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也看在这件事情上是否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管理会计学中的一个术语,属经济学词汇,主要用于项目的投资决策,与其对应的成本概念是新增成本。
什么是沉没成本
美国社会心理学教授巴里·施瓦茨在其著作《选择的悖论》中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家戏剧演出公司向人们出售季票,持票者可不限场次观看演出,做过一次优惠活动,期间季票打5折,其余时间均是全价卖出。研究者通过戏剧公司跟踪统计观众观看演出的情况,结果发现,全价买季票的人看戏的频率远远高于买半价季票的人。因为买了全价季票,如果不去看,人们便觉得是损失,因此,不管今天天气如何,心情如何,想不想看,只要有票,就会风雨无阻前去观看。这个例子非常生动地说明了沉没成本对人的影响。
上世纪60年代,英法两国联手研发大型超音速客机,即协和飞机。项目开展一段时间后,两国政府发现,研发经费是个无底洞,且这种飞机能否适应市场还不知道。但停止研制,前期的巨额投资就白费了,两国政府面子上也过不去,于是只得硬着头皮继续。协和飞机最终研制成功,但因飞机的缺陷及运营成本太高,根本没有市场竞争力,据说前后总共才16架投入民航运营,最后以退出民航市场收场。英法政府为此蒙受很大的损失,其实如果及早放弃,本可以减少损失。
沉没成本是不可挽回的,因此,一个足够理性的人,不会拿沉没成本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但实际上,绝大部分人都较为感性,所以在做决策时会受其影响,做出不够理智的决定。
在日常生活中,沉没成本效应可谓无处不在。公交车苦等不至,要不要打车走?很多人会考虑:已经等了这么久,也许公交车马上就来了。去吃自助餐,平时明明对刺身等极不感冒,却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三文鱼、生蚝硬着头皮塞进胃里,不在乎味觉的享受,只想把那200元钱吃回来。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决策,然而,由于想挽回或避免沉没成本我们常常做出很多不理性的行为,从而陷入欲罢不能的泥潭,越陷越深。
警惕沉没成本效应
在投资理财中,人们总是将获利良好的品种卖出,而保留那些亏损的基金或股票,更有甚者,还会对这些不断亏损的基金、股票加仓,反复买入想要挽回损失。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虚拟的心理账户,将获利部分计入盈利,认为盈利应该及时落袋为安;而亏损的股票一旦卖出,就变成了真金白银的损失。
不愿面对损失,不肯承认自己投资决策上的失败,在损失面前执行“鸵鸟策略”,随之而来的结果可能更糟糕。就如同生活中常见的排错队现象,眼见这一队的服务人员非常低效,甚至有可能随时停止服务,却因为之前已经投入了很多时间,便不去排新的队伍。看上去是为了让之前的投入不变成损失,但实际上可能損失了更多的时间。
在生活中,尤其是投资理财上,要警惕这种沉没成本效应,有时需要及时断尾求生。投资时避免陷入沉没成本思维陷阱的一个方法就是自问:如果手中没有这只股票或者基金,或者另外给你一笔钱,你会做出什么样的投资决策?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最好卖了它。不能仅仅因为已经被套住了,为了心理账户上所谓的摊低成本,就进而做出错上加错的决定。对于一只股票或者一只基金同样如此,如果它已经让你亏损太多,而且短期内基本面没有改善的迹象,那与其盲目追加,换来无期限的望眼欲穿,不如快刀斩乱麻,接受沉没成本,重新选择目标,开始一段新的投资体验。
做投资,应该往未来看,除非你能够对这项投资品本身的走势产生决定性影响,否则你买入的原因就应当只有一个:你看好它,觉得它未来能涨。如果没有满足这个条件,仅仅是想通过降低整体成本来解套,很有可能的结果就是一环接一环,深陷其中。
如何避开沉没成本陷阱
要尽量避开沉没成本思维陷阱,就需要了解沉没成本效应的心理成因,即“一致性原则”和“侥幸心理”。不论是排队、等车还是投资,都能感觉到一致性原则在起作用。而侥幸心理就更好理解,“等公交车”的例子就是心怀侥幸,觉得公交车马上就来了。
在人们的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决策时顾及沉没成本的非理性现象。因为心理学上,损失和收益对人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在这一点上,损失是完胜的,和收益的喜悦相比,损失对人的刺激要更大。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应该在做决策的时候考虑沉没成本。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以看电影为例,对沉没成本效应进行分析:若你花40元买了张电影票,观影半个小时后,你发现这部电影无聊透顶,那么这时候该离开影院吗?做决定时,40元票钱会进入你的脑海,影响判断。但无论是否离开,钱都不会再收回,因为它就是沉没成本。所以,你决定是否留下来的依据,在于你觉得看完这部电影给你带来的心理满足,与留下来的时间成本,孰轻孰重。如果时间宝贵,有更有价值的事情可以做,就赶紧走;如果无所谓,就当在电影院里休息也并非不可。
被亚马逊以超过10亿美元收购的独角兽公司Zappos,有一条非常特别的招人措施:新员工培训结束之后,公司会给这些员工提供两个选择——一是留下来;二是离开这家公司,同时公司会给4000美元的奖金。决定离开公司反而能够拿到钱,这听起来很荒唐,为什么公司要在并不利己的情况下还多给钱呢?其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新进的员工中,总有一些是想要离开公司的,很可能半年之内他们就会选择离开。这样的员工对公司并没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其留下隐患,不如选择及时止损,拿出4000美元让这样的员工早点离开,从而避免沉没成本。
相较于惯性般地坚持,选择放弃,往往是一件更有难度的事情。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