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时代的到来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并由此产生了新的课程模式--微课程。本文从微课产生的背景、微课程教学法的理念、微课程堂教学方式创新及其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微课程;微课;课堂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58-02
网络时代摊上了微时代,微文化愈演愈丰富。2012年以来“微课程”也成为热点名词之一。
一、什么是微课程
(一)微课程。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
(二)微课程的属性和研究对象。
翻转课堂实验发现,微课程具有课程属性、时代属性、技术属性和资源属性等四个基本属性。微课程的研究对象以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为好。因为单位课时教学活动是构成课程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有着明显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便于考察学习绩效。
(三)微课程的结构。
微课程的结构由自主学习任务单(以下简称“任务单”)、配套教学资源(含“微课”)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等三大模块组成。
在三大模块中,“任务单”和配套学习资源(含“微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教师设计“任务单”,实际上是设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教师制作“微课”,实际上是制作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的学件。因此,两大模块在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标志着“演员型教师”开始向“导演型教师”转型。
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是自主学习之后的课堂组织形式的必然选择。翻转课堂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课堂教学方式能否创新。
二、微课程教学法的理念
微课程教学法的理念来自萨尔曼·汗的“用视频再造教育”、人性化学习理论,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信息化教学前移”。
(一)“用视频再造教育”理念。
萨尔曼·汗创造了网络视频学习新形式,他制作的视频没有讲课人出现,但是牢牢抓住视觉感应与思维关联的特性,以点、线的移动配合声音引导思维,并且渗透趣味性、学科方法和哲学思考。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可以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即根据个人需要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随意地暂停、倒退、重复和快进。
(二)人性化学习理念。
萨尔曼·汗发现:“通常学习中有‘瑞士奶酪’式的保证通过原有基础继续建构的‘间隙’”。不同的学生通过“间隙”(完成知识内化)所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但是传统教学只管要学生快速向前,而不管他们面临的“保证通过原有基础继续建构的‘间隙’”,会导致困惑并不断叠加,形成“学困生”。
人性化学习改变了这种状况。首先,让学生在家中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自定学习进度,根据需要暂停、倒退、重复和快进。这种个性化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绩效。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对学有困惑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学生做课堂作业的时候,教师通过巡视或学习管理平台,及时发现学有困惑的学生,并立即介入,给予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从而解决“一个版本”针对所有对象讲课所造成的问题。
“用视频再造教育”和人性化学习原理的发现,是萨尔曼·汗“翻转课堂”对当代教育的重大贡献,它突破了夸美纽斯以来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束缚,突显提升学习绩效的价值,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传遍全球,被比尔·盖茨称之为“预见了教育的未来”。
(三)“信息化教学前移”理念及其心理学效应理论。
“信息化教学前移”指把原来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前移到学生在家里,让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的教学方式,相当于把教师请回了家。这种“前移”只要不到10分钟的微视频就能完成,是因为心理学意义上的“一对一效应”。
研究表明,通常教师为缺课学生补课,45分钟的课堂教学内容,只需要10到2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原因在于:一对一的补课中,学生态度特别诚恳,受环境干扰最少,注意力特别集中,所以,教学效率特别高。这就是具有心理学意义的“一对一效应”。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微课程实验具有“人机一对一”特征,当“人机一对一”学习材料具有足够的重要性、趣味性或其它吸引学生关注因素的时候,就能产生面对面的“一对一效应”。
由于“人机一对一”采用5-10分钟的微视频,微视频录制完毕就可以观看检查,相当于为教师准备了一个移动微格教室,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修改微视频。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讲课失误造成的误导,以及口头禅、不小心造成的停顿等不利于自主学习的问题一并解决,最终成品非常精炼,既符合视觉驻留规律,又足以容纳平时一个课时的课堂教学内容。
三、微课程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
(一)自主学习任务单。
