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烟草引进中国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分析了近代引进作物与古代的不同之处,探讨了美种烟草的引进与民族融合,并点明了近代作物引进与民族经济融合的特点。
关键词:民族经济融合 农作物引进 历史 美种烟草 特点
所谓民族经济融合就是民族之间的经济通过相互交往、渗透,成为新的复合体。[1]民族经济融合是一个缓慢的动态过程。促进民族经济融合的因素众多,比如劳动工具的改进,政府的推动,移民的迁徙,制度的变迁,新作物品种的引进等。其中,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在各民族间经济融合过程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的作物品种的引进不但能增加亩产量,而且能提高家庭收入。因此,它颇受各民族的欢迎而在适宜的土地上迅速生根发芽,自然而然地促进了民族经济融合。大量农作物引进中国大约从16世纪开始,玉米、红薯是最重要的农作物引进品种,之后,土豆、烟草、棉花、马盖麻等引进中国。这些作物大都是从美洲引进,之后带到东南亚,然后进入中国。这些作物引进中国后,由于交通条件、生产工具的限制,传播速度缓慢,促进民族经济融合的过程也相当漫长。以往学者大都是以美洲作物的引进和传播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而对近代作物的引进和传播的研究不多。本文尝试以近代作物美种烟草的引进历史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其与民族经济融合的关系。
一、烟草引进中国的历史回顾
烟草原产拉丁美洲,16世纪中叶传到西班牙,西班牙传教士把它带到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并在吕宋岛推广种植。明万历年间(1573—1620)福建籍水手将烟草自菲律宾携回福建漳州、泉州一代种植,随后烟草自福建传到江南、西南、西北、华北一带。[2]烟草传入中国的途径有三种说法:第一种,烟草是从菲律宾带到福建;第二种,从越南输入广东;第三种,从日本传到朝鲜再传到中国。目前学术界接受最多的是第一种说法,即烟草自菲律宾传到福建,之后传到全国。烟草最早称“吕宋烟”,又因其英文名称为Tobacco,所以也叫“淡八菇”、“淡肉果”等。不久又有一些美丽的名称:金丝,相思草,八角草等等,富有诗意。这时种植的烟草基本上是晾晒烟,俗称土种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出现庞大的垄断组织。1902年英美烟公司就是英美两国烟草业巨头为瓜分海外市场而形成的跨国垄断组织。同年,英美烟公司进驻中国。由于中国的烟是晾晒烟(土种烟),叶小,色味均不适应现代卷烟生产,英美烟公司为降低成本,派专家在中国调查、试种从美国带来的烤烟品种(称美种烤烟)。从1904—1914年,英美烟公司派出的专家在我国14个省份(湖北、湖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山东、广东、四川、云南、甘肃、陕西、吉林、奉天)进行广泛的调查,寻找适合美种烤烟的种植的地方。[3](p240)1913年起,英美烟公司在中国若干地区进行试种美种烤烟,在中国买办的协助、利诱下,中国很多地方开始种植美种烟草,美种烤烟逐渐传播,并在我国形成三大原料基地:河南许昌,安徽凤烟,山东潍坊。
二、近代引进作物与古代的不同之处
1.近代引进作物是适应世界市场的需求而引进的,古代引进主要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引进的,粮食作物如红薯、玉米尤其明显。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确立了统治地位。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商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资本主义为了追求资本,就不得不把触角伸向海外,寻找理想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美种烟草正是适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要而引进中国的。英美烟公司除了无人居住的南极洲外,在世界各大洲: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都建有它的工厂。[4](p5)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是它的主要特性,否则,市场有限,美种烟草也不会这么快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广泛传播。古代作物引进主要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需要,随着人口增多,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高产作物的引进自然受到欢迎,特别是在灾荒年份传播得更快。就每亩的产量来说,薯类要比其他旱地作物所生产的大约高两倍。它们的主要缺点,在中国人看来,是它们的滋味,吃薯类被认为一桩不得已的事情,只有在饥荒中才肯吃。因此,薯类的播种面积在20世纪的迅速扩展,大概主要是想防止可能的灾难,而且薯类常常只是在正规的作物已经失败之后才种植。[5](p59—60)
2.近代引进作物如烟草主要由外国公司引进并在中国大力推广,而古代引进作物主要由华人带入边境,然后缓慢地向内地渗透。美种烟草的主动性表现得尤为明显,英美烟公司主动派专家在中国广泛调查、试种,不辞辛苦,并且以免费提供种子、技术指导、提供贷款等措施来引诱中国农民种植,他们比中国人更热心于美种烟草的推广和种植。而古代农作物往往是从边境慢慢向内地渗透,比如玉米,尽管有从东南沿海传入说,从西北传入说,从西南传入说等说法,但都是从边境进入并向内地渗透的。美种烟草则不限于从边境传入然后慢慢向内地传播,而是同时在中国广泛调查、试种。
