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作用,不再千城一面,千里一景。让新城镇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赋予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强烈的文化气息;让有形的地域文化融入我们的建筑。和地域环境中;让无形的地域文化真正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在有形和无形地域文化的共同作用下,让我们的小城镇和谐宜居,充满情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地域文化;聚落;民俗再现;传统现代融合
前言
乌拉文化商业街项目的实践是很实际的,但是我们想要达到的设计目标——地域文化的复兴,却显的有些太大。通过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对地域文化内涵和外延的深层次挖掘,就越发让我对项目产生敬畏的心理,就越发的让我感觉自己思想认识上的欠缺和狭隘。通过一个项目很难将项目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的内容都准确和全面的涵盖进去。但我仍然想在自己有限的认知基础上为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中的地域文化复兴和发展做一些努力,也许微不足道,也许不够正确,但希望能为以后的设计践行者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具有前车之鉴的实践结果。
地域文化和新型城镇化基本概念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包括有形的地域文化和无形的地域文化,前者指以實物存在的、比较具体的遗迹或遗物,后者是学术思想、风俗习惯、典章节庆、民间艺术等比较抽象、相对模糊的东西。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所谓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社会和谐、个性鲜明;以提升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新型城镇化要求个性鲜明、提升文化,地域性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项目的地域文化背景
地域环境:孤店子镇隶属于吉林市昌邑区,距吉林市北部25公里,位于第二松花江西岸(图1)。这里地势平坦,日照充沛。是主要的农业基地(图2),尤其这里是寒带水稻主要种植产区,种植历史可以追溯至唐朝。唐朝时这里是渤海国属地,当时渤海国进献给大唐的贡品中“卢城稻”最为供品之首。“卢城稻”是第一种被种植在亚寒带的水稻,后被引进韩国和日本。清朝时统治者把吉林(今吉林市)看成清朝的发祥重地,原名"吉林乌拉",系满语,意为"沿江的城池",成为清朝在东北地区仅次于盛京(今沈阳)的政治、军事、经济和交通中心。
民族分布:吉林市主要生活着35个民族,汉、满、蒙、回、朝鲜是5个最主要的名族。
民间建筑:地处农村,以地方民居为主,多为单层。现存为清朝时满族民居为主,主要吸纳了汉族文化,建筑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硬山双坡,夯土或砖结构建筑(图3)。地方民居也有自身特点,屋前正面设置檐廊,南向开大窗,北墙开小窗,此为寒冷地区之必然,其他特点总结为:“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坐在地面上。”(图4)
饮食文化(图5):三套碗席是最具代表性的满族传统名宴举世闻名的“满汉全席”就是在三套碗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人参鸡由吉林人参与当年母鸡经加工后,再加入适量高汤,调料上屉蒸制而成的。小吃有很多,如哈伊马(水团子)、打打糕、菠萝叶饼、粘豆包、大小黄米“火勺”等。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图6):非常的多种多样,如《卢城稻割镰大会》《朝鲜族祭天乐舞》《东北二人转》《宋氏民俗剪纸》《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等等。
民间风俗信仰:风俗信仰根据各民族的不同多种多样,并且具有观赏和参与性。如:独特的满族婚俗和朝鲜族的萨满教仪式(图7)等。
