病句错字,大至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应有尽有。考虑到七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于“不是小孩子”,也就是“长大”的思考还模糊不清,导致素材幼稚、不典型,因此笔者将讲评的重点放在了选材上。首先,笔者选择了三篇选材正确的习作进行了投影,并邀请小作者登台,讲述他心中长大的标志是什么。A同学写的是自己参加跑步比赛受伤,简单包扎后,继续跑完全程。A同学认为长大的标志就是正视困难、战胜自己。B同学写的是暑假开学前夕的军训,由一开始不满教官的严格训练到自己坚持在烈日下站军姿,获得表扬。B同学认为长大的标志就是不怕吃苦、有恒心。C同学写的是自己为父亲精心策划了一场生日宴,父亲动情流泪,感慨孩子长大了。C同学认为长大的标志就是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接着,我让学生一起来补充,大家发现长大的标志还远不止这些,还有独立精神、有责任心、知错能改、正视现实、关心别人、分清是非等。最后我在黑板上罗列了大部分学生的选材:个子比以前长高了、能独自乘坐公交车上下学、能独自去超市购物、埋怨父母过于啰唆、指责家长束缚了自己……很明显,有些学生把身体的长高简单地理解为长大,把独自完成一件事幼稚地理解为独立;不少人曲解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这更是没有长大的一种表现。通过这次有针对性的讲评,孩子们很快意识到自己选材上的问题,及时进行了调整。
作文讲评课后,孩子们感到原来“长大”就是这么简单,原来修改作文也并不可怕。看来作文讲评只要有的放矢,找准学生作文中的共性问题,让学生得其门径,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如若无所不讲,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失去写作的兴趣。
三、评改结合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讲评的时效性和作文的精批细改之间的矛盾往往是不可调和的。教师不堪重负,学生得不到及时反馈,作文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无效劳动。评改结合的作文讲评模式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
首先,教师针对每次作文特定的要求,要在课前及时浏览学生习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归纳共性问题上,再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者印发给学生,进行示范讲评。教师也可有计划地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共同评价该篇作文,为学生自己评改作文做必要的指引和示范。
接着指导学生结合本次习作要求,默读全篇,考虑文章内容是否具体、选材是否恰当、结构是否合理、叙述是否有序、过渡是否自然等,发现不妥,反复修改,改到文通字顺为止。如果时间允许,还可让学生把习作读给同桌或者其他人听,让旁观者发现并指出问题。
同学之间互改作文也是一个好办法,关键是教师要能出示作文批改的标准,例如详略是否得当、写作格式对与否、文章有无真情实感……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对照标准,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可以取长补短,对被改者有益,对修改者同样有好处。
最后教师把关落实,学生完成评点修改的任务后,教师要整体浏览学生的评改作业。对于评点或者修改出色的同学要加以肯定和表扬,对于重点把握不准、态度不够认真的学生要予以重新指导,督促其及时改进。
评改结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点燃其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自改、互改中逐步摸索修改作文的门道。同时这种模式也使教师可以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个别指导。
四、巧用范文
作文讲评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文章进行分析和评点,如果抽象地泛泛而谈,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写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评点,引导修改。利用佳作范文来让学生领悟该怎样写文章,应是讲评课不容忽视的内容,范文为学生提供了模仿的对象,而“模仿”是一位必不可少的无形的老师。 1.教材文章来示范
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经得起反复推敲、仔细琢磨,课文便是学生写作评改时不容忽视的范例。只要教师善于思考,深入文本,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讓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写作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来,训练学生的模仿、创新和表达能力,一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生佳作来借鉴
作文讲评课要根据每一次讲评的需要多样化地选择范文,特别要选择借鉴同龄人或者本班同学的佳作。同龄人之间,不管是年龄、阅历还是认知水平、审美情趣都是比较相似的,同学的佳作无论是写作的内容、方法或语言都会使他们感到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这自然就缩短了学生和范文之间的距离,同时还会激起学生超越他人的信心和勇气。
3.优秀刊物来借用
教师在平时阅读报纸杂志时,要留意适合进行写作教学的美文佳作,及时将这些文章收集整理起来,当它们符合某次作文教学的训练要求时,就可以将它们作为范文用于讲评课堂,让学生有所参照,进行有方向性的评价和修改。
笔者曾布置七年级学生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作文,笔者认为当时学生进入初中校园已将近两个月,对各科老师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文应该比较容易下笔。批改后却发现学生普遍重叙事、轻描写,写人物缺少细腻的描摹。于是我借助教材,让学生重温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文中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老师们上课的情态。接着借助班级订阅的刊物,一起分析了《中华活页文选》选登的梁实秋的作品《我的第一位国文老师》,以及《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的两篇学生作文《“韩”风飒爽》和《我的老师》,最后选读了一篇本班学生描写我校书法老师的习作。学生在欣赏和对比中领悟到,写人的时候要善于运用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还要注重细节描写。
