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激趣,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_1209WT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一个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古文离学生的生活已经遥远,特别对于小学生。企图用古文导入阅读教学岂不南辕北辙?其实不然,一位老师在教学四年级教材《三顾茅庐》一课时,没有采用常用的解题或介绍人物的方法导入,而是请大家猜谜。老师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纸条,上面摘录了《三国演义》中对张飞、关羽、刘备、诸葛亮等人物的描写。老师边念边请同学们猜猜他是谁?当老师念道:“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哪里还顾得上举手,争先恐后报出了诸葛亮的名字,学生对这个人物太熟悉了,而且对他的智慧充满了崇敬,老师还不忘相机对诸葛亮的“隆中对”进行介绍,为学习课文打下伏笔。当老师再读“燕颔虎须,豹头环眼,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手提丈八点蛇矛,好不威风”时,出现了争议,有人认为是关羽,有人认为是张飞,老师不置可否,紧接着又读了一则“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学生在对比中找到了答案。谜面用略显通俗的古文形象地描绘了小说中人物的外貌,学生很容易就猜出了谜底。这是教师第一次将经典阅读中的文字以游戏的方式出示,既显得简单又十分有趣,还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经典阅读中这一类文字的表达魅力。
  在教学完刘备呵斥张飞不得无礼地对待诸葛亮的课文片段后,学生正在为粗鲁的张飞发出善意大笑的时候,教师又一次将小说中的原文出示,引导学生诵读。有了现代文字的铺垫和对比,学生很容易就读懂了小说原文,再加上原文中对张飞这一鲁莽行为的描写更为细致、精彩,因而读完原文学生再一次爆发出笑声。紧接着欣赏了评书“张飞请诸葛”片段,在一阵阵笑声中,学生更是悦纳了这一段历史,对人物形象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于是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感受到经典阅读的快乐。在全文教学结束后,教师发给学生一张纸,上面就是原著《三顾茅庐》的片段。当学生一口气读完,教师让学生将现代文字与经典文字做一比较,学生不难发觉原著原汁原味更吸引人,语言精致、简洁。这样的一来,学生不再惧怕原著中的一些难读的词句,以及一些难懂的历史背景,感兴趣了,读原著也就成了内心的需求。后期,教师又选取了经典电影片段,让孩子们在视听盛宴中走进这段历史。
  显然这位老师是智慧的,在她的课堂中学生不仅听懂了这些古文,而且能抓住关键描写得出人物性格特点,在比较中找到所描写对象。学生的倾听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比较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与提高,在这节课中古文好像离孩子们并不遥远,孩子们陶醉在古代名著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描写中,被三国人物不凡的气度、英雄的气概深深折服,被那恢弘盛大的战争场面所震撼,被那诙谐幽默人物轶事所吸引,并感受到虽语言表达形式不同,但各有精彩。通过猜谜语、听评书、看视频等多元学习,阅读经典是多么轻松愉快的事啊!
  其实,小学阶段的许多课文都有课外阅读的指向功能,特别是古代文学经典的阅读。因为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更多地需要用课外的时间,帮助孩子拓展。比如在教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后,对《史记》的阅读;在教完《三顾茅庐》后,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在教完《孔子游春》后,对《论语》的阅读等等,都有待师生在课内开发阅读兴趣,课外实践阅读行为。的确,经典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是站在特殊的历史甚至是文化背景上,这些成为了一些学生阅读的障碍,所以教师要找到一条条途径帮助学生克服亲近经典阅读的障碍,让学生能自由地游走在经典阅读中。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积极的情感对主体有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遵循上述规律,倾注爱心,培养并强化积极情感:少训斥惩罚,多激励表扬;少理性说教,多情感投入。学生不听话时,往往一“骂”即“静”,一“训””就“乖”。频用此法,表面上制止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实质上会带给学生深深的伤害,甚至留下心理障碍。相反,爱心——充满
期刊
我认为明代小品文家中,最善于写人绘物达情叙事的莫过于张岱,而张岱的诸多传世之作中,最为卓绝高妙的要首推《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
期刊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  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
期刊
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教好书育好人的前提与基础。我以为,语文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一、树立科学的读书观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因此,语文教师要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开拓自己的视野,并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服务于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艺术,这应是语文老师读书最大的收获。随着无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媒
期刊
长期在农村执教的语文教师,一直以来都有这样的感慨:很多学生怕写作文,烦写作文,甚至因此影响到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如何改变农村初中学生作文偏低的这种现状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是提高其作文素养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究竟应该怎样指导学生模仿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三个“结合”。  一、读写相结合  朱熹说过:“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又说“古人作文作诗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倡导的是在语文学习中能让每一位学生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真、善、美。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情感,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和某些教师对他们主观情感的冷落,已经快成为当代应试教育的附庸。  在我看来,语文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成为培养学生个体情感的阵地,而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恰恰缺少与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心理学家认为:情感
期刊
4月15日,“2011年全国首届初中名校减负特色经验名校长论坛暨名校名师特色教学现场观摩活动”在宜兴实验中学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听课学习活动。这次活动我共听了7位名师的课,每一堂课都各有特色。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这次观摩学习使我产生了很大的思想震动,受益匪浅。  第一、浮华退去,尽显本色。这次听课最大的感受就是:实在。他们的课都很朴实,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淡化了课件等的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在作文课上好多的同学拿到题目,不知该如何下笔才好,在自己的位子上翻了一阵,找出几篇作文,在这篇作文上找开头,在那篇作文中找结尾,中间部分好似挤牙膏一般挤出一句,再挤下一句。这样看着一篇文章,真是不禁有些酸楚。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高效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成为课堂的主人呢?下面是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在学生的心目中,语文就是读读、背背、写
期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学生的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特点,语文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来激发和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我认为,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创设优化的学习环境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创设学习氛围,营造学习情景,不但有助于拉近师
期刊
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发展的窗户。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上,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语文又是思维的艺术,它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所以语文教师要张扬语文魅力,善待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净化学生的心灵。语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所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对于走进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