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也是享誉世界的名曲。这首乐曲旋律优美,规模宏大,本文以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结合协奏曲的音乐风格,分析作曲家将古典主义传统与浪漫主义音乐元素结合的创作特征。
【关键词】贝多芬;协奏曲;音乐艺术
【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献标识码】A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历史中的音乐巨人,他继海顿、莫扎特之后高度发展了维也纳乐派,将18世纪的古典主义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相汇合,在创作艺术上继承了前辈及当时的思想潮流,作品深刻而崇高,音乐充满顽强不息的精神和震撼力,塑造出那个时代的特有的英雄性格。
19世纪这一时代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相汇合的时代,贝多芬给弦乐艺术的创作建造了高峰,小提琴协奏曲是这个高峰的标志,自此以后,弦乐艺术作品的创作出现了两个分流。
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位科隆宫廷乐手,也是贝多芬钢琴和小提琴的启蒙老师,他希望年幼的贝多芬能成为神童莫扎特,因而贝多芬经常被锁在古钢琴的小屋,含泪站在琴旁接受父亲的教导。贝多芬8岁开始演奏,1781年波恩宫廷风琴手尼夫开始教他作曲,运用固定低音和钢琴、管风琴、巴赫创意曲等。贝多芬11岁考入歌剧院乐队,13岁担任大风琴手。当时的整个欧洲是被海顿、莫扎特以及曼海姆乐派的美学思想及音乐创作弥漫着,所以贝多芬在波恩学习的时期是以古典主义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创作。
贝多芬的才华在少年时已受到社会的重视,他期望可以向莫扎特学习作曲。1787年他终于有机会到维也纳并有幸见到莫扎特,不幸的是当他返回到波恩故乡的时候,他仁慈的母亲已离开人世。青年时期的贝多芬结识了大批的音乐家,他在音乐艺术上的成长受到这些友人的关怀与帮助。1790年贝多芬的作品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被他非常崇拜的作曲家海顿看到,海顿愿意接受贝多芬为学生,同年11月贝多芬抵达维也纳。1792年贝多芬在维也纳定居,以崭新的生气勃勃的姿态开始在这个音乐艺术中心的广泛学习。这一时期的贝多芬深受维也纳时代在美学思想上的影响,他的创作充满革新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首协奏曲,献给他青年时代的朋友斯蒂芬·冯·勃朗宁。一般认为这是贝多芬对布鲁斯威克小姐产生深厚爱情创作的作品,贝多芬描写生活的欢乐、幸福以及甜蜜爱情的音乐,称她是“身旁开放的最美丽的花朵”。因此应该是贝多芬一生中在情感方面最为热情洋溢,甚至可以说是最为幸福快乐的少数时期之一。
这首协奏曲的创作时间极为仓促,在1806年12月21日创作,两日后由小提琴家克莱门蒂上台演首演。虽然克莱门蒂是一位音乐天赋极高的演奏家,他的演奏风格优美雅致,经常会在音乐会上加一些炫技的花样,这些特点也影响了贝多芬创作这部协奏曲的态度①。由于首演准备过于仓促,演出并没有得到热烈的反响,甚至有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首使人觉得厌烦、不断重复不生动乐句的乐曲,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里大概这首协奏曲只上演过五、六次。直到1814年,由作曲家门德尔松在莱比锡指挥,13岁的约阿希姆担任独奏,这部协奏曲终于重现舞台。在门德尔松和约阿希姆充满艺术魅力的表现下,这首《D大调小提琴奏曲》大放异彩,演出获得轰动性成功。从此以后,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世界舞台上长盛不衰,所有的小提琴演奏家都要通过这首协奏曲来考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采用传统的三个乐章结构,第一乐章是快板,奏鸣曲式。乐队演奏的第一呈示部由四声定音鼓作为开始,深沉平静地揭开了广阔深远的场景。独奏小提琴以痛快淋漓的大段独白,揭开了主题音调在提琴和乐队之间交响性的发展,充满着力量和情感多质的变幻②。整个乐章是以古典主义的创作手法为基调,将定音鼓作为“独奏乐器”使用,是作曲家創新精神的体现。第二乐章是小广板,抒情诗一般的变奏曲。这或许是贝多芬写过的最柔美恬淡的乐章,音乐主题朴素而天真,独奏部分流畅地吟咏歌唱着,完全可以看作是独奏与乐队之间的交响式对话。所表达的思想深邃在小提琴文献中是罕见的。第三乐章是轻快而辉煌的回旋曲,主题轻快活跃,似乎蕴藏着人民的欢乐和信心。乐章的最后由独奏小提琴简短紧凑的华彩,把音乐推向尾声光辉灿烂的高潮。这首以回旋曲写成的终曲,既保持了巴洛克风格中插部每一次出现都有的生动对比的惯用手法,同时又以自由伸展、自由转调等多种手法,描绘出绚丽的欢快情景。③
这首协奏曲的伟大历史价值,在于它开创了小提琴文献的交响性品格。既有严格的古典主义的主题风格和严谨细致的结构,又饱含浪漫主义的热情和对“自由进步”的终生追求与人生目标。贝多芬作为18-19世纪之交的作曲家,代表着新兴阶级的审美理想,用他特有的音乐语言表达了对人类友爱的最大憧憬。贝多芬的名字与崇高的信念、顽强不屈的意志、充满震撼力的音乐、为表达情感而不拘规范的气魄永远同在。
注释:
①三联爱乐古典音乐欣赏入门10贝多芬协奏曲,2008年4期。
②张蓓荔,杨宝智.《弦乐艺术史》 。
③韩里.《欧洲弦乐艺术史》 。
参考文献
[1]白旭.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研究[J].音乐时空,2015(24):56.