项目中有形地域文化与无形地域文化的关系处理
地域文化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地域文化;有形的地域文化如:地域环境、地方民居、古迹遗物等,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借鉴和利用有形的地域文化中的特点和方法进行再创造,形成一脉相承的有形地域文化;无形的地域文化如: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学术思想等抽象模糊的东西,我们在设计的过程里需要将无形的东西有形化,为无形的地域文化提供合适的展示和传承的“舞台”,最终将无形的地域文化有形化;利用有形的无形的地域文化,并结合传统的哲学理念,呈现出最终有形的设计。
规划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载入
根据用地的内部和外部特征,以及整体大规划的空间特征,以及项目的文化重要性,梳理出了“三轴”“四区”“两心(一实一虚)”的规划格局(图8),近似太极符号的拓扑形式,有实有虚,实虚结合。“三轴”的第一轴,南北走向,连接南北两个商业主要入口,南与温泉小镇的主景观轴对应,向北空间延伸到湿地公园;第二轴是沿着福佑路展开的商业内部的东西向步行商业轴,西向打开接纳由温泉度假中心过来的人流,东向由超市收尾,引导人流转向民俗文化村;第三轴连接西侧的农林观光体验区和东侧的农业会展中心,东西走向穿过民俗文化村;三根轴形成了最主要的交通和景观轴线。“四区”第一轴和第二轴交叉形成的“T”字形,把最主要的商业街区分成了西区(小吃餐饮区)、东区(艺术表演区)、北区(文化教育区),第四个区域在用地的东北角,以民俗文化村为主体,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旅游体验区。“两心”中的实心是“T”字形交点上的卢城稻博物馆及其周边广场空间,虚心是民俗广场和旁边的人工湖形成的开放空间。一实一虚,有收有放,相互对应。
地域环境融入:在乌拉文化商业街地块的西侧融入农林观光体验区(图9),区域内北侧为生态防霾治污宣誓林,你可以在这亲手种下一棵白桦树,区域北侧为农业种植体验区,为开耕仪式和割镰大会开启仪式做准备,平时你可以亲手种植和采摘,并在旁边的生态特色菜馆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
集会广场的设置:无形地域文化的外部展示区和主要的交通节点空间。在西侧的农林观光体验区结合农业博物馆设置的广场,为开耕仪式和割镰大会的主广场;南侧面向卢城稻博物馆并和商业街主入口结合设置的主广场(图10),在这里可以扭秧歌、划旱船、踩高跷,是居民的集会场所,也是为观看博物馆提供一个足够的视野空间;东侧被民俗文化村和商业包绕的一个最大的广场空间(图11),为民俗展示表演提供舞台。其他在主要的乌拉商业街位于大荒地村整体规划用地的西侧中部,其中商业和旅游开 发用地共计出入口都设计了相应的小广场。 建筑群形态梳理:根据文化商业街建筑的类型不同,运用了不同的设计组织方式。北侧沿着福佑路展开的商业布局(图12),随形就势,根据道路的户型走势,自然的布局,借鉴聚落的自然生长的一些特点,类似中国古村落中的街巷尺度和格局,曲绕有趣。南北主轴上有主要的卢城稻博物馆(图13),所以布局更官式,对称而严谨,街道和广场的尺度都更宽,院落也都以方正匀称为特点。民俗文化村(图14)的布局借鉴了胡同的做法,由四合院布局出有横纵窄道路的胡同,四合院也是有主有次,外部空间也产生了有趣的变化。
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载入
建筑形态类型:建筑单体归纳起来有四种基本的类型:第一种是大多2-3层的单排建筑(图15),当地民居多为单层建筑,这并不适合土地容积及商业使用,所以我们借用了“下店上居”建筑形式,通过建筑不同层数高度的控制,使建筑沿街曲折起伏的排列,形成自然的天际线。第二种是“前店后居”的单进或两进规整四合院或三合院组合(图16),前排建筑或前院经营,后排或后院做一些文化类产品生产或居住,建筑主屋高,厢房低,形成有稳定感的建筑轮廓线;第三种是不规则合院形态(图17),与道路和场地的形状相适应,如红酒坊和客栈,内庭院可以采用一点南方园林的造园手法;第四种是集中式的建筑,这并不是民居的布局形式,而是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一些空间,比如二人转舞台剧院和综合性超市(图18),但是我们在建筑体量处理上使用了一些化整为零的手法,使建筑看起来任然有民居群落感觉。