总之,教师要巧用范文,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让学生从中照出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使学生们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作文的欣赏鉴别能力,又能提高学生运用写作技法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作文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教师要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建立作文教学的系统,充分发挥不同课型在作文教学中的不同功能,探寻灵活多变的讲评模式,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作文讲评过程中都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成就,一点一滴地提升写作水平。
作文讲评又是具有主观性的教学活动,要想灵活而有效地落實,就必须遵循它的实施原则,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收获了一些经验。
一、讲究时效
俗话说:趁热打铁。写作训练也是如此,作文反馈越迅速、越及时,教师就越能有效利用讲评课对本次作文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学生作文时虽没有作家的那种创作激情、创作冲动,但毕竟要动一番脑子、下一番功夫,搜肠刮肚,斟词酌句,才能完成自己的“力作”。学生在交出作文的同时,最关心自己的作品、最期待老师的评价和指点的时间应是这之后的三天至一周。若教师没有及时批改,学生在一次次写作、一次次等待之后,便会淡忘自己的写作情境,也淡化了对教师反馈的期待。此时,尽管教师煞费苦心地写了眉批、总评,可时过境迁,学生也只关心分数或者等级了,老师辛苦的批改成了无效的付出。
因此,作文讲评要讲究时效,教师应抓住最佳时机,抓住学生写作时的特定情绪,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把作文训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尽量解决评改过程中的困难,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这对于自我意识正在形成、渴望得到认可的中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让学生获得写作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有的放矢
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反映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作文讲评课最忌老师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因此,作文讲评课要有具体而明确的目标,教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作文教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观照。新《课标》对七至九年级的学生有明确的写作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从大处着眼,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储备建立有序、连贯的作文训练体系,循序渐进地实施。每次作文训练,目标定位都要明确、具体,可细化到审题、立意、结构或者表达等,凸显本节课训练的重点。同样,每次作文讲评课也要根据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和学生写作中的共性问题来确定讲评重点,一次讲评主要解决某一方面的主要问题,这样日积月累,必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笔者曾在某年的开学之初向七年级新生布置第一篇习作《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及时批改后,发现作文里的问题小至标点符号、病句错字,大至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应有尽有。考虑到七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于“不是小孩子”,也就是“长大”的思考还模糊不清,导致素材幼稚、不典型,因此笔者将讲评的重点放在了选材上。首先,笔者选择了三篇选材正确的习作进行了投影,并邀请小作者登台,讲述他心中长大的标志是什么。A同学写的是自己参加跑步比赛受伤,简单包扎后,继续跑完全程。A同学认为长大的标志就是正视困难、战胜自己。B同学写的是暑假开学前夕的军训,由一开始不满教官的严格训练到自己坚持在烈日下站军姿,获得表扬。B同学认为长大的标志就是不怕吃苦、有恒心。C同学写的是自己为父亲精心策划了一场生日宴,父亲动情流泪,感慨孩子长大了。C同学认为长大的标志就是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接着,我让学生一起来补充,大家发现长大的标志还远不止这些,还有独立精神、有责任心、知错能改、正视现实、关心别人、分清是非等。最后我在黑板上罗列了大部分学生的选材:个子比以前长高了、能独自乘坐公交车上下学、能独自去超市购物、埋怨父母过于啰唆、指责家长束缚了自己……很明显,有些学生把身体的长高简单地理解为长大,把独自完成一件事幼稚地理解为独立;不少人曲解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这更是没有长大的一种表现。通过这次有针对性的讲评,孩子们很快意识到自己选材上的问题,及时进行了调整。
作文讲评课后,孩子们感到原来“长大”就是这么简单,原来修改作文也并不可怕。看来作文讲评只要有的放矢,找准学生作文中的共性问题,让学生得其门径,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如若无所不讲,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失去写作的兴趣。