3.近代引进作物的目地主要是由利益的驱动,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具有很强的资本扩张性,而古代往往是为了糊口,之后才稍有剩余出售。为了追求利润,资本会主动寻找市场。美种烟草作为资本的载体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也会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它特有的传播使命。它像资本一样具有很强的扩张性。古代的农业是糊口农业,新作物的引进更多地是从满足人口增长需要出发的,就是经济作物棉花也多是从满足自己家庭的穿用而种植,在满足自己家庭的前提下,多余的才用于出售。
三、美种烟草的引进与民族经济融合
烟草是一种经济作物,收入相对比小麦、高粱、玉米等要高得多。对贫穷的广大农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刺激和诱惑,因此,中国被动引进的美种烤烟推广很快,并促进了民族卷烟工业的繁荣和烟草贸易的旺盛。
1.在美国专家及其买办的蛊惑下,在利益的刺激下,烟草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以基地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的效应。在对河南、安徽、山东三个主产区的6个典型村烟草种植面积的调查中,发现潍县的美种烟草面积占作物面积的13.6%,凤阳5.4%,襄城11.7%。而种植的农户每个村平均不少于63.4%。[6](p21—22)在种植面积扩大的同时,形成了以基地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的效应。如河南地区,河南的种植区从襄城扩展到其他十一个地区,即西北的禹县、郏县和临汝,正西的宝丰和鲁山,西南的叶县,跨越平汉铁路通往襄城东北的是长葛地区,位于这条铁路沿线的其他四个地区是许昌、临颖、郾城和安阳。[7](p19)1921年,英美烟公司设立在襄县的办事机构发现紫云山以西土地适宜种烟,派一姓吴的技术员到那一带扩种。宝丰县李庄乡的马杰、马章效先接受。马杰种7亩,马章种3亩。实践证明,烤烟比晒烟省工、价高,又保证收购,第二年,就另有人效仿种植,渐渐扩大至宝丰全境。[8](p722)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区内邓县、唐河、南阳、镇平、新野、方城、内乡、桐柏八县统计:种烟57250亩,单产65.5公斤,总产34.61万公斤。[9](p171)甚至在河南最北部安阳,河南西南最南部的南阳新野都有大量的种植。如民国35年(1946年)全县(新野)种植8435亩,总产15.2万公斤。[10](p253)1917年河南烟叶面积69.7万亩,到1938年达到101万亩,[11](p171—172)增长69%。烟草种植的利润如此之大,农民或者当地的政府都十分重视,都大力推广种植,以至于美种烟草在中国被广泛种植,在云南、贵州、四川的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大量的种植。
2.烟草的广泛种植,促进了民族卷烟工业的发展。在美种烤烟种植之前,大部分人是吸土种晾晒烟,只有上层富裕人士吸卷烟(大部分是英美烟公司生产)。在三大原料基地(河南许昌、安徽凤阳、山东潍坊)大量种植烟草后,本地区人们看到卷烟利润丰厚,受其刺激,再加之本地就有大量美种烟叶,可以就地取材,因此纷纷建卷烟厂生产卷烟。1927年,许昌先后开办了新裕、华北、振兴、河南四家卷烟厂,开始了卷烟生产,资本在5—10万元,职工都在100人以上,年产约7000箱。不久,周围地区也随之办起了卷烟厂。一时烟厂众多,甚至在县城也有大量私营机制卷烟厂。如在许昌西100公里外的宝丰县,从1928—1949年就有23家卷烟厂,大的雇佣100人,小的也雇佣有8人,日产2—30万支。[12](p518)民国27年(1938年),鲁山人郭榜带其侄到社旗永安街作卷烟生意,从此卷烟技术很快传开。[13](p235)
3.烟草的大量种植,促进了烟草贸易旺盛,烟草贸易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烟草贸易包括烟叶贸易和香烟贸易。拿烟草三大原料基地的河南来说,由于河南是烟叶种植大省,全国卷烟的一半以上是由河南烟叶供应的,各大烟厂(英美烟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华成烟草公司等)纷纷派人进驻河南收购烟叶。同时河南本地的收购人员(烟贩)也十分庞大。这些人员凭借京汉铁路的便捷,经常往返于武汉、上海等地贩卖烟草,从此烟叶贸易扩展之全国各地。这些烟贩由于烟叶贸易而穿梭于全国各地,把烟草贸易带到了众多的民族和地区。这本身就促进了民族经济的融合,而且经常处于动态的运动之中。香烟贸易自然不在话下,不管是繁华的都市,还是穷乡僻壤的农村,到处可见到各种牌子的香烟和形形色色的贩卖人员。这些香烟销售人员深入中国内地,甚至在偏远的省份都有它们的身影。他们穿越沙漠深入甘肃、新疆等地,还远至外蒙,以至于在中国许多地方“有人不知道孙逸仙是何人,但一定知道英美烟公司的香烟”。
由上可知,美种烟草,无论是种植的推广,还是卷烟的生产,或是烟草的贸易,每一个部分都是活跃的因子,每一个部分都在迅速向四周扩张传播。以烟草为纽带,以现代交通为条件,加速了民族经济的融合。
四、近代作物引进与民族经济融合的特点