建筑的外观及细部处理:在山墙面的处理上继承了民居双坡硬山的做法,博风板和樨头做法都做了简化,悬鱼位置用一个有点现代构成的仿中国结替代(图19)。正面底層一般设置檐廊,木色圆柱,柱之间的雀替横梁等做了现代简化,二层一般砖墙开窗,只有窗棂用中国元素,三层保留了传统民居的木构特征,基本有中式花窗和柱组成。其他如满族四角落地的大门、影壁、漏窗、木刻砖雕、中式的吉祥文字与图案也在相应位置做了设计(图20)。
地域文化展现的建筑功能设计:根据空间结构形成的四个片区被赋予了四种主要的功能,形成了四个文化功能片区。东区(图21)以艺术表演展示为主,总面积约26366㎡,有二人转舞台剧场、影院、民间艺人表演、农民工艺品制作,茶馆等娱乐休闲功能,还穿插有零售商业、超市、银行、邮局等基础服务功能的业态;西区(图22)以餐饮小吃为主,总面积约 18450㎡,有各类小吃馆、特色农家菜、红酒坊等餐饮功能,还加入了乡土产品纪念品零售功能,和一个小的客栈业态。北区(图23)以文化传承培训为主,总面积约 9400㎡,由四个合院组成,有教育培训、民间艺术、摄影、等功能,也会有适当的餐饮和零售业态;以民俗文化村为主体的文化旅游体验区,总面积约16252㎡,民俗文化村由五个大小不同的院落组成,分别代表了,满、蒙、回、汉、朝,讲述每个民族不同的历史和故事。
结语
在分析和回顾的过程中总想把自己的思路逻辑条理分明的表达出来,在设计的过程中却是各种考虑因素混合在一起,需要综合的思考和评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和答案。如果设计都能像解数学一样那么有逻辑,答案可能就变的唯一和简单了。设计的过程不是这样,就像地域文化也一样,内容丰富而综合,定义只能是相对的,没有一个设计是唯一的完美。
参考文献
[1]张凤琦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 浙江 社会科学 2008
[2]王中军 《东北满族民居的特点--乌拉街镇“后府”研究》 长春 工程学院学报 2004
[3]张驭寰 《吉林民居》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
[4]《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新华社 2014
[5]李秋香,罗德胤,贾珺 《北方民居》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6]原广司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7]《新唐书》《渤海国长编》
(作者单位:上海尤安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地域文化;聚落;民俗再现;传统现代融合
前言
乌拉文化商业街项目的实践是很实际的,但是我们想要达到的设计目标——地域文化的复兴,却显的有些太大。通过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对地域文化内涵和外延的深层次挖掘,就越发让我对项目产生敬畏的心理,就越发的让我感觉自己思想认识上的欠缺和狭隘。通过一个项目很难将项目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的内容都准确和全面的涵盖进去。但我仍然想在自己有限的认知基础上为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中的地域文化复兴和发展做一些努力,也许微不足道,也许不够正确,但希望能为以后的设计践行者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具有前车之鉴的实践结果。
地域文化和新型城镇化基本概念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包括有形的地域文化和无形的地域文化,前者指以實物存在的、比较具体的遗迹或遗物,后者是学术思想、风俗习惯、典章节庆、民间艺术等比较抽象、相对模糊的东西。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所谓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社会和谐、个性鲜明;以提升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新型城镇化要求个性鲜明、提升文化,地域性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项目的地域文化背景