三、评改结合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讲评的时效性和作文的精批细改之间的矛盾往往是不可调和的。教师不堪重负,学生得不到及时反馈,作文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无效劳动。评改结合的作文讲评模式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
首先,教师针对每次作文特定的要求,要在课前及时浏览学生习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归纳共性问题上,再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者印发给学生,进行示范讲评。教师也可有计划地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共同评价该篇作文,为学生自己评改作文做必要的指引和示范。
接着指导学生结合本次习作要求,默读全篇,考虑文章内容是否具体、选材是否恰当、结构是否合理、叙述是否有序、过渡是否自然等,发现不妥,反复修改,改到文通字顺为止。如果时间允许,还可让学生把习作读给同桌或者其他人听,让旁观者发现并指出问题。
同学之间互改作文也是一个好办法,关键是教师要能出示作文批改的标准,例如详略是否得当、写作格式对与否、文章有无真情实感……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对照标准,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可以取长补短,对被改者有益,对修改者同样有好处。
最后教师把关落实,学生完成评点修改的任务后,教师要整体浏览学生的评改作业。对于评点或者修改出色的同学要加以肯定和表扬,对于重点把握不准、态度不够认真的学生要予以重新指导,督促其及时改进。
评改结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点燃其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自改、互改中逐步摸索修改作文的门道。同时这种模式也使教师可以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个别指导。
四、巧用范文
作文讲评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文章进行分析和评点,如果抽象地泛泛而谈,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写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评点,引导修改。利用佳作范文来让学生领悟该怎样写文章,应是讲评课不容忽视的内容,范文为学生提供了模仿的对象,而“模仿”是一位必不可少的无形的老师。 1.教材文章来示范
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经得起反复推敲、仔细琢磨,课文便是学生写作评改时不容忽视的范例。只要教师善于思考,深入文本,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讓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写作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来,训练学生的模仿、创新和表达能力,一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生佳作来借鉴
作文讲评课要根据每一次讲评的需要多样化地选择范文,特别要选择借鉴同龄人或者本班同学的佳作。同龄人之间,不管是年龄、阅历还是认知水平、审美情趣都是比较相似的,同学的佳作无论是写作的内容、方法或语言都会使他们感到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这自然就缩短了学生和范文之间的距离,同时还会激起学生超越他人的信心和勇气。
3.优秀刊物来借用
教师在平时阅读报纸杂志时,要留意适合进行写作教学的美文佳作,及时将这些文章收集整理起来,当它们符合某次作文教学的训练要求时,就可以将它们作为范文用于讲评课堂,让学生有所参照,进行有方向性的评价和修改。
笔者曾布置七年级学生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作文,笔者认为当时学生进入初中校园已将近两个月,对各科老师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文应该比较容易下笔。批改后却发现学生普遍重叙事、轻描写,写人物缺少细腻的描摹。于是我借助教材,让学生重温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文中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老师们上课的情态。接着借助班级订阅的刊物,一起分析了《中华活页文选》选登的梁实秋的作品《我的第一位国文老师》,以及《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的两篇学生作文《“韩”风飒爽》和《我的老师》,最后选读了一篇本班学生描写我校书法老师的习作。学生在欣赏和对比中领悟到,写人的时候要善于运用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还要注重细节描写。
总之,教师要巧用范文,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让学生从中照出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使学生们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作文的欣赏鉴别能力,又能提高学生运用写作技法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作文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教师要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建立作文教学的系统,充分发挥不同课型在作文教学中的不同功能,探寻灵活多变的讲评模式,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作文讲评过程中都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成就,一点一滴地提升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