1.伴随着时代的脚步,美种烟草带有很强的资本扩张性,在现代交通条件的发展下,民族经济融合的步伐加快。美种烟草是资本的载体,资本的本性就是扩大市场,追求最大的利润。现代交通条件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改进为民族经济的融合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作物品种的引进与民族经济融合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作物品种引进与传播促进了民族经济的融合,民族经济的融合也进一步加速了外来作物引进和传播的进程。[14]
3.在近代外来作物的引进与传播过程中,民族经济融合呈现出由地区、国家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求得经济发展是世界各族人民的愿望,作物引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作物的传播是无地区、无国界的,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应该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应该为世界民族经济的融合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凌.民族经济融合史研究论纲[J].广西民族研究,2003,(4).
[2]曲振明.烟草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J].烟草史话,2006,(4).
[3]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第一册)[Z].北京:中华书局,1983.
[4]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第一册)[Z].北京:中华书局,1983.
[5][美]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6]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7]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8]宝丰县《宝丰烟草志》编纂领导小组.宝丰县烟草志(草稿)[Z].2002.
[9]南阳地区农牧局编.南阳地区农业志[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10]新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新野县志[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1]邵文杰.河南省志·农业志[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12]宝丰县《宝丰烟草志》编纂领导小组《宝丰烟草志(草稿)》[Z].2002.
[13]邱应欣.社旗县志[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14]唐凌.农作物品种引进与民族经济融合[J].广西民族研究,2002,(4).
关键词:民族经济融合 农作物引进 历史 美种烟草 特点
所谓民族经济融合就是民族之间的经济通过相互交往、渗透,成为新的复合体。[1]民族经济融合是一个缓慢的动态过程。促进民族经济融合的因素众多,比如劳动工具的改进,政府的推动,移民的迁徙,制度的变迁,新作物品种的引进等。其中,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在各民族间经济融合过程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的作物品种的引进不但能增加亩产量,而且能提高家庭收入。因此,它颇受各民族的欢迎而在适宜的土地上迅速生根发芽,自然而然地促进了民族经济融合。大量农作物引进中国大约从16世纪开始,玉米、红薯是最重要的农作物引进品种,之后,土豆、烟草、棉花、马盖麻等引进中国。这些作物大都是从美洲引进,之后带到东南亚,然后进入中国。这些作物引进中国后,由于交通条件、生产工具的限制,传播速度缓慢,促进民族经济融合的过程也相当漫长。以往学者大都是以美洲作物的引进和传播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而对近代作物的引进和传播的研究不多。本文尝试以近代作物美种烟草的引进历史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其与民族经济融合的关系。
一、烟草引进中国的历史回顾
烟草原产拉丁美洲,16世纪中叶传到西班牙,西班牙传教士把它带到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并在吕宋岛推广种植。明万历年间(1573—1620)福建籍水手将烟草自菲律宾携回福建漳州、泉州一代种植,随后烟草自福建传到江南、西南、西北、华北一带。[2]烟草传入中国的途径有三种说法:第一种,烟草是从菲律宾带到福建;第二种,从越南输入广东;第三种,从日本传到朝鲜再传到中国。目前学术界接受最多的是第一种说法,即烟草自菲律宾传到福建,之后传到全国。烟草最早称“吕宋烟”,又因其英文名称为Tobacco,所以也叫“淡八菇”、“淡肉果”等。不久又有一些美丽的名称:金丝,相思草,八角草等等,富有诗意。这时种植的烟草基本上是晾晒烟,俗称土种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出现庞大的垄断组织。1902年英美烟公司就是英美两国烟草业巨头为瓜分海外市场而形成的跨国垄断组织。同年,英美烟公司进驻中国。由于中国的烟是晾晒烟(土种烟),叶小,色味均不适应现代卷烟生产,英美烟公司为降低成本,派专家在中国调查、试种从美国带来的烤烟品种(称美种烤烟)。从1904—1914年,英美烟公司派出的专家在我国14个省份(湖北、湖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山东、广东、四川、云南、甘肃、陕西、吉林、奉天)进行广泛的调查,寻找适合美种烤烟的种植的地方。[3](p240)1913年起,英美烟公司在中国若干地区进行试种美种烤烟,在中国买办的协助、利诱下,中国很多地方开始种植美种烟草,美种烤烟逐渐传播,并在我国形成三大原料基地:河南许昌,安徽凤烟,山东潍坊。