地域环境:孤店子镇隶属于吉林市昌邑区,距吉林市北部25公里,位于第二松花江西岸(图1)。这里地势平坦,日照充沛。是主要的农业基地(图2),尤其这里是寒带水稻主要种植产区,种植历史可以追溯至唐朝。唐朝时这里是渤海国属地,当时渤海国进献给大唐的贡品中“卢城稻”最为供品之首。“卢城稻”是第一种被种植在亚寒带的水稻,后被引进韩国和日本。清朝时统治者把吉林(今吉林市)看成清朝的发祥重地,原名"吉林乌拉",系满语,意为"沿江的城池",成为清朝在东北地区仅次于盛京(今沈阳)的政治、军事、经济和交通中心。
民族分布:吉林市主要生活着35个民族,汉、满、蒙、回、朝鲜是5个最主要的名族。
民间建筑:地处农村,以地方民居为主,多为单层。现存为清朝时满族民居为主,主要吸纳了汉族文化,建筑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硬山双坡,夯土或砖结构建筑(图3)。地方民居也有自身特点,屋前正面设置檐廊,南向开大窗,北墙开小窗,此为寒冷地区之必然,其他特点总结为:“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坐在地面上。”(图4)
饮食文化(图5):三套碗席是最具代表性的满族传统名宴举世闻名的“满汉全席”就是在三套碗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人参鸡由吉林人参与当年母鸡经加工后,再加入适量高汤,调料上屉蒸制而成的。小吃有很多,如哈伊马(水团子)、打打糕、菠萝叶饼、粘豆包、大小黄米“火勺”等。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图6):非常的多种多样,如《卢城稻割镰大会》《朝鲜族祭天乐舞》《东北二人转》《宋氏民俗剪纸》《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等等。
民间风俗信仰:风俗信仰根据各民族的不同多种多样,并且具有观赏和参与性。如:独特的满族婚俗和朝鲜族的萨满教仪式(图7)等。
项目中有形地域文化与无形地域文化的关系处理
地域文化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地域文化;有形的地域文化如:地域环境、地方民居、古迹遗物等,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借鉴和利用有形的地域文化中的特点和方法进行再创造,形成一脉相承的有形地域文化;无形的地域文化如: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学术思想等抽象模糊的东西,我们在设计的过程里需要将无形的东西有形化,为无形的地域文化提供合适的展示和传承的“舞台”,最终将无形的地域文化有形化;利用有形的无形的地域文化,并结合传统的哲学理念,呈现出最终有形的设计。
规划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载入
根据用地的内部和外部特征,以及整体大规划的空间特征,以及项目的文化重要性,梳理出了“三轴”“四区”“两心(一实一虚)”的规划格局(图8),近似太极符号的拓扑形式,有实有虚,实虚结合。“三轴”的第一轴,南北走向,连接南北两个商业主要入口,南与温泉小镇的主景观轴对应,向北空间延伸到湿地公园;第二轴是沿着福佑路展开的商业内部的东西向步行商业轴,西向打开接纳由温泉度假中心过来的人流,东向由超市收尾,引导人流转向民俗文化村;第三轴连接西侧的农林观光体验区和东侧的农业会展中心,东西走向穿过民俗文化村;三根轴形成了最主要的交通和景观轴线。“四区”第一轴和第二轴交叉形成的“T”字形,把最主要的商业街区分成了西区(小吃餐饮区)、东区(艺术表演区)、北区(文化教育区),第四个区域在用地的东北角,以民俗文化村为主体,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旅游体验区。“两心”中的实心是“T”字形交点上的卢城稻博物馆及其周边广场空间,虚心是民俗广场和旁边的人工湖形成的开放空间。一实一虚,有收有放,相互对应。
地域环境融入:在乌拉文化商业街地块的西侧融入农林观光体验区(图9),区域内北侧为生态防霾治污宣誓林,你可以在这亲手种下一棵白桦树,区域北侧为农业种植体验区,为开耕仪式和割镰大会开启仪式做准备,平时你可以亲手种植和采摘,并在旁边的生态特色菜馆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