[2]孙静.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乐曲分析[J].音乐时空,2015(18):61.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关键词】贝多芬;协奏曲;音乐艺术
【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献标识码】A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历史中的音乐巨人,他继海顿、莫扎特之后高度发展了维也纳乐派,将18世纪的古典主义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相汇合,在创作艺术上继承了前辈及当时的思想潮流,作品深刻而崇高,音乐充满顽强不息的精神和震撼力,塑造出那个时代的特有的英雄性格。
19世纪这一时代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相汇合的时代,贝多芬给弦乐艺术的创作建造了高峰,小提琴协奏曲是这个高峰的标志,自此以后,弦乐艺术作品的创作出现了两个分流。
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位科隆宫廷乐手,也是贝多芬钢琴和小提琴的启蒙老师,他希望年幼的贝多芬能成为神童莫扎特,因而贝多芬经常被锁在古钢琴的小屋,含泪站在琴旁接受父亲的教导。贝多芬8岁开始演奏,1781年波恩宫廷风琴手尼夫开始教他作曲,运用固定低音和钢琴、管风琴、巴赫创意曲等。贝多芬11岁考入歌剧院乐队,13岁担任大风琴手。当时的整个欧洲是被海顿、莫扎特以及曼海姆乐派的美学思想及音乐创作弥漫着,所以贝多芬在波恩学习的时期是以古典主义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创作。
贝多芬的才华在少年时已受到社会的重视,他期望可以向莫扎特学习作曲。1787年他终于有机会到维也纳并有幸见到莫扎特,不幸的是当他返回到波恩故乡的时候,他仁慈的母亲已离开人世。青年时期的贝多芬结识了大批的音乐家,他在音乐艺术上的成长受到这些友人的关怀与帮助。1790年贝多芬的作品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被他非常崇拜的作曲家海顿看到,海顿愿意接受贝多芬为学生,同年11月贝多芬抵达维也纳。1792年贝多芬在维也纳定居,以崭新的生气勃勃的姿态开始在这个音乐艺术中心的广泛学习。这一时期的贝多芬深受维也纳时代在美学思想上的影响,他的创作充满革新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首协奏曲,献给他青年时代的朋友斯蒂芬·冯·勃朗宁。一般认为这是贝多芬对布鲁斯威克小姐产生深厚爱情创作的作品,贝多芬描写生活的欢乐、幸福以及甜蜜爱情的音乐,称她是“身旁开放的最美丽的花朵”。因此应该是贝多芬一生中在情感方面最为热情洋溢,甚至可以说是最为幸福快乐的少数时期之一。
这首协奏曲的创作时间极为仓促,在1806年12月21日创作,两日后由小提琴家克莱门蒂上台演首演。虽然克莱门蒂是一位音乐天赋极高的演奏家,他的演奏风格优美雅致,经常会在音乐会上加一些炫技的花样,这些特点也影响了贝多芬创作这部协奏曲的态度①。由于首演准备过于仓促,演出并没有得到热烈的反响,甚至有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首使人觉得厌烦、不断重复不生动乐句的乐曲,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里大概这首协奏曲只上演过五、六次。直到1814年,由作曲家门德尔松在莱比锡指挥,13岁的约阿希姆担任独奏,这部协奏曲终于重现舞台。在门德尔松和约阿希姆充满艺术魅力的表现下,这首《D大调小提琴奏曲》大放异彩,演出获得轰动性成功。从此以后,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世界舞台上长盛不衰,所有的小提琴演奏家都要通过这首协奏曲来考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采用传统的三个乐章结构,第一乐章是快板,奏鸣曲式。乐队演奏的第一呈示部由四声定音鼓作为开始,深沉平静地揭开了广阔深远的场景。独奏小提琴以痛快淋漓的大段独白,揭开了主题音调在提琴和乐队之间交响性的发展,充满着力量和情感多质的变幻②。整个乐章是以古典主义的创作手法为基调,将定音鼓作为“独奏乐器”使用,是作曲家創新精神的体现。第二乐章是小广板,抒情诗一般的变奏曲。这或许是贝多芬写过的最柔美恬淡的乐章,音乐主题朴素而天真,独奏部分流畅地吟咏歌唱着,完全可以看作是独奏与乐队之间的交响式对话。所表达的思想深邃在小提琴文献中是罕见的。第三乐章是轻快而辉煌的回旋曲,主题轻快活跃,似乎蕴藏着人民的欢乐和信心。乐章的最后由独奏小提琴简短紧凑的华彩,把音乐推向尾声光辉灿烂的高潮。这首以回旋曲写成的终曲,既保持了巴洛克风格中插部每一次出现都有的生动对比的惯用手法,同时又以自由伸展、自由转调等多种手法,描绘出绚丽的欢快情景。③
这首协奏曲的伟大历史价值,在于它开创了小提琴文献的交响性品格。既有严格的古典主义的主题风格和严谨细致的结构,又饱含浪漫主义的热情和对“自由进步”的终生追求与人生目标。贝多芬作为18-19世纪之交的作曲家,代表着新兴阶级的审美理想,用他特有的音乐语言表达了对人类友爱的最大憧憬。贝多芬的名字与崇高的信念、顽强不屈的意志、充满震撼力的音乐、为表达情感而不拘规范的气魄永远同在。
注释:
①三联爱乐古典音乐欣赏入门10贝多芬协奏曲,2008年4期。
②张蓓荔,杨宝智.《弦乐艺术史》 。
③韩里.《欧洲弦乐艺术史》 。
参考文献
[1]白旭.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研究[J].音乐时空,2015(24):56.
[2]孙静.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乐曲分析[J].音乐时空,2015(18):61.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