二、近代引进作物与古代的不同之处
1.近代引进作物是适应世界市场的需求而引进的,古代引进主要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引进的,粮食作物如红薯、玉米尤其明显。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确立了统治地位。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商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资本主义为了追求资本,就不得不把触角伸向海外,寻找理想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美种烟草正是适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要而引进中国的。英美烟公司除了无人居住的南极洲外,在世界各大洲: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都建有它的工厂。[4](p5)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是它的主要特性,否则,市场有限,美种烟草也不会这么快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广泛传播。古代作物引进主要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需要,随着人口增多,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高产作物的引进自然受到欢迎,特别是在灾荒年份传播得更快。就每亩的产量来说,薯类要比其他旱地作物所生产的大约高两倍。它们的主要缺点,在中国人看来,是它们的滋味,吃薯类被认为一桩不得已的事情,只有在饥荒中才肯吃。因此,薯类的播种面积在20世纪的迅速扩展,大概主要是想防止可能的灾难,而且薯类常常只是在正规的作物已经失败之后才种植。[5](p59—60)
2.近代引进作物如烟草主要由外国公司引进并在中国大力推广,而古代引进作物主要由华人带入边境,然后缓慢地向内地渗透。美种烟草的主动性表现得尤为明显,英美烟公司主动派专家在中国广泛调查、试种,不辞辛苦,并且以免费提供种子、技术指导、提供贷款等措施来引诱中国农民种植,他们比中国人更热心于美种烟草的推广和种植。而古代农作物往往是从边境慢慢向内地渗透,比如玉米,尽管有从东南沿海传入说,从西北传入说,从西南传入说等说法,但都是从边境进入并向内地渗透的。美种烟草则不限于从边境传入然后慢慢向内地传播,而是同时在中国广泛调查、试种。
3.近代引进作物的目地主要是由利益的驱动,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具有很强的资本扩张性,而古代往往是为了糊口,之后才稍有剩余出售。为了追求利润,资本会主动寻找市场。美种烟草作为资本的载体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也会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它特有的传播使命。它像资本一样具有很强的扩张性。古代的农业是糊口农业,新作物的引进更多地是从满足人口增长需要出发的,就是经济作物棉花也多是从满足自己家庭的穿用而种植,在满足自己家庭的前提下,多余的才用于出售。
三、美种烟草的引进与民族经济融合
烟草是一种经济作物,收入相对比小麦、高粱、玉米等要高得多。对贫穷的广大农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刺激和诱惑,因此,中国被动引进的美种烤烟推广很快,并促进了民族卷烟工业的繁荣和烟草贸易的旺盛。
1.在美国专家及其买办的蛊惑下,在利益的刺激下,烟草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以基地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的效应。在对河南、安徽、山东三个主产区的6个典型村烟草种植面积的调查中,发现潍县的美种烟草面积占作物面积的13.6%,凤阳5.4%,襄城11.7%。而种植的农户每个村平均不少于63.4%。[6](p21—22)在种植面积扩大的同时,形成了以基地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的效应。如河南地区,河南的种植区从襄城扩展到其他十一个地区,即西北的禹县、郏县和临汝,正西的宝丰和鲁山,西南的叶县,跨越平汉铁路通往襄城东北的是长葛地区,位于这条铁路沿线的其他四个地区是许昌、临颖、郾城和安阳。[7](p19)1921年,英美烟公司设立在襄县的办事机构发现紫云山以西土地适宜种烟,派一姓吴的技术员到那一带扩种。宝丰县李庄乡的马杰、马章效先接受。马杰种7亩,马章种3亩。实践证明,烤烟比晒烟省工、价高,又保证收购,第二年,就另有人效仿种植,渐渐扩大至宝丰全境。[8](p722)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区内邓县、唐河、南阳、镇平、新野、方城、内乡、桐柏八县统计:种烟57250亩,单产65.5公斤,总产34.61万公斤。[9](p171)甚至在河南最北部安阳,河南西南最南部的南阳新野都有大量的种植。如民国35年(1946年)全县(新野)种植8435亩,总产15.2万公斤。[10](p253)1917年河南烟叶面积69.7万亩,到1938年达到101万亩,[11](p171—172)增长69%。烟草种植的利润如此之大,农民或者当地的政府都十分重视,都大力推广种植,以至于美种烟草在中国被广泛种植,在云南、贵州、四川的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大量的种植。