集会广场的设置:无形地域文化的外部展示区和主要的交通节点空间。在西侧的农林观光体验区结合农业博物馆设置的广场,为开耕仪式和割镰大会的主广场;南侧面向卢城稻博物馆并和商业街主入口结合设置的主广场(图10),在这里可以扭秧歌、划旱船、踩高跷,是居民的集会场所,也是为观看博物馆提供一个足够的视野空间;东侧被民俗文化村和商业包绕的一个最大的广场空间(图11),为民俗展示表演提供舞台。其他在主要的乌拉商业街位于大荒地村整体规划用地的西侧中部,其中商业和旅游开 发用地共计出入口都设计了相应的小广场。 建筑群形态梳理:根据文化商业街建筑的类型不同,运用了不同的设计组织方式。北侧沿着福佑路展开的商业布局(图12),随形就势,根据道路的户型走势,自然的布局,借鉴聚落的自然生长的一些特点,类似中国古村落中的街巷尺度和格局,曲绕有趣。南北主轴上有主要的卢城稻博物馆(图13),所以布局更官式,对称而严谨,街道和广场的尺度都更宽,院落也都以方正匀称为特点。民俗文化村(图14)的布局借鉴了胡同的做法,由四合院布局出有横纵窄道路的胡同,四合院也是有主有次,外部空间也产生了有趣的变化。
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载入
建筑形态类型:建筑单体归纳起来有四种基本的类型:第一种是大多2-3层的单排建筑(图15),当地民居多为单层建筑,这并不适合土地容积及商业使用,所以我们借用了“下店上居”建筑形式,通过建筑不同层数高度的控制,使建筑沿街曲折起伏的排列,形成自然的天际线。第二种是“前店后居”的单进或两进规整四合院或三合院组合(图16),前排建筑或前院经营,后排或后院做一些文化类产品生产或居住,建筑主屋高,厢房低,形成有稳定感的建筑轮廓线;第三种是不规则合院形态(图17),与道路和场地的形状相适应,如红酒坊和客栈,内庭院可以采用一点南方园林的造园手法;第四种是集中式的建筑,这并不是民居的布局形式,而是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一些空间,比如二人转舞台剧院和综合性超市(图18),但是我们在建筑体量处理上使用了一些化整为零的手法,使建筑看起来任然有民居群落感觉。
建筑的外观及细部处理:在山墙面的处理上继承了民居双坡硬山的做法,博风板和樨头做法都做了简化,悬鱼位置用一个有点现代构成的仿中国结替代(图19)。正面底層一般设置檐廊,木色圆柱,柱之间的雀替横梁等做了现代简化,二层一般砖墙开窗,只有窗棂用中国元素,三层保留了传统民居的木构特征,基本有中式花窗和柱组成。其他如满族四角落地的大门、影壁、漏窗、木刻砖雕、中式的吉祥文字与图案也在相应位置做了设计(图20)。
地域文化展现的建筑功能设计:根据空间结构形成的四个片区被赋予了四种主要的功能,形成了四个文化功能片区。东区(图21)以艺术表演展示为主,总面积约26366㎡,有二人转舞台剧场、影院、民间艺人表演、农民工艺品制作,茶馆等娱乐休闲功能,还穿插有零售商业、超市、银行、邮局等基础服务功能的业态;西区(图22)以餐饮小吃为主,总面积约 18450㎡,有各类小吃馆、特色农家菜、红酒坊等餐饮功能,还加入了乡土产品纪念品零售功能,和一个小的客栈业态。北区(图23)以文化传承培训为主,总面积约 9400㎡,由四个合院组成,有教育培训、民间艺术、摄影、等功能,也会有适当的餐饮和零售业态;以民俗文化村为主体的文化旅游体验区,总面积约16252㎡,民俗文化村由五个大小不同的院落组成,分别代表了,满、蒙、回、汉、朝,讲述每个民族不同的历史和故事。
结语
在分析和回顾的过程中总想把自己的思路逻辑条理分明的表达出来,在设计的过程中却是各种考虑因素混合在一起,需要综合的思考和评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和答案。如果设计都能像解数学一样那么有逻辑,答案可能就变的唯一和简单了。设计的过程不是这样,就像地域文化也一样,内容丰富而综合,定义只能是相对的,没有一个设计是唯一的完美。
参考文献
[1]张凤琦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 浙江 社会科学 2008
[2]王中军 《东北满族民居的特点--乌拉街镇“后府”研究》 长春 工程学院学报 2004
[3]张驭寰 《吉林民居》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
[4]《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新华社 2014
[5]李秋香,罗德胤,贾珺 《北方民居》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6]原广司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7]《新唐书》《渤海国长编》
(作者单位:上海尤安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