“任务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学生将在“任务单”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将根据“任务单”给出的任务开发“微课”或提供其他教学资源。因此,“任务单”在微课程教学法中具有“灵魂”的意义。
(二)微课及其类型。
“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形式的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的配套学习资源。录制“微课”必须高度重视其逻辑性、合理性、趣味性、科学性、视觉传达的有效性,以及支持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可能性。
目前,“微课”已发展形成五大门类:课程精讲类、实验探究类、操作示范类、习题讲解类、虚拟面批类。此外,游戏学习类作为一个探索中的大类,正在酝酿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什么样的“微课”制作形式,取决于对优化教学目标实现的理解,即采用系统最优化的设计方法,决定选用何种录制方式。
1.课程精讲类。课程精讲类“微课”是以学科知识讲授或习题讲解为特点的微型教学视频。其特点是把相关知识点用精炼的语言讲授,要求思维逻辑严谨,没有语言上的瑕疵和技术上的不流畅。
2.实验探究类。实验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假设为指导,有目的的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观察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探究类“微课”一般以录像的形式展示教师的实验操作的步骤,观察记录表格或实验报告作为辅助材料。
3.操作示范类。操作示范类“微课”也是以录像的方式录制教师的操作步骤。但是,与实验探究类不同的是还可以用动画等形式展示。此外,操作示范类“微课”一般不需要提出探究主题,也不需要学生做实验报告。
四、微课程教学方式创新及其评价
(一)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基本思路。
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最具有突破意义的模块。微课程教学法认为,进入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模块,要抓住的关键词是:内化和拓展。
其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检测、作业、协作、展示四个基本环节或步骤。
(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评价。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评价,有必要从评价教师讲授水平转向评价教师策划、组织、引导的能力。有四个问题要注意:是否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作业是否具有进阶意义;协作探究项目是否能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综合、比较、评价、交往、语言表达等方面获得发展;教师是否善于问题引导等。
“小课堂大教学”,微课发展潜力无限,现代微课教育,代表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时代新潮流,必将开辟出现代教育的又一片新天地!我们坚信,一定能够让高品质的微课走入课堂,深入学生,做学生的贴心朋友,实实在在地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微课程;微课;课堂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58-02
网络时代摊上了微时代,微文化愈演愈丰富。2012年以来“微课程”也成为热点名词之一。
一、什么是微课程
(一)微课程。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
(二)微课程的属性和研究对象。
翻转课堂实验发现,微课程具有课程属性、时代属性、技术属性和资源属性等四个基本属性。微课程的研究对象以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为好。因为单位课时教学活动是构成课程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有着明显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便于考察学习绩效。
(三)微课程的结构。
微课程的结构由自主学习任务单(以下简称“任务单”)、配套教学资源(含“微课”)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等三大模块组成。
在三大模块中,“任务单”和配套学习资源(含“微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教师设计“任务单”,实际上是设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教师制作“微课”,实际上是制作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的学件。因此,两大模块在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标志着“演员型教师”开始向“导演型教师”转型。
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是自主学习之后的课堂组织形式的必然选择。翻转课堂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课堂教学方式能否创新。
二、微课程教学法的理念
微课程教学法的理念来自萨尔曼·汗的“用视频再造教育”、人性化学习理论,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信息化教学前移”。
(一)“用视频再造教育”理念。
萨尔曼·汗创造了网络视频学习新形式,他制作的视频没有讲课人出现,但是牢牢抓住视觉感应与思维关联的特性,以点、线的移动配合声音引导思维,并且渗透趣味性、学科方法和哲学思考。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可以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即根据个人需要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随意地暂停、倒退、重复和快进。
(二)人性化学习理念。
萨尔曼·汗发现:“通常学习中有‘瑞士奶酪’式的保证通过原有基础继续建构的‘间隙’”。不同的学生通过“间隙”(完成知识内化)所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但是传统教学只管要学生快速向前,而不管他们面临的“保证通过原有基础继续建构的‘间隙’”,会导致困惑并不断叠加,形成“学困生”。