2.烟草的广泛种植,促进了民族卷烟工业的发展。在美种烤烟种植之前,大部分人是吸土种晾晒烟,只有上层富裕人士吸卷烟(大部分是英美烟公司生产)。在三大原料基地(河南许昌、安徽凤阳、山东潍坊)大量种植烟草后,本地区人们看到卷烟利润丰厚,受其刺激,再加之本地就有大量美种烟叶,可以就地取材,因此纷纷建卷烟厂生产卷烟。1927年,许昌先后开办了新裕、华北、振兴、河南四家卷烟厂,开始了卷烟生产,资本在5—10万元,职工都在100人以上,年产约7000箱。不久,周围地区也随之办起了卷烟厂。一时烟厂众多,甚至在县城也有大量私营机制卷烟厂。如在许昌西100公里外的宝丰县,从1928—1949年就有23家卷烟厂,大的雇佣100人,小的也雇佣有8人,日产2—30万支。[12](p518)民国27年(1938年),鲁山人郭榜带其侄到社旗永安街作卷烟生意,从此卷烟技术很快传开。[13](p235)
3.烟草的大量种植,促进了烟草贸易旺盛,烟草贸易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烟草贸易包括烟叶贸易和香烟贸易。拿烟草三大原料基地的河南来说,由于河南是烟叶种植大省,全国卷烟的一半以上是由河南烟叶供应的,各大烟厂(英美烟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华成烟草公司等)纷纷派人进驻河南收购烟叶。同时河南本地的收购人员(烟贩)也十分庞大。这些人员凭借京汉铁路的便捷,经常往返于武汉、上海等地贩卖烟草,从此烟叶贸易扩展之全国各地。这些烟贩由于烟叶贸易而穿梭于全国各地,把烟草贸易带到了众多的民族和地区。这本身就促进了民族经济的融合,而且经常处于动态的运动之中。香烟贸易自然不在话下,不管是繁华的都市,还是穷乡僻壤的农村,到处可见到各种牌子的香烟和形形色色的贩卖人员。这些香烟销售人员深入中国内地,甚至在偏远的省份都有它们的身影。他们穿越沙漠深入甘肃、新疆等地,还远至外蒙,以至于在中国许多地方“有人不知道孙逸仙是何人,但一定知道英美烟公司的香烟”。
由上可知,美种烟草,无论是种植的推广,还是卷烟的生产,或是烟草的贸易,每一个部分都是活跃的因子,每一个部分都在迅速向四周扩张传播。以烟草为纽带,以现代交通为条件,加速了民族经济的融合。
四、近代作物引进与民族经济融合的特点
1.伴随着时代的脚步,美种烟草带有很强的资本扩张性,在现代交通条件的发展下,民族经济融合的步伐加快。美种烟草是资本的载体,资本的本性就是扩大市场,追求最大的利润。现代交通条件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改进为民族经济的融合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作物品种的引进与民族经济融合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作物品种引进与传播促进了民族经济的融合,民族经济的融合也进一步加速了外来作物引进和传播的进程。[14]
3.在近代外来作物的引进与传播过程中,民族经济融合呈现出由地区、国家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求得经济发展是世界各族人民的愿望,作物引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作物的传播是无地区、无国界的,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应该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应该为世界民族经济的融合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凌.民族经济融合史研究论纲[J].广西民族研究,2003,(4).
[2]曲振明.烟草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J].烟草史话,2006,(4).
[3]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第一册)[Z].北京:中华书局,1983.
[4]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第一册)[Z].北京:中华书局,1983.
[5][美]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6]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7]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8]宝丰县《宝丰烟草志》编纂领导小组.宝丰县烟草志(草稿)[Z].2002.
[9]南阳地区农牧局编.南阳地区农业志[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10]新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新野县志[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1]邵文杰.河南省志·农业志[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12]宝丰县《宝丰烟草志》编纂领导小组《宝丰烟草志(草稿)》[Z].2002.
[13]邱应欣.社旗县志[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14]唐凌.农作物品种引进与民族经济融合[J].广西民族研究,2002,(4).