人性化学习改变了这种状况。首先,让学生在家中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自定学习进度,根据需要暂停、倒退、重复和快进。这种个性化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绩效。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对学有困惑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学生做课堂作业的时候,教师通过巡视或学习管理平台,及时发现学有困惑的学生,并立即介入,给予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从而解决“一个版本”针对所有对象讲课所造成的问题。
“用视频再造教育”和人性化学习原理的发现,是萨尔曼·汗“翻转课堂”对当代教育的重大贡献,它突破了夸美纽斯以来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束缚,突显提升学习绩效的价值,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传遍全球,被比尔·盖茨称之为“预见了教育的未来”。
(三)“信息化教学前移”理念及其心理学效应理论。
“信息化教学前移”指把原来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前移到学生在家里,让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的教学方式,相当于把教师请回了家。这种“前移”只要不到10分钟的微视频就能完成,是因为心理学意义上的“一对一效应”。
研究表明,通常教师为缺课学生补课,45分钟的课堂教学内容,只需要10到2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原因在于:一对一的补课中,学生态度特别诚恳,受环境干扰最少,注意力特别集中,所以,教学效率特别高。这就是具有心理学意义的“一对一效应”。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微课程实验具有“人机一对一”特征,当“人机一对一”学习材料具有足够的重要性、趣味性或其它吸引学生关注因素的时候,就能产生面对面的“一对一效应”。
由于“人机一对一”采用5-10分钟的微视频,微视频录制完毕就可以观看检查,相当于为教师准备了一个移动微格教室,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修改微视频。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讲课失误造成的误导,以及口头禅、不小心造成的停顿等不利于自主学习的问题一并解决,最终成品非常精炼,既符合视觉驻留规律,又足以容纳平时一个课时的课堂教学内容。
三、微课程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
(一)自主学习任务单。
“任务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学生将在“任务单”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将根据“任务单”给出的任务开发“微课”或提供其他教学资源。因此,“任务单”在微课程教学法中具有“灵魂”的意义。
(二)微课及其类型。
“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形式的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的配套学习资源。录制“微课”必须高度重视其逻辑性、合理性、趣味性、科学性、视觉传达的有效性,以及支持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可能性。
目前,“微课”已发展形成五大门类:课程精讲类、实验探究类、操作示范类、习题讲解类、虚拟面批类。此外,游戏学习类作为一个探索中的大类,正在酝酿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什么样的“微课”制作形式,取决于对优化教学目标实现的理解,即采用系统最优化的设计方法,决定选用何种录制方式。
1.课程精讲类。课程精讲类“微课”是以学科知识讲授或习题讲解为特点的微型教学视频。其特点是把相关知识点用精炼的语言讲授,要求思维逻辑严谨,没有语言上的瑕疵和技术上的不流畅。
2.实验探究类。实验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假设为指导,有目的的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观察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探究类“微课”一般以录像的形式展示教师的实验操作的步骤,观察记录表格或实验报告作为辅助材料。
3.操作示范类。操作示范类“微课”也是以录像的方式录制教师的操作步骤。但是,与实验探究类不同的是还可以用动画等形式展示。此外,操作示范类“微课”一般不需要提出探究主题,也不需要学生做实验报告。
四、微课程教学方式创新及其评价
(一)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基本思路。
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最具有突破意义的模块。微课程教学法认为,进入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模块,要抓住的关键词是:内化和拓展。
其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检测、作业、协作、展示四个基本环节或步骤。
(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评价。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评价,有必要从评价教师讲授水平转向评价教师策划、组织、引导的能力。有四个问题要注意:是否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作业是否具有进阶意义;协作探究项目是否能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综合、比较、评价、交往、语言表达等方面获得发展;教师是否善于问题引导等。
“小课堂大教学”,微课发展潜力无限,现代微课教育,代表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时代新潮流,必将开辟出现代教育的又一片新天地!我们坚信,一定能够让高品质的微课走入课堂,深入学生,做学生的贴心朋友,实实在在地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